音乐活动与探究性课程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马晓丽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6年第02期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大多是通过主题的形式展开的,但因为主题内容的局限性,主题中各领域的内容并不均衡。老师们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薄弱领域的内容,但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拼凑阶段。
本文围绕如何在园本课程中根据幼儿需求生成音乐活动,活动中如何凸显探究理念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需求——搜索”模式、“经验——改编”模式、“兴趣——创造”模式、“元素——延伸”模式,借助“关键经验”探究、借助“直观符号”探究、借助“动作操作”探究、借助“分解元素”探究、借助“语言互动”探究等策略,实现了音乐活动与探究性课程的有效融合。 一、我园音乐教学组织现状
我园的园本课程是探究性活动课程,以探究性活动为主,以培养“会质疑、会发展、会探究”的幼儿为宗旨。为了保证各领域的均衡发展,我们适当添加了一些薄弱领域的内容。然而,音乐教学的组织现状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做到和探究性活动课程的真正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内容:直接简单添加,忽视需求
我们在实施探究性主题的过程中,会根据主题内容去寻找与之有关的现成的音乐活动,再进行添加组合。但是这种组合往往比较牵强,有时仅仅是名称上的简单相关,并不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学习实际和需要自然延伸出来的,幼儿在活动时缺乏经验和共鸣。 (二)教学策略:注重技能传授,缺乏探究
探究性活动课程的组织重点是“引导发现、鼓励质疑、共同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体现在每一个活动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科学类的活动中。可是,我们老师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还是经常会采用示范、机械模仿、生硬创编的模式,以教授知识、技能为主,忽略了幼儿活动中主动探索、自我构建能力的培养。这与探究性活动的宗旨相违背。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缺少必要的音乐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园的幼儿教师虽然都是正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但随着现在幼师队伍的逐步壮大,很多人是高中毕业直接考幼师的。理论专业非常扎实,但技能技巧有所欠缺。部分老师的音乐素养不是很强,对音乐的灵敏性不够,缺乏音乐创新、创编能力。 (二)缺少对幼儿内在需求的关注
老师们在安排音乐活动时,总是希望能找一些现成的、和主题有关联的音乐活动,这样拿过来就能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孩子们喜不喜欢。比如小班主题“可爱的螃蟹”,老师选择了一首欣赏歌曲《螃蟹歌》,以为孩子们会喜欢。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拗口难懂,学习意义不大,很多孩子表现出茫然、无趣的神态。 (三)缺少对探究性活动课程的解读
通过学习和研究,老师们对探究性活动课程的理论越来越了解了,在探究性主题的生成和开展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探究性理论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老师们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特别是音乐活动这类比较独立的领域,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运用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探究性的理念。
三、音乐活动中凸显“需求生成、探究内化”的具体策略
要做到音乐活动与探究性课程的融合,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一是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探究性课程的独创性,二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要体现探究性课程的理念。 (一)“需求生成”:设计与探究性课程相融合的音乐活动内容
一直以来,老师们还是习惯以拼凑的方法选择一些现成的音乐活动,但是这些音乐活动到底是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却是发人深思。《指南》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所以我们不应仅凭自己的意愿随意地给幼儿选择活动内容,而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和内心真实需求,设计出一系列探究性课程所独有的、原创性的音乐活动。 1.“需求——搜索”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在探究性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搜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现成的音乐活动进行再学习。
(1)经典式搜索。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需求搜索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经典音乐活动。如在小班探究性主题“小兔乖乖”中,幼儿通过饲养、观察、研究,了解了兔子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然后再通过一些途径去表达表现。歌曲《小兔乖乖》是小朋友比较熟悉的,与当下的主题非常契合。我们用这首歌来引导幼儿再次学习,幼儿在积累了相关知识经验后再来学习这首歌曲,会更有亲切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时尚式搜索。教师也可以敏锐地观察幼儿喜欢的一些当下时尚流行音乐,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歌曲,带领幼儿进行学习。如近期风靡全国的歌曲《小苹果》,很多幼儿都会哼上一两句。这首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歌词易于理解,内容也健康向上。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水果派对”,组织幼儿进行学唱。 2.“经验——改编”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幼儿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教师寻找相关的音乐蓝本,把幼儿的经验进行改编后再与之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活动。
(1)替换式改编。这种方法是把原有音乐蓝本通过替换部分内容再改编成新的音乐内容。如在探究性主题“潮乡海宁”中,我们找到了歌曲《夸家乡》。我们根据幼儿的知识理解,把歌词中的夸泰州改成了夸海宁,如此成了一首新的歌曲,既简单又方便,幼儿一下子就找到了共鸣。
(2)嵌入式改编。这种方法是指保持原有音乐蓝本的骨架,通过注入新的“血肉”改编、丰富成新的音乐内容。如探究性主题“可爱的螃蟹”中,老师根据歌曲《吉祥三宝》的旋律,把提问小朋友“一只螃蟹几条腿”编进了旋律,变成了一首新的对答歌。 3.“兴趣——创造”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创造上,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创造出合理的音乐活动。
(1)单一式创造。单一式创造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某一个兴趣点进行活动创造。如探究性主题活动“潮乡海宁”中,幼儿认识了海宁潮的几种形态(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后,纷纷对此津津乐道。教师适时地创编了肢体表现活动“海宁潮”,让幼儿自由或结伴创造性地表现不同潮的不同形态。幼儿因为有这方面的经验,对肢体表现又有很大的兴趣,所以都非常乐意表现。
(2)组合式创造。组合式创造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多个兴趣点进行活动创造。比如,在探究性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老师发现幼儿很喜欢矛盾冲突强、角色对抗性强的情节,于是,我们创编了一首新歌《芝麻开门》。这首歌从歌词到旋律都是由老师创编的,包括念咒语、打败敌人等内容,符合了幼儿的所有兴趣点,幼儿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4.“元素——延伸”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指和其他活动的融合。教师通过寻找、发现教学中其他成功的活动和元素,再把音乐活动与之巧妙连接,进一步延伸扩展出新的音乐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领域外延伸。领域外延伸是指音乐活动在其他领域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如老师带领幼儿开展了手指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后,幼儿对儿歌《五只猴子荡秋千》的玩法和词句已经非常熟悉了。教师再将其延伸到歌曲教学《五只猴子荡秋千》,让幼儿把儿歌内容用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2)领域内延伸。领域内延伸指音乐活动下各个不同类型音乐形式的相互延伸。如在探究性主题“豆乖乖”中,老师安排了歌曲《我是小豆子》,因为歌词中有生动的动词,幼儿很喜欢边唱边做豆豆“跳”的动作。于是,教师适时设计了韵律活动“豆豆长大了”,让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豆豆的成长变化。
(二)“探究内化”:探索与探究性课程相融合的音乐活动组织策略
探究性课程主张的是“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那么,在音乐活动中,该如何体现探究性课程的宗旨呢?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机械模仿、反复练习的方法,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自主学习。 1.借助“关键经验”探究:从“平铺直叙”到“重点突破”
幼儿期的孩子学习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并且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他们对一个活动的开始部分记忆比较深刻。所以,每个活动开始部分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不仅要把开始部分作为一个活动的导入环节,更要借助这个黄金时段,把重难点提前解决。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学平铺直叙的单一模式。而幼儿对于重难点的探究,主要是借助自身的原有经验来完成的。
(1)情节性经验突破。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创设情节性强的导入环节,以帮助幼儿掌握重要的经验、信息,从而突破重难点,可以是故事讲述、儿歌学习、游戏开展等内容。 (2)逻辑性经验突破。很多音乐素材中包含了独特的逻辑性,教师在开始环节帮助幼儿理解这些内在的逻辑性,可以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鸭子上桥》这首歌曲里面有一个逻辑就是,重复性的歌词通过数量的变化组合而成。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让幼儿观察一共有几只鸭子,再让幼儿通过课件感知鸭子是一只一只上桥的,越来越多,数字有一个递增的关系。幼儿通过这样的探究清晰地掌握了歌词。 2.借助“直观符号”探究:从“抽象说教”到“表象内化”
幼儿学习的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经常为幼儿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具,便于幼儿主动学习和建构。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音乐活动时,为幼儿呈现合适的表象符号非常重要。幼儿可以根据表象探索其中蕴含的讯息,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经验。 (1)内容类符号。这类符号在直观类教具中是最常见的,主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让幼儿探究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和音乐活动有什么联系。如,在韵律活动“胖小鸭减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教师就打破了以往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模式。教师一开始就为幼儿提供了多个胖小鸭不同减肥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动作可以怎么做,在探索中自主获得学习内容。 (2)方法类符号。这类符号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直观的符号,让幼儿探究活动开展的方法。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主要是让幼儿初步尝试轮唱和合唱的方法。教师在歌曲图谱的旁边又辅助了轮唱、合唱的图标,在图标的暗示下,幼儿很快就掌握了演唱方法。 3.借助“动作操作”探究:从“机械模仿”到“自我建构”
皮亚杰指出:幼儿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在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手舞足蹈。那是因为幼儿阶段会伴随着一定的直觉行动思维,通过动作的操作和体验,幼儿自我建构的知识和经验会更加深刻、牢固。 (1)重点节奏探究。节奏教学中,老师经常是把重点节奏型直接呈现给幼儿,让幼儿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节奏。但事实上,幼儿对于节奏型的由来和意义是盲目的,对于节奏型的掌握只是机械模仿的结果。而动作操作的介入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自主的操作,可以让幼儿了解节奏型的由来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如在节奏活动“水果的节奏”中,教师准备了不同数量的苹果:一个大苹果表示四分音符,两个连在一起的小苹果表示八分音符。幼儿通过动手摆放组合成不同的节奏型,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幼儿深刻地体会到同一小节内节奏型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形态的音符时值长短也不同。
(2)重点旋律探究。教师对于动作和旋律的联系往往只是停留在听音乐和看舞蹈的表现类模式上。其实,动作操作可以作为幼儿深入感知音乐形象、旋律细节的重要手段。如,在音乐活动《七式进阶》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探索重点句不同长短的变化,设计了“撕报纸”的动作练习。在这个具体的、有一定规则的动作操作中,幼儿通过动作和音乐的匹配,深刻地感知到了重点句的特点。
4.借助“分解元素”探究:从“简单替换”到“经验重组”
音乐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体操”,音乐学习就是让幼儿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在音乐组织中,经常会设计创编新的环节,但是创编的意义并不大,往往只是简单地替换和拼凑。所以,教师在幼儿掌握了重要元素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发现基本的框架结构,从而进行合理、大胆、有目的地创编。
(1)探究歌曲创编模式——歌词+旋律。在歌曲创编类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打着“自主、创造”的旗号让幼儿进行所谓的创编。事实上,这只是小部分歌词的简单替换,没有实际意义的探究和创新。在歌曲《问答歌》中,教师借助歌曲《吉祥三宝》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和问答结构,再通过提问环节,为幼儿积累了大量的问答歌词。有了旋律和歌词,幼儿就可以探究怎么样把问题合理地放到旋律当中。这对幼儿来说是个挑战,也凸显了通过探究达到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避免了毫无难度的假性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探究舞蹈创编模式——动作+规则。在舞蹈学习中,教师为了体现创造性,经常会进行这样的提问:“还可以怎么做”“谁有不一样的动作”等等。到底什么是不一样的动作,创编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幼儿还不是很明确。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幼儿,他们可以从哪些身体部位进行变化,可以体现出哪些创编规则(如变换方位、变化人数等)。有了清晰的创编思路,幼儿就能有的放矢地大胆创编、探索。
5.借助“语言互动”探究:从“言听计从”到“我行我素”
在探究性活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鼓励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音乐活动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幼儿通过和同伴展开讨论而自主游戏的,让幼儿从“听老师怎么玩”向“我来决定怎么玩”转变。
(1)探究游戏规则。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幼儿自己制订活动规则。特别是音乐游戏,教师一开始不要直接告知幼儿游戏规则,让幼儿通过一遍遍尝试实践,最终讨论生成最适合的游戏规则。这种由自己探究出来的游戏规则比老师强加的更有说服力,幼儿更愿意遵守。
(2)探究合作方法。这种探究情况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因为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逐步得到增强。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多给幼儿提供合作表现的机会,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能逐步学会思想协调、动作协调等,从而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