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

2023-05-05 来源:乌哈旅游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

内容摘要: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采取的战略,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导致中国国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中国对外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对外贸易

战略 国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基本上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而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发展出口产业的政策中,基本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大卫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的技术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一国可以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在某些产品上拥有基于技术相对差异的比较优势,因此也有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实施了发挥四个优势的出口商品战略,即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了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在“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轻纺产品超过石油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八五”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32.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39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进入21世纪,中国继续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贸出口发展后劲,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深加工、附加价值高的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产品出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是利用其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本国居民的消费可能性。

中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在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也进口了外国的环境污染,实际上外国把生产成本转移到中国,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国民福利水平下降。

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国家,农业人口多,土地相对贫乏,而城市经济中劳动力充裕、资本相对不足。是一个非技能劳动力较多,技能劳动力以及资本、土地较少的国家。依照这样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中国会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出口非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口人力资本、资本和土地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日益拉大。从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与收入分配的演变情况来看,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92年中国的收入差距开始迅速扩大,而这一年正是贸易自由化进程加速的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目前有接近危险值的倾向。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步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而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则称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的基尼系数在0.24-0.26之间。可见分配不平等是中国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资源供给的变动对生产可能性的偏向性效应是理解资源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关键,一个国家生产本国相对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效率较高,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失。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出口工业制成品,但是相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技术仍然相对落后,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受到这些国家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怀疑。随着对外开放,外国很多企业来中国设厂投资,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赚取巨额利润,导致中国劳动力的相对成本比这些发达国家低很多,因此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与这些国家差距很大。

就中国国内而言,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一般而言,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人口,因此可以把城市看作是一个技术丰富的一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比重不断扩大,所以城市可以在贸易中获利,而农村会因贸易而受损。城市人口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比农村人口大,所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今年以来,沿海及内陆省市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缺口问题,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涨幅在20%-30%之间。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尽管上调了工资水平,但仍面临用工难问题,工资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而我周边国家,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进一步显现。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难以继续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出口位列第一,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我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

达国家手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虽出口额分别占59.2%、31.2%,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

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巨大挑战要求我们加强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方向转变。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重视进口,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