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下士”背后的合作精神
作者:华伟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01期
一、 对历史题材课文进行现代解读的必要
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密化,知识的纵深发展和信息的浩渺,决定了未来个人更多可能性地成为专家而非全能的科学家,更具市场战略高度的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依赖于跨学科与跨专业的交互作用和协作,合作无论是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是今后人类发展的首要基础。唯有合作,才能团结,精神上才能真正强大起来,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交相辉映,才是伟大祖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之日!如何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公民,应该成为今后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比较迫切、兼具战略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一点是要率先从基础教育的课堂抓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题材的课文,对之进行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色彩的多元解读便成为一种必然。由于历史是无法被真正还原的,所以就本质而言,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选读”和“误读”,目标是通过设定的输入,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劳动者和公民。《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一篇课文,它描述了刘备第三次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很多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刘备以一方诸侯之尊、47岁的“高龄”、不顾结拜兄弟劝阻,去恭请一介山野村夫、年仅27岁、贪睡贪玩的毛头小伙子,结论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尊重人才、招揽人才”。
其实,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历史题材的课文,不应停留在历史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其中的生活启迪,希冀从历史中找到普适性规律和适合于儿童的经验,引导他们科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二、 课文价值定位于“礼贤下士”的商榷之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礼贤下士”的典故,如姜太公之遇周文王、小臣稷之遇齐桓公,一般是指地位尊贵者(如帝王或诸侯)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敬重和结交那些地位低下的平民知识分子,使其为自己效劳。表面上体现了君王的平等之心,而究其本质还是凸显了君王居高临下的地位和上尊下卑的等级制度。况且,在这里用“上下”来定性刘备与诸葛亮彼时彼地的社会地位并不准确。
1. 刘备地位不高,诸葛亮地位不低
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显示出的背景看,在“三顾茅庐”之时刘备还称不上诸侯。他出身于民间,职业是贩履织席,结交了几位草莽英雄。后来,曹操好心帮他找家谱时,才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刘备原来还有些贵族血统。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一血统资源带来的政治资源,号称汉室宗亲——刘皇叔。刘备戎马生涯二十年,奔走四方,也取得不少成就,但当时还只是一个屡败屡战、无地盘、无兵马的流亡军阀,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随时有被人驱逐的可能。而诸葛亮则不同,他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诸葛家族历来有参政传统,与当时统治阶级上层一直保持密切联系,虽然他自称躬耕陇亩,但这只表明他当时没有在官场任职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靠种田为生的“山野村夫”。年轻的诸葛亮靠着家族关系和自己经纶济世的才华,结交了诸多文人雅士,他本人又是荆州地主集团代表黄承彦的女婿,所以当时的诸葛亮已成为荆州地区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三顾茅庐”时,刘备地位不高,诸葛亮地位不低,刘备谈不上“礼贤下士”,两者之间是接近于平等的关系。 2. 忽略了诸葛亮的主动性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民不聊生,曹操有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周济天下的情怀,深知自己的价值体现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其人生路标直指社会政治舞台。诸葛亮也不例外,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其志向之远大。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他的逍遥、不羁,其实是蓄势而发,一旦治国平天下的机会到来,他会毅然放弃卧龙岗恬适的耕读生活,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又是有风骨的,他要选择一位真正与自己志同道合又真诚相待的人,“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所以,他会想方设法反复观察与检验对方的道德与诚心,就算是等待,也是主动性等待,刘备弟兄三顾之难就体现出诸葛亮极其审慎的入世态度。在《三顾茅庐》的解读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刘备的诚心诚意,而不谈诸葛亮的积极选择的话,那诸葛亮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儒,而成了一个待价而沽的贾雨村了。 3. 忽略了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诚心诚意”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关羽和张飞是极具个性与风采的,他们虽单纯直接,但却赤胆忠心。张飞在三顾情节中虽着墨不多,却声态并作,一顾不遇他便发怒,“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二顾不遇,便要“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三顾之时见孔明迟迟不出,干脆要“屋后放把火,看他还起不起”。但是,一旦兄长刘备将道理说清,张飞又能做到粗中有细,服从大局。所以,无论是作为弟兄还是臣子,他们都“诚心诚意”地对待兄长刘备。在教学中常常出现的倾向是,将张飞和关羽作为陪衬,而且是反面陪衬:用他们的鲁莽、短视来衬托刘备的睿智、冷静,在树立起刘备贤君的姿态同时,否认了关张两人的作用,从而陷入一种个人英雄主义。
三、 将“合作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是建立公民社会,所有社会成员在人格、权利及义务等方面皆为平等。在此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要给孩子打下什么样的基础?显然,不是权术而是真情;不是等级而是平等;不是领袖崇拜而是团队精神。所以,我们的解读要从单向的“礼贤下士”深入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动的“合作精神”,这样就能更贴近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更契合全球性公民教育的平等和合作诉求。 1. 合作的愿望
志同道合是刘关张和诸葛亮精诚团结、共图大业的基础与根本。课文中有一段优美的风景描写,安静富足的田园风光不免让戎马倥偬的三兄弟萌生退隐之心,但是想到肩上拯时济世的重担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崎岖的征程。诸葛亮更是如此,“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非常清楚地表现出诸葛亮的倾向。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顾茅庐”,都表明他们的共同理想:不愿意偏安一隅,不贪图自身的安乐,不寄情于山水,而是为了实现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荣辱,在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聚到一起,每一个人的理想目标与团队的发展战略完全一致。 2. 合作的诚意
人均有成就动机,关键取决于如何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量和质既取决于信任他人、善待他人,由此而萌发出的深厚感情,又取决于体察人心、世事洞明的社交艺术。刘备诚心诚意,诸葛亮知恩报恩,双方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相互欣赏基础上平等的人际互动,这正是诚意的体现。并且,这样的解读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剥去君臣名份的套路,诸葛亮与其说自己是被“感激”而出山的,不如说是感觉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报答心态的。 3. 合作的战略
将垂直的等级关系改造为扁平化的学习型团队,就极易发挥所有团队成员的首创精神和主体性,使得每个人的长处能珠联璧合,而短处能相互遏制,团队的整体利益得以最大化。一旦课文定位于多人合作的舞台而不是刘备的一人独秀时,每个人物便都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角,他们和而不同,互相映衬,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刘备作为是团队领袖,他把握方向,凝聚人心;关羽和张飞是团队的老成员,他们虽有不同意见,但仍能以大局为重,以团队利益为行动尺度;作为团队“发展对象”的诸葛亮,他冷静观察,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一旦加盟,便迅速融入。整个过程既能让学生欣赏到人物之丰富与生动,又充分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学习、合作改进的“团队历程”。通过课文《三顾茅庐》的教学,可向学生极为生动地诠释团队精神的内涵: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有理想、有使命感,并且分工明确,相互依赖。
(华伟,教育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