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作者:田倩 徐靖 张玉倩
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2期
【摘 要】近几年,河北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主要涉及科技创新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河北省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河北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河北省实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破解发展难题具有理论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河北省;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 一、河北省科技创新现状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具有强大的区位优势。河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主要矿藏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中储量居全国大陆省份前十位的的有45种。这些资源分布广泛,体系完整,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和发展第二产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
我省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低于西部一些省份。我省的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不断下降,远远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从统计数据看,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1.85%,53.54%,34.61%,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3.95%,37.66%,32.42%,由此可以计算出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偏离数分别为22.1%,-15.88%,-2.91%,产业结构偏离度为40.7%,表明河北省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中可以看出,科研经费在快速上涨,但科研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快速增长,并且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二、河北省科技创新的不足 (一)三种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河北省第一产业近几年来发展非常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效益低,缺乏带动发展的龙头企业。农业依旧是河北的支柱产业,并且产品种类少,商品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严重制约着河北省第一产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产业竞争力不足,在河北省目前的工业比例中,重工业比重相对较大,资源性工业比重高,轻工业比重低缺乏成长性好的,投资回报率高的优质产业和项目。同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技术研发投入占比以及产品产值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端产品多,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北第三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业上,而这些行业又普遍利润偏低,现代服务业明显发展不足。长期以来河北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服务业,而传统服务业内部存在一定的劳动力饱和,所以相对劳动效率呈下降态势。
从三种产业看,河北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效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不足。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重生产,轻流通,重建设,轻服务的观念陈旧。总体来说,河北省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严重制约着河北经济。
(二)技术进步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科技创新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然而河北省的环境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体制改革落后成为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意识不强,职能转变缓慢,政府职权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并存;政策难以实施,环境缺乏监督,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策衔接性差,执行中经常出现层层设障、相互掣肘的现象,好政策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法制环境缺少执行约束,有法不依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存在,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偷税漏税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都影响着创新;人文环境急需改善,诚信观念淡漠、公众意识较差;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全国居于落后水平,对创新的支持能力较弱。 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吉林、山西、海南等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严重落后,必然影响我省经济发展潜力和竞争。 (三)高新技术发展阻碍因素众多
(1)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科技成果吸收率低。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其他发展特区的水平。虽然我省正致力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但其发展速度仍赶不上其他省市,这反映出我省的科技总体水平较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 (2)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河北省自身的角度看,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事实不容否认,其中小企业占在统企业的97%,大公司、大集团少,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国的比重较低。由此说明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规模仍然偏小。
(3)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
河北省许多新技术企业大多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链短且不完整,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如生物医药行业主要是以原料药加工为主,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少。电子信息产业元器件类产品产值占到全行业的65%,数字化整机产品少。
(4)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有力的人才。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行业高技术企业拥有专利数在占全国的占比很小,说明河北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落后。河北省整体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素质较低,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专利、技术少。而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人员的就业率增长缓慢使得河北省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线人才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京津的强大吸附力,使河北省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直接将研发机构建在京津,给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5)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投入少,自筹资金能力低
尽管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这一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有三个, 分别为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其他融资渠道有证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 投资基金规模较小;风险投资主体比较单一;金融机构贷款渠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证券市场融资渠道尚未充分利用。而且我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处于发展期的中小型企业负债率较高,自身积累能力差,难以筹集较高的科技开发应用费用。 三、以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切实优化发展环境。
专利数量是衡量科技创新的最明显的指标,切实保护好专利权是最直接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要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理清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做到程序规范化,信息公开化,制度合理化,减免或简化不必要的程序,为科技创新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制度保障,增强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维护好市场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创新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切实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科研环境和技术指导。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以高校和研究中心共同作用的科技开发研究园区。鼓励各大高校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深化研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势,吸收和借鉴优秀的科技研发成果和经验,增强区域协调配合能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加大财政支持。
科技创新需要庞大的科研经费的支持,再回报以高效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河北省目前的科研支持不仅远远低于东部省份,还较低于部分中部省份,这显然无法为河北省向科技创新大省迈进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要加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从而获得更大的产出比。在建立起有效的资金监控机制,做到每一分钱的透明与有效的节流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刺激社会资金的有效运转。
(四)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
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转化中,关键的就是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攻关克难,突破瓶颈。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加强科研成果的流通,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其次要建立起完备的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提供科技指导和资金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在经济发展中的转化速度,加快产业升级。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对领军人才的引进,加快对研发人才的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强化人才的生力军。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勇于创新的,履行社会责任的研发人员和企业家。 【参考文献】
[1]王华,龚珏. 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 税务研究,2013,03:3-9.
[2]师强. 科技创新驱动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 [3]杨礼胜.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结构调整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4]段君玮. 技术创新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 [5]李从容,祝翠华,王玉婷.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经验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0,09:1428-143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万君康,陈全国. 试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J]. 经济经纬,2002,02:13-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