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对他的思想的影响
莎士比亚生活在英国的思想大变革时期即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时期, 他的思想也受到时代的影响, 作为一个接受
新思想的人文主义者, 他提倡个性解放等人文主义新思想,
但同时他从出生开始所受到的基督教影响已经渗入他的骨
髓中, 使得他将人文主义和基督教两种思想融合协调最终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当时
英国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经济发展, 英国正处于原始积累时
期,资产阶级自身的发展要求排除封建制度的束缚,扫除资
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思想上反映为人文主义要求思想解放
的思潮。莎士比亚生活在这样的时期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
想。与此同时, 莎士比亚还是一个对圣经相当了解的基督徒,
出生后即在家乡斯特拉福镇的圣三一教堂受洗入教,婚姻和
生育情况在教堂中留下记录, 死后也埋葬在教堂的墓地中。
他生逢欧洲宗教改革和近代圣经英译的盛世,历经《科威兑
勒译本》《、马太译本》《、大圣经》《、日内瓦圣经》《、主教圣
经》等英文译本的相继流行,见证了圣经文化如何渗入英国
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胞之
中。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两种思想交汇和冲突的语境中,他既
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歌颂人性、青春和爱情;又真诚地张扬宗
教精神,由衷赞美高尚的道德和仁慈博爱理念。因此他的戏
剧既具有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作品所共有的那种反对封建
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的时代精神,同时又
贯穿着作家鲜明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宗教精神。
一、《奥赛罗》写作的社会背景
根据历史资料,在中世纪中期以及末期,欧洲妇女的“大错和罪状主要有:虚荣,骄傲,贪婪,滥交,贪吃,酗
酒,脾气坏,用情不专等”,“妇女必须被排除在正式、公开场合之外,不能担任法官或者行使任何权利,不能参与
议会或者公开集会,必须献身家庭。优秀妇女热爱并服侍丈夫,养育子女”①。这表明,伊丽莎白时代的女性并不
享有泰丝德蒙娜在第二幕第一场,或者第四幕第一场在公共场所与凯西奥等人自由谈笑,或者参与公共活动的
权利。其实,即使在二十世纪初,欧洲上层社会的妇女一般也并不能自由出入公众场合,更不要说有公开发表任
何言论的特权。在正常情况下,泰丝德蒙娜在整个剧中都不可能具备参与任何公共活动和发表言论的权利。
而在伊丽莎白时代,“非洲人是早期英格兰人数最多,也是最显眼的异化民族,每日都是伦敦街头一景,
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展览”②。但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这个空前展现人类文明的特殊时期,欧洲女性当时尚
不能登台演出,她们一般是由男演员化装而来。因此,地位比欧洲女性还低下的非洲人,即使是这个时代“最
显眼的异化民族”,也不可能真正登上英格兰舞台的边缘,它在英格兰的存在只能通过盎格鲁- 撒克逊民族
被间接地表现出来,而对异族的描写向来充满局限性。通过刻画奥赛罗———异化种族中的优秀分子,莎士比亚
意在抨击当时的英国主流社会对于异化民族乃至“下等人群”的不公平。
五、重读莎士比亚的意义
现当代评论家普遍认为,以莎士比亚剧作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尤其是历史剧和悲剧,无不饱
含着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作品处处透视出深刻的政治性因素。介于民间传说与历
史剧之间的《奥赛罗》,其实是这种政治性描写的延续。表面上,它描写的是涉世不深的威尼斯女贵族与出身非
洲摩尔部落首领之子之间的奇异爱情故事;实际上,在威尼斯城邦遭受外族入侵的文本语境下,莎士比亚对剧中
人物,尤其是女主人公多处越界行为及其话语的描写,又使它超越了爱情故事的界限,
呈现出由奥赛罗所代表的
非裔边缘文化与泰丝德蒙娜代表的欧裔主流文化的角力,进而表现了当时下层人民与上层社会的斗争。
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乔治·卢卡奇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复现了当时的主导意识形态,而且包
含了对主导意识形态的批判”④。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着深刻的对于人类本性的揭示。然
而,人性之所以区别与动物性,是由于人性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人性,除了其中的动物性以外,
没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没有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究的“终极人性”。从原始社会的“乱伦”与“禁
忌”、启蒙时代的“个性解放”到今天的“以人为本”,人性是在批判与重建、继承与发展、否定之否定等当中
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对于社会发展中不合理的,或者以前合理而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变得不
合理的人性的发现和批判,对于束缚人性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每一部优秀作品所应该具备的内涵。而那
些能够对于压迫人性而又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批判的作品,无疑有着更大的艺术力量。
从莎士比亚模棱两可的表述中, 我们看到了莎
士比亚矛盾的心理\" 作为人文主义者, 他始终希望
通过主体性的确立获得人的拯救\" 但在理性主义拯
救归于无效的情况下, 他对基督教生存方式表现出
眷恋\" 但他又不愿意明确表明饭依基督教信仰, 而
是陷入到神秘主义之中\" 我们发现, 莎士比亚的选
择, 与他所在的时代的英国人文主义是惊人的一致
的\" 基督教人文主义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但在本体
论上选择了基督教信仰\" 而莎士比亚时代英国的人
文主义尽管具有强烈的世俗倾向和人性关怀, 是以
人为本体的, 但它又没有作一种非此即彼的清晰判
断与选择, 而是对基督教生存方式顾盼留恋, 在神性
与人性之间摇摆不定\"
作为英国人文主义审美观照的莎士比亚戏剧,
在上帝缺席的境遇中, 在道德理性有限与无效的情
境中, 将/命运0与文艺复兴时代所激发的个人愿望
结合起来, 通过超验的他性存在来遏止主体性的过
度膨胀,从而使主体的意向性得以超越现世的有限\"
超验他性存在与主体的意向性结合, 是莎士比亚为
人类描绘的未来世界幻象和建构的乌托邦世界\" 我
们看到, 莎士比亚选择的是基督教中具有方法论意
义的一面, 而抛弃了其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一面\"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
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莱昂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博学家做出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