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理工学院
大一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绪论
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所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4.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兴奋性(兴奋,抑制)、生殖。
5.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体液占成年人体重的60%。 6.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内环境是细胞新城代谢的场所。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
8.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最重要)、体液(激素)、自身调节
9.正反馈:凝血女性分娩排尿 负反馈:体温血压
10.血压低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强,血压升高
细胞的功能
1.细胞膜的功能:屏障物质转运信号转导 2.膜的结构:致密带透明带致密带
膜的成分:①膜脂质(作用:屏障作用流动性稳定性), ②膜蛋白(分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③糖类钠通道是整合蛋白 3.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4.细胞膜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
5.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6.单纯扩散:CO2、O2、NO、N2、尿素、脂肪酸
7.异化扩散:有些非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8.异化扩散包括通道转运(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和载体转运
载体转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
9.载体转运的特征:①顺浓度梯度进行②饱和性③特异性④竞争性抑制
10.正常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3个Na+外流,2个K+ 11.入胞中固体为吞噬,液体为吞饮 血液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正常男性40%~50%,女性37%~48% 男性高于女性 3.血量占体重的7%~8% 如果一个人60千克,则血量为 4.2~4.8L
4.血液的比重:和血浆相比血细胞的比重大 5.渗透压:指同业中的溶质吸收水分子的能力 6.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构成——维持细胞的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构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
7.酸碱度:正常PH值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8.在临床上注射的是等张溶液0.9%NaCl 0.5%葡萄糖 9.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10.血液的功能:运输、缓冲、调节体温、凝血和纤溶功能、防御保护功能
11.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1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
其中悬浮稳定性和可塑变形性与表面积和体积有关
13.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下沉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叠连增加血沉速度加快;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和下沉速度减慢
14.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约(4.0~10.0)×109/L 15.白细胞的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细菌作用; 淋巴细胞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16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粘附,聚集(可逆性、不可逆性)、释放、吸附、收缩
17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参与生理止血②促进凝血③维护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
18.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呈液体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的酶促反应过程
19.凝血因子有12种,由FⅠ—FⅩⅢ无VI
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II:组织凝血激酶;因子IV:钙离子;因子VIII:抗血友病因子
20.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分为内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Ⅻ(12) 外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Ⅲ
21.抗凝系统是指在生理情况下,集体血管损伤产生的凝血过程仅限于受损的局部,不会扩展到到全身并阻碍血液循环,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
2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加速:加Ca、粗糙面、加温
减速:除Ca、光滑面、降温烧杯:不凝 23.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 24.抗凝血酶Ⅲ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加
25.抗凝作用的酶:抗凝血酶III、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C、肝素
26.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27.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28.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 29.正常情况下体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在血管内凝固?
①体内有体液抗凝系统②体内有细胞抗凝系统③血管内皮光滑 ④血液流动⑤有纤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30.输血原则
①必须鉴定血型,同型血相输,做交叉配血试验
②异型输血时,输入时的RBC(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输血量少,速度慢,并严密观察
31.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约占体重的7%~8% 32.血型是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3.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 血液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循环的作用:①运输营养物质②运输激素和其他液体物质③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④实现血液防卫功能⑤心脏和血管有内分泌功能
3.心房和心室之间:房室瓣
心室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半月瓣
4.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心率:每分钟心动周期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的平均心率75次/分
钟≈0.8s
6.心动周期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舒张期>收缩期心房收缩>心室收缩,才能保证正常供血 7.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有什么变化?
答:心率加快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将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其中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8.心率加快为什么对心脏不利?
答: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时间缩短,不利于心室血量充盈、心室休息
9.为什么房颤是对心室充盈量影响不大?
答:心房收缩期心室充盈量占25%,所以室颤比房颤严重 10.心脏的泵血过程:分7个时期 ㈠心室收缩期
⑴等容收缩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 血流: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历时:0.05s
特点:①心室第一次密闭 ②室内压升高最快 ③心室容积最大且不变
⑵快速射血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 血流:心室→主动脉 历时:0.1s 心室压最高
⑶减慢射血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 血流:心室→主动脉 历时:0.15s ㈡心室舒张期
⑷等容舒张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 血流: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历时:0.06~0.08s 特点:①心室第二次关闭 ②室压降低最快 ③容积最小且不变
⑸快速充盈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血流:心房→心室 历时:0.11s 心室压最低
特点:末室内压最低,进入心室的血量量占心室总充盈量2/3 ⑹减慢充盈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血流:心房→心室 历时:0.22s
㈢心房收缩期心室充盈量占25%左右 11.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
⑴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为每搏输出量,称搏出量;不全面评价
⑵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为心输出量;不全面评价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⑶在单位时间内,以个体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分析比较不同个体的
心功能指标
⑷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较为全面的指标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55%--65%
⑸心室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称为搏功;相对最为全面的指标
搏功×心率=每分功右心室做功为左心室做功的1/6
⑹心脏泵血功能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又称心力储备包括搏出量和心率储备
12.影响搏出量多少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后负荷=主动脉血压
13.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钟)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心率过快,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14第一心音:心室舒张的开始;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心室收缩的开始;半月瓣关闭
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钟)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15.心肌细胞:自律细胞(静息电位稳定)、非自律细胞(动作电位不稳定)
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16.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室心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慢反应非自律细胞(只存在于房室交界的结区)
17.非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0、1、2、3、4 ⑴0期:除极化过程钠离子内流 ⑵1期:快速复极初期钾离子外流
⑶2期:缓慢复级期(平台期)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⑷3期:快速复级末期钾离子外流 ⑸4期:静息期
18.自律细胞的形成机制:
⑴窦房结P细胞:无一二期,4期由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内流、钙离子内流形成
⑵浦肯野细胞:第4期的形成,是钾离子外流进行性衰减和钠离子内流进行性增强
19.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机械特性(收缩性)
20.兴奋性:保证心脏舒缩交替→保证射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长=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
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证明了:期前收缩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 21.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自动除极化速度 ②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③阈电位水平
2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①0期除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②邻近未兴奋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23.收缩性的特点:①不产生强直收缩 ②“全或无”式收缩 ③依赖细胞外液的钙离子
24.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
2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百分比
2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③体位和体重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呼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吸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28.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右心衰竭,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量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营养不良、肝脏和肾脏疾病,血浆蛋白生成较少或丢失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烧伤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出现局部水肿
(4淋巴液回流
29.心脏接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30.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呈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心率心肌房室束↓)
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呈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31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3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是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化学感受器
33.肾上腺素是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是升压药 34.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 作用 呼吸
1.呼吸由三个连续的环节共同完成: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
2.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内气体压力与大气压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4.呼吸运动时,吸气运动是主动过程;平静时呼气运动是被动过程;用力呼吸时呼气运动是主动过程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吸气时→肺泡表面积减小→表面活性物质分散→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减弱→表面张力相对增大→肺泡的回缩力增强→肺泡不至于涨破;反之亦然呼气时
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能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7生理意义: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防止液体进入肺泡、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8.平静呼吸时,胸廓牵引向内,弹性阻力向外,是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用力呼吸时,胸廓牵引向外,弹性阻力向内,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平均500ml
10.肺活量:指一次用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之和
11.深吸气量:平静呼气末在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是潮气量加补吸气量之和
12..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指一次用力吸气后,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3.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14.最大随意通气量:是指最大限度地进行快而深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呼吸器官发挥最大潜能之后,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
15.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随意通气量与平静通气量之差,占最大随意通气量的百分比
16.生理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动物实验是解剖无效腔 17.深而慢的呼吸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18.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血管收缩其比值增大;支气管收缩比值减小
19.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
20.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 21.氧分压和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22.氧解离曲线右移,表明Hb和O2的亲和力降低,有利于O2的释放;氧解离曲线左移,表示Hb对
O2的亲和力增强,不利于O2的释放
23.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H和P CO2 温度 2,3-二磷酸甘油酸 24.延髓是呼吸的基本活动中枢
25.P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因素;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
可以,主要通过中枢调节
H+ 浓度:中枢和化学都可以,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 P O2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 26.肺扩张或缩小能引起呼吸的反射性变化称牵张反射 27.给兔注射无效腔,呼吸的变化及原因?
加深加快,解剖无效腔增多,肺泡通气量减少,P co2升高,P o2降低,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
消化和吸收
1.大分子物质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通过消化道粘膜,必须先在消化道内加工分解成相应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形式,称为消化
2.分解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及食物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3.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和动作电位的频率有关
4.促胃液素作用:促进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酶和胆汁的分泌
5.胃液的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 6.内因子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
7.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盐酸、脂肪、高张溶液等 8.胃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收缩、蠕动
9.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其成分包括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10.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11.小肠液中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 12.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13.大肠的运动形式: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婴儿是集团蠕动)
肾的排泄功能
1.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体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近曲小管 肾单位近端小管 髓袢降支粗短 髓袢降支细短 肾小管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粗短 髓袢降支粗短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2.近球小体由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球外系膜细胞、致密斑 3.肾血流量调节包括自身调节(包括肌源调节、管-球反馈)和神经体液调节
4.尿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5.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6.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7.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8.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②血浆胶体渗透压③囊内压④肾血浆流量⑤滤过
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大失血时,毛细血管血压下降,滤过率降低;快速大量输血,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滤过率降低;结石、肿瘤时,囊内压升高,滤过率下降;中毒性休克,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滤过膜通透性机械屏障减弱(血尿),静电屏障减弱(蛋白尿)
9.主动重吸收中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Na+和葡萄糖逆向转运:Na+-H+
10.近端小管:在近端小管,NaCl的重吸收约占滤液总量的
65%~70%
11.小管液中的HCO3-是以CO2的形式进行重新收的 12.正常肾糖阈为8.96~10.08mmol/L 13.尿中的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14.同向转运体按Na+:2Cl-:K+的比例将Na+、Cl-、K+一起转入细胞内
15.渗透性利尿:由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虑尿
16.肾内自身调节包括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球-管平衡 17.醛固酮具有“保钠保水排钾”作用
18正常成年人每天的尿量约为1000~2000ml,平均1500ml左右:
2500ml为多尿、400ml为少尿、不到100ml为少尿 神经系统的功能
1.自主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2.胆碱能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两类 3.阿托品是毒蕈碱受体的阻断剂
4.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
β受体主要有β和β受体两种亚型。受体分布于心脏组织中 5.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6.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为侏儒症、分泌过多为巨人症
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为肢端肥大症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低下导致呆小症
8.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主要原料是碘和甲状腺球蛋白
9.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不同,满月脸、水牛背、躯干部、向心性肥胖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反馈调节分为两类:⑴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意义: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⑵负反馈:反馈
信息的作用和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意义:在维持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3、阈值(阈强度):能使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4、血浆: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出的上清液。
5、血清: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清凉透明的液体。 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7、血浆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8、血浆晶体渗透压具有保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生理作用。
9、血浆胶体渗透压具有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的生理作用。
10、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11、血沉:以第一个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血沉。
12、第一心音:主要是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以及心液冲击动脉管壁振动而产程的,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13、第二心音:只要是由动脉瓣关闭,大动脉中血流减速和室内压迅速下降而引起的振动,标志着舒张期的开始。
14、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达到最高值(100~120mmhg)
15、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压下降到最低值(60~80mmhg)
16、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17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18、动脉血压的形成:心脏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
其影响因素:博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血管容量。
19、中心静脉压;通常把心房内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6~10cmh2o
影响因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重力和体位。20、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
输、组织换气四大环节。
21、平静呼吸的特点是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时被动的,用力呼吸的特点是吸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
22、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引起胸壁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
23、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引起腹壁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 24、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占70%)、非弹性阻力占30%(惯性阻力、气道阻力、黏滞阻力)。
25、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 26、时间肺活量:也称用力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2、3秒呼出的气量分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27、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28、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
29、肺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30、发绀: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达到50g/L以上时,在毛细血管丰富的表浅部位出现青紫色称为发绀。
31、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32、基础状态是指具备下列状态的一种状态:1、清晨,清醒,静卧,无肌肉活动2、室温保持在20~25°C,3、禁食12小时以上4、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5体温正常。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也称体核温度‘
33、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34、吸收: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35、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36、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37、葡萄糖的重吸收:血中的葡萄糖浓度正常时,原尿中的葡萄糖扎起近端小管中完全被重吸收
38、肾糖阈:当血糖浓度大于180mg/100ml时,超过肾小球对葡萄糖的吸收极限,多余的糖不能被吸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39、渗透性利尿:如果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渗透压升高。可使肾小球对谁的重吸收减少,使尿量增多。这种由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二.问答题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阈强度与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的变化呈反变关系。(即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
3.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物及气体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㈠单纯扩散→氧气、氧化碳等其他气体分子脂溶性小的物质
㈡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中间代谢产物。 ㈢主动转运→需要分解ATP释放能量来转运的物质 ㈣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
5、钠钾泵的作用:1、有钠泵活动行成及维持细胞内高钾是许多生化代谢反应的必须条件2、阻止细胞外钠离子和水进入膜内,从而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建立的势能储备是可兴奋组织兴奋的基础也是提供了细胞的耗能过程。
6、红细胞生成的原料:铁和蛋白质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凝血因子的特点:除钙离子和磷脂外,其余的都是蛋白质。
FⅢ外,其他的均存于血浆里
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内合成
血浆中具有酶特性的因子都以无活性酶原型存在
凝血的三个步骤: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
7、血浆中主要的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肝素、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8、输血的原则:1、输同型血2、在紧急状况下,可用少量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人3、AB型可少量接受其他血型
9、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
主侧次侧 均不凝集配血成功
主侧凝集,不论次侧如何,配血失败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只能在应急时输血
10、心肌分为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和非自律细胞(构成心房和心室的心肌细胞)。
11、心室肌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全过程分为5期。0期去极化期:膜上部分钠离子通道开放,引起少量钠离子内流造成膜部分去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钾离子外流;2期缓慢复极化期:内向离子流向钙离子负载,外向离子流由钾离子携带;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钾离子外流;4期静息:通过钠离子泵活动将去极化过程中进以细胞内的钠离子排除,将流出细胞外的钾离子泵进洞时通过钠离子钙离子交换体活动排除膜内多余的钙离子。
12、心肌细胞的四打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影响因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重力和体位。13、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液回流
14、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递质、受体、作用) 节后神经
分布 递质 受体 作用 心交感神经 心脏各部 去甲肾上腺素 β
对心脏活动起兴奋作用 心迷走神经 心室肌较少 乙酰胆碱 M
对心脏活动期抑制作用 交感缩血管蛇精 绝大多数血管 去甲肾上腺素 α、β2
血管收缩、血管舒张 交感舒血管神经 骨骼肌 乙酰胆碱 M 血管舒张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脑、消化腺、外生殖器 乙酰胆碱 M 血管舒张
15、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只要生理作用?
肾上腺素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对血管既有收缩又有舒张作用。(强心药)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对体内大多数血管具有强烈收缩作用,可引起动脉血压明显升高》(升压药)
1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脂蛋白。 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主要作用: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阻力,有利于肺泡的扩张。2、调整肺泡的表面张力,维持大、小肺泡容积及内压的相对稳定3、维持肺内干燥,防止肺水肿。
17、胸内负压:胸膜腔内压力。形成原因:肺的回缩力。生理意义:1、维持肺扩张2、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3、在呼吸运动和肺通气之间起偶联的作用。
18、血氧饱和度: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19、氧解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曲线。 20、氧气的运输方式是以养和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
21、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
22、呼吸的基本中枢是延髓。
23、肺扩张反射的过程:当吸气时,肺内气量达到一定容积时,感受器因扩张而兴奋,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使吸气神经元一只没结果吸气停止,转入呼气。
24、血中二氧化碳升高、氧气降低、H+升高对呼吸的影响? 二氧化碳升高使呼吸加深加快;氧气含量降低使呼吸加深加快;H+含量升高呼吸加强,肺通气量增加。
25、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和情绪活动。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是下丘脑
26、生理状态下体温可以随昼夜。年龄,性别,肌肉活动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一定幅度的波动
27、产热和散热的基本器官:产热的器官肝的代谢最旺盛,产热
最多,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人体散热的部位是皮肤
28、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较大伸展性,紧张性收缩,兴奋性低收缩缓慢,自动节律性,对牵张,温度,化学刺激敏感
29、胃和小肠运动的形式,胃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30、胃液胃液的主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发挥酶解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3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4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以触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盐酸在小肠内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胃蛋白酶原的作用是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月示,月东和少量多肽和氨基
酸。内因子的作用是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并触进其在回肠处的吸收。黏液的作用是:1润滑食物2保护胃黏膜坚硬食物的机械损伤3中和胃酸,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4黏液与胃粘膜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3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由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组成碳酸氢盐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
32胆汁的组成和作用: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汁盐酸。胆固醇。胆色素。磷脂以及多种无机盐。胆汁中午消化酶。胆盐的作用1触进脂肪的消化2触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3触进肝细胞分泌胆汁
33外来神经对胃肠道的支配作用:交感神经:对壁内神经元有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对壁内神经有兴奋作用
34
球旁细胞。致密斑的作用:球旁细胞是入球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分化成德上皮样细胞,呈椭圆形或球形,内含分泌颗粒,可分泌肾素。致密斑是远曲小管的起始段,在紧靠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上皮细胞变为高柱状,排列紧密。在局部形成斑状隆起。其功能是感受远曲小管液中Nacl含量和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领进的球
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35.肾血流量的特点:肾血流量大、肾血流分布不均匀、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管周毛细血管网)。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包括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36.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的改变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3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
37.渗透性性利尿的原理:近端小管液中某些物质未被重吸收导致小管液渗透浓度升高可保留一部分水在小管内,使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因此,小管液和上皮细胞内的Na+的浓度梯度减小,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或停止,Na+的重吸收减少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加、Nacl排出量增多
38.水利尿的原理:大量饮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增加,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只是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9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触进水的重吸收,浓缩尿液,使尿量减少。
40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生理情况下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重要因素。
41醛固酮的作用:是触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还触进cl-水的重吸收及K+的分泌,因而具有保na排k和增加细胞外容量的作用。
42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k学na浓度的调节。
43、腺垂体激素的种类:生长素、催乳素、促黑激素。 44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4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调节新陈代谢、参与免疫反应。
46、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新陈代谢的影响、对生长发育的
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的作用、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47、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对物质代谢的调节、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
48、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是饮食中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一、名词解释 1.动作电位: 2.反射弧: 3.肺活量: 4.突触: 5.去极化: 6.主动转运 7.氧热价 8.血氧饱和度
9. 肺牵张反射10、心动周期:11、期前收缩:12、血细胞比容 二、思考题 (第四章循环系统)
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心瓣膜的开闭各有何变化?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4.减压反射是怎样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
5.为什么冠脉血流量的多少明显受心动周期的影响?为什么? (第五章呼吸)
1.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2.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需要克服那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3.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
4.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生理作用及意义? 5.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 .三大营养物质如何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 2 .试述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3 .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4 .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5 .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人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恒定的?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1.肾血流量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简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第十章神经系统)
1.何谓骨骼肌的牵张反射?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3.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特点为何? 4.何谓突触前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 5.何谓突触后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