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启用了一点花招,在复习诗词时,花点功夫按照考点名一些课堂练习题,把考题落实在平时的课堂里,进行规范练习。在《蜀道难》时,略微小试一下,效果不错.接着来到了《琵琶行》。那一节课大部分时间仅仅欣赏了两句,还是两个自报奋勇走上台的学生现场笔答的。
下课来也点燃了我的兴趣,就着学生的答案,我也试着品味一番。 欣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①这两句描写了在宾客们叫了很多次以后琵琶女才缓慢出场的情景。②“千呼万唤”极写诗人一行邀请歌女的急迫心情,也暗示了上句“忽闻水上琵琶声\"对客人们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为下文对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的描写埋下了伏笔。“始出来”,就是歌女缓缓走出来,步履迟疑,有些勉强,与客人们的“千呼万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③“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歌女出场后一种羞涩腼腆的神态,其拘谨压抑状态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这让人好生奇怪,一个靠卖唱的歌妓怎么会这么怕见客人呢?已经呼叫了很多遍,才慢慢腾腾地出来,出来以后吧,还用琵琶遮挡住半个脸?这些反常的举止,和上文的“欲语迟\加上“半遮面”不得不叫人产生极大的疑问,这个女子恐怕不会是一个普通歌女吧?巨大的悬念,由此产生。)④作者用“千呼万唤”“半遮面”这些细节把琵琶女初次出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逼真传神,而且曲折细腻地揭示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浔阳江头,秋月之下这位琵琶女子描绘得矜持娇羞,腼腆稳重,气质不凡,自然可爱,让人产生无限爱玲之情。表现出白居易高妙的描写技艺.⑤这两句早已引起后人的喜爱和应用。把“千呼万唤始出来”来比喻众人非常关注的事物很久很久才能出现;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比喻那些已经公开的事物还不能完全了解真相。这说明经典名句给子孙后代产生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多么巨大!
欣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① 这两句是对琵琶声短暂间歇时产生的主观感受。②\"别有“一句是上承\"声暂歇“而来,在诗人的感受中,暂时停下的琵琶演奏,好像是琵琶女心中涌现出无限的幽愁暗恨。其实,诗人此时何尝没有\"幽愁暗恨“呢?这实际上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翻版。③\"无声“一句,使用了反衬的手法,以”
无声“衬”有声“,当一个人心里憋屈了一言难尽的幽愁暗恨的时候,不说更比说能够让人理解和明白。此时\"无声“比\"有声“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留下一段空白,余韵无穷的艺术意境,表达的感情更加深沉悠长。④这两句与其说是对琵琶声的描绘,倒不如说是诗人自己忧愁暗恨的诉说,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啊!⑤正因为诗人准确地捕捉住了某种特殊时刻人们产生的特殊感受,使广大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此时无声胜有声“被今人常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无需用语言交流,不说比说更好。我们不得不再次赞叹经典名句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欣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 这两句是侧面烘托琵琶女演技高超所产生的无穷魅力。② \"东船西舫“表明地域广阔,显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阔大江面上的人们都被琵琶乐曲所吸引,都在静静地欣赏,这也是以”无声“衬托”有声“。③”唯见“一句,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聆听琵琶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听众无完全陶醉的忘记了一切,目不转睛地盯着江心明月,从明月变成白月,这是何等的仙乐!④这两句是从景物到人物两个方面的进行的侧面描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