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2023-09-13 来源:乌哈旅游


文献综述之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前言:

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我国的行政体制现如今暴露出许多问题,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急需进行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先导,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客观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直接动力,由此可见行政体制改革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非常之多,也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其研究的主要焦点在于:“改什么”、“怎么改”、“如何走出循环怪圈”。

正文: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和内容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不止一次,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前几次改革都只是小范围的修补,或者说改完之后又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不同的学者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历史的研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都认为主要的改革一共有七次。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创新阶段

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此观点来自于杨毅编著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 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 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 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这种观点出自于张湛彬的《“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

3、摘自于刘国锋的《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中,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内容的描述如下:第一,目标明确。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重点突出。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三,程序规范。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第四,整体联动。国务院机构不仅由40 个减少到29 个,省级地方政府机构也由114 个减少到85 个,人员从15.7 万减至8.3 万,减幅达47.1%。

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改革现状不容乐观。主要的是,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操作性难题和行政人员的观念问题,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不能落到实处,政

府机关的人员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威胁到自己的现有利益。

1、宋晓林主编的《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影响;行政体制改革中人为制度建构的痕迹明显,缺乏法律规范和理念支撑;简政放权格局下形成的地方政府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断强化。

2、而在胡伟、王世雄主编的《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中,认为:首先, 在宏观层面上, 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这三大体制改革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其次,在中观层面上,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不配套”和“不适度”的问题。最后,在微观层面上,行政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机构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难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性和行为性滞阻,这实际上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

以上几位学者都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在我看来他们研究的成果值得借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做了不同的分析:有的是从改革路径上分析,有的是以理论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1、彭国甫的《当代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提出以下观点:要正确认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关系;把握职能转变特性,重构政府职能体系;根据新的职能体系改革政府机构。

2、胡伟,王世雄编写的《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

究》认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进行主动的综合配套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为行政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借以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相应协调、配套和保障。要求行政体制改革和外部环境合理协调,形成彼此间体制性驱动和制约的积极功效。

3、摘自于金太军主编的《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中,提出要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强化革新行为;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采取正确的变革方式。

不同的人看待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想到的方法自然千差万别,不过只要是能够解决问题,都是可取得的办法。改革的办法有很多种,既可以从不同的主体入手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开始。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办法,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

小结:

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本文所研究的文献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解读,当然我认为各学者的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金太军主编的《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对于行政体制改革想得过于理想化了:“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这些是很难办到的,并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另外,刘国锋的《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认为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程序规范。融入了依法治国理念。这点不能说错,但是我认为目前为止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执行也不是很到位。

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和转变。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总体方向,但各级政府具体应履行哪些职能,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还不是十分清晰。长期以来中央特别注重审批,批了很多不需要批的事情。尽管中央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发了很多文,采取了很多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机构如何科学地设置。根据政府职能定位设置什么样的机构,设置多少机构。这个容易交叉重复,也容易形成空白点。比如食品安全,就有很多部门来管,卫生部门、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等。所以机构设置如何科学,使得事情不要交叉,同时什么领域也都有人管。

三是职能的配置。赋予机构什么样的职责。现在一些机构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扯皮,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最后是加强行政执行力度。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等也是我们一直遇到的一大难题。如何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我们进行实践探索。这也是我们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胡伟、王世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薄贵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目标与重点——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再思考》,杨洪刚《理论界》2009年3月);

5、《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刘国锋,2002年12月;

6、《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宋晓林,《前沿》2007年第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