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通知
明政办〔2007〕10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三明市“十一五”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七年九月四日
三明市十一五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的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增强三明经济发展的后劲,特制定《三明市“十一五”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重大需求 (一)科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组织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动力。
1.实施科技项目带动战略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十五”期间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技较好地融入经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
五年中,全市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科技经费近8000万元。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据市企调队对32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新产品利润都增加120%以上。全市共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5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7项。
2.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我市建立了技术创新三级管理体系,健全了企业创新组织体系,完善了企业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企业职工的创新意识;开展产学研联合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市有127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与179所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已开发项目192项,产学研结合推进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31家研发机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运行顺利,重点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企业管理进一步优化,生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进展迅速,带动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明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三明金沙创业园、三明市星火信息网等四个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作了大量的服务工作。
3.农业技术创新取得长足的进展,重点工程项目产业链不断延伸。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不断推进,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业科技水平。全市已建成50个科技示范乡镇、1个星火密集区、32个重
2
点星火产业基地、19个星火创新龙头企业和13个农作物优良种苗基地。 4.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受到人们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科学普及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通过抓社区科普、青少年科普、科技宣传周、科技下乡等活动,使广大市民受到深刻的科普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技术,加强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废弃物利用、城市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等公共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5.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市、县逐步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制定了各种推动科技进步的对策和措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条件,科技设施不断更新,科技服务力度进一步增强。我市坚持邓小平的人才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在各类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5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4.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9万人,其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3.1万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4人、省优秀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8人、市管拔尖人才88人。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科技长入经济,从而形成产业的内在动力也日益高涨。因此,切实找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支撑地位,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成为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
3
“十一五”期间,三明将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加工业、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三明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以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四大产业为重点;冶金与压延加工业、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将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为现代制造业;旅游、商贸、交通、通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以粮食、畜牧业、林业、无公害种植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建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对科技提出了以下需求: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需求。要求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应消费变化与生产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要求大力开发生产高质量产品和先进技术设备。
——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需求。产业技术升级将引起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形成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大量需求;要求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名牌产品和重点项目的龙头作用,促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升级,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求围绕“3+1”产业集群大力开展产业科技工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技术进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三明市主要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
——农业的科技需求是农业基因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动植物品种选育及种质改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良农作物种苗、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农产品保鲜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等。
4
——机械、化工、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要求对一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关联带动作用大的技术和装备,组织联合攻关、创新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和节能降耗技术等。 ——加工工业的发展关键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工工业的科技需求主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电子技术、冶金、机械、化工的制造相关技术;汽车零部件自主制造和设计技术。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特别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通讯、商贸、金融、咨询、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
——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需求。要求选择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生物技术、新材料、光电子等领域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要集中人力,加大投入,加快产业化进程,有效地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
总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大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和推广,推动产业化;构建创新环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科学普及工作。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
5
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完善政策,营造环境,加快发展科技事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三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超前发展原则。以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实施,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政府引导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科技的领导力度,树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意识,加强对科教兴市政策措施的研究和规划、指导、协调、服务。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加强优势集成,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星火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等科技示范工作。
3.市场运作原则。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科技力量进入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4.突出创新原则。技术创新是动力,体制创新是保障。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科技体制创新,以体制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观念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
6
技术跨越。
5.以人为本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健全育才、引才、用才的新机制。强化集成创新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技术发展的后劲。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构建具有三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三明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了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三明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了明显增强。到2020年,科技与经济实现有机结合,三明市基本建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创新人才聚集、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是:
——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校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和健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三明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和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15%,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
——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智集力抓好金沙园和尼葛园建设,把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引进和对外开放的基地,引导高新技
7
术园区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变,从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聚集为主向依靠自主创新的内涵式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外延式发展并重的科技工业园的方向转变;引导高新技术园区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明确更加细分的产业定位,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加快产业聚集,建设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推进三个层面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是园区自身形成以区内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群和产业链;二是以园区为核心联系区域内传统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群;三是跨地区特色产业集群联结形成带状产业集群。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重点开发和推广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安全养殖技术和检测技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配送技术、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防灾减灾、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农业、农业生物技术及产品。
——增加科技投入。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长速度高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其中企业的研究与发展(R&D)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投入60%以上,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到201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2.63万人,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比例更趋于合理。通过培养和引进,使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提高到5.6%以上,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
8
伍。
(四)区域布局
在永安、三明、沙县沙溪河沿岸经济繁荣带,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以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形成科技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尤溪、大田产业连接带,以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以若干科技工业小区和现代农业小区为基础的产业带。在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特色经济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和特色经济,形成一批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群。
三、主要任务
三明市“十一五”科技创新战略是:形成一个体系,建立两项机制,提高三个能力,营造四种环境。即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开放的政府宏观调控、高校院所为知识源、中介服务支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和科技创新人才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社会环境,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有利于引才、用才、育才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和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环境。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围绕“3+1”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
9
力为重点,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措施,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为中心,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领域,着力研究开发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新工艺、新技术,培育一批更具活力的传统产业优势群体。加快开发和应用能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提升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机械工业。发挥现有优势,加强专业分工协作和产业聚集。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光机电一体化、CAD、CAM、CNC和CIMS技术,实现CAD全面运用。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业智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及装备。不断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橡塑机械、数控机床、智能印刷机械和汽车零配件新产品、新技术等。
——建材工业。重点应用微机配料技术、新型窑外分解技术、新型建材成型技术等,实现建材行业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大力开发生产新型建材,加快水泥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发展以各种高强复合板、防水阻燃复合板、轻质板材等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以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为主的防水密封材料,促进建材工业发展上新台阶。
10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化肥农药、化学原料、塑料制品及医药工业。开发高效、低毒、广谱、安全、经济、方便的农药新品种;发展以尿素、碳铵或普钙为基础的复合肥、专用肥、缓释或长效肥料;扶持无机复合超细活性填料、精细橡胶粉、橡胶改性沥青、赖氨酸和氟制品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开发医药、高档涂料新品种。推动化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纺织工业和食品业。纺织工业重点发展高档面料、新型植物纤维面料、产业用纺织布、装饰用纺织布;提升纤维、纺织织造和染整技术,开发差别化纤维、竹纤维、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新型纤维等高仿真织造产品;努力构建原料-织造-印染-成衣一条龙的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高档织物面料的染整水平。
食品工业要推动农产品向深加工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无污染、安全、营养为基本内涵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积极搞好农副产品的加工转换,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增值率。重点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和生物防腐技术,抓好罐头、饮料、新兴食品和烟草工业。通过抓好食品加工产业,带动农副产品、包装印刷等产业共同发展的食品加工产业链。 ——林产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林业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发展造纸制浆技术、木竹人造板、活性炭、林产精细化工及森林食品等新技术、新产品。
(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当前和今后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和制高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1
培育10个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抓好生物技术、新材料开发应用、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攻关,力争在以下5个领域有新的突破:
——生物技术。要着重应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加速我市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组培快繁,实施良种工程;应用酶工程、微生物工程以及生化提纯分离技术,重点开发工具酶、紫杉醇、雷公藤、加兰他敏、白藜芦醇等生物新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生态效益型工业,形成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生物工程重要生产基地。
——新型材料。要充分利用我市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隔热、隔音、阻燃轻质的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保温材料;进一步加强超细、高活性高岭土和轻质碳酸钙、高纯结晶硅、石英晶体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并实现产业化;要加快汽车安全气囊粉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竹木纤维系列产品、木材改性材料产品、复合人造板产品的开发。
——光机电一体化。要进一步发展高等级橡胶机械、高等级路面机械、数控机床、节能节材系列环保机械、全自动程控印刷机等,使之成为我市机械行业的主导产品。
——精细化工。要重点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特种PU树脂、高纯度脂肪酸脂、环保型涂料、助剂、活化剂、添加剂、催化剂以及天然香料等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从而优化我市化工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环保工程。重点发展水处理、空气净化设备,利用生物技术、物化技术进行污水处理 ;重视废弃物处理设备和存放技术的研制开发以及企业清洁生产等。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2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以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为载体,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五个基本目标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科技发展从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转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相结合;从面向国内市场提供技术保障,转向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服务。
——良种工程。重点是围绕粮油、林竹、食用菌、果茶、畜禽、水产、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快产业化配套技术的引进与攻关,提高产业化水平,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积极稳妥地开展转基因品种的示范与应用,加快两系稻、超级稻新品种、新组合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开展生物肥料、农药、饲料等生物制品的研制与应用;应用组培、分子标记和动物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提高良种繁育技术水平;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6大科技示范工程,即:作物良种科技示范工程;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工程;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工程;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示范工程;农业资源环境示范工程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工程。推广7项农业关键性增产增效技术,即:优良高效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种子产业化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动植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产品高效及健康养殖技术;多熟制农业综合开发技术;优良畜禽高产、优质、高效饲养技术和动物产品安全监测技术。
13
——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产业发展。从三个方面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一是加强粮油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发展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精深加工业;二是加强果品、蔬菜等园艺作物的加工、发级、包装、保鲜、储藏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三是加强肉类、水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促进畜牧、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 ——林业科技产业发展。以做大、做强、做优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开展优良树种的引种、改良、驯化;竹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天然药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开发示范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
——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扩展和辐射。积极融入海峡西岸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推动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向纵向延伸、横向拓展,逐步向周边县辐射,培育重点星火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 (四)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研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即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和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高校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一个与三明资源状况、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强化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激活企业创新机能,增强企业
14
发展后劲;继续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大力发展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积极探索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向产业规模化、企业集团化、市场国际化方向发展。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通过联营、兼并、租赁、承包国有企业。努力为民营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引导和扶持技术交易、技术经纪、技术评估、信息咨询、专利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按照“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组织网络化”的原则,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及金沙创业园的建设,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要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围绕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突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环境营造、典型示范”的科技管理新职能建设,加强目标责任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强化宏观协调手段,推进产学研结合,帮助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创科技新优势,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五)推进社会领域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5
——科学技术普及。坚持把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阵地,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普活动,使科技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市、县科普设施建设;切实发挥科协及科技团体、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武装人民群众,切实提高全市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资源与环境。加速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系统,提高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发展清洁生产。抓好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最大限度降低采矿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负面影响,解决矿业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标本兼治。
——人口与健康。人口与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人口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口素质,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开发,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和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保健研究;开展制剂关键技术、新剂型、新辅料和新药的研究及生产。
16
——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围绕我市防灾减灾防御体系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多灾种综合分析、预测和防治对策研究,重点开展超中期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技术、地震监测快速预报技术等研究。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增强对地震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防震减灾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工作组织领导
1.加强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创新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市科技领导小组要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宏观调控,要协调和集成计划、经贸、金融、财税等多方力量,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推动力度,并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宏观管理方式的研究、制定和落实。
2.加强各部门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和合作。集成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地方或行业振兴计划的导向作用,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从而形成整体优势,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各部门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政策、协调和服务的管理,应针对科技创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研究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保证科技创新工作健康、顺利的发展。
3.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政府对产学研结合的指导和服务水平,使产学研结合工作进入有组织、有领导、多层次的新阶段。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面和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加大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针对我
17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转型升级方向,采取项目对接、难题招标、联合研制新技术标准、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共建研发机构或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
4.建设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法规和政策,以及我市制定的《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的意见》等措施,认真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的科教兴市的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科技政策、法规和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实施的检查监督,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贯彻执行科技政策法规、促进科技进步、落实目标责任制等作为考核政府及其领导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评价、评先选优、干部使用的依据。建议市人大定期进行科技政策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科技工作。
5.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发展目标和先进典型,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取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二)发挥科技中介组织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加强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明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创业园、三明市星火信息网四个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拓宽科技中介服务领域,重点抓好以产业和企业为服务对象,以技术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评估、专利代理、科技培训、人才和信息沟通等为主要内容的中介服务,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8
(三)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人才工作责任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已制定的人才政策,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让专业技术人员施展才干的舞台和机会,努力做到“以环境吸引人、以政策激励人、以事业凝聚人、以感情和适当待遇留住人”,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好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可喜局面。
2.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企业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一定的待遇留人,进而延伸到以项目留人,以一定的期权留人。要建立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感情投资;要注重科技人员的再教育;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广泛利用各方人才为企业服务,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有序、公正、合理的,有利于人才干事业、展才华的人才环境。 3.围绕县(市、区)科技工作抓好四支队伍建设。一是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造就一支具有县域特色的技术开发队伍;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稳定、充实并逐步壮大一支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三是加强科技带头人培训工作,培养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四是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四)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和完善我市“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撑、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投入机制。一是建立财政对科技的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机
19
制,“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按照《福建省科技进步条例》的要求,在编制年初预算和安排当年度超收预算时,保证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市级财政安排的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确保每年递增10%以上,县(市、区)财政科技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其中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要高于1.5%。二是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和开发的主体,一般企业技术开发费用要达到销售收入的1.5%、大中型企业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要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要扩大到200万元,同时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家计划项目及省重大科技项目配套资金等。四是充分发挥金融信贷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投入。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建立全社会大专利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和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专利实施的政策环境;规范专利市场秩序,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企业专利管理体系;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中介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为正确运用及改善有关知识产权的各种制度,为企业的经营、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开展多元化科技合作,形成国内、国外科技交流、合作融合的新格局。要积极参与省科技厅的对外科技交流活动,借智成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与产品,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加强对台科技交流与
20
合作;要采用多种方式选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科技合作,不断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利用国内科技资源,扩大国内区域间科技合作交流;要深化“三角五方”科技协作活动,推动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组织联合攻关;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贸洽会、“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博览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项目对接平台,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七)加强科学普及与科技宣传
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批科普基地,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教育网络,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科学普及,努力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文化素养。加强科技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的成就和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有关优惠政策,让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都来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五、附录
附件一:重点产业和领域“十一五”科技发展内容提要
主题词:科技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9月4日印发
21
五、附录
重点产业和领域“十一五”科技发展内容提要
序号 1 2 重点产业和领域 节能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 科技发展内容提要 冶金及压延节能技术、机械制造(铸造、锻造、热处理)节能技术、建材节能技术、化工节能技术等 造纸清洁生产技术、印染清洁生产技术、化工清洁生产技术等 尾矿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林竹废弃物资源化技术、3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 4 5 6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林产工业 机械工业 设计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流程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 林竹改性材料和复合材料、特种纸、专用炭等 新型工程机械及其零配件、新型橡胶机械及其零配件、新型冶金压延机械及其零配件、新型汽车及其零配件、新型印刷机械及其零配件等 7 8 9 化学工业 建材工业 纺织与食品工业 林产精细化工、天然原料药、合成原料药、高效农药等 特种水泥、新型建筑板材、新型涂料等 新型植物纤维面料、功能食品、功能保健品等 1、水稻及名特优果树、蔬菜、优势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与中试;2、优质抗逆用材林、经济林、竹、动植物优良新品种花卉、牧草及特种专用植物新品种引种示范;3、动10 选育、引进及配套标植物品种种苗快繁育新技术;4、动植物新品种相配准化安全高产高效套的标准化、安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优质抗逆种植 用材林、经济林、竹高效营林技术。6、安全新型饲料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生产关键技术;7、畜禽养殖环境调控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 1、优势大宗农林产品深加工技术;2、畜禽水产品、11 农林产品加工 水果、特优蔬菜贮运、保鲜与深加工技术;3、主要农林产品加工、流通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22
序号 重点产业和领域 科技发展内容提要 4、用材林、经济林、食用菌和竹等农林特种资源增值加工技术;5、林竹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及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2、新型畜禽生物疫12 农业高新技术 苗生产技术;3、生物能源及生物新材料技术;4、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与疫苗、生物饲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技术;5、动物胚胎生物技术。 1、市场畅销的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开发;2、重大疾13 原料药与新药研发 病治疗治疗药物的研制;3、新型缓控释、透皮等制剂技术研究;4、非专利新药品种和仿制品种开发;5、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1、天然药物(包括大型药用真菌)的良种选育及人14 天然药物生产关键技术 工驯化技术;2、 天然药物(包括大型药用真菌)的规模种植技术;3、天然药物(包括大型药用真菌)的GAP种植标准;4、珍稀药用植物此生代谢产物的调控技术。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