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刑满释放前焦虑罪犯心理问题的分析

刑满释放前焦虑罪犯心理问题的分析

2023-12-05 来源:乌哈旅游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91-92期2007年第3-4期总第500页

刑满释放前罪犯焦虑心理问题的分析

梁军荣

摘要:蔡某某,男,45岁,在服刑后期产生抑郁、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无助感等情绪体验一个

多月。初步诊断:求助者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进行治疗,取得令人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焦虑心理问题咨询效果评估

1.一般案例资料

蔡某某,男,1962年4月出生,汉族,未婚,小学未毕业,农民,福建龙海人。因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已服刑17年,余刑八个月。有一姐姐一弟弟已成家自立,父母均已去世。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衣着整洁,中等身材,较瘦。神情悲观,焦虑、烦躁、生活兴趣下降,常唉声叹气,精神萎靡不振,易怒。希望得到帮助缓解自己的症状。

该求助者家住农村,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但近一个月来,不愿与人交往,脾气大,焦虑,烦躁,入睡困难,不合群,性格变得从小性格内向,不合群,争强好胜。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父母对子女动辄打骂。该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不好,多次在学校作为问题学生被老师在全校大会上进行通报批评,使该求助者自尊严重受损,并因为家庭经济较差受到同学歧视排斥,在心中造成严重的负性情绪体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加上学业成绩不佳,该求助者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使自卑、残暴的性格特征。因抢劫并将受害者刺成重伤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入狱服刑后,该求助者消极改造,不愿与人交往。对自己的前途

悲观。劳动改造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在改为无期徒刑后,多次与同改发生打架斗殴事件,被多次禁闭处罚,服刑期间父母相继过逝,对该求助者有较大的触动。后经过管理教育,有所转变一度能积极改造并获得了减刑。

2.主诉与他人反映

2.1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近一个月以来,心情抑郁寡欢,食欲很差,焦虑,情绪低落,烦躁,悲观,对未来没有信心,无助,入睡困难等。晚上睡不着,脑子里胡思乱想,自己即将刑满释放,可是父母各自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是很好,对自己没有接济能力。自己刑满回到社会上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手段,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并且自己入狱服刑已经17年了,刑满后自己都已经45岁了,对外界的变化不知道有没有能力适应。怕回到社会上因为无法生存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对未来的前途感到渺茫,自己感到很焦虑,曾对自己安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安心改造不要去想太

极为暴躁,爱发脾气,常为小事和同改发生口角。都已经过逝世,兄弟姐妹都已各自成家自立门户,

该求助者在成长过程逐渐形成内向、敏感、自闭、多,但是作用不大,所以请求得到帮助。

2.2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精神状态较差,显得烦恼焦躁,心神

作者简介:梁军荣,男,福建省闽西监狱警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44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91-92期2007年第3-4期总第501页

·心理咨询师·

不定坐立不安,情绪低落,可交流,回答问题切题,思维反应敏捷,对咨询有兴趣,能认真配合。

中队民警反映,该求助者性格较内向。在平时的改造中能积极主动,对其他同改也能正常的交流,有较稳定的活动范围和交流群。但范围小交流少。在劳动改造中也能积极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并获得监狱改造积极分子的奖励,在3个月前还获得了减刑一年八个月的奖励。剩下余刑8个月。近一个月来,显的心情比较烦躁,紧张,晚上老失眠,常常吃不下饭;在劳动改造中的表现有所下降,在与干警的交流中流露出对刑满后的生活感到无助。

3.4通过SCL—90测验

躯体化1.5、强迫症状1.2、人际关系敏感1.8、抑郁2.1、焦虑2.4、敌对1、恐怖1.0、偏执0.8、精神病性0.77、其他0.8。

4.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该求助者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症状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维度,诊断该求助者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4.1诊断依据

4.1.1根据病与非病的原则

该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要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3.心理测试结果

3.1通过COPA测试后显示该求助者的各项指

示:

)。PD2:情绪稳定性(63

分数高:表示情绪易变,起伏不定。通常性情暴躁,易生烦恼。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情绪起伏波动大,不容易恢复平静。喜悲情绪骤变明显。

)。PD9:自信心(61

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没有必要的信心,做事容易动摇和半途而费。与人相比自愧不如。在众人面前不自然。关键时候容易紧张退缩,发挥失常。

)。PD10:焦虑感(64

分数高:表示焦虑不安。通常忧虑抑郁,忧心忡忡。对前途缺乏信心,沮丧悲观。明显缺乏安全感,思想包袱大。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不能正常面对现实而时时会急躁不安,心身疲乏,伴有失眠、恶梦。

4.1.2从严重程度看

反应不是很强烈,没有回避和泛化,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规律,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的影

欠沉着、冷静,容易受环境支配,心神摇摆不定。响,但改造积极性有所下降。

4.1.3从刺激源看

有明显的现实存在的改造问题引发的内心紧张和不安,这种现实存在和情绪产生的思维过程

分数高:表示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合乎逻辑,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

4.1.4从病程上看

焦虑情绪持续一个多月,自己感到痛苦,不想继续下去。

4.1.5从自知力看

自己感到痛苦,希望得到帮助解决问题,有求治愿望。

4.2鉴别诊断4.2.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原则,该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要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2通过SAS测试

标准分63属于中度焦虑。

3.3由SDS测试

标准分61抑郁情绪明显。

4.2.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从症状上看表现为焦虑的情绪

245·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91-92期2007年第3-4期总第502页

体验,病程上看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为变形的特点,内容出现泛化和回避,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人感到痛苦不能摆脱。该求助者症状虽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持续时间短,只有一个多月,心理冲突表现为常形的特点,与现实处境直接相关,没有回避和泛化,对社会功能只有轻微妨碍,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个性特征方面性格内向、敏感、自卑。

5.心理咨询过程及评估

5.1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收集资料并依据会谈结果进行初步诊断,依照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的原则,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建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咨询目标。

4.2.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人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从产生焦虑情绪开始,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焦虑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也能由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引起,既出现泛化,受到的刺激越大反应越强烈,有时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而该求助者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只对自身刑满后所要面对的问题感到焦虑,没有出现泛化,尚未出现强烈的现实刺激,

5.1.1近期目标

着眼于如何解决求助者的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的不良情绪反应,降低其无助感,消除求助者对现实问题的紧张焦虑状态,使该求助者认识和分析原认知偏差,树立正确认知。矫正对新生生活的错误认知。降低抑郁、焦虑程度,使其达到正常范围。改善当前人际关系,减少不良情绪,增强生活信心和改造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改

社会功能基本保持正常,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造生活中去。

5.1.2长远目标

4.3原因分析4.3.1生理原因

45岁,服刑17年。躯体方面的主要症状:睡

眠差、食欲下降。

增强对生活中可能出现问题和挫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健全人格,培养自信、乐观的健康性格。增强适应能力,改善个性、行为,树立积极的改造、生活态度。

4.3.2社会原因

(1)学历差

小学未毕业,没有在社会上谋生的技能,渴望早日回归社会却有害怕不能适应。

(2)家庭环境

父母双亡,兄弟姐妹都已经各自成家且经济状况差,对其无接济能力,社会支持低。

(3)服刑时间长

与外部社会严重脱节。担心无法适应新生活。

5.2咨询方案的制定

本案例采用认知改变为主,调整其对重新面对社会生活前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具体要运用倾听、共情、解释、指导、积极关注、合理情绪疗法等咨询技术。并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如下具体咨询方案:

5.2.1咨询方法与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这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具体问题的短期和教

4.3.3心理原因

(1)存在认知错误

认自己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时间长,没有谋生能,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无法生存。

(2)

被无助,焦虑,抑郁等情绪所困扰,不

能自行解决

有内心的冲突、焦虑、烦躁、痛苦、情绪低落、兴趣下降。

(3)人际关系上与他人缺乏沟通和交流

246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91-92期2007年第3-4期总第503页

·心理咨询师·

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求助者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多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归纳如下:①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②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的。③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④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⑤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所以,ABC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其理论模式中:

);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

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5.3咨询过程

本案例咨询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关系、宣泄情绪;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探寻根源;第三阶段调整认知、提高自信、促进健康。

5.3.1第一阶段咨询:运用倾听、通情达理等

技术来建立关系、宣泄情绪

在初步接待求助者后,运用倾听、通情达理和重复技术等,一方面给他一个倾诉的机会,把自己认为的近期因为考虑快要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可能遇到的问题表达出来,并鼓励他把在此过程形成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让他充分感受被接纳、尊重、理解和信任,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上述技术的运用,详细了解求助者问题所在、形成原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并了解求助者对问题的应对方式、主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情况等。

5.3.2第二阶段咨询:运用解释等技术来分析

问题、探寻根源

通过解释等技术,帮助求助者分析他的问题主要是将要面对回归后再就业产生的情绪问题。属于从服刑人员走向社会公民的角色转换不适问题。首先,家庭环境的不佳,幼年接受教育不良,使其自身素质低而形成自卑、内向、敏感的心理,并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只是以前在监狱服刑,相对稳定简单的服刑改造生活使他心理问题隐藏了起来,而即将面对的全新的社会生活中可能遇上的各种挫折及生存危机激发他内心的自卑感,加之对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的不自信,且该求助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比较薄弱的,其家人的能内心的焦虑、苦恼、无助与不自信。

此外,咨询师又向他说明目前的社会的就业形势、现在该求助者所具有的在监狱服刑期间掌时并让他回忆过去在服刑期间所掌握的各项劳动技能等。让求助者明白了自己具有的能力,所存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

信念(Believe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

)。果(Consequence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了C。而该理论则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所以,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

因此,合理情绪疗法就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

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力有限,无法给予他有力的社会支持,以至造成

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握的劳动技能在社会上能有如何的择业选择,同

247·心理咨询师·

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内外原因。

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91-92期2007年第3-4期总第504页

善。

最后向求助者解释ABC理论,并给他布置作业,让他回去后分别写出ABC,让他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情绪与认知。

善。

SDS标准分为44分,显示抑郁情绪有明显改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1.1强迫症状:1.0人际关系敏感:1.3抑郁:1.5

焦虑:1.6其

他:0.7量表中其恐惧、焦虑、抑郁因子下降明

5.3.3第三阶段:调整认知、提高自信、促进

健康

利用埃利斯的ABC理论,在第二阶段只让求助者写出ABC的基础上,让求助者同自己的不合理情绪进行辩解。比如求助者将在重新回归社会可能遇到的问题归结于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认为只有有关系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等,并就此认为自己可能找不到工作无法生存等。针对这些,咨询师让求助者自己与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的认知。

同时,咨询师还教给求助者自我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想象放松,并帮助他建立良好的择业就业观,以及为他讲解刑释人员应该如何去适应这种角色身份的变化等,以便求助者能够现在与将来更能适应这种变化,并鼓励求助者多与他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等。

这个咨询阶段结束时,求助者表示自己轻松了许多,心情豁然开朗。

显,都达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近期回访,该求助者已经没有了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乐观积极,刻苦学习劳动技能,在劳动改造中还获得了表扬。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

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4次出版.

[3]罗大华,何为民.法制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何为民主编.罪犯改造心理学.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1997.

[5]许又新,吕秋云主编.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北

5.4咨询效果的评估5.4.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通过几个阶段咨询,在最后一次咨询之后,求助者告诉我说:“这段时间自己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也乐于与其他罪犯及管教干警交流,劳动积极性也高了并在劳动中积极学习掌握劳动技能。管教干警说我表现不错,我自己也感觉不错,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信心很大。焦虑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平静不少,睡眠改善了很多,真是太感谢您了。”

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6]钟友彬著,现代心理咨询,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7]钟友彬著.认知领悟疗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8]林秉贤,张克荣.犯罪心理学纲要.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1.

[9]郭念峰著.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

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5.4.2咨询师的评估

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焦虑无助情绪,能够正确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自信心增强了不少,并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新的劳动技能,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做好准备。

[11]钱铭怡主编.心理治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12]GeraldCorey著.石林,程俊玲译.心理咨询

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4.3心理测验

SAS标准分为45分,显示焦虑情绪有明显改2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