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卷 2017年6月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李悝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
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材料反映出古代农业 A.提倡精耕细作 B.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C.体现男耕女织 D.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2.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
陌六街平,万国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政府加强城市管理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3. 唐宋时期,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等港口城市繁盛一时;明朝后期,
苏州及“四大名镇”(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经济最为发达,广州、明州、扬州、登州等经济地位下降。能较为合理解释材料所述变化的是
A.海禁政策推行 B.经济中心移至南方 C.资本主义萌芽 D.国力衰弱
4. 宋、元时期,黄金一两约合白银十两,明时约合六两四钱七分;宋、元时期,白银一两五钱七分可买
一匹绢,而明时仅六钱就能买一匹。材料表明
A.手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B.白银购买力得到提高 C.货币经济走向了混乱 D.黄金的货币职能消失
5.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令:“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点
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留当班。”材料未能反映出 A.商品货币经济不断扩大 B.匠籍制度出现一定程度松弛 C.封建官营经济日益繁荣 D.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机遇
6. 某年,荷兰使节哥贡与开泽来到北京。据说,“这两使节事事都顺从中国人的要求。他们带来贵重的礼
物,并且听凭这些礼物被人称为贡物,自己也竟这样称呼它,他们也拜领了优厚的恩赐„„但他们所得的只不过是被准许每八年遣使一次,每次随带商船四艘而已。”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规定诸侯有定期朝贡的义务 B.推行“朝贡贸易”外交体制 C.工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地位 D.实现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
7.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
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下列选项与材料无关的是
A.农作物生产受世界市场影响 B.农业商品化生产所占比重大 C.自然经济不再处于统治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8. 焦润明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一书中指出:“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万国公报》、《强
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材料说明,甲午战后
A.报刊创办朝通俗化、普及化发展 B.报刊的主题与时代特征存在关联 C.西方列强加紧对华实施奴化教育 D.报刊取代了电影在传媒中的地位
9. 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
功效,非但不应该罢工,并且还要加工(注:扩大生产)„„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的主要意图是
A.肯定工人爱国运动 B.促进五四运动爆发 C.坚守实业救国梦想 D.抵制日军局部侵华
10.1948年8月,某人在给公司的汇报中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
空„„本公司早为一般人抢购之对象,半日之间货已购空。”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企业迅速发展,物美价廉 B.美国加紧掠夺,上海地区物资匮乏 C.货币严重贬值,抢购风潮加速 D.国共内战升级,围困中央苏区需要
11. 新中国历史上的某一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3.1%上升至56.7%,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由56.9%下降到43.3%,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35.5%上升至45%。这些成就 A.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B. 说明当时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C.反映出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符合中国国情
12. 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
针对这一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A.广泛开展“大跃进”运动 B.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调整城镇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
13. 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己销
售的产品数量占全部销售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上升到43.8%。此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政府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D.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有所提高
14.阅读下面1978-2006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 1978 1985 国家定价 97% 47% 国家指导价 0 19% 市场调节价 3% 34% A.计划经济手段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消失
1990 2006 30% 4.63% 25% 0 45% 95.37% C.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逐步丧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5.有学者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与这
一说法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C.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6.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英国伦敦、葡萄牙里斯本、荷兰阿姆斯特
丹在1400年的时候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促成荷兰阿姆斯特丹地位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通往世界新航路开辟 B.海上运输业居重要地位 C.近代大工厂制的兴起 D.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17.观察下面四幅图,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卡尔·本次第一辆汽车 ②史蒂芬逊第一列火车
③富尔顿第一艘汽船 ④莱特兄弟第一架飞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18.1932年初,胡佛下令成立了金融复兴公司,签署了联邦土地银行法令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法,以挽救
银行、铁路、建筑和贷款公司以及使富裕农场主和房产主免于破产。这一做法 A.扶持的对象与罗斯福新政不同 B.从提高普通大众的购买力出发 C.有效缓和了资本主义劳资矛盾 D.有利于全面缓解生产过剩危机
19.黄仁宇在评价苏俄(联)的某项举措时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状态的各
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该举措 A.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全面建成 B.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新生政权 C.允许自由贸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0.1937年,苏联全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1.35亿公顷,农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34%。苏联农业的高
速发展主要归因于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B.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现了自主经营 C.固定粮食税开始取代余粮收集制 D.农业产品自由商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1.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该建
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一)盈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二)企业自己编制的盈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顺应勃列日涅夫改革形势要求 B.借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C.否认了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与斯大林模式有别
22.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较之前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
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主导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B.西欧国家受美国的控制逐步加强 C.世贸组织成立助推经济交流 D.美国控制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面临重建,但有两大棘手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妥善处理与德国的关系,
二是要从美国那里争得平等地位。西欧最早为解决这两大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A.成立欧洲联盟 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D.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24.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
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据此可知,当时英国政府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继续推行凯恩斯主义理论 B.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D.大规模建设“福利国家”
25.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只有数十个区域经济集团,而且主要集中在欧洲。9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
增加了近百个区域经济集团,它们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大洲。这反映出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C.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B.欧洲开始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5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那时和唐朝通使友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
——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中国)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6年7月,中国政府开始了恢复关贸总协定创始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未能恢复其应有地位。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立。11月,中国开始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历经六年谈判,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推动众多人士来华的经济因素。(4分)
(2)材料二所述现象反映出清政府对外实施什么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简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7.(14分)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海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摘编自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
材料三 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
——摘编自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
(1)指出材料一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的经济根源。(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向海外移民给英国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1945年大量人口迁往西南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西南地区的影响。(8分)
28.(12分)根据下表并结合必修二所学知识,分别为英国和美国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
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序号 1 2 3 4 5 6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美国 中国 主题 从陆地到海洋 从渔夫到车夫 ?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 从计划到市场
材料二 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他们不同的权益和要求得到很好的平衡。
材料三 根据规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零关税;允许资本、劳务、商品等在三国间自由流通。
(1)材料一、二、三分别和什么国际组织有关?(6分)三则材料直接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2)材料三所述组织的成立对墨西哥有何积极影响?(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