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篆刻的兴起
(⼀)⼋思巴⽂在官印中的使⽤
元官印 司狱司印
元代是蒙古族建⽴的政权,前后近百年(1271——1368)。元代官印除⽤汉字外,还有⼋思巴⽂。⾄元六年(1269),忽必烈命国师⼋思巴创⽴拼⾳⽂字,即⼋思巴⽂。⼋思巴⽂颁⾏以前,元代官印主要使⽤九叠篆,如'司狱司印'等印,印⽂均为标准汉⽂九叠篆。⼋思巴创⽴的新字是从藏⽂发展⽽来,吸收了宋印九叠篆整齐匀称、棱⾓分明的特点,但并不像辽、⾦、西夏⽂字那样与汉字有⼀定渊源,如'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印'等印。⼋思巴⽂官印的⼀⼤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这是我们识别⼋思巴⽂的最重要依据。
此外,元代官印印边⽐较宽阔,此为元代官印印⾯构成的⼀⼤特点。隋唐官印及宋初官印,印⽂与印边往往等宽,宋代中后期印边开始加宽,⾄元代竟达印⽂笔画宽度的数倍甚⾄⼗倍,如'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印'即为代表。(⼆)吾丘衍与赵孟頫的历史贡献
明代朱简曾在《印章要论》⾔:'印昉于商、周、秦,盛于汉,滥于六朝,⽽朱沦于唐、宋。然⽽代有作者,其⼈莫传。如元则有吾⽵房、赵松雪辈,描篆作印,始开元⼈门户。国初尚研故习,衰极始振。'明代⽢旸《印章集说》⾔:'⾄正间,有吴丘⼦衍,赵⽂敏⼦昂正其款制,然时尚朱⽂、宗⽟箸、意在复古。'以赵孟頫、吾丘衍、王冕为代表的印⼈,在元代发起了⼀场复古运动,⼒挽魏晋以来印章的靡弱之风。
赵孟頫印
在元代,赵孟頫⽆疑是朝野公认的艺术界乃⾄整个⽂坛的盟主,其不仅官居⼀品,⽽且在诗⽂、绘画、书法等⽅⾯均成就斐然。在元代篆刻史上,赵孟頫亦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印学理念不仅影响了有元⼀代,对后世篆刻的发展亦影响深远。明代⽢旸《印章集说》⾔:'赵⼦昂擅朱⽂、皆⽤⽟箸篆,流动有神,国朝⽂太史仿之。'(韩天衡《历代印学论⽂选》,西泠印
社,1999 年)陈琏《印说》⾔:'圆朱⽂,元赵松雪善作此体,其⽂圆转妩媚,故⽈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此概为'圆朱⽂'⼀称之由来)。赵孟頫(1254——
1322),字⼦昂,号松雪道⼈、⽔精宫道⼈,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属浙江)⼈。其书法诸体皆⼯,被后世称为'赵体',其⽤印多亲⾃配篆由印⼯镌刻,与吾丘衍风格为近,世称'吾赵',⼆⼈开创的印章风格,后世称为'元朱⽂'。这种字形婉约流美、章法紧凑合度的印风,成为明清⽂⼈篆刻创作中的⼀种重要印式。
吾衍私印
赵孟頫在元代⽂艺界具有极⼤的号召⼒,篆刻上他崇尚'古雅''质朴',反对'新奇相矜''不遗余巧'的形式流俗,这与其在绘画上提倡的'作画贵有古意,若⽆古意,是⼯⽆益'的观念是⼗分⼀致的。(《⾃跋画卷》)清代画家张绅曾⾔:'⼤德间,馆阁诸公名印皆以赵⼦昂(孟)为法,所⽤诸印皆以⼩篆填廓,巧拙相称。其⼤⼩繁简,俨然⾃成本朝制度,不同汉、唐、宋、⾦相同。'赵孟頫在理论上强调复古,以汉魏印章为法则,但真正反映其篆刻⽔平的却是他所开创的元朱⽂印风,其中渗透了他的审美倾向,元朱⽂印流畅爽劲的审美效果与其醇和秀丽的书风和颇有古
意的画风相符合。他的朱⽂印沿⽤了唐宋官印所通⽤的那种类似⽟箸篆的线条,在强化笔画的运动感的同时,印⽂每与印边相连,并能于疏朗之中捕捉朴茂之⽓,给⼈以稳定和饱满之感。清代印学家孙光祖在《古今印制》中说:'秦汉、唐、宋皆宗摹印篆,⽆⽤⽟箸者。赵⽂敏(孟)以作朱⽂,盖秦朱⽂琐碎⽽不庄重,汉朱⽂板实⽽不松灵,⽟箸⽓象堂皇,点⾯流利,得⽂质之中。明以作玺,尤见规模宏壮。'
布⾐道⼠
贞⽩
与赵孟頫同时的吾丘衍,也是篆印⾼⼿,篆书有'当代独步''精妙不在秦、唐⼆李之下'的盛誉。当时吾丘衍与赵孟頫⼀起呼吁印章复归汉魏印式,但从对汉印风格的倡导来说,吾丘衍较赵孟頫更为实际,其为教授弟⼦所著的《学古编》多由实践⽽来,并明确提出以汉印为皈依,讨论了印章中的篆法与章法等具体的操作问题。吾丘衍(1272——1311),⼀作吾衍,字⼦⾏,号⽵房,别署布⾐道⼠,开化(今属浙江)⼈,寓居杭州。吾丘衍⾃幼受家学影响,在篆刻⽅⾯,其主要精⼒集中在对汉印的研究上,'吾衍私印''鲁郡吾⽒''布⾐道⼠'和'贞⽩'都是他的⾃⽤印,其中'吾衍私印'采⽤满⽩⽂处理⼿法,'鲁郡吾⽒'和'布⾐道⼠'也可看出对平正浑朴的追求。赵孟頫和吾丘衍均⾃篆印稿,这⾃然与⼆⼈在篆书上的造诣分不开,且⼆⼈所开创元朱⽂印风,很快成为⽂⼈作印的模式,这直接提升了篆刻的⽂化品位。
鲁郡吾⽒
(三)吾丘衍和赵孟頫倡导下的元代篆刻
在元代朱⽂印的演进过程中,端赖吾丘衍和赵孟頫的倡导,元代⽂⼈篆刻得到较⼤发展,尤其是吾丘衍开馆授徒,培养了许多弟⼦,使⽂⼈篆刻延续不断,并在明清两代成⼀时风⽓。吾丘衍的弟⼦中,较著名的有赵期颐、叶森和吴叡等,⽽吴叡最为著名。吴叡(1298——1355),字孟思,号云涛散⼈,别署青云⽣,钱塘(今浙江杭州)⼈,晚居昆⼭。吴叡在其师的基础上⼜向前跨进了⼀步,做到了书印合璧,我们可以看到其⼗余⽅⾃⽤印,其中朱⽂印都是圆朱⽂风格,且篆与刻的⽔平都相当⾼,他把⼩篆'上紧下松'的特⾊表现的⼗分突出,且笔画的提按恰到好处,开了后世铁线篆的先河。
王冕私印
与吴叡同时的印⼈还有王冕,其⾸创以花药⽯(即花乳⽯)刻印。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农,诸暨(今属浙江)⼈,出⽣农家,后从韩性游,遂为通儒。王冕墨梅最为后世所称道。王冕⼜⼯刻印,明初刘绩在《霏雪录》(卷上)中⾔:'初⽆⼈以花药⽯刻印,⾃⼭农始也。'软硬度适中的⽯材的出现,是元朱⽂风格得以完美表现的关键。郎瑛《七修类稿》载:'图书古⼈皆以铜铸,⾄王冕以花乳⽯刻之。'花药⽯易于奏⼑,王冕⾃篆⾃刻,其印⾦⽯⽓很浓。
赵⽒⼦昂
吴孟思章
吴叡私印
除王冕外,元代很多画家都介⼊了篆刻的创作,如柯九思、虞集、张⾬、黄公望、倪瓒、杨维桢、朱德润、魏元裕、鲜于枢、陆居仁等,均采⽤吾丘衍和赵孟頫的⽅法。从他们的印章中可以看出,元朱⽂印的形式已然确⽴:印⽂取⼩篆、朱⽂细线、⽂字连边……元代⽂⼈印流传下来的很少,但是在篆刻史上的意义⼗分重⼤。⽂⼈的参与,是中国印章确⽴艺术⽴场的标志,是篆刻艺术和实⽤印章分野的⾥程碑,⽽这种重要的历史性转变在元代完成。四
集古印谱的出现及意义
濮阳
虽然在唐代已有关于'玺谱'的记载,如《旧唐书》之《韦述传》、姚察《传国玺》、徐景《⽟玺
正录》等,但⼀般认为集古印谱的出现是在宋代。宋代是我国⾦⽯学的发轫时期,集印成谱即受考古和⾦⽯学的影响⽽兴起。清代桂馥在《续三⼗五举》中⾔:'古印⽆图谱,宋(仁宗)皇祐初,命太常摹历代印书为图。'此后⼜有杨克⼀《集古印格》,⽽《宣和印谱》则成书于稍晚的宣和年间(1119——1125),此谱是奉命官修的⼀部⼤型集古印谱。此外还有颜叔夏《古印谱》、姜夔《集古印谱》等。
頫仰⾃得
汉⼴平侯之孙
唐宋时期的集古印谱,仅作为古器物谱录中的⼀种,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审美意识,更没有对篆刻艺术的指导⽬的。与⽂⼈篆刻同步,元代集古印谱的编辑⽬的多指向了艺术,赵孟頫在《宝章集古》的基础上'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枚'汇为谱录,⽈《印史》。元代⽂⼈篆刻在强有⼒的理论指导下,⼜有为数甚多的集古印谱作为典范,更有⼀代⼜⼀代有识之⼠的艰⾟实践和⼤胆尝试,最终使元代⽂⼈印章形成了两⼤格局:⼀是仿汉印式,⼀是元朱⽂印风。仿汉印式主要是指仿汉⽩⽂印,元代篆刻家在创作这⼀类印时⼤都能追求汉印的原本效果,其中集古印谱起了很⼤的中介作⽤,在吾衍《古印式》和赵孟頫《印史》之后,⼜有杨遵《杨⽒集古印谱》、吴叡《汉晋印章图谱》、叶森《汉唐篆刻图书韵释》等多种集古印谱⾏世,这些集古印谱的编辑本就带有⽬的性,则其对印坛的指导⽰范意义也就更为明确、更为具体。应该说元代篆刻家完成了由古到今、由技术到艺术创作这些实质性的转换,为明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李刚⽥、马⼠达主编《篆刻学》,202 页——203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五
风格特殊的元代花押印
聊消摇兮容与
在元代的私印中,还有⼀类被称之为'花押'的印章颇具特⾊,花押是⼀种专门⽤以签押的书体。元末明初的陶宗仪说:'今蒙古、⾊⽬⼈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或⽊刻⽽印之。宰辅及近侍官⾄⼀品者,得旨则⽤⽟图书押字,⾮特赐不敢⽤。按:周⼴顺⼆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据此则押字⽤印之始也。'(明许令典《⽢⽒印集·叙》,转引⾃黄惇《中国古代印论史》,14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年)
王元章
花押其实就是代表⾝份的⼀种符号,所以有签字画押之说。花押在宋朝以前就已出现,如著名的韦陟'五朵云'。(据陶宗仪所说,花押⼊印始于五代时的后周)宋以后,上⾄天⼦,下⾄百姓,花押被⼴泛运⽤,并逐渐⼊印。⽽元代蒙古族⼊主中原后,由于对于汉字的运⽤不能熟练⽆碍,故⽽只能以印代之,这⼤概就是元代押印盛⾏的⼀个重要原因。元押的格式常见的有正⽅形、长⽅形、圆形等形状,还有葫芦、钟⿍、花瓣、鱼、兔等形,其中长⽅形的元押与秦汉半通印⼤⼩相近,上为楷书,下为花押,或杂以⼋思巴⽂的'记'字,印⽂多作朱⽂,其印章的纽制也变化多端。总的来说,元押尽管是沿着实⽤印章这⼀路线发展的产物,但其艺术和审美价值并不在宋元⽂⼈印章之下。(李刚⽥、马⼠达主编《篆刻学》,119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
标准⾪书字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