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严密之因果论证法
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谢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祟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④·P74》(人教版)
【简析】
这篇文章第一段就提出论点:“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紧接着分析说理,读书人之所以幸福,“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第二段阐述读书能增广人的经历和经验,第三段证明读书更能感化与陶冶人的精神,第四段进一步指出读书能使人向善避恶,变得情趣高雅、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最后一段呼应开头,重申论点,收束全文。
分总式结构——多因一果
①读书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原因一】
②读书能增广人的经历和经验【原因二】
③读书更能感化与陶冶人的精神【原因三】
④读书能使人向善避恶,变得情趣高雅、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原因四】
⑤所以,读书人是幸福人。【结论】
高考说明中提出了“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一要求,也就是要同学们学会寻根溯源。因果论证的思维训练就是基于这种情况而设计的。
2000年高考作文,如果构思时问上一句“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但有话可说,也有可能加深文章议论的深度。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瓦特未必是发现蒸汽成为动力的第一人。对此提出疑问,质疑之后,寻找理由:
只要是带盖的水壶,在水沸腾的时候,壶盖一定会被蒸汽掀动。祖先发明有盖的烧水用具,至少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我们从文物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各种水壶)。在三千年中,难道真的没有一个人看到水壶被蒸汽掀动起来的现象吗?一定有人看到了这种有趣的现象。在看到的人中,一些人想到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其中一些人去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在做过尝试的人群中,多数人失败了,但是有人曾获得过成功。在获得成功的人中,有人可能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过他们的发明,但是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发明,甚至史书不记载。为什么那么多先驱的发现没有被重视?为什么直到瓦特才会成为现实?
可见,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由于没有社会需求,科学发明没有动力,受到限制。
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需求使瓦特的发明成为现实。任何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生产力需求的结果。所以瓦特未必是发现蒸汽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
这种寻找原因的做法,正是因果论证的思维方法。因果论证是从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进行论证的过程,它是使论述的道理深刻的最基本方法。因,就是事物的原因;果就是道理,即要证明的论点。它的主要思维形式有:
1. 由原因推出结果
我们要学会分析原因,找出其中的联系,再由原因推出结果。
【例】周恩来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最近同国民党代表团谈判。有的同志说,国民党代表团就那么几个人,费这样大的功夫,多麻烦!虽然是几个人,但是他们后边有一群。在他们影响下的军队、政府、党部里边的人以及公教人员,总有几百万,加上这些人家庭里的妻子儿女,就是千把万。对于这些人,他们讲的话比我们讲的影响更大一点。他们有代表性。争取几个头子就影响后边一批,有利于我们渡江,就是渡江以后也会发生作用。所以,对于反动营垒中可能分化出来的人物,要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
【解析】
这一段,先分析原因,接着推出结果(划线的部分)。
2.用结果推论原因
【例】自然界的狼来了,会叼走小羊;体育比赛中的“狼来了”会夺走奖牌。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很复杂,很多情况下“狼来了”是一件好事。正是由于“狼‘先生的到来,才使我们领教了“狼”的各种招数,在和强手的对峙中暴露出我们的不足和弱点,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因“亡羊”才去“补牢”,还不正是我们常说的“交学费”么?“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毛泽东)这难道还不是“狼来了”的功劳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时而有“狼先生”光临才好。
【解析】
划横线的部分就是这一段的论点,即结果。在提出论点之后接着加以解释,说明其原因。
因果论证实质上是一种纵向思维。它是了解事物的原因、性质、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决定着议论文说理的深浅。它要求人们以原材料为依据,以原材料的逻辑为线索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多方向的合理引申。
它的思路是:“……说明了什么?”或“……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例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做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做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别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划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这段文字先指出主观主义的表现.然后从纵的方面进行深挖,指出它的危害、实质。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使议论的内容十分深刻。
★示范与分析2
使用因果论证法的范例:
【示例】
论“有恒”
“恒心,是达到目的的最近通道。”许多有成就的人在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时,都强调要“有恒”,即持之以恒。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治学问,做研究,就要持之以恒。”可见,“有恒”是何等重要。
为什么“有恒”如此重要呢?
因为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一生没有几个春秋,而成就一项事业却要耗费很多的精力。爱因斯坦说过,哪怕是物理学的一个小小分支也能“吞噬”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所以,要成就一项事业,就必须投入毕生的精力,也就是要终生持之以恒地从事一项事业。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焦耳解决热功当量问题花了36年。这些都说明成就一项事业,需要人们持之以恒,有的要花费毕生的精力。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之一,人的成功也是这样。王献之学字,用尽
18缸水,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李时珍读了800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了七个省,收集了成千万个单方,才写成了《本草纲目》。如果他们不是持之以恒地做大量的积累工作,怎能有质变的飞跃?怎能有所建树呢?因此,要成功就必须“有恒”。
要“有恒”!这谁都会说,可真要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恒”?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要有极强烈的事业心,矢志不渝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段元星从小就产生了探索苍穹奥秘的强烈愿望,进入初中他就写下了“为祖国的天文事业,战斗一生,贡献一生”的铮铮誓言。此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星移,察星变,在乡下劳动的日子里还要顶住冷言冷语的压力,终于用肉眼发现了新星。
要“有恒”,还必须不怕困难和失败,要有献身精神。做任何大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只要不怕挫折和失败,才有勇气克服困难,才能持之以恒地向着成功奋进。司马迁受宫刑后含冤发愤写成《史记》;谈迁作《国榷》花了6年完成初稿,又花了20年修订初稿,后来全稿被窃,他毫不气馁,下决心重写,又经历了10年才定稿;陈景润身居斗室,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摘下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居里夫人在只有简陋仪器的困难条件下,硬是从几十吨的矿石中提取了几克的镭……
固然“有恒”并不就意味着成功,但“有恒”却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说“有恒”是成功之本。
【分析】
开门见山的开头,简洁明了的结尾,是本文结构上的显著特色。作者开宗明义,明确指出“恒心,是达到目的的最近通道”,直接揭示了题旨。这样单刀直入的开头,给人以干
脆利落,入题快捷之感。文章的结尾,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戛然而止,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了文章的本意,有一种疾马收缰之势。
文章的主体部分,采取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使论证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作者首先论述“为什么如此重要”,然后深入探讨“怎样才能做到‘有恒’”,有力地阐明了“持之以恒”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在层次的过渡上,采取了设问的形式,既使上下文衔接紧密,又层次清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