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庄子一则》对比阅读课堂练习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庄子一则》对比阅读课堂练习

2023-11-20 来源:乌哈旅游
苏教版初中语文《<庄子>一则》对比阅读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北冥(míng) 鲲(kūn) 徙于南冥(xǐ) 抟扶摇(tuán)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 (奋发) .(2)徙于南冥 (迁移)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 (自下而上的暴风) .(4)去以六月息者也 (气息,这里指风) .(5)野马也 (像奔马一样流动的雾气 ) (6)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流动运转)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同“陲”,边际 .(2)其正色邪 “邪”同“耶”,表示疑问语气。 .四、★对比阅读

(一)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逍遥游》)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 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 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选自《逍遥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北冥有鱼 ( 同“溟”,这里指海 )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尽头 ) .(3)穷发之北 ( 尽 ) .(4)此亦飞之至也 ( 极点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 (2)此小大之辨也。

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3.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描述鲲鹏?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大鹏和斥鴳的形象。

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所以它们目光短浅。 【乙】文参考译文:

穷发(沙漠)的北边有叫冥海的地方,叫作天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不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垂在天边的云。舞动翅膀飞翔就像羊角似的旋转垂直上飞就有九万里,在云(和大气)层之上,背靠着青天,然后准备南飞,要到南冥(南海)去。斥鴳笑它说:“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我腾空而上,不过几仞(一仞为八尺)就下来,飞翔在蓬草、蒿草之间,这样的飞翔也是很快活至极。你要飞往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分别。

(二)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逍遥游》)

【乙】任①公子为大钩巨缁②,五十犗③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④而钓,期年⑤不得鱼。已而⑥大鱼食之,牵巨钩没而下,扬而奋鬐⑦,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⑧鬼神,惮赫⑨千里。任公子得若⑩鱼,离而腊之⑪,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⑫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⑬,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⑭,趣灌渎⑮,守鲵鲋⑯,其于得大鱼难矣。

【注】①任:诸侯国名。下文的“会稽”“苍梧”是山名,“制河”是河名。②缁(zī):黑色丝绳。③犗(jiè):阉割过的牛,指肥壮的牛。④旦旦:天天。⑤期年:一整年。⑥已而:不久,后来。⑦鬐(qí):鱼鳍。⑧侔((móu):相同、等同。⑨惮赫:威震。⑩这。⑪离而腊(xī)之:把它切成小块做成腊肉。离,分、切开。腊,做成腊肉。⑫厌:同“魇”,吃饱。下文的“趣”同“趋”,疾走。⑬辁(quán)才讽说之徒:才学浅薄、喜好评议的人。⑭揭竿累:举着钓竿钓线。揭,提、举。累,这里指钓线。⑮灌渎:山沟小渠。⑯鲵鲋(nífù):鲇鱼、鲫鱼,泛指小鱼。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移 .③任公子为大钩巨缁 制作 .④皆惊而相告也 全,都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6.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从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见其形体、力量之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又可见大鹏志向高远、善借长风。 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勇于向目标奋进,勇于追求。 8.根据选文完成下表。 描述的对象 确立的志向 鹏 任公子 飞向南海 钓大鱼 实现的条件 外力 持之以恒 (或舍得投资) 说明的道理 要实现理想,必须有所依凭(条件)。 人要有大志向,并持之以恒 (或有舍才有得) 翅膀拍打水面,水浪远达几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把钓竿投到东海,天天守钓,一年没有钓到鱼。

9.比较甲乙两文的写法。

相同处: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不同处:甲文夹叙夹议(寓言说理);乙文运用对比手法(任公子用大渔具鱼饵在大海钓到

乙文译文:

大鱼),辁才讽说之徒用小竿小线在小沟渠很难钓到大鱼。

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黑的绳子,他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他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等了一年还没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牵动巨大的鱼钩,它将巨大的鱼钩拖入水下,迅速地昂头扬尾摆动鬐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似乎整个)海为之震荡,发出的声响好像出自鬼神,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这条大鱼切小然后腌制成干鱼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这样后来的浅薄说客之流,都惊叹这件事并互相告知。他们拿了鱼竿和钓线,赶到沟渠旁边,钓些鲇、鲫这样的小鱼,那样想钓到大鱼就难了啊;(他们)凭借浅薄荒诞的言论获得崇高的声誉,那距离高妙的大道理也差得很远呢。所以不曾听说任公子的作风,他们要治理政事那还差得很远啊。

四、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2)为 ①其名为鲲(叫作) ②化而为鸟(成为)

(3)之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 ①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②其正色邪(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5)而 ①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②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五、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水流动运转时就将往南海迁移。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盘旋在暴风上面,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六、填空。

(1)本文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朝 代)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题 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七、问答题。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

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