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平
【摘 要】分别从自然、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管理能力等入手,分析它们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自然资源是基础性因素,经济发展是动力性因素,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主导性因素,社会环境是决定性因素.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0(030)003 【总页数】4页(P126-128,132) 【关键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因素 【作 者】段文平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407.81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和条件,如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原料资源及能源的充裕和优劣状况。纺织业是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同其他行业一样,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受到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及能源等多种资源的制约。自然因素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起着承载和制约作用,纺织业对资源的利用一旦超过各种资源的供给水平,将受到自然资源规律的惩罚,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发展后劲。因此,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纺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纺织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性因素。
1.1 土地资源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纺织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一产业的支持,与第一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由于土地受国土面积与自然条件的限制,一个国家的土地总量往往是有限的,供给也缺乏弹性。因此,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常常被作为探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常量因素来考察。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它要靠土地提供原料,如棉花、黄麻、亚麻、苎麻、大麻、罗布麻、剑麻、凤梨麻、椰壳纤维等农作物原料;靠与土地有着密切关系的畜牧业提供羊毛、兔毛、驼毛、耗牛毛等动物纤维原料。因此,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对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水资源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水资源也是影响纺织产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纺织生产需要大量的水,如浆纱、漂染等,同时纺织生产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影响水资源。因此,水资源的存量与质量有仅对纺织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纺织印染业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明显。干旱缺水对棉花等纺织原材料的产量也有着严重的影响。
此外,纺织业中印染业水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近几年,我国印染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在全球的产能份额持续上升,使我国成为世界印染业中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印染行业是耗水、排污的“大户”。目前我国每生产百米棉纤维布产生COD0.5—0.7公斤,每生产百米羊毛纤维产生COD 2.3—4.8公斤,每生产一吨棉纤维布耗水2.5—2.8吨,每生产一吨羊毛纤维耗水2.3—2.5吨。因此,如何降低废物排放和水资源消耗,促进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必须解决
的难题。
1.3 人力资源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生产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供给量。人力资源对一国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中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者,其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生产技能的状况,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第二,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对产业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一般地说,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其价格便宜,产业的比较优势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投资者从取得较高投资收益的角度考虑,就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投资,从而促进该类产业的发展;若劳动力资源供给稀缺,价格上升,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率小于资金的边际产出率时,投资者就会倾向将资金投向劳动力运用较少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资金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给大力发展纺织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4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占全国人口的70.4%,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1]。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素质。我国劳动力成本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低廉,又与大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素质高。我国纺织职工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发展,锤炼了一支能吃苦,讲奉献的职工队伍。我国有完整的纺织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中、低管理和技术人才,使纺织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丰富的纺织原料资源,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是我国纺织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也是我国纺织业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由于职工待遇和工作环境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使得纺织行业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现象日益突出。从业人员以贫穷地区农民工为基本队伍,长此下去必将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4 能源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纺织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它的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资源有极高的依赖性。能源特别是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供应能力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2003年以来,受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特别是2004年以来,能源、原材料缺口不断放大,全国先后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其中纺织业发达但缺电比较严重的浙江、江苏、江西和福建等省,能源瓶颈对这些地区的纺织业的影响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是能源的短缺,另一方面,能源的消耗也相当高,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纺织印染行业、服装行业和化纤行业对能源的消耗水平仍然居高不下。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价格居高不下是造成能源、原材料供给情况恶化,加重企业成本的主要因素,近50%的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紧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节能降耗,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是纺织业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经济因素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经济发展能使人们的收入提高,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对纺织品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2.1 经济发展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增长是世界纺织纤维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人均纤维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在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上,纺织品消费也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人们的纺织品消费需求,首先是生活必需品,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温饱阶段,人们首先要求在纺织品数量上得到满足,即以数量为主;随着收人水平提高,进入小康阶段,在纺织品数量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追求花色品种、内在质量、舒适美观,即以质量为主;随着收入水平达到富裕程度,纺织需求
进入高消费阶段,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更多地讲究时尚、特征,即以选择性消费为主,此时纺织品服装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与高消费需求相联系的奢侈品,典型的例证即人们所谓“时装”。纺织品消费也受到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世界纺织纤维总量和人均纤维量仍将继续保持增长。
2.2 工业化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先导产业通常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先导产业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其发展速度通常要超过其他产业;第二,该产业必须具有大规模产出的可能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居较大的份额;第三,该产业的生产率能保持持续而迅速的增长势头;第四,能带动较多的关联产业的发展[3]。
纺织业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率先走上社会化大生产道路的先导产业,并且它始终是第二产业的先导产业。纺织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开端。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与纺织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开始,而在美国,以种植棉花为基础的纺织业发展与美国的社会革命和经济革命紧密相关。由纺织业带动的工业化不仅仅发生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而且一直延续到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以发展纺织为工业化的先导。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莫不如此。二战以后韩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发展纺织业为工业化的先导。今天,越南、朝鲜、柬埔寨也都如此[4]。
纺织业所以成为诸多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先导产业,是由纺织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纺织业具有市场大,技术障碍小,投资少,收效快,积累资金多,可以吸收许多人就业等特点。这正是作为工业化的先导产业所要求的。
科技因素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主导性因素,也是影响纺织纤维增长
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样取决于该行业科技创新与开发能力[5]。每逢纺织技术取得重大创新和重大突破,就会带来一次纺织纤维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这在化学纤维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粘胶纤维技术的突破,带来20世纪30—60年代的人造纤维的黄金时代;尼龙、腈纶、涤纶等纤维技术的相继突破,带来20世纪50—80年代合成纤维的黄金时代。合成纤维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使合成纤维的增长仍然有广阔的空间,世界纺织纤维向合成纤维方向发展将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纺织业中的具体应用,纺织业的内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纺线织布”向“现代纺织业”的转移。现代纺织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
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明显加大了对纺织业的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不断更新,使纺织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科技在纺织业的升级改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得纺织业技术发展普遍向自动化、连续化、电脑化方向转变。现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纺织业中的深化和拓展成为国际纺织业发展的鲜明特点,服装用纺织品正向着功能化、卫生保健化方向发展,装饰用纺织品正向着系列化、配套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正向着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防腐蚀等高性能化方向发展,所有这些都推动纺织产业链中各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分配机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文化、和谐的社会氛围下,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才有政治和物质保障。因此,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能否在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贡献[6]。
纺织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维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行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切实在解决就业、“三农”问题、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社会环境因素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 4.1 人民生活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纺织业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解决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13亿人的衣着消费问题离不开纺织业,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市场物价、切实缩小东西部差距等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纺织。第二,纺织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2004年工业普查结果,法人企业达14.3万户,从业人员达1338.8万人,另外在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中,纺织业也是重点之一,包括这类单位全行业从业人数1900万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业的从业人数在2004年占14.73%,在2005年9月占14.78%。与纺织有关的三产也是重要的就业领域。第三,纺织业是与“三农”关系极为密切的产业。我国纺织业的强劲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纤维产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机,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众多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第四,根据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纺织缝纫业对电力、蒸汽等能源的直接消耗系数在全部17个行业中,除金融保险业外,消耗系数是最低的。而纺织缝纫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高过全部17个行业的平均值25%。纺织缝纫业的贸易净出口在2004年达805.81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幅达105.81%,高出同期出口额增幅22.22个百分点。第五,纺织服装国际贸易净出口对国民经济GDP的贡献突出,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2000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240.2亿元,占当年支出法GDP89340.9亿元的2.507%,2004年货物与服务净出口4079.2亿元,占当年支出法GDP142394.2亿元的2.84%。
而纺织业净出口在2000年占GDP的3.63%,在2005年占GDP的4.68%,4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4.2 生态环境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条件和对象,如土地、森林、草原、淡水、空气、矿藏等,同时,它又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业的废弃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因此,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
纺织业是既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又是一个环境敏感型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大规模消耗也必然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棉纺业的原料棉花需占用大量耕地,毛纺业的原料羊毛不仅占有大量草场,还会破坏草原的植被。纺织业在生产过程排放污染物以废水为主,2003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95377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9.2%,占有较大比例,低于造纸、化工、钢铁、电力行业高于其他行业[7]。纺织业废水排放主要是印染和化纤行业,废物排放和水消耗水平均超过发达国家。我国印染企业和化纤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截至2004年底,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5省的印染布产量已占全国印染布总产量的近90%。而浙江、江苏、山东又是长江、淮河、太湖等重要水资源的汇集地,印染水污染成为这些流域的重大威胁。如不有效治理,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另外,由于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更加复杂,增大了废水的处理难度[8]。目前,印染废水治理以集中处理为主,部分大的印染企业单独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尽管绝大部分印染废水经处理后能够达标排放,但由于各地达标排放标准不同,水环境功能要求也不一样,经处理后排放的印染废水仍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废气、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也较大,治理指标不突出。
政府、协会、企业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着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相
互的联系和影响。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协会、企业各有自己的职责分工,各自都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之间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更不能缺位。 5.1 政府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制度、政策与发展战略对产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制度、政策与发展战略则是由政府制定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纵深发展,市场经济已促使各国政府与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这一密切的联系是建立在目标统一以及兼有冲突与合作特征的职能分离基础之上的。在我国,政府一方面肩负着培育、管理行业协会,使之成长壮大,从而使协会能够承担起现代工商社会赋予的重任的使命,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管理、督导企业,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为企业竞争提供服务[9]。所有这些行为,是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来实现的。
5.2 行业协会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协会是一个社会团体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的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要求。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纺织业协会成立以来为维护产业利益,建立行业规范与自律,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协会是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的有效途径。协会的领导是会员民主选举的。协会的主要工作,都由会员决定,协会的工作体现了大多数会员的意志,力求会员满意。会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寻求协会的帮助,如果是与其它行业部门的协调问题,协会就出面代表企业协调。如果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协会通过自身信息的优势加以攻克。另外,通过协会协调、处理、规范的作用,从而避免行业、企业之间的不合理的竞争。
(2)行业协会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行业协会数据库中贮存着大量的会员
单位,并与优秀企业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因此,协会可以为企业提供国内外相关市场信息、科技创新成果、管理方法创新的研究和推广,从而帮助会员开拓国内外市场,进行市场推广活动,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行业协会提供了一个企业与政府沟通的平台。行业协会代表着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意愿,行业协会通过参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有效地维护了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并通过维权行为影响到政府决策。协会能够与政府和立法机构进行经常性的对话,从而优化企业、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制订,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了有效地施行这一功能,协会必须经常地倾听企业的意见,认真研究产业和市场趋势,收集和分析与行业有关的统计资料;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协会也必须组织行业内的各种交流活动,向企业提供有关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咨询等。如果协会真正代表着企业的利益,是真正为企业服务的,则这些活动或功能会自动地发育。 5.3 纺织企业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个强健的生命源于充满活力的细胞。如果把中国纺织业比作人的肌体,那么每一个纺织企业就是她的细胞。要有一个强健的可持续发展的纺织业,首先需要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企业,企业是我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主体。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为3.59万个占全国工业企业单位数14.13%,从业人数为978.34万,占全国职工人数14.78%,我国纺织企业数和从业人数均为世界之首。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但是,我国纺织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企业规模小、机制不活,职工工作及生活条件差,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和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社会环境状况等影响因素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力性因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的主导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性因素。政府、协会、企业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影响着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和影响。在市场经济下各自都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之间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更不能缺位。
【相关文献】
[1]秦大河,等.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M].2002.
[3]李念泉.用发展的思路寻求新型工业化道路[J].发展论坛,2003(6):39-41. [4]许坤元.以创新为灵魂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纺织,2003(1):27-30. [5]李碧花.我国工业的技术进步研究[J].市场周刊,2003(6): 86-87.
[6]段文平.河南纺织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J].企业活力,2004(6):22-23.
[7]VALENTINE U J.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J].Westport,Conn.Praeger,1996.
[8]KNEESE A V.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J].Aldershot,Hants: E.Elgar,1995. [9]HAY D A,MORRIS D J.Industry Economic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