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气温分布及成因(分析)2

气温分布及成因(分析)2

2022-04-14 来源:乌哈旅游


气温分布及成因

四川省德阳市 东汽八一中学 黄拥军

摘 要:近年来,全国文综试卷及各省区的地理高考试卷中的等值线内容层出不穷,其中等温线为各等值线试题的衔接点。下面,以等温线为引线,来分析在学习各等值线时应了解的各种原理及解题方法。

关键词:气候要素;等值线;对流层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 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关;: 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

(一)、气温的空间分布 1、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2、等温线形状的南北差异。

北半球比较曲折,南半球比较平直。因北半球海陆相间,下垫面性质差异大,等温线偏离纬线。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垫面性质单一,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3、等温线的突变。

等温线的突变,既偏离纬线。影响的因素不同,偏离的程度和方向不一。一般情况下,陆地上等温线的突变是由地形因素所致,海洋上等温线的突变是洋流的影响。

(1)、全球气温的分布,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使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反之,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汽温就低。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部分地区为海洋,地表单一。

(3)、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4)、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一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这是因为:7月份太阳直射北纬20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0

0

0

附近;沙漠地区少云雨,太阳辐射强度大;沙漠对太阳辐射吸收强,增温快。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

1

等温线的弯曲判读 1、判断南北半球

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如图中AD是南半球,BC是北半球。

2、判断季节

(1)根据陆地等温线的疏密判断.若陆地等温线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此时为冬季;若陆地等温线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为夏季。

(2)根据同纬度海陆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判断。同纬度的海陆因热容量不同,若大陆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则其所在半球为夏季,大陆等温

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若海洋温度高于大陆温度,其所在半球为冬季,等温线弯曲状况与上述情况相反。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南北半球的月份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适用于全球的等温线分布规律,即:按月份说,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按季节说,冬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夏季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根据以上结论可以推出我国的气温分布情况: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

(1)影响因素 取决于地面贮热量的多少,滞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①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气反射、散射和辐射而射向宇宙空间的热能)状况。

②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地形等。 ③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

④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下垫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2)变化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就对流层大气来说,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地面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多,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这是因为正午过后,太阳辐射虽已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时,也就是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随之不断下降,至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同样道理,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一年之中,就北半球来说,气温最高与最低的月份,也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6月)和最弱(12月)的月份,而是要落后一两个月。一般大陆上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海洋的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较陆地慢,所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三、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一)热力原因形成的热低压、冷高压

2

热低压和冷高压都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关系。地表的冷热不均是引起气压高低变化的重要原因。

1.热低压

热低压是气温和气压的双重表现,二者具有相关性,“由于热而形成低”。如热力环流简图,近地面A点附近气体受热膨胀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这就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低气压”。

赤道低气压带是最典型的热低压带。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纬度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有多有少,赤道最多,温度高,蒸发旺盛,在赤道上空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近地面空气分子都“跑”到高空,因此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同理;北半球夏季,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容量不同,陆地增温快,因此同纬度的地方,陆地比海洋温度要高,在陆地形成了热低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在北美大陆上形成了北美低压。我国夏季午后(14点)“闷热”,多对流雨,就是热低压造成的。

2.冷高压

冷高压是指近地面受热少,气温低,气体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空气分子大量集聚,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极地高气压带便是典型的冷高压,极地气温低,高空气体下沉。冬季北半球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由于气温低而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在这个高压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冬季呈现“干冷”的天气特点。

(二)动力原因形成的热高压、冷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冷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

1.热高压

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就是典型的热高压。热是指纬度低,高压是指气体集聚,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如果有,可以这样认为:高压加剧了“热”。北半球来自赤道上空的源源不断的气流向极地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无摩擦力),逐渐偏转为西风,气流在南北纬30的上空集聚,最后下沉,在近地面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副高的控制下,世界上—些地区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等。我国7、8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动到东北、华北地区,长江流域由于受到副高的控制形成了伏旱天气,持续高温不降。

0

0

2.冷低压

在南北纬60附近,因地处高纬气候寒冷,近地面来自低纬的暖热气流与来自极地的冷气流在此相遇,气体辐合上升,在高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则形成低气压,即副极地低气压带。

0

(三)地势对气温和气压的影响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为“高.寒”就其原因:亚洲的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由于地势高、海拔高,使得高原上空气稀薄,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气温少。近地面由于空气中的云层薄,所得到的地面辐射少,这必然导致大气逆辐射少,这也就导致了“寒”。气温低、地势高导致气压低,称之为“冷低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