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农村危房改造的总体情况
我市现有119个乡镇,1829个行政村、12637个自然村,全市总人口300.4万人,常住人口276.92万人,乡村人口205.39万人。由于受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的限制,贫穷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还居住在结构变形、墙体裂缝、年久失修的土坯房、危房中,居住环境非常差。经2008年初步统计和2012年重新摸底调查,全市共有农户63.89万户,原有土木结构房屋的危房32.9万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县区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工作,按照“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要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克服各种困难,使部分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受到了困难群众的赞许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9年以来,全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08万户,改造房屋面积达554万平方米,各级政府投入补助资金9.4亿元。通过集中重建与易地重建的方式,建成功能相对配套农村危房改造50户以上的集中居民点115个,7415户,确保了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目前全市尚余农村危房21.81万户,按照《梨川市2013—
1
2020年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到2016年,80%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所有农户住房无危房,基本实现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住房全覆盖。
二、农村危房改造的主要措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取的主要举措。
1、领导重视,整体联动。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基本职责。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09年就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等为副组长,15个部门组成的梨川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梨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全市农村危房改造的统一协调和组织指导,各县(区)、乡镇(街道)相应成立了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市、县区政府每年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一,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部门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协同工作,实行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社干部包户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二是完善政策措施。每年根据中央和省上的文件要求,制订梨川市农村危房改造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农村危房改造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工程验收,并由市政府办公室予以印发。针对农村危房改造量大面宽的实际,为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湖县制定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申县制定了《关
2
于建立健全全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他县区也从制度入手,对资金拨付、资金发放、资金监管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每户的补助资金都以“一册明、一折统”的形式发放到农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加强宣传指导。在工作部署上,我市突出“选户准、质量高”两个基本要求。在选户方面,要求按“一申二评三核四批”的程序进行,努力做到公平、公正、阳光操作;在质量方面,把新建房屋为砖混或砖木结构作为前提,然后因财力而宜采取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因而使工程实施的目的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如关川区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质量,集中时间深入到全区19个乡镇、262个行政村免费发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导则》、“省、市农村住宅设计图集”3000册,通过政策宣传、技术服务指导新农村规划建设。同时,我们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新华网、梨川日报和梨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导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情况,为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科学规划,着眼长远。各县区都能坚持规划先行,做到了科学性、前瞻性,用规划来指导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确保了农村危房改造与乡镇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同时,注重保护和发展好农村农居等元素,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促进农村生态建设,为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发挥了农村危房改造的综合效益。截止2012年底,全市建
3
制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到100%,乡规划覆盖率达到74.58%,编制村庄规划1188个。湛县实现了镇、乡、村规划编制全覆盖。
3、强化管理,措施到位。近年来,我市以农村危房改造为载体,以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不断扩大集中改造示范点建设规模,围绕规范化建设,突出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坚持项目整合与配套,积极发挥集中建设点在农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按照“就地改造,就近连户,相对集中,示范带动”的原则,全市建设规模在50户上下的农村危房改造集中点115个,规模在 20—50户的集中点60个。在集中点建设中,以政府补助资金为载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农村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通过项目整合,推进整村建设,集中修建了7415户安全、舒适、节能、节地、富于特色的新型农民住房,占农村危房改造总户数的15%。
二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把危房改造工程建成农房建设的精品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好规划设计和质量监督关,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新建农房一律为砖混或砖木结构,“上下圈梁构造柱”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各乡镇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办法,认真排查房屋建设中的质量和施工安全问题,保证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成优质工程、安居工程。几年来,先后在柳县大滩乡、通县马镇等多个乡镇集中点采取了外墙保温、门窗保温等节能措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湛县
4
青岩镇在节能改造示范点建设中,45户新建住房的墙体全部采用多孔保温空心砖,窗子用塑钢双层中空玻璃,房屋地平铺装炉渣,吊顶用矿棉板材料,经济实用,节能效果好。
三是坚持与农村危房改造结合,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我们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借助政府补助资金,紧紧依靠群众,主动发动群众,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现以点带面,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2012年底,农村村庄道路长度为8407.21公里,供水管道长度为947.54公里,排水管道沟渠长度为663.70公里,修建农村村庄文化广场18处,设立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达到86个,在推进“村容整洁”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整合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全市上下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依托优势,构筑特色,积极储备、争取和实施项目。在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资金整合、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项目和资金整合,有效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9年以来,全市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7亿元。到2012年底,全市小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22%。
5、实施差异化补助。各县区把解决“两最”(经济最贫困、
5
住房最危险)问题作为危房改造的重点,积极推行差异化补助,制定分类补助标准,建设“交钥匙”工程。“交钥匙”工程可按当年计划5%以上的比例建设,建筑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以内,补助资金在3万元左右。2009年以来,各县区完成了939户“两最”农房改造任务。
6、强化技术支持。加强对农民自建房屋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市、县区建设部门为农户提供符合当地设防标准的农宅设计,并对整村建设的农房进行统一规划,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或由农户按设计图纸自建,建立健全安全质量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活动,确保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实施以来,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是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一是工作推进不平衡。从县区层面来讲,领导干部重城轻乡的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对农房建设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考不够,因而出现部分县区组织不力、措施不多、工作进展缓慢的状况。
二是村庄规划指导严重缺位,农村危房改造存在盲目性。由于缺乏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资金,村庄规划和危房改造规划编制滞后,规划指导乏力,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风貌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村风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建立美丽宜居村庄
6
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在统一改造建设过程中,由于补助资金有限,部分村庄虽然完成了农房改造任务,但道路硬化、供水、供电、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更谈不上完善健身场地、便民超市、农家书屋等公民服务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是配套资金落实困难。由于我市经济比较贫困,各县级危房改造配套资金筹措非常困难,致使县级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三、农村危房改造的思考及对策
围绕我市到2020年完成农村危房21.81万户的改造目标,按照“城乡一体、整乡镇推进,产业为基、民生为本,新型社区、田园新村”的工作思路,高起点规划,全方位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社区,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向城镇靠近、城镇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功能集合构建,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大执行力度。一是要加强村镇规划体系建设。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部署,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机
7
遇,立足于农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现状,加快编制、修订和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加强与土地、水利、农业、交通、通讯等基础性和专业性规划的衔接配套,着力构建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规划,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合理安排村庄建设布局,加快农村村庄建设步伐,逐步引导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农村社区)集中,不断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集约化利用水平,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危房改造,切实带动村庄建设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快建立规划管控区。我市村镇规划相对滞后,导致村庄建设管理无序,建筑风格杂乱无章,居民点点多线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每年形成的马路房、地头房、不规则民房屡见不鲜,已成为当前村庄建设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严重影响了村庄村容村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规划入手,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加快建立村庄规划管控区,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围绕“三沿”(沿路、沿川、沿河)和“四个通道”(主要交通通道、经济建设通道、对外开放通道、观光旅游通道)等重点区域规划盲区、盲点,抓紧制定重点区段规划管理、村庄改造、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管理,逐步形成建设有序、风格统一、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村庄建设新风貌。
(二)突出工作重点,提升改造效果。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把地震灾区和灾害多发区的农村危房改
8
造作为重点;二是把“三靠”(靠近县城和开发区、靠近镇区、靠近景区)、“三线”(公路沿线、铁路沿线、风景旅游区沿线)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点;三是把农村特困群体“两最”(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点。要按照移民迁建、乡村旅游、产业示范、商贸流通等多种类型,统筹规划,整村推进,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庄为节点,将农村危房改造与灾后恢复重建、村庄整治有机衔接,相互渗透,对旧房进行以“穿衣带帽、起脊敷瓦”为主要内容的加固维修,拆除院落周边的断垣残壁,整治院容院貌,改造危房、整治旧房,迁入新宅、拆除旧宅,逐步实现“建设一座农房,整治一处院落;实施一片危房改造,建成一个美丽宜居村庄”的良好环境。
(三)注重特色风貌统筹,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建设部《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建设,必须统筹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建筑特色要与乡土文化相呼应。我们要充分认识乡土建筑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各地乡土建筑文化资源,切实处理好功能与品位、形态与协调、结构与安全的关系,用个性、特色、科学的理念保护和发展农村乡土建筑,融合乡土文化特点,进一步搞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建设。二是农村建筑风格要与历史传统文化相衔接。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灿烂夺目的历史传统建筑文化。对于遗留下来的宝贵传统建筑文化财富,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升华,积极推广和应用,继承已
9
经形成的农村传统建筑文化风格,进一步提升农村住宅文化品位。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以市列15个重点镇和145个示范村为重点,全面开展村镇建设和村庄整治。一是易地搬迁治本。要按照科学指导、相对集中的要求,将不具备居住条件的村庄就近引导搬迁到条件较为优越的公路沿线居住,要以白墙、青瓦、坡屋顶为基本建筑风格(植被良好的地方可按暖色调墙面、红瓦、坡屋顶色调建设),以县为单位基本统一色调,农宅原则上以院落式、组团式为基本的建筑形式。二是村庄绿化治荒。对村庄荒废的空地闲地进行绿化美化改造,清除杂草杂物,腾出空间地皮,广泛种植乔灌花草,美化村容村貌。三是环境整治治脏。开展以修整村内道路、垃圾收集清运、清理污水边沟、整理院落及柴草垛、植树绿化为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大力治理村庄住宅区 “三乱”(乱堆、乱放、乱倒)现象,完善生活垃圾管理机制,教育农民群众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四是优化建筑治乱。严格取缔乱占耕地、零星分散建房和违章建设;严格杜绝样式随意粗糙、风格单调平板、色调杂乱无章的公共和民用建筑。通过对乡镇主要街区两侧建筑的设计改造,营造建筑朴素大方、风貌特色鲜明的宜居美丽小城镇。五是村口节点治差。村庄的入口要做到环境整洁、道路通畅、村庄标志清楚,要从建筑样式、色调搭配、标志性建筑、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景观整体规划,打造富有地方特
10
色的新农村亮点。
(五)加强农村住宅节能,突出生态环境效应。坚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农村节能新居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试点示范和推广,进一步推动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一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们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贯彻建设部提出的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要求,在全省认真组织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建设幸福美好新农村为目的,集自然景观、生态文明、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于一体,积极创建一批自然生态村庄、绿色田园村庄、休闲度假村庄、传统特色村庄等各具特色的陇原美好乡村,展示自然美、田园美、生态美、绿色美,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要加强建筑节能示范推广工作。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农村建筑节能示范推广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农村建筑节能措施,扩大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范围和地区,大力推行农村住宅“南墙节能计划”(在农村南北朝向的住房南墙上集成使用节能技术)建筑节能行动,加快建设一批低碳、绿色、生态、节能社区和村庄。三要大力开展太阳能利用工作。各县区要以实施“南墙计划”为统揽,大力开展农村“绿色发展”(创建农村低碳、生态社区)、“百万屋顶”(城镇大型公共建筑多层住宅大力推行太阳能热水)、“千村浴室”(农村住宅太阳能洗浴室)
11
建筑节能行动,引导农村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浴室、太阳能采暖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太阳能利用率,促进农村住宅向低碳、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六)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以农户自筹资金为主,社会援助、信贷支持为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保障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的长效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农户、政府职能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机制。在“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的情况下,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解决农民建房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七)加强村民自我管理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民共同环境卫生保护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并加强工作督促检查。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