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2020-04-23 来源:乌哈旅游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丹寨县第二中学 教师:文林学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的第二课时。本课题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结构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在学习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血液如何在人体内循环流动。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上课开始,教师应重点复习旧知识,即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 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难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血液循环的图片资料 七、教学设计思路:

1、课堂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图片,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图片,在观察图片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要求学生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简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气体交换的原理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简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课件展示出两种循环图解并配合讲解来使学生获得知识: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全身的血管内怎么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 先观察体循环: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及时反馈并纠错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肺循环: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 生的变化?(及时反馈并纠错观察情况)。

(三)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四)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讨论共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d、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如何进行?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纠正)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吸收的,细胞生命活动产生有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让学生用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讨论共同分析) (1)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

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提问: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教师提问: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血液循环的动画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各部细胞不断地送去养料和氧气,又不断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六)目标检测: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用猪心做灌水试验,要想使水从主动脉流出,应将水注入()。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肺动脉 d、肺静脉。

2、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在心脏的哪个腔中发现此药物( )。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3、心脏中能收集动脉血的腔是 。(左心房,左心室) 4、正常人吃饭后,①血流经小肠后的变化是什么?②血流经肺后的变化是什么?③血流经骨骼肌后的变化是什么?④血流经肾小球后的变化是什么?血流经肾脏后的变化是什么?⑤血流经胰腺后的变化是什么?⑥血流经胎儿的变化是什么?

教师解析答案: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需要物质和能量,在细胞质的线粒体上氧化分解有机物,不断地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在毛细血管处发生物质交换,人的一生中,心脏在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送走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①、吃饭后,食物经过消化变成溶于水的养料吸收进入血中,血流经小肠毛细血管后,由动脉血变成了养料多的静脉血。

②肺泡内气体交换,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氧气从肺泡扩散到血中,血流经肺后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多的动脉血。

③、肌细胞不断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肌肉收缩才有动力,血流经骨骼肌后,由动脉血变成了含氧少而二氧化碳增多的静脉血。

④、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此处进行物质过滤作用,血中尿酸、尿素、葡萄糖、水、无机盐等物质能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血流经肾小球后是尿酸等物质减少的动脉血。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无机盐被重吸进入毛细血管,同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流经肾脏后,由动脉血变成了含氮废物减少的静脉血。 ⑤、胰腺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内部的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血流经胰腺后,由动脉血变成了含胰岛素和二氧化碳增多的静脉血。

⑥、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氧气和营养,由脐静脉将动脉血送入胎体内,胎儿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由脐动脉中的静脉血流回胎盘,进入母体血液。血流经胎儿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九、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3、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汇合。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送去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复杂繁锁,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结合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达到条理分明、清晰流畅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

思考,但大部分学生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作了一些调整:

因为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节课我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基本策略,就是用图片资源给学生一个直观整体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活动起来,在活动与合作中能够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