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土层渗透系数指标统计表 表一
垂直渗透系数 层号 岩性 KV(cm/s) Ⅱ1 Ⅱ2 Ⅲ1 Ⅲ2 Ⅳ Ⅴ1 Ⅴ2 粉质粘土 粉 土 粉 土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 粉 砂 粉质粘土 4.9×10-8 2.5×10-5 1.8×10-5 1.1×10-6 1.1×10-7 2.2×10-5 7.4×10-8 KH(cm/s) 3.8×10-7 2.3×10-5 2.3×10-5 3.0×10-6 1.9×10-7 4.4×10-5 9.8×10-8 不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微透水 不透水 弱透水 不透水 水平渗透系数 透水性评价 透水性:岩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为透水性。通常用渗透系数(K)来表示其大小。渗透系数是与岩土性质和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的常数,渗透系数的单位与渗透速度相同,即cm/m,m/h,m/d。常见岩土的渗透系数K:
细粒土 土的名称 粉土 渗透系数 裂隙岩体 渗透系数 粉质粘土 粘土 10-7~10-8 细裂隙化 10-3~10-5 粗砾 >10-1 微裂隙化 10-5~10-7 粗砂~细砂 细砂~粉砂 10-1~10-3 粘土质岩 <10-6 粗粒土 10-3~10-4 10-5~10-6 岩溶化 >10-2 裂隙化 10-2~10-3 10-3~10-5 根据透水性大小可以把岩土分为三类:
土的分类:1.土碎石 2.砂土 3.粉土 4.粘土。 3、4为不透水土,1、2为半透水或透水土,要看颗粒间的填充物而定.
(1)透水的:砾石、卵石、砂、裂隙或岩溶发育的岩石; (2)半透水的:黄土、粉土、粉质粘土等;
(3)不透水的:粘土、泥岩、页岩及裂隙不发育的坚硬岩石。
土的渗透系数参考值
土类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k(m/s) <5×10-9 5×10-9~10-8 5×10-8~10-6 土类 粉砂 细砂 中砂 k (m/s) 10-6~10-5 10-5~5×10-5 5×10-5~2×10-4 土类 粗砂 砾石 卵石 k (m/s) 2×10-4~5×10-4 5×10-4~10-3 10-3~5×10-3
-8
一般认为k<10m/s的土为相对隔水层(不透水层)。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花岗岩风化层中,花岗岩全风化岩具弱透水性,为相对隔水层,强风化及中等风化岩具中等透水性。
岩体随风化程度的加深,比重略有减小,密度减小,孔隙率、含水量、吸水量都逐渐增大。风化岩体的透水性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充填物质,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又与岩性和风化程度有关。从钻孔压水试验资料分析,同类风化程度的岩体,其透水率q值比较分散。一般说来,微风化及新鲜岩体为极微透水(q<0.1Lu),个别地段为微透水(0.1≤q<1Lu);弱风化带从微透水到弱透水(1≤q<10Lu)为主,局部可出现较严重的集中渗漏带,变化范围很大;强风化带多为弱透水或中等透水(10≤q<100Lu),甚至强透水(q≥100Lu);全风化带与强风化带相比透水性反而相对减弱。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及工程利用性评述如下:
(1)优质岩体(A级),为新鲜、微风化闪云斜长花岗岩及闪长岩,块状结构为主,少数整体结构。裂隙面新鲜或轻微风化,闭合、无充填,不连续,以平直稍粗面为主,f=0.
7~0.8,C=0.2~0.3MPa。岩体完整,Kv>0.80,坚硬岩,Rc=90~110MPa。抗剪断强度混凝土/岩石f'=1.20~1.30,C'=1.40~1.50MPa,岩石/岩石f'=1.40~1.50,C'=2.00MPa。岩体变形模量Ed=35~45Gpa。透水性分级为极微透水。属优良地基,可直接作为大坝基础,只作坝基浅层常规固结灌浆。
(2)良质岩体(B级),划分三个亚级:B1—弱风化下亚带岩体,块状结构,Kv=0.70~0.80,较完整~完整,坚硬岩,Rc=70~90MPa,裂面大部分轻微风化,15%有蚀变,宽1~4cm,平直稍粗为主。混凝土/岩石抗剪断强度f'=1.00~1.20,C'=1.20~1.40MPa,岩石/岩石f'=1.50,C'=1.60MPa。岩体变形模量Ed=25~30Gpa,透水性属微—弱透水。B2—断裂带两侧微风化岩体(岩体同上),次块状结构,岩体较完整~完整,Kv=0.60~0.80,坚硬岩Rc=75~90MPa,弱透水为主。其它参数同B1。B3—中堡岛大花岗岩脉(微风化),次块状结构,各项参数及特征同B2、B1。本类岩体为良好地基,可直接作大坝基础,作常规固结灌浆处理。
(3)中等岩体(C级),为断层影响带、裂隙密集带(微风化),胶结较坚硬的构造岩,呈镶嵌结构,岩体以中等完整性为主,Kv=0.40~0.70,中硬岩~坚硬岩,Rc=50~70MPa,裂面平直稍粗、起伏粗糙均有,岩体变形模量Ed=10~20Gpa,岩体透水性为弱~较强透水。本类岩体分布坝基局部地段,加强固结灌浆处理后仍可作为大坝基础。 (4)差岩体(D级),涵盖软弱构造岩的碎裂结构岩体、含疏松碎屑较多的弱风化上亚带岩体。完整性差,Kv=0.25~0.45。前者碎块夹碎屑,后者中硬岩夹疏松状碎屑风化夹层,性状均较差。Rc<30或Rc=30~50MPa,Ed=0.5~1GPa或>1Gpa。中等~较强透水。本类岩体不能作为大坝基础。除弱上岩体全部挖除外,对软弱构造岩需作特殊处理,如槽挖回填混凝土塞处理,深部加强固结灌浆。
(5)极差岩体(E级),涵盖NE~NEE向张性断裂带软弱构造岩,F23规模较大断层破碎带软弱糜棱积岩,碎裂~散体结构,完整性差,Kv<0.25,Rc<30MPa,岩体性状为碎块、碎屑夹泥,软化,性状极差,岩体变模Ed<0.10Gpa。本类岩体分布极少,处理同
D级岩体。初步设计阶段(1992)在坝基扩大范围内,统计分析748个钻孔(含8个大口径钻孔)及平洞资料,编制出利用岩面等高线图(1∶2000)及利用岩面岩体质量分级(区)工程地质图(1∶2000)。大坝建基岩体以A+B级岩体为主,占97.76%。单项技术设计阶段(1994),按大坝、厂房等主体建筑物轮廓范围,重新编图(1∶1000),提供设计部门应用。
综上所述,本工程建基岩体优化选择,仍以A级(Ⅰ类)为主,其次为B级(Ⅱ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