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医学影像学重点内容

医学影像学重点内容

2022-12-29 来源:乌哈旅游
放诊总结

★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第一章 骨骼与肌肉系统

★1.骨骼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常见包括: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异常、骨质坏死。

★2.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3.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替代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4.骨质增生硬化: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5.骨膜异常:是因骨膜受刺激,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骨质增生。

★6.骨质坏死:骨局部组织代谢停止,血供中断,成为死骨。

★7.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骨缝和颅缝分离亦然。

★8.骨折的基本病变:骨折线、骨密度增高带、小骨片(骨折片在2块以上为粉碎性骨折)

★9.良性骨肿瘤为骨软骨瘤

X线表现:(1)长骨干骺端可见一骨性突起

(2)肿瘤背向关节面生长

(3)肿瘤骨皮质与正常骨皮质相连

(4)肿瘤顶部可见类圆形或菜花状钙化

(5)短时间明显增大、破坏,软组织肿块等改变提示恶变

★10.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为最常见(疼痛严重、年龄小、转移快、死亡早)

好发部位: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主要临床表现:是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局部皮肤常较热并有浅静脉怒张。

X线表现:(1)骨质破坏:早期虫蚀状,晚期融合冰状

(2)骨膜反应:花边状、葱皮状、三角形(科德曼三角,袖口征)

(3)软组织肿块

(4)瘤骨形成:呈针状象牙质样及棉絮状

11.关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端。每个骨端的骨性关节面上覆盖着透明软骨,具有较

强弹性,并能承受重力,对骨性关节面的骨质有保护作用。

★12.关节基本病变: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

第三章 呼吸系统

1.检查技术:首选胸部X线摄影,最好为CT检查(比普通X线密度分辨率高),MRI作补充检查(因为肺部氢离子少,不产生传导)

★2.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

3.肺野划分:横向划分,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引一条水平线,即将肺分为上、中、下三野;纵向划分,分别将两侧肺纵行分为三等分,即将肺分为内、中、外三带。

★4.肺门穿行结构: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同肺纹理)

★5.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其中主要是肺动脉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也参与肺纹理的组成。

6.肺纹理特点:

(1)自肺门呈放射状,由粗到细

(2)肺野外带三分之一几乎不显示肺纹理

(3)下肺纹理比上肺纹理多、粗

7.肺段的划分(课本74页图3-3)

(1)右肺:上叶:尖段、后段、前段

中叶:外段、内段

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

(2)左肺:上叶:尖后段、前段

舌叶:上段、下段

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

8.膈肌位置:前6后10

9.肋膈角:膈肌与侧胸壁的夹角。

10.基本病变(看课本)

★11.空气支气管征:当肺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气象。(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可用来判断良恶性病变)

12.渗出:部分肺泡内被病理性液体代替称渗出;全部肺泡内被病理液体或组织代替称实变。

13.空洞:肺组织坏死液化物经支气管排出后残留的缺损称空洞。

14.空腔: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15.肿块:2个以上不同投影位置上可见占位性病变,且病变直径大于2cm。

★16.胸腔积液:积液上缘在第四肋前端以下时为少量积液(300-500ml);中量积液(500-1000ml)的上缘在第四肋前端平面以上,第二肋前端平面以下,中下肺野呈均匀致密影;大量积液(1000ml以上)上缘达第二肋前端以上。

17.支气管扩张:(支气管造影是诊断支扩的金标准)根据形态可分为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性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

18.大叶性肺炎的特点:

(1)季节性年龄性→冬春↑青壮年↑

(2)咳铁锈色痰→典型症状

(3)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白细胞↑

19.大叶性肺炎病理分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区、消散期 20.大叶性肺炎X线表现:

(1)充血期

a、可无阳性发现

b、病变区肺纹理增多,模糊

c、肺野透过度下降

(2)红色肝变区

(2-3天后,肺泡内充满大量红细胞,切面呈红色肝样)呈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模糊。按肺叶肺段分布。大叶性肺炎X线征象出现较临床晚3—12小时。

(3)灰色肝变区

再过2-3天,肺泡内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肺组织切面呈灰色肝样。空气支气管征

(4)消散期

呈斑片状,斑点及索条状密度增高影,而症状的减轻常较肺内病变吸收为早,病变多在两周内吸收,少数者可延迟吸收达1 ~ 2个月。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发生肺脓肿或并发脓胸。

19.小叶性肺炎X线表现

两肺中下肺野内中带沿肺纹理走行呈斑片状,斑点状高密度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

★20.肺结核分类:①原发性肺结核(Ⅰ型);②血液播散性肺结核(Ⅱ型)③继发性肺结核(Ⅲ型)④结核性胸膜炎(Ⅳ型);⑤其他肺外结核(Ⅴ型)。

★21.原发性肺结核X线表现:“哑铃”状(原发灶-肺中部片状或类圆形实变阴影;淋巴结-同侧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炎-肺内原发病灶与肺门间见数条索状致密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组成的哑铃状)

★2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X线表现:

(1)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三均匀,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

(2)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双肺上、中野粟粒状或较粟粒大的阴影,其大小不一、密度不等、分布不均。

★23.继发性肺结核X线表现:

(1)浸润性肺结核:多局限于肺上叶尖段、后段及下叶背段,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1)肺尖及锁骨下区复杂病变。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大片状、云絮状、大小不等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病变区内可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空洞,多为薄壁或干酪样厚壁。

2)病变中可有渗出、增殖、纤维化等多种病灶存在,愈合后呈纤维索条硬结及钙化灶。

3)结核球2-3cm大小,边缘光滑,有卫星病灶。

4)干酪性肺炎(虫蚀样改变)。

(2)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1)肺尖及锁骨下区可见不规则片状阴 影,其中可见空洞及纤维化性病变,别处可见播散病灶。

2)肺门上移,肺纹理呈垂柳状。

3)气管纵隔可向患侧移位。

4)广泛胸膜肥厚,肋间隙变窄及胸廓塌陷变形。

★24.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

X线表现: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25.原发性支气管癌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三型:中央型(肺段及段以上支气管)、周围型(肺段以下支气管)、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肺泡壁)。

26.中央型肺癌平片表现(一肿块三阻塞)

★(1)间接征像: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及代偿性肺气肿

(2)直接征像:肺门肿块,可伴偏心空洞

右上叶支气管肺癌,肺门肿块和肺不张形成横行“S”状下缘

★27.周围型肺癌

大小:早期肺癌:直径2cm以内的结节影

形态: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分叶、脐样切迹、细短毛刺或边缘平滑

肿块密度多较均匀,部分瘤体坏死,形成偏心厚壁空洞(鳞癌),或者病灶内见小低密度透光区,称小泡征(多见肺泡癌和腺癌)

极少见肿瘤内钙化

X线表现:

(1)继发改变:病变边缘模糊或斑片阴影, 为较小支气管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2)邻近胸膜受侵:局部胸膜增厚、凹陷,后者称尾征或兔耳征,

(3)胸膜转移:胸腔不等量积液

(4)胸壁侵犯:胸壁软组织肿块伴肋骨破坏

(5)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28.纵隔肿瘤:

(1)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

(2)中纵隔:淋巴瘤

(3)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第四章 循环系统

1.心脏摄片:后前位:距离2M,了解心胸概况及肺血;

右前斜位(吞钡):了解右室流出道及左房的情况;

左前斜位:了解左心室、各房室及主动脉情况;

★2. 测量心胸比率是确定心脏有无增大最简单的方法

心胸比率: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内横径之比(正常≤0.5)

此外: 心右缘至中线的距离不能>5cm,也不能超过心横径的1/3

3.按照心纵轴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将心脏分以下类型:横位心(小于45度),斜位心(等于45度),垂位心(大于45度)

4.正常心影后前位左侧从上到下依次为:主动脉球、肺动脉段、左心耳、左心室

右侧从上到下依次为:腔静脉与主动脉重叠影、右心房

5.胸部后前位心脏整体形态异常的分型:二尖瓣型、主动脉型、普大型

6.左心室增大X线表现

A.正位片: a、左室段向左突出,超过锁骨中线,心胸比率大于0.5。

b、相反搏动点上移。

c、心尖向左下延伸位于胃泡内。

B.左前斜位,左侧位可见心后间隙变小,消失,心影与脊椎重叠。

7.右心室增大的主要X线表现:

A.正位片:肺动脉段突出相反搏动点下移心尖圆隆上翘

B.右前斜位:心前间隙变窄

8.左心房增大 X线表现

A.正位片 : 左心缘出现4个弓双重或双心房阴影( 双弧征)

B.右前斜位:食管受压移位,轻度增大 :食管仅前壁受压

中度增大 :食管前后壁均受压移位

显著增大:食管明显后移与脊柱重叠

C.左前斜位: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9.右心房增大X线表现

A.正位片a、右心房段向右突出 b、右心房段向上抬高 c、上腔静脉增宽

B.左前斜位:心前间隙变小

10.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造影: 病变段狭窄、闭塞,管腔不规则或瘤样扩张

★11.二尖瓣型心:心影呈梨形,主动脉球小,肺动脉段突出,心尖圆隆上翘,心右缘下段较膨隆。

★12.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

①梨型或二尖瓣型心脏; ②左心房增大;

③左心室萎缩; ④右心室增大;

⑤肺淤血及间质性肺水肿;⑥主动脉结缩小;

⑦二尖瓣钙化。

9.全心增大(普大)X线表现

A.正位片:a.心影向两侧增大 b.心脏(增大)横径显著增宽

B.右前斜位和左侧位:心前间隙及心后间隙均缩小,食管普遍受压后移

★10.法洛四联症基本畸形

四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多为漏斗部狭窄

室间隔缺损—巨大的膜周部缺损

主动脉骑跨—主动脉前移<75%

右心室肥厚—由于阻力负荷增加

*前两者为主要畸形,决定血液动力学的关键PS。

★11.相反搏动点:肺动脉段的搏动与左心室搏动的交点。(判断心室增大:相反搏动点上移为左心室肥大,下移为右心室肥大)

★12.左旋心:心脏在左胸腔内、心尖指向左前方,但肝、胃位置交换。

右旋心:心脏位于右胸腔内,心尖指向右前方,而肝、胃位置仍正常

第五章 消化系统

★1.肠梗阻诊断依据:有积气并有液平面。

★2.肠梗阻一般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行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分单纯性与绞窄性两类。

类型:单纯性小肠梗阻、绞窄性小肠梗阻、结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

3.肠梗阻临床表现:

(1)腹部绞痛、呕吐、腹胀、便秘与肛门排气停止。

(2)脐周或下腹阵发性或波浪式绞痛,肠蠕动增加。常见腹部膨胀及肠蠕动所致的肠型。

(3)一般无腹膜炎症的压痛。

(4)肠鸣音明显亢进。

★4.胃肠道穿孔:气腹是诊断本症的重要征象,膈下游离气体为典型表现 。

5.食管基本病变表现:

(1)管腔大小的改变:

A.管腔狭窄:持久性管腔缩小

B.肿瘤性狭窄:局限,边缘不规则,且管壁僵硬;

C.外在压迫性狭窄:偏侧性、局限且光滑;

D.炎性狭窄:狭窄段较长,边缘毛糙,粗细不等;

E.先天性狭窄:狭窄段较长,边缘光滑呈渐进性。

F.管腔扩张:持久性管腔增宽

G.痉挛:间断性管腔缩小,不经处理或给予解痉药物很快复原者。

(2)轮廓的改变:

★A.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 :肿瘤或炎症组织等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在该处不能被钡剂充填而形成的影像。

★B.龛影(niche):壁溃烂或凹陷到一定深度后由钡剂充填,形成突向腔外的影像。

C.憩室:胃肠道壁局部薄弱或外在牵拉使管壁各层向外突出的囊袋影。

(3)粘膜皱襞的改变:

A.粘膜皱襞的迂曲增粗

宽度大于5mm,主要是由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炎性浸润等,常见于肥大性胃炎、食道静脉 曲张、空肠炎、结肠炎等。

B.粘膜皱襞的中断、破坏、消失

大部分由恶性肿瘤侵蚀造成的,常见于恶性肿瘤。

5.食管癌分型:

(1)浸润型:以管壁内侵犯为主,管壁呈环状增厚、管腔狭窄。

(2)增生型:(又叫蕈伞型,菜花型等),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表面一般不光滑,可以有分叶。

(3)溃疡型:肿块形成一个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溃疡一般向纵轴发展,溃疡周围隆起,临床症状不明显。

6.食管癌的X线表现

(1)管腔狭窄和扩张

狭窄范围一般局限,为3—5cm,轮廓不规则、边缘毛糙不整;与正常段分界清楚。钡餐通过受阻,其上方食管扩张。

(2)不规则的腔内龛影

见于溃疡型食管癌,溃疡较大、轮廓不整,形态不规则的龛影,其长径与食管的纵轴一致。

(3)腔内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4)粘膜皱襞中断、破坏、消失,代之以癌瘤表面杂乱不规则的影像,管壁僵硬,蠕动消失。

7.食管静脉曲张X线表现

(1)食管粘膜皱襞增粗、迂曲呈串珠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

(2)管壁不规则呈锯齿状。

(3)可波及到食管中、上段。

(4)食管蠕动减弱,管径扩张。

8.胃分3部,2弯,2区,1角和1极。即:胃底、体、窦三部分,大、小弯,贲门区和幽门区,胃角,胃下极。

★9.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胃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胃癌在胃窦、小弯和贲门区常见,结肠癌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

10.胃溃疡的X线征象

可归纳为两类:

直接征象-- 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

间接征象--代表溃疡所造成的功能性和瘢痕性改变。

(1)直接征象--龛影

龛影的形态:多位于小弯侧,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或其他形状。

边缘:光滑整齐,底部平整或稍不平。

龛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肿造成的透明带。它是良性溃疡的特征,依其范围而有不同的表现:A.粘膜线:龛影口部宽1-2mm、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B.项圈征: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0.5-1cm,如一个项圈;

C.狭颈征: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

粘膜集中:慢性溃疡周围的瘢痕收缩,造成粘膜皱襞均匀性纠集。这种皱襞如车轮状,向龛影口部集中,且到达口部边缘并逐渐变窄,是良性溃疡又一特征。

(2)间接征象

A.痉挛性改变:小弯侧龛影,大弯的相对处出现深的痉挛切迹(环行肌收缩),犹如一手

指指向龛影

B.胃窦痉挛或幽门痉挛,胃排空延迟

C.胃液分泌增加:胃液增加使钡剂不易附着于胃壁,液体多时在胃内形成液-液平面;

D.胃蠕动增强或减弱:张力增高或减低,胃排空加速或减慢。

11.十二指肠溃疡x线表现:

①龛影: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周围可有环形透明带或粘膜纠集。

②球部变形:球部呈“山”字形或“三叶征

③激惹征:钡剂到达球部后不易停留,迅速排出。

④幽门痉挛:排空延迟胃液分泌增多-空腹潴留液。

12.胃癌X线表现:

①胃腔内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多见于蕈伞型。

②腔内龛影-溃疡型。

③粘膜皱襞局限性破坏、中断、消失。

④胃腔变形、狭窄,胃壁僵硬-浸润型。

⑤病变局部蠕动消失。

12.检查肝脏时,最好的方法为CT增强扫描,目的:增大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扩大二者的密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晰及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造影剂:离子或非离子型的碘剂

★13.肝脓肿CT增强

(1)动脉期脓肿周围正常肝实质由于反应性充血呈轻度一过性强化

(2)早期—病变区楔形或斑片状强化

(3)形成期和成熟期,脓肿壁强化,呈“簇状征”、“靶征”和“双靶征”

13.增强的三个时段:

(1)增强早期(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20-25秒内;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强化显著,门脉、腔静脉未显影或明显低于主动脉。肝脏实质轻度强化。

(2)增强中期(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50-60秒内;肝实质强化显著,肝内病灶与

实质间差异明显增大,门脉、腔(肝)静脉显示清晰。

(3)增强晚期(平衡期):110-120秒。造影剂在血管内外分布处于均衡状态,病灶与正常实质间差异不大,不利于病灶检出。

14.肝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癌鉴别)

(1)X线(肝动脉造影)

供血动脉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形如“树上挂果征”;静脉期,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表现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肿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

(2)CT 平扫:肝实质内境界清楚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

(3)CT 增强:

★典型表现:早期肿块周边出现斑状、结节状增强灶,随时间延续互相融合,向中心扩展且密度逐渐下降;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密度均匀,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密度,概括为“早出晚归”;较小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均匀强化,小于2cm;较大海绵状血管瘤:延时扫描时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代表纤维化或血栓化。

15.肝细胞癌CT增强 (与肝硬化、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比较增强最明显)

(1)结节型:动脉期明显均一、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门静脉期转为低密度

(2)块状型:动脉期明显斑片状不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迅速下降

(3)门V、腔V瘤栓:受累血管无强化,血管壁强化

(4)平衡期肝实质密度持续上升而肝癌密度持续下降,肿瘤密度又回到原来的低密度状态

★(5)动态CT分别测定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可见肝癌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反映肿瘤内对比剂“快进快出”的特点

(6)常规对比增强扫描:只能观察肝脏门静脉期或平衡期的CT表现,肿瘤表现不规则强化,对比增强密度低 于周围正常肝密度

16.肝转移癌CT增强

(1)大多数为乏血供性

(2)肿瘤中央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为稍低密度水肿带,构成“牛眼征”,常见于消化道来源转移

(3)多血供转移瘤,类似肝癌“快进快出”表现

17.肝囊肿CT

(1)平扫检查显示肝实质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锐利,境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为0HU~20HU

★(2)对比增强检查后囊内无对比增强

★18.造影显示的正常胆囊为卵圆形或梨形, 横径不超过5cm,大小为长7cm~10cm,宽3cm~5cm,分为底部、体部、颈部和胆囊管。胆囊轮廓光滑、锐利,正常胆管显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肝内胆管表现树枝状分布,走向自然。肝总管长约3cm~4cm,内径约0.4cm~0.6cm,向下延续为胆总管。胆总管长约4cm~8cm,内径0.6cm~0.8cm 。内径大于10mm胆总管扩张。CT检查,胆囊腔表现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胆囊壁厚度>3mm为增厚。

19.溃疡面的直径大于5cm,则考虑癌变。

第七章 乳腺

★1.乳腺组成:腺体、导管、间质。

★2.乳腺癌主要征象:

(1)肿块:

①形状:圆形:肿块呈球型.

卵圆形:肿块呈椭圆型或蛋

分叶状:肿块的表面呈波浪状

不规则型:肿块的形状无法用上述改变描述.

按此顺序,良性病变可能性依次递减,癌的可能性依次递增 。

②边缘:清晰、小分叶、模糊、浸润、星芒状

良性病变者清楚,但有时需要用局部压迫点片观察。恶性者边缘模糊、毛刺。

③密度: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 含脂肪密度

恶性病变密度高于良性,极少数乳腺癌为低密度。

④大小:临床检查测量的肿块大于X线时恶性可能性大。

★ 良恶性肿块鉴别

良性 恶性

形态 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 不规则,圆形或分叶状

密度 等腺体或略高于腺体 多数高于腺体

边缘 光滑,整齐 常有毛刺,浸润,不光滑

大小 大于或等于临床测量 94%小于临床测量

(2)局限致密浸润:是指从一个体位可见肿块影,而另一体位未见肿块,而表现为斑片状致密。两侧不对称或一侧内新出现局部致密影 。

(3)钙化

①形态:良性的钙化粗大,密度高;恶性的钙化可位于肿块的内或外,细小,密集成簇、密度较低或浓淡不均 。(10%)

②大小:0.5mm~1mm

③数量:>5枚/cm2

良恶性钙化鉴别(了解)

良性 恶性

部位 肿块内 肿块内\\外或内外均有

密度 较致密 致密或较淡

大小 粗大 微小钙化

形态 圆形、环形、杆状 泥沙样

数目 少 多

分布 在一局限性区域内融 成簇分布或沿导管分布 (单位面积内>5

枚)

(4)毛刺:癌周的间质反应。60%以上合并有毛刺。

3.次要征象:结构扭曲、阳性导管征、晕圈征、皮肤增厚(酒窝征)、乳头内陷、漏斗征、血供增加、彗星尾征、淋巴结增大。

★4.淋巴结大小:一般<10mm,11-14mm为临界,>10mm怀疑有病变,>15mm为转移或恶性肿瘤。

病例:结核、炎症、肿瘤、先心病、骨折、骨肿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