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部评级法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及挑战

内部评级法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及挑战

2023-09-25 来源:乌哈旅游
■2012年第2期■现代管理科学■名家观察

内部评级法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及挑战

●胡建生

陆彩兰

摘要:在信用风险评级上,内部评级法在众多方面优于外部评级法。但内部评级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内部评

道德风险及市场约束问题、跨周期数据的获取、经济周期的识别等。级模型的复杂性和资产相关性的取舍问题、关键词:内部评级;顺周期;道德风险;市场约束

一、内部评级法的特点

内部评级法(IRB)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就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而言,它比外部评级下的标准法更灵活科学;它采用二维信用评级体系,即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前者对应违约概率(PD),后者对应违约损失率(LGD),债项按借款人的类型分为:公司、零售、国家主权、银行、股票5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公司资产又包括普通公司贷款、购入应收账款和专项贷款,专业贷款又分为项目融资、物品融资、商品融资、产生收入的房地产和高波动性商用房地产五类。零售资产分为住房按揭贷款、循环贷款、其他消费信贷、购入应收款四类。对零售暴露,银行必须自己估计PD、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零售资产的初级法和高级法之间没有区别。

内部评级法有利于银行提高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使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趋于一致,防止银行进行监管资本套利,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内部评级法将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促使银行放弃高风险的资产,可节约资本,提高自我风险管理能力。

二、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效应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即金融行为及风险通过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相互作用被正反馈放大,信贷顺周期是其重要表现形式。评级的羊群效应和合成谬误是顺周期的重要前提;交易账户下的资产流动性高使得经济的波动对交易账户影响有限,顺周期效应小;信贷资产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顺周期效应明显,加剧了经济的波动。因此信贷的的顺周期可追溯到信用风险评级和内部模型的运用上。银行通过内部评级法分析单一信贷风险后为产品定价,然后决定已贷出的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有双重顺周期效应(武剑,2002)。内部评级的顺周期效应导致监管资本、准备金计提的顺周期,进而影响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

巴塞尔Ⅱ规定内部评级法风险权重函数由监管当局给定,采用连续的风险权重,因此对风险更敏感;构成风险权重函数的四个自变量PD/LGD/EAD/M都存在顺周期。经济进入繁荣期,一方面贷款人的盈利能力增强,资产负债表改善,另一方面其抵押品价值上升,风险下降,PD下降;反之PD上升。将平均PD转化为条件PD的映射函数是对信用组合运用单资产模型(Merton,1974)得到的,而该模型以时点为基础,因此平均PD向条件PD的转化强化了PD的顺周期性。PD是内部评级法最关键的部分,不仅受经济周期影响,还受企业自身资本结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地区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地区等因素是形成违约相关性的决定因素(李建华、韩岗、韩晓普,

IRB根据PD、LGD、EAD以及期限(M)等因素来决定一笔

授信的风险权重,它们共同构成风险权重函数的自变量。

IRB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IRB初级法下,银行只需自行估计PD,其余三个风险因子(LGD、EAD、M)则采用监管当局的估计值;而在高级法下,银行必须在

满足最低标准的前提下自己估计四个风险因子。

其中公司、主权和银行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如下:

资产相关性R=0.12×(1-e

(-50×PD)

)/(1-e-50)+0.24×[1-(1

-e(-50×PD))/(1-e-50)]≈0.12(1+e(-50×PD))

期限调整(b)=(0.11852-0.05478×ln(PD))2

在没有违约下的资本要求(K)=LGD×N[N-1(PD)×(1-R)-0.5+(R/(1-R))0.5×N-1(0.999)-PD×LGD]×[1+(M-2.5)×b(PD)]/(1-1.5b(PD))

违约时的资本要求(K)=Max[0,LGD-EL]于是风险加权资产(RWA)=K×12.5×EAD

以上PD是平均违约概率,N-1是标准正态分布的反函数,N-1(PD)为违约临界值,N[N-1(PD)×(1-R)-0.5+(R/(1-R))0.5×N-1(0.999)为条件违约概率(CPD)转换函数,又称为沃塞克公式(Vasicek,1987),(1-R)-0.5、(R/(1-R))0.5为权重;N-1(0.999)表示经济在0.1%的概率上出现衰退时经济的状态值;当宏观经济衰退程度越严重,借款人的平均PD越高,CPD就越高;LGD×N[N-1(PD)×(1-R)-0.5+(R/(1-R))0.5×N-1(0.999)为风险价值VaR;PD×LGD=EL,VaR-EL=UL。

2008)。

LGD的顺周期波动表现在债券和贷款违约损失率两

方面。由于抵押品价值会顺周期波动,但信贷抵押率高于债券的抵押率,因此信贷的LGD低于债券的LGD。LGD测算受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交易因素、公司财务结构影响。有的行业抗周期能力强,而有的行业抗周期差,因此顺周期的背后还反映了行业和个体原因,LGD就夸大了经济周

-9-

■名家观察■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2期

期波动。因此根据评级结果决定信贷必然会导致信贷配给。当PD增加时,市场流动性下降,资产的变现能力下降,引起LGD的增加。PD和LGD的正相关性加剧了经济的顺周期。

当经济进入繁荣期,借款人的PD、LGD都下降,同时贷款承诺的提取比例下降,信用转换系数(CCF)降低,违约风险暴露(EAD)也随之降低。当经济衰退时,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银行此时将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获取流动性的可能性降低,还款期限(M)延长;此时银行还可能对暂时处于困境的银行实行贷款重组,延长宽限期。

三、缓解内部评级法顺周期性及困境

为克服内部评级法中风险权重函数中主要风险参数(PD、LGD和EAD)的顺周期性,可对其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式可以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陈华、刘宁,2011)。事前调整主要是采取长周期和跨周期的方法平滑风险权重参数。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实际是与时点相结合的产物。银行有更大的短期利润动机采用时点法,因为银行可以将衰退的成本转移给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而这种顺周期评级将促进繁荣时期的过度贷款以及衰退时期的贷款紧缩,从而带来宏观经济波动(钱皓,2009)。外部评级法之所以顺周期不明显就在于跨周期评级。时点评级法主要优势在产品定价和资本配置上,而跨周期评级适合资本计提。但跨周期评级难点在于跨周期的历史数据的获取存在问题,周期的判断标准是信贷周期还是经济周期?目前实体经济周期波幅减小、波长增加,而金融经济周期波动更加剧烈,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波动力量,这是内部评级法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多地源于单个机构共同的风险暴露,跨行业风险的监管措施也可能是动态调整的,所以有时难以清楚区分顺周期风险和跨行业风险。Cordy和Howell(2006)认为跨周期评级法虽然有助于减少监管资本的周期性波动,但由于不同时期监管资本仅与经济资本(非预期损失)的变化弱相关,无法通过监管资本推断经济资本(虚拟资本),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持续监督银行,弱化了市场纪律,同时,由于该方法对市场状况的风险敏感度低,不利于银行进行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以及风险定价(潘再见、陈振,2009)。

时点评级法使用有关企业的所有静态和动态信息以及宏观经济信息,所披露的信息更为真实,更能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有利于市场约束;而跨周期评级仅使用企业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不对周期性经济变动做出反应,

PD精确度不高,因而银行披露的信息就会失真,不利于投资者以及公众对银行的市场约束(袁吉伟,2009)。

通过改变置信水平的方法来改变这种双重冲击是解决内部评级法顺周期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经济景气时提高置信度,在衰退时降低置信度以平滑监管资本,这种将单一的与时间无关的风险曲线(Kashyap&stein,2004)转换为一组风险曲线,由这些曲线构成的风险曲线相对平滑,这对于顺周期性的改善是有效的,但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周期,何时选择99.9%的置信度,何时放宽至99.5%的置

-10-

信度,这些需要监管当局的相机抉择,而人为的抉择失误可能不仅无法带来逆周期效应,相反会增大经济的波动(朱元倩,2010)。

事后调整是将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出结果乘以由宏观经济形势确定的逆周期乘数,经济扩张时期乘数大于1,提高资本要求;经济衰退时期乘数小于1,降低资本要求。但逆周期乘数应由哪些变量(可供选择的指标包括宏观经济指标、信贷增长率、景气指数、股票价格、信用利差、杠杆率及流动性缺口等,所选择的技术指标还存在能否准确反映经济周期性特征,能否能够准确预测到经济周期的拐点的问题)、采用何种方法导出,目前尚未统一意见;Goodhart和Persaud建议用信贷和杠杆率的增长计算逆周期乘数。周小川(2009)提出通过季节景气和稳定系数导出逆周期乘数,然后乘以常规风险权重得到新的风险权重,以反映整体金融的逆周期要求;但由景气指数导出逆周期乘数会导致产品类型、风险敞口的行业种类和国家类别的区分(罗平,2009);逆周期乘数的调整时机也较难把握。

事前和事后调整都需要能够对经济周期进行预测,如果不能较准确预测,顺周期缓释不但不能产生抑制作用,反而会加剧违约风险的发生。尽管目前有多种替代指标作为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预测经济周期的模型及方法也很多,但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供给、需求、金融、政策、预期及心理等)多种多样,因此很难有效预测实体经济的繁荣期和衰退期。

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是缓解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效应的重要手段,它在对银行账户和交易朱的测试中,通过设立压力情景,如宏观经济变化、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等,计算压力下的La-VAR值,但要有信贷产品的交易市场才能对信贷产品定价。

四、内部评级法面临的挑战

PD是决定信用风险权重的重要因素,其测算方式有

内部历史数据法和模型法;前者根据信用等级历史资料,以历史违约概率的均值作为测算违约概率的模型,但缺乏前瞻性(赵轲轲、毛加强,2007),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大型的数据体系支持,如全国性的征信系统和财务报表登记系统。模型法包括传统模型和现代模型,传统模型包括Z计分模型、ZETA模型、Logit模型、MDA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等,但这些模型都存在一些不足。

现代模型包括信用风险模型(KMV)、Credit

Metric模

型、CreditRisk+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KPMG模型以及死亡率模型等。KMV模型是以Merton(1974)期权

定价理论为基础,将借款人的资产的市场价值看作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变量,并假设借款人的资产的市场价值服从正态分布,当公司资产价值下降至其负债总额时就会发生违约,该模型没有考虑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故操作相对简单。其以时点为基础,顺周期效应明显;Vasicek(2002)证明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Merton的模型可以满足“资产组合不相关性”的条件;CreditRisk+模型通过分析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间接估算出各项资产

■2012年第2期■现代管理科学■名家观察

之间的违约相关性。CreditMetrics模型考虑资产组合的相关系数,并以此来计算整个组合的风险价值,但其结构往往非常复杂,对于绝大多数的监管当局和银行来说是难以实施的。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在CreditMetrics模型基础上,以宏观模拟为核心,考虑到资产组合风险,更贴近现实,但模型的复杂程度大增,为此委员会对模型作出了重要的限制:模型假设资产组合不具有相关性,即对于一笔特定贷款所需计提的资本仅依赖于该贷款本身的风险大小,而与该贷款所属的贷款组合风险性质无关(姚奕,杜音颖,2007)。但一笔贷款的风险性除了取决于自身的因素外,也受所在资产组合构成的影响。如果原有贷款和新增贷款属于同一性质或同一行业,会增加合成谬误和系统性风险。

根据违约的界定不同,信用风险模型可分为盯市模型(MTM)与违约模型(DM)。盯市模型以资产市场价值为基础计算VaR,不仅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信用质量的变化,还考虑信用等级的上升或下降,如CreditMetrics;而违约模型则是预测违约损失,它只考虑了两种情形,即违约和不违约,如CreditRisk+模型和KMV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既可以被当做MTM模型,也可以当做DM模型使用(曹道胜、何明升,2006)。因此根据违约定义的不同采用的模型也会不同,所需要配置的资本也就会不同。

有效缓解内部评级的顺周期必须把导致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因素和行业因素分离出来,即把特定风险(自身、行业、地区)和时间维度上的系统性风险分离出来,否则会加剧顺周期效应。但构建更高级的能抑制顺周期的组合风险管理模型不是一件易事。

从理论上看,内部评级法比标准法需要的监管资本少,高级法比低级法少;内部评级法对风险更加敏感,风险偏好不同的银行对其态度的不同,会产生分离均衡。低风险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可降低资本持有;高风险银行会进一步产生分离:受到激励约束的部分高风险银行会为风险拨备资本,而部分高风险银行在利润和竞争的驱使下,内部评级法反而会成为其道德风险的来源。内部评级法建立在评级机构和银行自己所承担风险的基础上,认为银行完全理性、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不会犯“道德风险”。因此,如何防范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成为内部评级法的难点(黄飞鸣,2010)。银行为规避自身风险而设定内部评级,客户评级是银行风险管理基础工具,其结果包括评级程序、评级标准、评级方法,属银行商业秘密,原则上不得对外披露。这即强化了道德风险,也影响了市场约束的效力(赵轲轲、毛加强,2007)。

内部评级的信用等级是由银行专门的信用评估部门来核定的,故其独立性不强,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银行内部评级信息一方面用于监管资本计量,一方面用在信贷发放上,但评级结果难以作为信贷决策权配置的基础,导致“信息困境”(施丽芳、廖飞,2010)。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利益关系,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为了稳固客户和扩大业务规模,往往把关不严,易于出现关系贷款等现象。

巴塞尔Ⅱ将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但证券化会把信用风险转换为市场风险,将非流动性资产转变为流动性资产,模糊了这些风险的界限(巴曙松,2010),这给信用风险评级带来了困难,即内部评级法如何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

新兴市场国家中有能力采用内部评级法的往往是一些外资银行,这些银行通过采用内部评级方法,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向新兴市场国家的优质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使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在竞争中陷入被动。中国银监会规定在2013年底之前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要采用内部模型,过渡期间不同评级方法共存可能导致不同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最大挑战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缺乏一套包含整个经济周期的完整数据,如PD要5年以上的储备数据,LGD比PD更复杂,要7年以上的数据储备;实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成本,而且实施过程中要求银行具备良好的数据管理能力、风险管理系统。

五、小结

由于银行的顺周期是内生决定的,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缓释工具不能消除银行经营的顺周期。信用风险评级的有效实施需要内部与外部评级法的配合、时点和时期相结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强化银行公司治理和激励相容机制的建设,强化管理层的远期目标和市场约束的效力,化外部约束为内部约束才是摆脱内部评级法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陈颖,张守川.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前瞻性理念看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违约定义实施.国际金融研究,2010,(10).

2.赵先信,陈颖,王胜邦.打开内部评级法的黑箱:假设、模拟与监管实践.国际金融研究,2008,(8).

3.沈沛龙,邵长毅.关于新资本协议中信用评级若干问题的探讨.金融研究,2004,(12).

4.武剑.内部评级法中的违约损失率

(LGD)模型—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5,(2).

5.沈沛尼,崔婕.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损失率的度量方法研究.金融研究,2005,(12).

6.陈建华,唐立波.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

立.金融研究,

2002,(9).7.施丽芳,廖飞,丁德明,茅宁.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与内部信用评级:一个授权激励视角的研究.金融研究,2010,(1).

8.夏德仁,王晔.新资本协议、银行内部评级与激励机制.金融研究,2003,(3).

作者简介:葛扬,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陆彩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10-08。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