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图片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这一结论的是
A.古籍记载 B.发掘的灰烬、烧骨 C.神话传说
D.史书论述
2.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建筑复原图 A.生产工具
B.生活习惯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面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形成的最主要特点是( ) A.错综复杂
B.分散杂居
C.扩张征服
D.多元一体
4.图片中的两件文物出土于同一时期,该时期属于时间轴中
A.A B.B C.C
D.D
5.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面四件大型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其中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A. B. C. D.
6.《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由诸侯操纵。”以上材料表明( ) A.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C.中国进入诸侯争霸时期
B.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D.国家统一趋势逐渐明显
7.“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反映了这一时
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指的是 A.春秋
B.战国
C.商朝
D.西周
8.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C.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变迁。如下图所示,中国古代货币,其内方外圆的形态也象征着中华民族重原则、能包容的精神内涵。下列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都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202年应是 A.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B.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趋同 D.说明中国古代的货币铸造业领先世界
10.历史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公元前
B.公元前3世纪
11.《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12.《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
13.以下关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有关 B.这一政策具有轻徭薄赋、勤俭惠民的特点 C.到汉武帝时代这一政策都仍然得到推行 D.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汉初经济得以恢复
14.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史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
A.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秦朝灭亡
B.诸葛亮在向刘禅讲解《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记载 C.汉高祖刘邦赏赐核桃给卫青 D.曹操在阅读小说《三国演义》
15.《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诸侯争霸 ②文景之治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三国鼎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
16.下图是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自治区政府的国泰“榴”芳尊。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 )
A.张骞通西域之后 C.漠北战役的胜利
D.丝绸之路的开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17.我因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语言也有很多种,因此国家提倡说普通话。在古代历史上在北方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蒙古族
C.鲜卑族
D.氐族
1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逐渐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D.北人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19.历史示意图能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以下示意图反映出的是(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C.三国鼎立局面逐步形成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0.下图为我国发行的一枚邮票,这枚邮票上有下列文字:“数学家,精确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5”。这枚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A.祖冲之 B.贾思勰 C.王羲之
D.顾恺之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2)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和所属的朝代。 (3)图三货币的名称是什么?哪个朝代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张老师以“大秦伟业”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收集资料——体会新朝气象)
(1)下面是秦统一六国前各国使用的货币、文字、度量衡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为巩固统一,针对社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任务二 (情境再现——分析秦强之因)
(2)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回答2点)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曾经三次从军,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有部队的两起案件,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 任务三(思维导图——感悟制度创新)
(3)在①处填写内容。根据下面示意图,简述秦朝如何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淝水之战形势图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规定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禁止穿鲜卑服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卫后宫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帝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汉化措施 ① ② ③ 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汉化措施:① ② ③ 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360百科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京人的洞穴中发掘出的灰烬、烧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烧骨说明人们用火烧烤食物。B正确;北京人属于远古人类,当时文字尚未出现,因此古籍记载、史书论述都不能彻底真实的反映情况。AD错误;神话传说虽然有一定的史实成分,但往往具有夸大的艺术创作成分,C错误。综上故选B。
2.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多风,为了保暖御寒,房屋修建的样式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生活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夏季多雨潮湿,为了方便排雨和防潮,房屋修建的样式是干栏式,故C符合题意;生产工具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生活习惯与房屋没有直接联系,故B不符合题意;劳动技术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D 【详解】
根据“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面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诸多民族混居融合形成的,所以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D;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形成的最主要特点是是混居融合,多元一体,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4.B
解析: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这两件文物是商朝出现的甲骨文和司母戊鼎。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所以该时期属于时间轴中的B,B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夏朝,排除;C项属于西周,排除;D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故选B。
5.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正确;利簋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A排除;毛公鼎铸有文字,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意一件,C排除;四羊方尊以造型奇特著称。D排除;故选B。
6.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中材料“(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由诸侯操纵”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当时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
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当时中国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时期, C项正确;题干中涉及到的是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并未提及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题干中并未涉及百家争鸣,排除B项;周王室地位开始下降,诸侯并起是处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诗句大意是七雄战争不断,国家和人民不得安宁。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局面,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
8.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在政治上,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故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仁者爱人,以德治国,B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建议,排除A;“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故选B。
9.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大一统政策,在货币方面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这一货币形制在后代得以延续,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也沿袭这一形制,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趋同,故B正确;A项内容属于秦统一币制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秦朝时丝绸之路尚来开通,与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综上答案B。
10.B
解析: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年份与世纪的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02年应是公元前3世纪。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这里的“核心价值”指的是儒家思想,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13.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兵北击匈奴等,不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关于休养生息政策的正确表述,排除。故选择C。
14.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向刘禅讲解《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记载,符合史实,B项正确;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排除A项;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汉高祖刘邦赏赐核桃给卫青”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2000多年的史事。因此,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诸侯争霸②文景之治③巨鹿之战,故正确答案为C。④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⑤三国鼎立发生在三国时期,都在《史记》记述的范围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或⑤的选项,故选C。
16.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是在正式隶
属中央政府管辖之前,A排除;漠北战役的胜利不是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C排除;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D排除。故选择B。
17.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就有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故C符合题意;匈奴未推广汉语,故A不符合题意;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未推广汉语,故B不符合题意;东晋时,氐族在北方和西北建立过前仇池国、前秦国、后凉国。未推广汉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如把小麦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因此出现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所以D项符合题意;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面食的营养价值高也不是其主要原因,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9.B
解析:B 【详解】
分析图片可知,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社会混乱;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称帝,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B符合题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说法片面,故A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局面逐步形成,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魏晋时期政权并立,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A
解析:A 【详解】
依据图片人物可知是祖冲之。结合课本所学,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A正确;贾思勰是北朝的思想家,编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B排除;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有杰出成就,C排除;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D排除;故选A。
二、解答题
21.(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2)司母戊鼎,商朝 (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解析:
(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2)司母戊鼎,商朝 (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货币的名称是圆形方孔半两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2.(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
解析:(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2)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秦使用郡县制;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回答2点) (3)①:皇帝;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回答3点) 【详解】
(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观察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可提取到的信息是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据材料“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使用郡县制;据材料“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
(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3.(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
解析:(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
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西晋灭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期的统一外,大多时期都是民族政权并立状态,在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下,各民族之间的统治者之间有争斗,但各族人民在争斗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加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