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
“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主要任务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实施方法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一)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 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1. 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 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的方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
3. 根据课文,请学生填写结构图中的缺省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 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5. 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6. 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把全文背诵下来,最好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
三、深入探究
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1. 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山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思考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2. 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
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 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四、拓展延伸: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