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
【习题】:
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 个体发展心理学 。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一)生理发展
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
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
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 (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 (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
(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
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
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
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 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 (1)产前期
(2)婴儿期(出生—3岁) (3)童年早期(3-6岁左右)
(4)童年中期(6岁—11、12岁)
(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 (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 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如在此时期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缺失。
注意:关键期不是突然开始或突然中止的,它是逐渐发展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 9.心理发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问题 10.遗传和环境之争
第二章 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霍尔:美国儿心研究运动创始人“美国儿心之父”;“复演说”---个体的成长重复了种族进化的每一个阶段;测量技术---问卷法,最早用此法大规模的施测; 第一本青少年心理专著:《青少年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中涉及的代表性理论
普莱尔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思考问题:
1、科学儿童心理学创立的时间是 1882 ,创始人是 普莱尔 。 2、霍尔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什么突出贡献?
霍尔:美国儿心研究运动创始人“美国儿心之父”;
“复演说”---个体的成长重复了种族进化的每一个阶段; 测量技术---问卷法,最早用此法大规模的施测;第一本青少年心理专著:《青少年心理学》;该书的问世意味着现代儿童心理研究的年龄范围的确定;该书一直作为教科书,直到1928年霍林斯的《青少年心理学》出现。
3、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皮亚杰 ,他把心理划分为哪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4、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 最近发展区。(社会历史文化学派:维果茨基) 5、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道德两难故事法 。 6、详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并说明二者有何异同?
联系: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区别:
1、人格发展的力量----
弗:发展是性心理的发展;特别强调本能,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 ;
埃:发展是社会心理的发展;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想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 2、人格发展中涉及的关系范围---
弗:研究儿童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三角关系中; 埃:把儿童放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个体的发展 3、人格发展的时间---
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 埃:八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对人性的理解--- 弗:人性是恶的;
埃:人性非善非恶,但出生后有着向着这两种方向发展的可能,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持乐观态度。
8、什么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对理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有何新的突破? 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 最近发展区。 第四章 课题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观察法、临床访谈法、结构式的访谈(问卷法和测验法等)、个案法、作品分析法等、除此外,还有纵横向发展研究设计及跨文化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
界定: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个体或同一组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期得到他们心理发展变化的连续性资料。 优点:通过追踪考察同一组对象可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不仅能查明他们共同的发展模式,而且能进一步考察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稳定性。 “滚雪球效应”
缺点:周期长费用大,被试数量往往受到限制、样本的恒定比较困难;并难免有练习(学习)效应和同层人效应。 横向研究
界定:又称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然后将研究结果在时间的维度上综合整理,以描述有关的心理活动随年龄发展的变化。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能迅速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省时省力;样本易取易控制;不用考虑练习效应。 不足: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一般的随年龄而变化的心理发展趋势,不能说明个别差异及因果联系(如无法解释早期经验对其后其心理发展的影响);难免有同层人效应的影响,测验结果不能真正代表年龄变化的趋势。
同层人效应:在同一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群人,他们受该年代特定的社会历史事件的影响,因而在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上有更大的相似性,不同于另一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人群。
【思考问题】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A、a:现实需要
b:验证研究结论的普遍性的需要:主试、被试
B跨文化研究最突出的意义:有助于检验、修正并完善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 C注意:跨文化研究的实质进行文化间的比较。所以特别要注意从不同文化收集的资料和处理方法要具有文化等值性。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提出了教学与发展,尤其是教学和智力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的学说“脚手架”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最佳期
一、产前期
20周大时,能对声音刺激做出反应,眼睛也能感受光线,实施胎教。
二、婴儿期(出生—3岁)
(一)主要特点:
1、生理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
2、此阶段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意义重大 3、获得独立行走和语言的能力
4、认知发展水平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和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5、意志表现出最初的独立自主的要求--—人生第一反抗期 6、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个体的身体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速度也不是等速的,快慢交替进行。 (二)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1)出生-2岁,发育迅速,第一个发育高峰期 (2)2岁-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速,第二个高峰期 (4)15、16岁-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身高和体重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反射形式
A眨眼反射;B吮吸反射;C觅食反射;D游泳反射;E惊跳反射;F抓握反射;G强制颈部反射;H行走反射;I巴宾斯反射 2,反射的意义
A生存价值;B有助于以后动作技能的发展;C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D提供大脑发育情况。
(三)1岁左右(9-16个月)时,儿童才主动发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言准备期结束,发展期开始。
出生后头两三年就初步掌握了母语,这是早期认知发展中最引人目的成就。关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有如下解释: 1.后天环境论 强化说和模仿说 2.先天成熟理论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勒纳伯格:自然成熟说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皮亚杰:认知相互作用论 鲁利亚:社会相互作用论 深度知觉
指人通过视觉估计对象的距离或它的深度而产生的知觉,又称距离知觉。 婴儿发展情况研究:“视崖实验” 思考问题
3、比较各种不同的语言理论,说明语言发展的需要因素
语言的发展:一定是在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的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儿童语言具有创造性,但模仿和学习在语言获得中起不可低估的作用。 4、婴儿的“智商”为什么用“发育商”表示?
发育指数价值在于对婴儿当前的发育状态做出评价,以了解偏离正常发展的程度。 (四)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
概念、产生发展、产生条件、作用
除了哭笑等基本情绪外,人还有第二层面的更高级的情绪如羞耻、尴尬、羞愧、嫉妒和骄傲等,这些情绪与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评价有关,故统称为自我意识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在第二年末出现,18-24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难为情或尴尬---垂下眼睛低头捂脸。此时还会表达骄傲,但嫉妒和愧疚直到3岁才出现。 自我意识情绪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成人的教育。
自我意识情绪帮助儿童从小获得他所生活的文化社会的价值标准。 情绪自我调节
指利用一定的策略来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使其强度得到缓解,从而达到个体追求的行为目标。
(四)哭的发展
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儿童哭的原因:生理原因,社会原因
随年龄增减,该行为会减少,原因: 1、适应环境及人;2、照看人的经验、3、可用动作语言等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 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
(五)意志的培养
(一)积极发展儿童的有目的的活动能力 (二)鼓励独立性 (三)发展自控能力
1、发展语言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2、学习行为规则
(六)气质对发展的影响
发展如何取决于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
(七)依恋:与所熟悉的人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形成于6-8月之间,分离焦虑和怯生是其形成标志。
(八)0-1岁:— 满足乳儿对营养的需求
0-1岁:——父母要与婴儿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 0-1岁:——重视感官刺激
0-1岁: ——重视抓握和行走训练 0-1岁: ——行为节律的相互适应 1-3岁: ——发展动作技能 1-3岁: ——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1-3岁——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1-3岁:——培养独立性和自主精神
思考题
1、婴儿出生时情绪就已初步分化该表述是否正确?
婴儿出生后就具备基本的情绪反应且已初步分化。 2、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 a、容易型——强而平衡:多血质 b、困难型——强而不平衡:胆汁质 c、迟缓型——弱而平衡:黏液质 d、不确定型
3、安斯沃斯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
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B.视觉偏爱法 C.陌生情境技术 D.两难故事法 5、婴儿的意志活动有何特点,经常有家长2、3岁的孩子“很不听话”,如何帮助家长正确认识 对待这一现象?
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但行为富于冲动性(与其思维发展有关)
6、气质特征如何影响儿童与人交往,为什么教育儿童要了解儿童的气质特征? 7、什么是依恋,依恋是如何发展的,依恋质量对个体有何影响,如何 发展高质量的依恋关系(从依恋影响因素考虑)? a依恋:与所熟悉的人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b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 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6月-3岁:特殊情感联结 c影响因素 1、依恋的机会
2、抚养的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抚养者的给予与婴儿需要的拟合性 3、婴儿的特点
4、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文化价值追求不同---教养方式---影响依恋行为 5、父亲的作用
8、试述婴儿自我的发生发展,如何从小培养健康的自我?
1、自我觉知2、自我体验的出现 3、对自我的分类4、自控能力的出现 促进自我的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依恋质量
三、童年早期(幼儿)的发展(3-6岁左右)
(一)年龄范围:3~6、7岁(学前期)
主要特点: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二)利手现象:纠正与否:否(1)绝大多数左利手各方面都和右利手一样正常,并且如果左利手的孩子的大脑偏侧化不是那么强烈,他们可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语言或数学(2)强行纠正----口吃。
(三)挑食问题?如何解释?
(1)幼儿胃口不好是正常现象。发育进入平缓期---对事物需求量相应减少,挑食只吃自己习惯的对其有保护意义(2)胃口不好可能是家长的原因而形成的坏习惯。不吃—硬要吃—对事物反感或不吃---提供零食(3)餐桌上数落孩子---条件反射 (四)儿童游戏的发展——特点 A、一岁以内:成人-婴儿游戏 B、2岁: 实物游戏
C、幼儿期的游戏:象征游戏(假装游戏)--儿童游戏的高峰 D、童年期的游戏:规则性游戏 思考题
1、对儿童脑电变化的研究表明,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 A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B 颞叶-枕叶-顶叶-额叶 C 顶叶-颞叶-枕叶-额叶 D 额叶-颞叶-顶叶-枕叶
2、皮亚杰认为的儿童“游戏的最高峰”是()
A 规则性游戏 B 假装性游戏 C 功能性游戏 D 建构性游戏
3、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 事件的手段的理论是() A 机能快乐说 B认知动力说 C 社会性活动说 D 精神分析论 注意的发展
幼儿注意特点: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中。 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幼儿思维发展的总体趋势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语音的发展
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发音器官的成熟、大脑皮层分化抑制及皮质对发音器官调节机能的发展,使得幼儿语音的发展进入迅速发展期,特别是3-4岁期间发展最为迅速。 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建议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应做什么? (一)要重视儿童发音技能的培养
(二)提供丰富的、健康的言语发展环境 (三)给儿童讲故事并和儿童一块讨论故事
(四)在游戏和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发展言语技能力
练习题
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 )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是前运思阶段 3、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存在哪些局限性?(4项) (1)自我中心主义
(2)不能完成守恒的任务 (3)转导推理
4)不能完成分类的任务
4、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 5、纠正儿童的语音什么时候最合适?幼儿期 6、幼儿注意的特点
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中。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2岁左右:自我意识情绪出现。
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且依赖于对行为准则的理解,以及应用这
些准则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掌握有个一过程,此阶段还主要依靠成人的反应 自我判断 自我意识情绪。 情绪理解的发展
但此时的情绪理解能力有限,还仅仅是根据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对复杂的情绪体验和表面上互相矛盾的情绪线索难以理解,往往只注意一种突出的情绪表现(思维的单中心性)。 移情的发展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 幼儿的移情能力不同于婴儿:其移情的表达多是用语言去安慰别人,并经常伴随着亲社会行为。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改善
情绪的调节也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化为内部调节的过程
入托困难:分离焦虑 一、幼儿的意志特点 一)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表现:1、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思考、受即时出现的情绪和愿望所支配;
2、不善于用意志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外露,转换迅速 二)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有意的自控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儿童意志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幼儿意志的培养
幼儿意志培养的中心任务是:鼓励独立性,发展对行为的自控能力 第三节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包括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人我关系等。是一组对自我的描述性的概念组合。 自我概念总的特点:自我概念多来自与自我身体特征或与自己有关的物理特征的描述(物质自我),还不能做到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概括性语言描述(心理自我)。入学后,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才会迅速发展。
自尊的发展(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方面) 二、对他人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发展
“纵横”两种关系:亲子关系 权威服从关系 垂直关系 同侪关系 合作平行关系 平行关系 1、对亲子关系的认知
婴儿、学步儿时期:依恋关系—信任父母
幼儿时期:依恋---权威 视父母是自己崇拜的对象,规则评价等依赖父母 物质交往关系 亲子关系的质量取决于父母本身的素质和抚育方式 2、同侪关系的发展
(1)同侪关系及其作用
同侪关系:指幼儿园和邻里的同辈小伙伴关系、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关系等。 作用:
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2)友谊的发展
友谊:亲密而持久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友谊处于第一阶段---游戏伙伴 三、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gender role identity)又称为性别特征形成,是指一个人形成了关于男性或女性(sex)的相对特征的心理表象,知道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
(一)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2岁开始知道自己是男还是女,能分出男女两个类别一旦归类,类别特征认同就开始了,从言行举止、衣着服饰、职业及情绪表达规则等都出现了划分。 性别的获得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对同性别父母的认同 2、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和模仿 3、认知发展理论
四)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 1、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父母对自己性别的接受程度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
2、注意养育方式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影响; 3、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4、尊重儿童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其套上性别的枷锁 5、重视爸爸在儿童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道德基础的形成
儿童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幼儿时期是道德发展的打基础时期,成人的很多优良品质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
抚育实践与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方面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从总体来看,教养方式经历着这样的变化:由父母控制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控制到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自主决策。 隔代抚养的问题
1、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2、易造成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 3、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变异,形成多种心理疾病; 4、易导致孩子没有自立的精神,缺乏自信心。 总结
年龄范围:3~6岁 主要特点:
➢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 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 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思考题
1、为什么有些出入幼儿园的孩子不适应,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入托焦虑? 入托困难:分离焦虑 调节:
a、减少陌生感、增加安全感
b、用一些措施鼓励孩子的进步行为
c、让幼儿参加他感兴趣的活动让其喜欢幼儿园
d、允许有一定困难的儿童暂时不参加集体活动,有阿姨或小伙伴专门陪伴 e、转移注意力
2、幼儿意志有何表现?如何促进意志的发展? (一)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表现:1、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思考、受即时出现的情绪和愿望所支配;
2、不善于用意志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外露,转换迅速 (二)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表现:1、进行活动前,开始提出目的、意向和计划,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2、能有意抑制一种有诱惑力的愿望,不去做成人不允许或当时情景不合适的行为;
3、能根据某种要求等待或延隔一种行为 4、延迟满足
5、其他的自制行为
幼儿意志培养的中心任务是:鼓励独立性,发展对行为的自控能 (一)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或规则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一贯性;要求要明确、具体;要允许儿童犯错误;家长要以身作则; (二)发展幼儿的言语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三)发展独立性责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的习惯 (四)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 3、此时的自我概念的特点
非常具体常和自己所有物品连在一起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心理特点) 4、幼儿自尊的特点,如何促其健康发展?
幼儿的自尊刚刚开始形成和发展。自尊的基础是对自我各方面能力的判断。 幼儿最初主要依靠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多奖励—自尊高活动积极----(1)求知欲强2)但危险性 5、什么叫快乐的损人者,试解释这一现象? 损人后对待情绪反应的预期的研究 6、幼儿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依恋---权威视父母是自己崇拜的对象,规则评价等依赖父母 物质交往关系
7、同侪关系的重要性及此阶段的特点
A,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B,
8、联系现实和理论,试述儿童性别角色是如何获得的? 1、精神分析理论:对同性别父母的认同 2、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和模仿 3、认知发展理论
9、试阐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什么样的,对你有何影响;合适的教养方式应该怎样? 维度 有要求 没要求 关心 (1)权威型 (3)宽容或溺爱型 不关心 (2)专制型 (4)放任型或忽视型 (1) 特点:有关心有要求。 家长: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置合理的行为界限,前后一致地要求儿童遵守;他对儿童是爱护和温和的,能耐心听取儿童的意见,儿童参与家庭决策。该方式权威和民主结合起来,有传统的单方面(孩子对父母)尊重转变为双方尊重。 此类家庭中的孩子认为,父母是可亲可敬的,享有崇高的威信,他认识到父母是说话算话的,必须遵守父母预定的行为规则,同时也认识到父母是深爱自己的,合理要求能得到满足,困难时候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情感支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愉快自信的学习,自控能力强,较少固定特征,女孩子独立求知强;男孩子做事认真,表现出善意合作、利他的行为。 (2)有要求但不关心。
家长:父母对子女拥有绝对权威,子女的必须单方面服从父母,家中没有民主,父母从不听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简单而粗暴,“棍棒出孝子。
孩子:家长是可怕的暴君,为避免惩罚,孩子学会撒谎,在家长前后的行为表现不一。焦虑水平高,生怕有什么过失招致父母的责骂或毒打。行为退缩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情很不愉快,在和伙伴交往中,有故意侵犯行为,特别是遭受挫折时易产生攻击性和报复性行为。
(3)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不理智,从不担心什么要求或行为界限,有时提了也不能坚持。与权威型相反家长说话不算数。在孩子心目中毫无威信。管不住孩子,有求必应,可以说家长被孩子控制了。
孩子:对父母缺乏爱心,无条件地索取,而不愿意给父母任何回报,对家庭无责任感,任性骄横神经质,自控力差。长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忠告依赖性强,对学习懒散,缺乏进取心,对困难任务难以坚持。
(4)父母:对孩子拒绝的。对孩子需要不能做出及时反应,更谈不上情感支持,很少与孩子交流吧沟通,对孩子缺乏管教,听之任之。
孩子:身心发展最差,认知水平低,不懂规则,没教养,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总之,父母对孩子采取哪一种教养方式取决于父母自身的素质和育儿的价值观。 权威型为最理想的教养方式,但不是任何年龄阶段都适合,教养方式也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教养方式经历着这样的变化:由父母控制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控制到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自主决策。
四、童年中期的发展
年龄范围:6、7~11、12岁
年龄特点:生理发展仍处于两个高峰期之间的平缓期; 活动能力增强,游戏以规则游戏为主;
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 人际认知进一步深入;
道德发展处于自律向他律的转变。 童年中期的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教育的目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最佳时期)
1、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营养 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疾病;意外事故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有求知的欲望;
2、能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3、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和合作,尊重别人,乐于 帮助别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5、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
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 (一)发展的条件
1、主导活动的变化 学前游戏—系统学习 家长期望 学校规定 社会要求提高 2、语言 学前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3、经验 学前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接受(书本教师讲授) 4、理解集体活动的规范 (二)发展的特点
1、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性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基本特点)
2、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存在关键期。 3、小学逐步具备成人的思维结构(目的明确、过程完整),但该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
思维品质已经出现,---思维的个别差异更加明显
4、由于是过渡性思维,所以不同个体不同学科不同材料上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外语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应该提前,在可能的条件下,越早越好。
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重视的作品。”
八种智力,每种都有其生物基础(脑模块说),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并有不同的最终状态或专家作业的表现形式:
1、语文智力:涉及对口语和书写语言的敏感度,学习多种语言的能力以及使用语言达到某种特别目标的能力。律师、作家、诗人、记者等
2、逻辑—数学智力:是指用逻辑去分析问题,善用数学运算以及科学方法去探讨问题。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科学家等
3、音乐智力:指在音乐演奏、创造和欣赏方面的能力。各种乐器演奏家、作曲家、歌唱家等。
4、肢体—动觉能力:指用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去解决问题或创作 的能力。舞蹈家、演员和运动员等。这一能力对工匠、外科医生、动手 操作的科学家、技师等同样重要。
5、视觉-空间智力:是能确认和操作广大空间方面的潜在能力以及较小范围的空间模式的能力。航海家、雕塑家、外科医生、棋手、画家、建筑师等。
6、人际智力:指能够了解别人的动机、意图、欲望并能以此为基础与别人有效共事的能力。推销员、教师、医生、宗教家、行政人员和演员等。
7、内省智力:指能清楚滴了解自己、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欲望情绪并能有意义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政治家、宗教领袖甚至教师和家长都需此能力。
8、自然观察力:指辨认及分类生活环境中各种物种(动植物)的特长。考古学家、生物学家等
多元智力两项基本主张:
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潜,可依照各自的倾向或社会文化的偏好去动员和开发这些潜力;
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力组合,因此当我们面对如何开发人力资源的挑战时,应 当考虑如何利用每个人的天赋独特性。
超常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什么样的儿童是超常儿童?
国外的“天才”或国内的“神童”
超常儿童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发展水平,但心理活动上有一些共同点: (1)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强。 (2)注意力稳定、集中,记忆力强
(3)抽象概括能力强,思维灵活敏捷,有独创性。 (4)求知欲旺盛。
(5)有抱负,勤奋自信,有坚持性,进取心强。
产生的原因:遗传素质;家庭早期教育;学校因材施教;个人努力 超常儿童的鉴别 指标和方法
20世纪初:鉴定指标:智商高 130或推孟140 ;鉴定方法:智力测验 现代:指标:智商、创造力、个性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法 超常儿童的教育
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通常的三种措施:跳级;丰富课程;设立特殊班 2、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们 (2)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3)因材施教
低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一)低常儿童的鉴定和心理特征
低常儿童(弱智儿童)是指因大脑发育损伤而引起的认知活动持续障碍的儿童。智能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均低于正常儿童。 1、 如何鉴定?
签定人员:精神(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或特殊教育教师的诊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状况、认知活动和社会适应状况 鉴定标准:
在行为水平上诊断弱智通常两个标准: (1)智能低下,智商在70以下
(2)社会适应能力低下需要成人特殊帮助和照顾的。 2、心理特点
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1)发展的起点低 (2)发展的速度慢 (3)最终达到的水平低 轻度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1)求知欲淡薄,缺乏认识新事物的兴趣,定向活动能力差; (2)智力发育迟缓,接受新知识困难;
(3)感知觉发展水平低,记忆差,表象贫乏,思维具体表面,抽象概括低; (4)情感意志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5)语言发育迟缓,有缺陷,言语调节的功能差等 3、低常的原因:主因脑疾病损伤; 社会环境因素 (二)低常儿童的教育
低常儿童根据智能发展水平分为三类: 可教育的;可训练的;需要照顾的 针对不同程度的类属实施不同的教育
童年中期儿童的情绪、意志和个性发展
一、童年中期的意志发展
基本特点:自控能力迅速形成和发展。意志的调节作用由对外部行为动作的控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内部的心理过程的控制为主。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儿童中期自我概念的显著变化:能概括地认识自我的心理特征,生了心理自我! 三、自尊的发展
由不同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不同的评价,自尊开始分化。 影响自尊水平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质量。 四、性别特征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研究结论:3-6年级,男生对男性性别认同增强女生对女性性别特征的认同有所下降 (二)性别角色观念的增强 性别观念在不断增强:
对别人个性特征的描述表现出性别差异 对学习的科目出现了性别成见 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尚未形成
(三)影响性别特征发展的因素1、家长2、学校教育环境3、文化因素 五、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
传统:儿童怎样接受社会上现成的由成人准备的好的道德标准 皮亚杰: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公正或公平是核心。 1、他律阶段(5-10岁)---道德实在论阶段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两个特点:
(1)规则是权威人士制定的,永久存在不可改变的,要严格遵守它,公正就是对权威的服从;
(2)对行为的判断依据的是后果,不参考动机。 2、自律阶段(10岁以上)---道德相对论阶段
自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特点:
(1)能认识到人们对于道德规则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规则是社会上大家同意而制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规则的改变或创造依据的一个标准:互惠。
公正就是双方互相尊重,每个人都对公正拥有同等的权利。 (2)判断错误行为的关注点不再后果,而是意图。 3、自律向他律阶段的转化的条件 认知的发展 同伴交往
4、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受到质疑: 低估了儿童道德认知能力和复杂性; 互惠原则的主张带有西方文化的印记;
公平(正)是核心,但道德的内容不应该仅限于此;
但目前该理论仍被认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中期同侪关系的发展
(一)童年中期友谊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从幼儿的游戏伙伴关系、小伙伴之间的物质交往转变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班集体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此外,能区分一般同学关系和感情较深的友谊关系,友谊变得具有选择性。友谊关系的发展逐渐带有心理交往的性质,小学高年级知心、信任越来越成为友谊的基本特征。但小学时的友谊在进入青少年后会逐渐失去。
(二)同侪接受性
同侪接受性是指儿童生活在一个群体中被群体接纳的程度,它是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
用“同伴提名法”测量,把儿童区分为四类: 受欢迎的儿童 有争议的儿童 被拒绝的儿童 受排斥的儿童 1、受欢迎的儿童 2、被拒绝的儿童 友好合作的方式与同伴交往; 两类:攻击性的儿童 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较强; 行为退缩的儿童 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3、有争议的儿童,优点和确定同样明显。
4、被忽视的儿童,同伴提名常被忽视,人们担心这类型同学缺少社会交往能力,但是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四类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第二类:被拒绝的儿童
1、直接干预:行为训练、榜样示范、强化积极的社交技能 学习辅导、社会观点采择等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1、童年中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从幼儿期父母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调节逐渐过渡到父母和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亲子关系由权威服从关系—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2、影响童年中期儿童亲子关系发展的因素 (1)家长的素质
(2)儿童对亲子关系认知的变化,也影响了他们对家长的态度和表现。
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离婚对孩子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及离异家庭的孩子如何应对家庭的改变? 1、父母离婚的影响
离婚有一个过程:反目—冷战—作出决定,这要一个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夫妻关系、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态度和照顾、物质和心理质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会使孩子一时感到非常痛苦、不习惯、不理解甚至自卑、退缩没有安全感等;离婚之后,孩子只能和一方生活在一起,要接受生活的改变适应单亲生活。此时父母的教养质量,父母对彼此的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认知及生活的观念和态度产生长期的影响。
五、青少年身体和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
青少年期的概念:青少年时期是指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以发身期开始为标志。在年龄上通常是指11、12岁至17、18岁之间,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 少年期(初中):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高中):15、16岁—17、18岁
思考题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期是过渡期,这一过渡期的主要矛盾是:急剧增长的成人感和独立自治的需求与仍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根源矛盾:心理的发育迟滞于生理的发育,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之间的矛盾
1、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反抗性和依赖性同在、否定 童年却有眷恋童年) (三)心理闭锁性(对成人)与开放性(对朋友)之间的矛盾 四)行为上的勇敢与怯懦并存
(五)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情绪的两极变化) 2、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一)对青春期身体变化的反应
对自己身体的陌生—需重建自我形象、对许多未经历的身体的变化的惶恐和不安等 (二)亲子关系的变化
冲突—调整而适应—关系成熟 (三)心境的变化
情绪体验的两极性和复杂性 (四)早熟和晚熟的影响
有性别差异取决于社会期望和与同伴群体的同步性
青少年情绪、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情绪、意志的发展 青少年意志的发展
抗拒或执拗性“第二反抗期” 少年期是否具有犯拗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期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自我认同的发展
概念:埃里克森认为:所谓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
青少年与家庭
(一)青少年的亲子关系 1、特点
(1)心理上要与父母分离,要求独立自治和自由 (2)又不时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帮助和支持 2、青少年与父母易起冲突的原因
(1)首先是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特点造成的 不同年龄对父母有不同的要求,青少年时期对父母的要求是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建构一种“平等”的关系。 这就使父母感到难做。
(2)童年早期的父母权威形象渐失 (3)青少年和父母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感觉。
(4)家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每个成员都要经历各种变化,彼此都要适应别人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孩子:青春期---父母:人到中年 (5)社会环境的变化间接的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量 (二)青少年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大多发展到了以心理交往,相互理解和信任为特征的阶段,且早期的不对称关系逐渐变得平等;由于青少年与同学、朋友交往的增多,兄弟姐妹之间的家庭交往时间减少,但血浓于的亲缘关系使得他们的关系仍然是牢固的强大的,需要的时候,相互之间能表达出更大的爱和相互关心。
五、青少年的同侪关系 (一)特点 (二)影响友谊认知发展的因素 1、亲密性(最重要的特征) 1、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2、相互信任 2、道德发展 3、各种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质量 社会文化 (三)同侪的压力和从众的行为
青少年时期更注重友谊,更注重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常会感 到同伴的压力而做出从众行为。但青少年的遵从,并不是一味地盲目 的从众。而是受以下因素影响:
年龄、个性、道德的成熟度、获得社会赞许的需要、情景、遵从 行
(四)异性交往
1、异性交往三种形式
(1)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的异性交往 (2)异性的友谊
(3)性爱慕关系 对异性的思恋对异性的追逐(早恋) 2、正确对待:对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
(1)有助于对异性的深入了解,而异性关系也具有友谊的特定发展功能---促进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2)亲密的友谊帮助青少年应对各种生活压力,更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 (3)健康的对异性的爱慕能成为完善自我的一种力量。 青少年的异性交往需要成年人的适当引导
青少年的不成熟,往往会因为异性关系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越轨”行为。 对此,如何引导?
(1)不要把任何的异性交往都理解成“恋爱”。如是“恋爱”,成年人对其也要理解和尊重,不可“另眼相看”或“强行制止”—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
(2)成年人的责任是使青少年之间的恋爱变得纯洁和高尚,教育青少年要带着深刻的责任感对待“异性关系”。
教育是否取得成功:教育者的耐心和教育艺术
发展中的问题
一、抑郁;二、自杀;三、犯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