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 本文关键词:鲁迅,为例,呐喊,彷徨,点评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 本文简介:在小说艺术的国度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物,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促使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朽的小说作品都以典型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被后世称道。然而与鲜明性格形象相较,性格单薄的无性格人物,近年来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艺术的发展动力是永无止尽的离经叛道而非一如既往,这也是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 本文内容:
在小说艺术的国度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物, 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促使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朽的小说作品都以典型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 被后世称道。然而与鲜明性格形象相较, 性格单薄的无性格人物, 近年来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艺术的发展动力是永无止尽的离经叛道而非一如既往, 这也是创新的必经之路。进入20世纪对于小说除了人物能不能写些其他东西?写人物能不能写些无性格人物?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现代小说奠基者鲁迅就是一位杰出的创新者、反叛者, 他的《呐喊》、《彷徨》中的无性格人物描写对传统人物塑造构成了重大的突破。
鲁迅小说强大的生命, 得力于他卓越的典型创造!小说艺术的真实, 是以生机勃勃真实的艺术典型为基柱的。[1]作为艺术巨匠鲁迅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典型论:人物形象是"拼凑起来的角色", 这正是鲁迅创造艺术典型的经验之谈。出色的艺术典型无疑是一种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的巨大发现, 而鲁迅出色的艺术典型正在于高度概括
1
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鲁迅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经过长期沉观默察, 杂取种种人的形象烂熟于心, 然后"拼凑"而成的具有高度独创性和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这种艺术的"拼凑"正是鲁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和充沛的艺术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正是由于鲁迅"杂取种种人"的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小说人物, 所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单纯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所能概括的。因此, 鲁迅小说的许多人物都能引起人们的"再度思考", 也能经得起人们的"再度思考", 保持着永久的艺术魅力![2]然而, 塑造人物形象并不是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他的小说是要"画"出国人的灵魂, 塑造典型形象, 因此可以让我们对国人的灵魂有深入的了解。但既然"画"出国人的灵魂是鲁迅小说创作的目的, 因此, 我们关注鲁迅的小说、关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其典型形象塑造方面, 还应该看到鲁迅的小说在无性格人物描写方面对揭示国民灵魂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一、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中的人物
鲁迅的小说《呐喊》, 《彷徨》中的人物均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在写作《呐喊》的时期 (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 , 鲁迅着重于民众觉悟问题的探讨。在写作《彷徨》时期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 则偏重于知识分子发展道路的探索。从热情的"呐喊"到苦闷的"彷徨"均着眼于病态的封建社会, 自然人物和病态封建社会密不可分。那么在这样的社会中又生存着哪些人物呢?[3]
大体可分为以下七类人物:
第一类人物:压迫者。《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 《祝福》里的鲁四老爷, 《风波》里的赵七爷等。他们代表着旧时代与旧文化。第二类人物:《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革命
2
者的形象。第三类人物:《伤逝》里的涓生, 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第四类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 《药》里的华老栓, 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人物形象。第五类人物:《肥皂》里的四铭,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 旧知识分子形象。第六类人物:《一件小事》里的"车夫", 《故乡》里的闰土, 《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阿发"等, 善良人。第七类人物:《药》里的"驼背五少爷", 《阿Q正传》里的"未庄的闲人们", 《长明灯》里的"方头", 帮闲。进行整合之后又可以将以上人物分为五大类, 即反封建的觉醒知识分子;封建社会权力中心的封建地主;封建社会的卫道士;被封建社会摧残的劳动者和下层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社会底层, 盲目维护和传播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广大民众。如果用性格塑造理论衡量, 那么上述人物在《呐喊》、《彷徨》中均有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
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但写出了上述人物的痛苦思索, 觉醒反抗和受社会的种种迫害与非议的特征, 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每个人的鲜活个性:魏连殳的内向阴鸷、锋芒毕露过于刚直, 恃才自傲决绝果断;涓生的热情内向, 有锋芒但不够刚直, 有理想又比较软弱, 多思虑而又优柔寡断。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在塑造这些知识分子是共性和个性的高度统一, 他们是鲁迅笔下, 人们眼中当之无愧的典型形象。
二、鲁迅《呐喊》《彷徨》中的无性格人物
所谓的无性格人物是和上述典型性格人物相较而言的。典型形象性格丰满, 无性格人物则性格单薄, 更可以说在作品中根本没有肖像描写, 外貌描写, 表情描写, 行动描写。他们出现大部分没有眼睛, 没有嘴巴, 没有形体, 没有衣着, 有的只是一些声音, 一些语言。语言是他们唯一成为"人物"的依据。而他们的出现方式也与众不同, 我们看到其他的几类人物和典型形象都是以个体出现, 而这些无性格人物则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的。例如: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都笑着他, 有的叫到, "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
3
道:"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鲁迅曾经说过:"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 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 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 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5]他根本没有写人物的模样, 完全用对话用语言来刻画人物。
我们不难看出在《呐喊》与《彷徨》中无性格人物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无思想, 无意识, 动作行为盲目。他们是封建思想, 封建伦理道德的活动载体。在小说中这类人物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作为舆论的工具而存在, 他们对社会的最大危害也只是制造舆论。这些像苍蝇一样的无性格人物, 他们无处不在。他们让人心烦却又挥之不去。如《祝福》中的卫老婆子、柳妈;《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药》中的康大叔;《长明灯》中的阔亭、三角脸、方头;华老栓茶馆里聚集的"茶客"、咸亨酒店的酒客以及社会上众多的"花白胡子的人"、"驼背五少爷"、"胖孩子"等等。他们是鲁迅笔下的无性格人物, 把他们归入无性格人物中也是合理的, 也更容易让人们理解什么是无性格的人物。
三、无性格人物描写的意义与作用
无性格人物虽然说是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的传播者, 但他们和封建知识分子、封建地主、卫道士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个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它塑造的初衷和塑造他们的目的。封建知识分子、封建地主、卫道士他们每个个体都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他们自觉的传播和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伦道德, 他们维护自己的利益是通过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来实现的。所以对此类人物的性格塑造就能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而产生强烈的真实感。无性格人物的行动是盲目无思想的, 只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一种非自主的条件反射, 他们的个性也就无从说起。因此, 在这种情形下, 只要把他们的共性描写表达出来就好了, 这样也足以揭示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 如果对他们一个个进行个性描写不仅是个复杂又庞大的工程, 何况也是画蛇添足的表现。正因为鲁迅先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
4
类的人的精神实质, 所以在《呐喊》、《彷徨》中才突出地描写了他们无思想、无意识和盲目行动的这一共性, 突出他们的共性特征。只用他们的语言来揭示他们在生活中的无聊、卑下、愚蠢。作为劳动人民他们的品质中自然也就少不了贫苦大众的基本品质--质朴、勤劳、懦弱等。但对这些进行描写似乎对作品没有什么帮忙, 也没什么用处, 所以在《呐喊》、《彷徨》中自然也就看不到了, 鲁迅先生将这些进行了合理的剥离。
小说的人物备受关注, 这只是一个假象,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小说的内涵。而小说家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自己小说的意蕴, 所以人物只是小说意蕴的载体。在此情况下, 小说中的人物如同一个挂衣架, 有助于小说家十分方便地将各种事件"挂"上去。[6]
鲁迅也用他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在对封建地主形象进行塑造时就没有从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阶层的经济入手, 而是紧紧围绕着封建地主对被统治者的精神摧残而展开。这些不也更加说明了小说人物是小说意蕴的载体, 什么样的意蕴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物去负载!
既然人物有这样的作用, 那么不同的人物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意蕴也就要不同角色来承担。那么人物也就不一定个个必须都是充分性格化的人物。就像我们常说的一部作品有主角也必然有配角。主角可以说是艺术家笔下的性格突出丰富的圆, 也就是典型形象, 配角可以说是艺术家笔下的性格单调无特色的扁, 也就是无性格人物。所谓的圆就是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扁就是没有个性而又突出让人看到其共性。
一部艺术作品不仅仅需要主角, 配角也同等重要。大千世界里不光只有英雄还有无数平凡。但没有配角的铺垫又何来主角。如果说小说中的主角有写实价值, 那么配角就有写意的价值, 二者用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才能共同承担作品的深层内涵。
5
由此来看, 这些在《呐喊》、《彷徨》出现的性格单薄的无性格人物, 作为群体出现时就具有了"性格"而且强大到不可忽视, 具有不可毁灭的强大意志!而这一群人的鲜明性格更可以让你终身难以忘记。
同时鲁迅的《呐喊》、《彷徨》也让人们看到了无性格人物在这两部作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艺术价值。
四、结语
无论是典型形象的塑造还是无性格人物的描写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是一部成功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易激发对现实生活的联想。无性格人物的描写, 使读者看到了他们作为群体出现时的强大力量。其中的道理就如同:单个的蝗虫是无性格的, 但单个的蝗虫聚集为群体之后就形成了可怕的性格。相信只要你见过蝗群, 蝗群性格的鲜明突出就会使你终身难以忘怀。[8]
参考文献
[1]丁景唐.学习鲁迅作品的札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37.
[2]王景山.鲁迅五书心读丛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50.
[3]见柏生.罗曼▪罗兰评鲁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79.
[4]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64.
6
[5]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110.
[6]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2.141-143.
[7]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xx.22.
[8]杨勇.论《呐喊》《彷徨》的无性格人物描写[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xx.10.6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