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教育

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教育

2021-11-05 来源:乌哈旅游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3期,2010年7月

Ju.l2010

Journalof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11,No.3,

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教育

张󰀁琦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21世纪是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时期。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

面,它推动民主化,提高认知水平,为大众提供娱乐;一方面,又有使大众陷入丧失创新、浅阅读、媚俗等弊端。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媒介的优势重塑自身,为自己争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改善媒介环境,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都能更健康地生活,都有机会使自己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关键词:大众传媒;审美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B83-05;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10)03-0335-06

TheAestheticEducationIntheAgeofMassMedia

ZHANGQi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hengzouUniversity,Zhengzou450001,China)

Abstract:The21stcenturyisaperiodduringwhichthemassmediawilldeveloprapidly.Themassmediaisadouble-edgedswordinthatitcanpromotedemocratization,miprovecognitiveabilityandpro󰀁videentertainmentsforpeople,meanwhile,italsocultivatessomebadhabits,likethelackofcreativity,superficialreadingandkitsch,etc.Theaestheticeducationofthemassmediashouldreshapedtheirgoodmagethroughmakingfulluseoftheirownadvantagessoastomakemoredevelopingspaceforthem󰀁i

selves.Atthesametime,theaestheticeducationhastheresponsibilitytobettermediaenvironmentinor󰀁dertomakepeoplelivehealthilyandfreely.Keywords:themassmedia;aestheticeducation;creativity󰀁󰀁21世纪,人类迈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传媒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但传媒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多样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视觉消费的沉溺、思考能力的退化、否定理性的丧失、心理疾病的蔓延等各种弊端。面对这种传媒娱乐化和人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现状,审美教育如何利用媒介的优势完善自己,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人们对媒介的态度是欢迎还是排斥,媒介都已经无可逆转地介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地去遏制媒介的发展,而是要客观地分析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扩大其积极的影响,抑制其消极的影响。

󰀁󰀁一、大众媒介对人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03-12

󰀁󰀁作者简介:张琦(198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生,从事美学与美育研究。󰀁󰀁E-mai:lzailushang7@163.com

336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

󰀁󰀁(一)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自出现以来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

性 、󰀂独立 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个性 、󰀂独立 和󰀂隐私 。

(3)媒介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媒介技术的发达,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没有哪一个时代比今天更容易获取信息,但获取信息便捷性却容易使人们忽视直接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的经验感受。一批󰀂电视人 (林雄二郎)、󰀂容器人 (中野收)的出现

[1]151-152

积极的因素,美国政治家布莱士、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法国学者塔尔德等都对媒介的发展持肯定态

[1]121-123

度,并对它的前景抱有乐观的期待。

(1)大众媒介可以推动民主化进程。本雅明早就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助推力,非常强调大众文化的民主潜力和参与潜力。大众传媒作为立法、行政、司法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是一种柔性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实现要靠人们心中的道德来支撑,它虽然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来强制人们一定要遵守,但也没有人可以完全地忽视它的存在。大众传媒以民意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使它在国家和公民之间建立了一个互动、沟通的平台,使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使双方能够尽快地达成共识。

(2)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是民主参与的一种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民主参与理论,这是大众希望自主利用媒介但又缺乏媒介资源的一种反映。民主参与理论认为:󰀂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大众因为有了参与权,他们的自主意识、参政意识、责任意识就变得日渐增强。如果说传统媒介与大众之间还是一种以媒介的独白为核心的不平等的对话关系的话,那么网络的出现则使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成为可能。网络互动式的环境给每个人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表达自己的空间,加速了民主化的进程。另外,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更放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里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个人的主体地位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利用自身的优势,使一些个体化的理念经过筛选、优化、组合,成为社会共同的文化。当公认的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素质时,就会衍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大众传媒所推行的民主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对于媒体和大众来说,选择民主意味着牺牲,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另外,还要尊重不同,即在注重自己的󰀂个

[1]139-140

[2]54

,就反映了媒介对人认知方式的负

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敞开地供应信息,充分地实施着它的文化积累功能,使人们习惯地通过媒介解决困惑,特别是90后更习惯于有问题找󰀂百度 。网络不仅对于需要解答问题的人是敞开的,它还给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任意书写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提出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提供答案。正是借助大众传媒的广泛性和普适性,许多价值观念、新锐思想、新鲜事物、新奇现象才得以顺利传播。

赖特提出的媒介的社会化功能也主要是强调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1]114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介绍美国人的生活和大众传媒的关系时说: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1/4以上的时间用在媒介上;98%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且平均每天开机7小时;成年人中有75%的人每天约花费7小时看报;99%的家庭和90%的汽车上有收音机,每天用于听广播的时间约有1亿5千万小时

[1]120

。媒介

已经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人根本不敢想象离开了媒介该要如何生活。

(4)媒介还可以给人提供娱乐。赖特认为,大众传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都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的、游戏的内容

[1]114

。现代的人们在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的

同时,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舒适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焦虑。无处不在的竞争和无时不在的焦虑一直折磨着人紧绷的神经,身心俱疲的人们迫切地渴望通过一种渠道使自己得到舒缓和放松。基于大众的这种需要,大众传媒致力于挖掘一切娱乐元素,从内容上说,它所呈现的事件永远都充满了新奇性、戏剧性、娱乐性和煽动性,即使是很平常的事件,也会被局部放大,制造一些离奇或鼓动的效果。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 、󰀂快乐大本营 、󰀂天天向上 等一批颇具知名度的娱乐综艺节目,虽然遭到了很多批评,但其长盛不衰的收视率和实实在在的商业效应第3期󰀁󰀁󰀁󰀁󰀁󰀁󰀁󰀁󰀁󰀁󰀁󰀁󰀁󰀁󰀁张󰀁琦: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教育

337

󰀂否定的理性

[2]47

足以使他们可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从形式上看,记者可以借由职业便利寻找更有利的拍摄角度,捕捉最精彩的画面,并经过后期加工剪辑,再配以高科技的效果,使人们既免去了现场的拥挤和等待,又可以享受到最精华的东西。所以,人们沉溺于媒体所提供的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声音,甚至可以自由地假想自己就是那最闪亮的无所不能的主角,沉浸于一种暂时性的满足中。我们需要暂时卸下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而放任一下感官的娱乐和满足,需要暂时搁置对于形而上意义的追寻而体验一下形而下的身体参与的满足。大众传媒以现实的对立面的彼岸形式出现,以隐蔽的手段为人们构筑一个自足的虚幻世界,使人沉溺其中并获得一种情感的慰藉和虚假的满足感,给人以向前走的勇气和力量。大众传媒平面化的娱乐功能确实可以舒缓人们的神经,抚慰人们的焦躁情绪,减轻内心的苦闷和压力。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休息之后的人们才可以走得更远。

最宝贵的精神%%%。完全丧失

否定和超越能力的文化不会鼓励人们去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类生活,丧失了批判意识和合理地批判现实社会的能力的人是畸形的󰀂单向度的人 。本雅明形象地把这一没有创新和个性的现象总结为󰀂机械复制 。

(2)大众传媒的发展,正式宣告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电视以轻松的图像向人们展示着精彩纷呈的世间万象,有研究者指出,人们盯着电视机20分钟之后,大部分人的脑电波就会呈现󰀂󰀁波 (alpha,睡眠状态)

[3]26

,从而丧失思考能力。拉扎

斯菲尔德、默顿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麻

[1]116

醉作用 。此时,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灌输给人的信息、观点和价值,不知不觉中失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传媒文化的视觉转向既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相符,又顺应了消费主义浪潮,毕竟图像相对于文字来说更逼真形象,处理速度更快。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讨论当代文化转向问题时说:

󰀂我相

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

[4]156

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们可以从名著经典的翻拍看出来,很多人宁可去看拍成电影电视的经典,也不去阅读原著,这样造成的只能是对原著的误读或者是整齐划一的解读。印刷品具有持久性,它允许人反复阅读,有助于人充分地思考和体悟。而文字的模糊性又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可以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但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觉媒介却是瞬时性的,给人呈现的是具体的形象,一闪而过的画面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人把他看到的当做真实的,根本不去也来不及去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和体会。这种一元的大众化理解方式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触犯了作者的权威,不利于维护高雅文化的独立。人们在理解一个文本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媒介所赋予的意义,当以自己的知识背景来理解信息时,也会做出适当的妥协,适当考虑媒介提示的信息。即使一些人为了昭示自己的自主性,故意做出与媒介提示信息相反的理解,这也恰好表明了媒介的影响之深。

(3)浓重的媚俗倾向。大众传媒不是公益机构,它需要资金的投入和利润的获取才能维持生存。基于这种商业经营的性质,大众传媒必然会运用它手中的资源操纵和诱导大众的消费欲望。为了追逐利益,他们拼命地制造大众的虚假需求,绞尽󰀁󰀁(二)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众传媒的迅速普

及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像拉扎斯菲尔德、默顿,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很多学者,都对大众传媒做出了

[1]123

一种带有强烈怀疑甚至否定性质的评价。

(1)大众传媒使创新和个性丧失。在工业时代,机器制造的每一个零件都必须是标准化的,这意味着个性常常是废品的特质。文化工业势必造成人们创新能力的下降和个性的消泯,在群体压力之下,为了适应社会,为了获得群体的归属感而屈服于真实或者是想象的群体压力,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立场或行为,久而久之会养成一种趋同心理和从众心理。人们毫不抵抗地把自己的注意力交给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以期与大众媒介营造的主流意见达到高度的同一。󰀂人们的思维被媒介置于某种固定的模式中,意识的独立性、多元性因信息的共享而衰退。恰恰是这种被夷平的、没有锐角的文化,让人失去了反思的敏锐和反

[3]27

抗的力量,只有选择置身其中,紧随其后。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其实表现为一种文化霸权,它消弭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张力,使大众失去了自由思想的能力和空间,失去了自由选择的

[2]43-46

空间和自我决断的能力。马尔库塞则把工业文化背景下的人称为󰀂单向度的人 ,认为文化工业不仅抹杀了文化的鲜明个性,而且还扼杀了文化338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

脑汁地去挖掘和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表现出浓重的媚俗倾向。只要能够吸引眼球,他们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于是暴力、色情、猎奇的东西随处可见。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突出身体的视觉愉悦价值,把身体的最大价值定位于对眼睛的诱惑。大众传媒约定了一个统一的审美标准,鼓吹为了提高身体的可视性,可以对身体进行任意的打磨、填充、割裂、抽离等行为,并把这一残酷的自虐行为称之为󰀂爱美之心 ,使大批女性投入到󰀂麻雀变凤凰 的队伍中去,整容、服装、化妆品行业也为传媒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大众传媒成了一个制造欲望的机器,制造了一批批媚俗于物质的大众。󰀂媚俗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贫乏,而这种价值贫乏是与一种最大的统计效益联系在一起的:某些阶级整个地占有着它。

[5]81

美教育生态中,审美教育必须有所作为,并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去改善和重塑审美教育环境。

(1)知识结构的升级和媒介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使人们的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特别是网络这种互动性而非层级式的言论环境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制作者和参与者。作为审美教育对象的受众在审美活动中,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希望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当具有的主动性。相信唯有真正有独立意识的人,才敢站出来与大众深信不疑的观念相对抗,并坚决地为自己的想法辩护。

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满足个体的审美需求是体现审美教育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个体先天的资质和后天背景的差异,不可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满足所有人自身的发展需要。可是当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增强之后,他会主动地反馈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期待,主动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美育活动。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利用媒介作为传播与沟通的桥梁,接收与回馈不断循环的信息,这样的学习过程一定比󰀂一刀切 的方式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由于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对于同样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异,正视审美过程的复杂性,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无疑会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实现审美的自由化和多样化。

(2)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带来了审美教育范式的变化。信息获取方式的便捷使美育从象牙塔走了出来,从学校美育走向了终生美育,从精英美育走向了大众美育。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加强,审美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了,美育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开始注入美的元素。

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大大扩展了审美教育的内容,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大众自我接受美育虽然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缺乏权威经验的指导,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在面对众多的审美资源时,很可能因为缺乏有力的指导而在媒介的宣传炒作之下随波逐流,把流行当成高雅,把媚俗当成审美,使传媒的商业本性遮蔽了美育的审美本性,使大众美育演化为大众󰀂丑育 的闹剧。

面对审美教育范式的这种变化,正确的态度应传媒

异化导致的是一种强迫性的消费,它把想出售的东西通过一系列审美化的包装做成极富煽动力的广告。把别墅名车渲染成成功的标志,把美妆华服渲染成美丽的标志,把鲜花和巧克力渲染成甜蜜爱情的标志,把咖啡和钢琴渲染成品位的标志!!这无不暗示着通过物质消费就可以购买到幸福生活。这当中的很多东西的实际价值已经淡化了,人们消费的其实只是物品的视觉形式以及这种视觉形式所带来的对于生活的满足感,人们从物质消费走向了精神消费、从商品消费走向了符号消费。人们陷入了对品牌和时尚的盲目崇拜中,眼睛紧盯着时尚的风向标,希望自己永远处于时尚的风口浪尖。只要是流行的,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和气质,都要一味效仿和追随,完全把个人的审美趣味溶解到对时尚的追逐中去了。󰀂一旦人拱手将自己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交给别人,让人家操控%%%而这些人又想靠租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神经从中渔利,我们实际上就没有留下什么权利了。

[6]105

在人们的深度迷恋

甚至是盲从中,大众媒介越来越显示出某些支配性与替代性的特点,人们也不再主动地去自我定位,客观地去自我评价,信心的缘由也不再是对自我的肯定,而是对于媒介渲染流行的迎合度。

󰀁󰀁二、借助媒介重塑自身

󰀁󰀁在大众传媒时代,传媒的价值趋向与审美教育密切相关。组织传播的现状基本上是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的,但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审美教育的宣传和实施打开了方便之门。在生机与混乱并存的当前审第3期󰀁󰀁󰀁󰀁󰀁󰀁󰀁󰀁󰀁󰀁󰀁󰀁󰀁󰀁󰀁张󰀁琦: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教育

339

该是:首先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要认识到这种审美教育范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大众传媒虽然属于通俗文化,但也不排斥精英文化。借用精英美育的成熟经验克服不足,充分发挥精英阶层的导向作用,切实地履行精英阶层的文化批判职责,使精英文化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和干预大众传媒,利用精英美育来适时引导大众美育,从而使大众的自我美育进行得更顺利。

(3)审美教育一直以其自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征区别于其他教育。大众传媒技术发展使审美教育的过程更加趣味化,首先,审美突破了传统艺术内容的局限,使大众可以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高科技的通讯工具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我们既可以通过卫星传输设备看到宇航员漫步月球,也可以通过卫星传输设备看到超越人体承受极限的海底世界,于是我们就有了九天揽月的雄壮和海底遨游的浪漫。有了高速摄像机和VCD之后,我们可以把瞬时发生的动作分解成可以清晰解读的镜头,并且随意地控制、反复地观看。如果没有高科技的媒介技术,这所有崭新的审美体验都不可能被大众分享,大众也就不能从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对世界展开审美观照。其次,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审美教育内容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载体。广播、电视、网络等不仅扩大了传统艺术的传播范围,而且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载体而存在。它们特有的声、光、色本身就对人的感官具有一种极强的诱惑力,审美教育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来增强审美教育的趣味性。

会。

[7]161

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意识到艺术才是思

维过程中更为基础性的东西,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感悟、精确的提炼以及智力的运用,这些都是培养个性和创造力的最佳方法。实验证明,美育可以提高创造力。20世纪50年代,德国神经科学家马尔斯和史贝利通过裂脑手术发现,人的左脑偏重语言、读书、计算机等机械性功能,右脑偏重艺术及情感功能

[7]106

。1974年,

神经科学家莱维在总结人类裂脑研究的成果之后得出如下结论:脑的右半球对空间进行综合,重视视觉的相似性,对知觉形象的轮廓进行加工,把感觉信息纳入印象,善于做完形性综合。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证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右脑是主管创造力的,通过接受以优美的形象和动听的音乐为主的审美教育活动能激活并强化右脑的功能,进而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现在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来越娱乐化、平面化、视觉化。制作精美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挑动着人们的消费神经;

rap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

闻不仅内容偏向娱乐,甚至形式也开始尝试改进;大量的选秀活动,为平民编织着一夜成名的童话;一些靠怪异的服装、出格的言语和行为来提高收视率的综艺节目,也在消磨着人们的时间。人们仅仅沉迷于一种当下的快感,沉醉于那种光怪陆离的世界,眩惑于一种单薄的满足。这种对娱乐快感的疯狂执迷,虽然可以暂时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和情感欲望,但久而久之会消解掉大家对于崇高的敬畏和对于󰀂意义 的追寻。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不无忧虑地说: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

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为了使传媒的社会功能不会仅仅沦落为一种娱乐功能,我们必须从媒介的传播源头抓起,以审美的原则优化传播的图像和内容,引导受众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大众传媒还应该树立一些崇高的形象,去引导人们重塑被消解掉的人生的意义,把自己的心安顿在亘古不变的某种永恒之中,免去痛苦、颓废、焦虑、沉沦之类情绪的打扰,进入到一种美的境界。

(3)在图像与语言的较量之中,目前图像取得了胜利,这其实是感性思维对于理性思维的胜[8]202

[7]107

󰀁󰀁三、改善媒介环境

审美教育一直担负着使人更幸福的使命,面对大众传媒带给人的种种弊端,它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重塑媒介环境的责任。对于人们创造力的衰退、对󰀂意义 的漠视、媚俗心理的滋生这些负面现象,审美教育绝不能采取一种不作为的态度。(1)美育可以提高创造力。美国美育界的权威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看到了美育与创造力的关系。因为艺术教育一直是美育最主要的途径,所以他直接用󰀂艺术教育 来指称美育。他认为:

󰀂艺

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使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创造并适应未知的未来社34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

利。图片正在以它华美的表象一点点地标准化和程式化着人们的语言,同一化和钝化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使人们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审美辨别力和审美鉴赏力,使人拥有反思能力和自觉的反思精神。

在这个海量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大众在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时能够运用自身的审美辨别力和审美鉴赏力去区分高雅与低俗、真实与虚构、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自觉地站到真善美的队伍中去。

如今的信息量浩如烟海,每个人接触的信息又各有不同,审美教育的任务不是帮人们把每一条信息都分析归类,而是要提升受众的媒介素质,使其学会独立辨别信息。要倡导全民素养教育,树立信息的自主批判意识。媒介因其丰富生动性极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我们既要掌握和运用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也要破除信息迷信,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媒介的接触,保持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和反思;要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信息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民众只有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才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熏染,以及因判断标准的不明晰而导致价值观的错位和迷失,才能区分媒介信息中的真实与虚构。传媒业激烈的商业竞争使媒体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其中充斥着媚俗性的元素。我们要提升受众的媒介素质,以避免这些脱离对真实社会、真实生活关注的信息对民众造成的思想迟钝和责任缺乏。

主、丰富、多元的生活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肤浅、自闭、消极、懒惰的大众。人们沉醉于消费神话、金钱万能、物欲横流、娱乐至上、唯新是求的迷梦之中,在对速度的追求中消解了关于永恒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作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审美教育,面对人类社会的这一普遍现状不能袖手旁观,它必须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的对策,挽救人性的异化和迷失。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999.

2006.2008.

[2]󰀁张邦卫.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凡,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9.2006.

2000.

[3]󰀁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M].赵一[5]󰀁让∀波徳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版社,

2006.

[7]󰀁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杨玉东]

󰀁󰀁四、结󰀁语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快捷、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