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心得
———刘唐川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通过积极的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性的重大共同问题,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国际理解实质在于养成国民宽容和尊重的态度,以及与别国沟通协商和共同行动的能力。我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可概括为“尊重、沟通、和解”,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回望20世纪,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是从战争或革命的风暴中走出来的。革命与战争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解决人类的冲突,实现持久和平的根本途径,不仅仅是签订军事停战条约,也不仅仅是放弃战争、保持中立,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培育人类“理解”的理念,形成其追求全球持久和平的意识。国际理解教育在这方面占据重要位置,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高中历史课堂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国际理解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国际理解教育现今已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合作项目。就高中历史课程而言,课程标准已经在相关内容中渗透了国际理解教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说:“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课程标准虽然对国际理解教育有涉及,但高中历史教学界对国
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全面深人的研究和实践。而且,课程标准中关于国际理解的教育表述只有“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缺少明确的指示与具体解读。
高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十七八岁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很强。我们今天的教学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判断,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挑战。下面我试结合教学实践,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探索和反思高中历史教学,以期对历史教育教学有所增益,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不但需要学习者掌握一种知识,更需要学习者去体验、体会人类发展的艰辛,感受尊重、沟通及和解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民族与世界,并积极内化为个体的理念和精神品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如赵亚夫《历史·文化·理解——从国际理解的视角看学校历史教育的新问题》,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朱兴德、程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全球视野》,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8期),我认为,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知识领域,主要包括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情况,各种国际规则以及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等。二是价值观领域,主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开放的心态,合作多赢的意识,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宽容、理性的意识等。三是技能领域,主要包括反思的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行动力等。其中,“尊重、沟通、和解”等核心概念尤为重要。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中,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素材十分丰富。就世界史教学而言,有实现和维护和平的各种条件,不同形式的冲突及冲突的原因和后果,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反对各种形式歧视和排斥斗争的历史……联合国的成立和欧洲的联合表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
开始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敌视甚至战争都不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加强沟通,搁置分歧,消除隔阂,和平才能实现。而国际社会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纷争等造成的不和谐与动荡,从反面证明了国际理解的重要性。教科书限于篇幅,对历史过程的叙述往往简明扼要。历史教育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就要在遵从史实的基础上,补充史实资料,关注历史的人文性,关注历史场景中鲜活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动,在梳理呷季厥文瓣攀磐资料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铺陈,还原历史,激活历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相关历史进行思考、理解、判断。下面以“欧洲的联合”一课的教学为例,说说自己在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二、实践研究之“法德和解——和解的力量远大于仇恨”
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典型素材。历史上,欧洲曾是分裂最深、动乱最多、战争最频繁的地区,几乎达到毁灭欧洲文明的程度,其极端表现是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却一反千百年历史的常态,稳步地走向了和平与联合。欧洲联合的历史意义,并不限于具体措施的得失,关键在于引发人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思考。我在“欧洲的联合”教学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理解,设计了“法德和解”环节,选取当时欧洲政治家们的回忆录和决策计划等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不同政治家们的反思和选择中去体悟、了解欧洲的发展道路,突出理性基础上的沟通和行动。
二战后,影响欧洲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对德国的处理,其中法国的态度至关重要。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搜集历史上反映法德两国关系的材料;课上,请学生讲述所搜集的材料,大家由此得出结论:法德之间积怨极深。进而我提出问题:二战后法国会作怎样的选择?为了使学生更透彻理解二战后法国的选择,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极为相似的状况——一战后对德问题的处理。并以表格的形式抛出问题:“一战后战胜国尤其是法国对
战败国德国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以及导致的后果如何?”
一战后战胜国尤其法国对德国怀着敌视之心,削弱肢解德国,结果在德国人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也成为德国法西斯发动二战的重要借口,二战中法国还被德国占领。
在回顾相关所学内容时,学生意识到削弱肢解换不来和平,只会导致仇恨的继续蔓延。为了佐证学生的结论,说明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力图寻找更恰当的方法解决法德的历史积怨,我在课堂上出示了二战即将结束时法国临时政府总理戴高乐的表态:“法国人和德国人必须把过去的一笔勾销,要彼此合作和意识到他们都是欧洲人。”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法国在对德问题上传达了什么信号?”大多学生说:“法国对德态度是友好的,甚至要发展伙伴关系。”我接着问:“简单的一句话,和一战后的状况形成了反差,法国为什么要这样?法德下一步该怎么做?”为了引发学生思考,我出示了一组数据,促使学生阅读后认识到:战后西欧已经失去了世界中心的位置,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担当欧洲复兴的重任,只能走联合之路。因此,战后的德国和法国才决心消除长期困扰他们的纷争和积怨。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阿登纳对此表示充分理解和认同,认为这是法国“对德国和欧洲问题采取的一项宽容大量的步骤”“是德法关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发展……为今后消除法德之间的一切争端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前提”。之后,德国以配合的态度处理法德关系,这体现出法德问的互相尊重。在此基调下,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舒曼计划”。
【课堂片段1】
教师:[出示“舒曼计划”的相关史料]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个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声明。声明主张以法国和德国煤钢工业
为中心,把西欧各国的这两个基本部门联合起来,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的共同管理之下,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舒曼计划”。[用问题引导学生体悟当时政治家们的尝试]
(1) 何为“超国家的高级机构”?
(2) 煤钢工业的“超国家的高级机构”意味着什么?
(3) )舒曼计划由此想实现什么?
(4) 法德一定程度的和解是经由什么方式实现的?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认识到]法德两国把发展军备的最重要原料——煤钢共营,任何一方都能察觉到彼此重整军备的迹象。两国间的战争实际上已不可能了。这样,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法德和解。[课堂上有学生发出赞叹声,赞叹政治家们的奇思妙想]
教师:“舒曼计划”提倡的解决方式对法国、德国和欧洲分别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法国用煤钢联营套住德国,并取得了德国的煤和钢铁资源,德国可借此发展同其他成员国关系,获得其梦寐以求的平等地位。对欧洲来说,开辟了一条和平联合的道路。[课堂上,邹姓同学用一句话做了概括]‘‘舒曼计划”以共谋发展为前提,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教师:没错,这正是“舒曼计划”的高明之处![再次出示表格,对比一战后法国对德国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及产生的后果,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后相应情况]
学生:态度是宽容与和解,方式是共谋发展,这样法德各得所需,促使欧洲走上了联
合的道路。
教师:1958年,在与阿登纳的首次会谈中,戴高乐明确讲到:“对法国来说,在欧洲只有一个伙伴,这就是德国,今天的德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决定采取行动使法国和德国建立密切的特惠关系,逐渐促进这两个民族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课堂上呈现这段材料时,将“理解”与“尊重”两处空着]假设你是法国领导人戴高乐,你会怎样完善讲话中的两处空白?
学生:[由于之前的层层铺垫,课堂上学生兴致高昂]合作、帮助、理解、尊重、进步、获益……[词语从学生口中进出,用词虽不同,但体现的内涵是一致的——法德的互相尊重和合作。在大家纷纷作答时,王姓同学起立给出了和戴高乐的原话相同用语]‘‘理解和尊重”。
课堂上,当我出示原文时,班里爆发出了惊叹声和雷鸣般的掌声,王姓同学脸上更是露出自豪的表情。我适时予以鼓励,打趣道:你的政治高度和戴高乐一样,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成为著名政治家。其实,这时的我非常高兴,感叹17岁的他们能有如此的体悟,也欣慰学生已经对国际理解的理念有所理解。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我在课堂上又抛出了看似矛盾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戴高乐是法兰西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二战中反德的强硬派人物。但从二战即将结束时他向德国传达友好信号到此时发表的特惠关系言论。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学生的表达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杨姓同学说:“作为政治家,应该从战略全局出发,暂时撇下自己的个人感情,更多需要理智和宽容。”
曲姓同学说:“戴高乐这么做是为了救法国,出发点也是自己的民族,不冲突。”……
可以看出,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在透过他人的眼光、心态来看待事物,了解当个人与团体有不同看法时所应具备的处事之法。
其实,欧洲联合说到底是欧洲自救,也是民族自救。在欧洲联合起步时,民族自救既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的出发点。当民族国家走到了极致,他们自救的方式,用莫内的话说就是,把彼此争夺的东西变为共同拥有的东西,从而建立起欧洲的共同利益。所以,最初的经济联合意义非常重大,它所建立的共同利益是此后欧洲共同发展的基础。这其实在向世界发出信号:欧洲风向变了,从分裂与战争向整合与磋商转变。所以,在本课接近尾声时,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课堂片段2】
教师:谋求欧洲的联合有久远的历史渊源。从恺撒到查理大帝,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不惜使用强大的武力来实现统一,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为什么在二战后能成为现实?
张姓学生:这次联合是在互相尊重基础上通过沟通、和解达成的,不是武力的,阻力相对小,容易实现。
教师:多有见地!的确如此,这次尝试完全不同,欧洲联合是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并且在形势的逼迫下取得进展的,二战后结束了19世纪以前欧洲列强纷争的历史。
三、基于学生反馈的历史课堂之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课后,我要求学生就“欧洲的联合”一课的学习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课堂上说出“理解和尊重”的王姓同学写到:“真高兴我可以和戴高乐拥有一样的觉悟!不过平心而论,如
果我真的处于当时的环境之下,是否可以做出这么明智和意义深远的抉择?我能否抛下个人的情感,更加理智地处理这类事情?我想,戴高乐是我学习的榜样。”看来,戴高乐确实让王姓同学开始思考如何去理智地沟通和行动了。
梦想成为外交官的杨姓同学在交上来的文字中提到了现在依然存在的问题:“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其实让我想到了我们和近邻日本的关系处理。这其中应该有几分相似吧!但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却迥异。我们是否也尝试彼此尊重,多一分了解和沟通呢?这样的话,对日本和对我国都是善莫大焉的。”是啊,如果杨姓同学能美梦成真的话,他的想法可能会开启一个新的外交局面呢。谢姓同学是个中东问题控,他联想到了中东地区:“不管现在欧盟的前景是否举步维艰,但避免了战争。这样的解决方式,中东国家如能借鉴,该少去多少自杀式炸弹的袭击啊!”
情感细腻的邹姓同学,将国际理解教育这一理念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彼此尊重和沟通并不仅仅限于国家间,我们周围的很多同学,关系之所以会闹僵,就是因为缺少一份尊重和沟通。多了这一点,我们的相处将会更加融洽柑喻快。”刘姓同学在反馈中写到了这样一句话,可以说是正中这堂课的教育核心(也可以说是我的心意):“和解的力量远胜于仇恨。…‘正力量才能递增,仇恨永远解决不了仇恨。”
我认为,欧洲联合的模式不能照搬,但是道理是可以举一反三的:这种理性的选择,协商共处,在追求和平和发展的今天难能可贵,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途径。学生在学完以后的反应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也促使我在教学“动荡的中东地区”和“冷战中的对峙”等课时,不断去尝试从国际理解的视角进行教学。
在一个学期的实践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一些变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开始有意识地探讨、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
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种种原因,从国际理解教育视角挖掘历史课程资源的力度还不够,教学内容还需不断完善,价值引领还需提升;在世界史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渗透较多,而在中国史部分如何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去挖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和探索。另外,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国际理解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到底新增量有多大?在学习和体验中,学生提升的空间和平台有多大?等等,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观察和持续跟踪,进行记录和量化,以实现学生受益最大化、教学效果最佳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