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及应对措施
韶关浈江区银山小学 麦雪玲
【摘要】: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快速
渗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一种时尚的新教学模式,尤其对语文教学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 极大地丰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然而,在肯定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一些弊端的存在也是万万不能忽视的,例如盲目的依赖于媒体,而忽略了课本是中心;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了信息繁多,良莠难辨;多媒体的加入,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机会; 学生容易投机取巧,滥用网络上的信息,懒于动手动脑,书写能力下降,易沉溺于网络等不良影响。结合利弊,对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通过一些事例,来优化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加合理地运用,更好地去实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 势 弊端 措施
随着信息时代的悄然到来,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网络多媒体技术正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更要求我们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起来,用全新的教育思维,更具有个性创造、更具有自主性的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信息网络平台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了教育革新的大好机会,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语文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语文教学模式,正在向“情境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
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把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 也是学科教学需要,大大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多媒体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创设主动学习环境。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因此,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利弊共存,我们要认清信息技术给教学领域带来的利与弊,对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一些实践事例, 来优化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加合理地运用,更好地去实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 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优势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语文教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语文课堂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语文课堂信息含量增多,学生学习内容日趋丰富,学生亲自体验、亲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我认为在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清晰。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桂林美丽的景色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上去体会作者笔下的桂林之美,使其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欣赏感叹之余,将桂林之美深深的刻于脑海中,再适当配以舒缓的音乐以及课文录音,潺潺的流水声,抑扬顿挫的课文朗读,加深了学生对
桂林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等特点的印象。再让学生学会说说自己对桂林的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利用电教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为学生创设情境,准确快速导入。
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可以渲染情境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以及播放平台。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为学生创设情境,准确快速导入新课,同时提高学生感知课文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这样就可以解除语文教学的单调性,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当我们在讲授《站在祖国地图前》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态地貌,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延伸,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问题的恶化引起了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最终将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为了渲染这种悲凉带着迫切的气氛,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美图以及各种灾难图片,在鲜明的对比下,不用多解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保护环境,建设祖国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文字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尤其是对古诗的学习,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苦苦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用得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
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再如,《四季童话》涉及到一年四季的景象和特点,而这些内容只看文字就未免太抽象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系统,就能轻而易举的把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与景物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见过的知道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也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 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因。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课文,并受到了美的感染。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中描写“火烧云从东边烧到了西边”这一句中的“烧”字不理解,教师就在电脑上演示了太阳光从东边扩展到西边的情景,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4、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同时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巩固练习题快速展现给学生,避免传统教学中抄题、读题等浪费时间的做法,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育德能力
文学作品正是饱含着感情的艺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就是要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中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最大限度的发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 “美”,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语文世界,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独特的呈现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西门豹》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巫婆和一些官绅的伪善、狡诈的本性,突出西门豹不迷信,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机智,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向善、厌恶丑恶,培养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2、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 给学生美的享受,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适时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陶冶情操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不足
(一)在薄弱学校难以实现多媒体化教学
近几年来,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局限,一些薄弱学校在信息化技术的硬件配备方面的缺乏制约了新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学校除教材外,可视化资源匮乏, 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呈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受教师设计能力的限制,互动停留于表面,深层次互动不够。教师们在课堂教学
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大多数以 PPT 方式的呈现的课件,只起到了终端显示功能,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作为信息源的功能,其“双向交互性”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等方面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一些偏远的薄弱学校至今仍未用上互联网,网络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使用,因此,并没有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得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二)容易忽视教材的本身特点
多媒体说到底是一种媒体,不是一种处处适用的媒体,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内容的教学和学习。一些老师或许会误认为新的课改就是每节课都要用到多媒体信息教学,利用多媒体充实的一节课必定是一节好课,这样一来让教师走入误区,实际上改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不在此,而是通过信息化的多媒体可以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不是全盘接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太过于注重于课件,容易忽视教材的本身特点,整个过程都在忙于鼠标与键盘之间, 忘却了学生的效果,再者,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花费时间,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就会使教学的中心转移,课堂上一直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导致有些该用肢体和粉笔文字表达的内容却没有表达,难以达到师生文三者同步,这样就远离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初哀。 (三)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多媒体技术一般以课件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它包含众多的链接和交互,拥有很多的音响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容量极大,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如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音朗读时,由于文字下方配有能动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文字的朗读上。同时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会感到无所适从,当出现美丽的画面或动听的声音时,学生会发出美的惊叹,然而他们徜徉其中时, 却忽略了这些东西与课本的关系,而只是单纯地来欣赏,往往需要经老师提醒才回过神来,否则,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会在某个环节流连忘返,而教师却已经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因而可能会出现教师讲得很投入,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彩,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 应对措施—扬长避短,适时适量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不足,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走出误区,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如前所述,多媒体技术一般以 PPT 课件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灵魂,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之前,要潜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考察学生的学习环境,分解课程目标,潜心钻研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制作课件时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服务学生”未宗旨,把握好教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三个向度,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展开,力求直观与生动,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课件,做到内容科学,画面简洁,信息量大,调用灵活,并适合辅助课堂教学,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将多媒体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多媒体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只有这样,设计与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才能有的放矢,为教学服务。
(二)适时适量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必须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注意应用的时机,恰如其分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针对学生随时变化的心理状态, 不失时机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在激发兴趣时、突破难点时、即时反馈时。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要适时,更要适当。作为课堂使用多媒体的选题,其内容必须适合于用多媒体表现。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应是多媒体使用的理想选题。具体地说,要让学生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这些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最适合作为多媒体表现的选题。恰当使用多媒体不仅指恰当选择教材,还包括适当选取媒体。录音、录像、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利弊, 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合理选用。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互动交流。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课堂,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课堂,教师仍然是主导,学生仍然是主体,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促成师生互动,师生交流,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创造思维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是我们课堂教与学的工具,而教又得以学为终极,归根结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活动应该是课堂的根本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积极活动,通过视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教学中应用什么媒体,怎样应用,都必须考虑学生活动的展开。忽视了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课件成了核心,教师成了导演兼演员,学生则成了观众或听众。构建一个“主动、个性、灵活”的新型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教学目标。
(四)优化使用过程,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要在教学中高度整合、优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注意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的“回归”,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讲授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信息的全面性,而不是单一地使用多媒体, 令课文重点难点内容随屏幕一闪而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合理、灵活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地思考、研究、探索,准确把握多媒体的利用时机,才能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得力助手,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牛庆云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2001.(1、2)
3.何克明《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浙江教育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2003(1) 4.向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5. 杨玉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