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6 学术探讨・ 陕西中医2006年第27卷第11期 ・眩晕证治探讨 康亚国杨秀清陕西中医学院(712046) 摘 要:目的:探讨眩晕证治。方法: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论述。结论:眩晕病因 病机为痰湿中阻,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辨证论治依病因病机进行,列 出方药并列举临床验案。 主题词:眩晕/中医病机 眩晕/诊断 辨证分型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视物浮动为主症。眩即 篇》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和“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 茯苓汤主之”。这些关于痰饮致病的理论和治疗方 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 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平衡器官(内耳、听 法,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依 据,开辟了“因痰致眩”及其治疗的先河。直到现在 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迄至金元,刘河间则认为肝 风木旺,系金衰,风火属阳,以从风火立论,故有眩 晕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朱丹溪则以痰饮立论, 日:“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则以虚立论,主张 神经、脑干及小脑内前庭核及其联系通路、眼)病 变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种异常的旋转运动感 觉,并通常伴有平衡功能的丧失。临床表现为:患 者视物旋转或感觉自身旋转,不敢睁眼,同时可伴 有步态不稳,不能直线行走等共济失调症状以及 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耳鸣、眼球震颤等口]。 眩晕在临床上分为真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两 种。真性眩晕是耳源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指由前 “无虚不作眩”。认为“眩晕一 ,虚者居其八九,而 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总之,眩晕一证,多 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髓海不足”为 据,后世主火、主痰、主虚诸说,各有所侧重,临证 庭神经或内耳迷路所引起的自身旋转或外周景物 旋转的感觉。多见于梅尼埃病、晕车晕船、耳部其 他疾病。一般性眩晕是脑源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不可偏执。清代陈修园则综合各家之说,阐明上述 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立论比较全面,认为眩晕应 以虚实立论,“其虚者,言其病根,其实者,言其病 象”可以作为本病从源到流发展状况的概括。 有眩晕样平衡障碍的感觉,却无外周景物旋转的 感觉。多见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椎一基底 2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对于眩晕的病因病 机,纵观前人的论述和临床实际的认识,有的主 风、有的主痰、有的主火、有的主虚等说法,然眩晕 之证中医以虚实立论,虚则有阴阳气血之分,实乃 有痰、涎、风、火之辨。在临床上往往以虚实互见、 下虚上实为基本特征,而下虚不外气与血,上实不 外风、痰、火;下虚是本,上实是标。虚中挟实者为 多见,纯虚证者比较少见。虚中挟实者,又以虚多 动脉供血不足症、脑外伤后遗症、颅内肿瘤、癫痫 等,还可见于其他疾病,如贫血、神经衰弱症、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症、低血压、药物中毒等。 1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 眩晕病证,历代 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 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 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篇》也指出“上 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 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 鸣”均属因虚致眩。总之,《内经》认为眩晕乃巅顶 之疾,这些论述皆为后世论述眩晕的主要理论依 据。汉张仲景对眩晕的病因病理上的认识,以及辨 实少为多。其中大致病机可分为以下几种。 2.1 痰湿中阻 嗜酒肥甘,饮食劳倦,伤于 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中阻,则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症见头晕头昏,头 重如蒙,肢体倦怠,食后脘胀,恶心呕吐,舌苔滑 腻,脉象弦滑。治当化痰清空,和胃降逆,浊阴得 证论治,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降,胃和自安。方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生龙骨、生 牡蛎、决明子等化裁。“无痰不作眩”的论点,便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陕西中医2006年第27卷第11期 指导临床的依据,痰因气滞,理气则痰自消,气和 1387 少气无力,面自少华,纳减便溏,舌淡、苔薄,脉象 虚缓。治用补中益气汤最为合适,药以党参、黄芪 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燥湿;佐以当归和血养阴;升 麻、柴胡并升清气,使阳升则万物生,清阳升则阴 则风痰自熄。但临证还需细分寒热,偏于寒者当以 温化,热变则宜清而化之。前者取半夏白术天麻之 意,后者用温胆汤清化痰热、和胃降逆之旨,则病 去体安。 2.2肝阳上亢 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 眩晕;或因长期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 浊降;以陈皮调理气机,并使参芪补而不滞;而甘 草协调诸药,可见全方配伍精当,紧扣病机,升清 降浊眩晕得除。 其病因病机虽如上述,但往往彼此影响。故图 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 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病见头晕且 痛,面部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干苦,重者 晕而欲仆,舌红、苔黄,脉弦或兼细数。此乃水火失 济,本虚标实之证,方用天麻钩藤饮化裁,较为切 体。方取天麻、钩藤、杭菊花、白蒺藜以清窍熄风, 凡虚风内作非天麻、钩藤之不能定;配以桑寄生、 枸杞、白芍、生地、珍珠母、代赭石、夜交藤柔养肝 木,重镇潜阳;并以牛膝引诸药而入下。在临证时, 如辨证准确,用之每获良效。 2.3 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 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 海,上下俱虚,发为眩晕;症见头晕日久,精神萎 靡,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质淡红,脉 象沉细。此所谓《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 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治宜补 肾填精,充养脑髓。方取河车大造丸化裁。方中党 参、茯苓、熟地、麦冬补益气血,滋肾养阴;杜仲、牛 膝补肾益精;紫河车、龟版填精补髓,共奏补益髓 海之功,髓海充足,则脑转耳鸣自消。 2.4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 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生 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 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症见头晕目眩,神疲懒 言,饮食少进,面色少泽,心悸少寐,动则加重,舌 淡苔薄,脉象细弱等症。如《灵枢・口问篇》所载: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 倾,目为之眩。”。治用人参养荣汤化裁,同补五脏, 取下治上,以收全功。正如薛立斋所云:“气血两 虚,而变现诸证,莫论名状,勿论其病,勿论其脉, 但用此汤,诸症悉退。”说明此方具补益气血,调养 五脏之功,所谓能统治诸病,其要则归于养荣。 然眩晕偏于气虚者,此乃中气不足,致使清阳 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症见头晕喜卧,倦怠懒言, 本为主,辅以治标,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3临床验案举隅 ①痰湿中阻型 张某, 女,46岁,教师。2004年10月16日就诊。主诉: 间断发作性眩晕4年,加重伴恶心、呕吐2d。患者 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有视物旋转及恶 心感,于体位变化时较明显,间断门诊治疗,时好 时坏。近半年来上症发作频繁,每月发作2~3次, 曾在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治疗予以西比灵、非那根口服及静点丹参有 所缓解。2d前因劳累上症再作,且较前加重,遂来 就诊。现症:患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敢睁眼, 站立不稳,恶心呕吐,胸闷,神疲乏力。查体:BP: 14/10kPa,神志清楚,眼球水平样震颤,心、肺、腹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舌淡黯、苔白腻略黄,脉 弦滑。辅助检查:拍X线颈椎片示:颈椎曲度变 直,查颅脑MRI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TCD 示:①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②双侧 大脑前后动脉、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脂在 正常范围内。血流变测试结果:高粘血症倾向。西 医诊断: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 (痰浊中阻)。治以健脾化痰,降浊定眩。方用半夏 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白术、茯苓、泽泻各 10g,天麻15g,枳实、竹茹各8g,草决明、葛根各 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丹参15g。3剂,每日1 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二诊:服用3剂后,症状 明显缓解,恶心呕吐消失,头可以转动,但多动时 仍感头晕,睡眠尚差,去枳实、竹茹加酸枣仁、夜交 藤各30g,之后再服用4剂。三诊:药后症状明显 缓解,头晕减轻,睡眠良好,守方再进7剂,前后共 服用14剂,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嘱病人原方服 用1疗程7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②气血亏虚型 赵某,男,14岁,学生。2003 年11月13日就诊。反复头晕、头昏1年,加重 3d。患者于1年前因学习压力过大,经常出现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88 陕西中医2006年第27卷第11期 晕,头部隐痛不适,神疲乏力,纳差,失眠等。曾在 4体会总之,眩晕病因病机复杂,眩晕 诊所间断治疗,予以维生素BhBn谷维素口服, 的性质又有虚实之不同,以上仅为临床常见眩晕 并予以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 之证治概要。清代陈修园将眩晕病因病机概括为 改善脑血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有所改善,但经 风、火、痰、虚。古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 常反复。3d前患者自感头晕,较前加重,前来就 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临床治疗中我们 诊。现症:头晕,伴见头昏,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记 认为:辨证当分清虚实,紧扣病机。治疗当分清标 忆力减退,眠差,大便稀软。查体:BP:15/9.5kPa, 本缓急,治本有益气、养血、补肾、养肝、健脾等;治 神志清楚,无眼球震颤,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阳 标有化痰、平肝、潜阳、熄风、陈湿、通络等。并且随 性体征。舌淡、苔薄,脉虚缓。辅助检查:血常规、 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检查方法日益增多, 拍X线颈椎片无异常。TCD示:双侧椎动脉血流 也将大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疾病的诊疗水平。如 速度增快。西医诊断: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 TCD提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 医诊断:眩晕(脾气亏虚)。治以健脾益气,升清降 以及脑动脉硬化症引起的眩晕,这些检查不仅弥 浊定眩。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 补中医诊断手段的不足,而且为中医辨证、分析病 15g,当归、白术、陈皮、焦三仙、山药、慧苡仁、柴胡 机提供了客观参数和辨证内容,以便我们达到审 各lOg,升麻6g,葛根12g,甘草5g。服4剂,水煎 证求因,药及病位,克邪制胜之功。总之,在辨证的 服,分早晚2次。二诊:服用4剂后,眩晕症状明显 基础上,标本同治,疗效满意。 缓解,精神、食欲好转,睡眠质量提高,大便正常, 参考文献 去山药、薏苡仁、焦三仙,之后再服7剂。三诊:药 F1]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后头晕基本消失,饮食,睡眠良好,守方再进7剂, 出版社,1994:117 前后共服用18剂,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嘱病人 (收稿2006一O5—17l修回2005一O5—23) 原方服用6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补心肾化痰瘀治疗冠心病初探 郭晓华 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271100) 王宜芳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人民医院(271100) 摘要:目的:探讨补心肾,化痰瘀治疗冠心病的机理及方法。方法:从临床实践出发,结 合中医理论,对命题进行阐述发挥。结论:痰浊、瘀血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 相关,心脏气血的亏虚根本在于肾气的亏虚;补肾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早 期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防治冠心痛的关键,具有补 养心、活血化 痰等功效的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主题词:冠状动脉痰病/中医药疗法 肾虚/中医药疗法 血瘀/中医药疗法 补肾药/ 治疗应用 活血祛瘀药/治疗应用 化痰药(中药)/治疗应用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其基本 气,主血脉,心脏功能正常则推动气血在脉管内运 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乃五脏六腑之虚。心为 行,周流不息。如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心阳虚衰,不 “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人身元气之根本,其本虚 能温暖血脉,鼓动气血运行,郡可使清阳失展,血 主要是心肾亏虚。标实是由于心气不足、肾气衰微 流不畅,心脉滞涩不通而为病。思虑过度,心阴暗 而导致的瘀血、痰浊内生,进而阻滞心脉。因此,补 耗,阴虚日久,阴损及阳,使心阳愈虚,则易于滋生 心肾、化痰瘀应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痰浊、瘀血,闭阻心脉,发为冠心病。 1 对冠心病病机的认识 心为阳脏,主阳 冠心病,以中医理论虽病位在心,但病理不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