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探究--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

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探究--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

2021-09-27 来源:乌哈旅游
2019 年 第 21 期研学旅行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探究——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郁 琦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1600)

摘要:研学旅行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话题,而地理研学旅行则是将地理思维、地理知识和地理实践等融入到旅游活动中,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和旅游活动的完美整合,有助于丰富地理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文章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针对区域内的地学类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结合地学类景点设计了研学旅行的流程和研学旅行的方案内容,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程总结评价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研学旅行;佘山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学科[1],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2]。地理学具备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说是和中学研学旅行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尤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把“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3],“地理实践力”需要在地理实践课程中不断完善,而研学旅行就是最好的载体。本文以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结合度假区内的地学类景点,试图对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进行探讨,为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来,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杨晓(2018)认为研学旅行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研究性体验学习,是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中学习,在旅行中研究,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教育形式[6]。本文认为,广义的研学旅行指旅行者为提高文化修养、增长见识,而到异地开展文化性质的专项旅行活动。狭义的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参加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体验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

2.地理研学旅行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多尺度、交叉性、耗散性、复杂性等特点。从知识内容上看地理学涉及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从课程性质来看地理学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点,除了课堂学习还涉及到户外调查、测量、采集等多种实践活动。

地理研学旅行范围隶属于研学旅行,属于单科研学旅行[7]。但它不是传统的地理野外考察,而是根据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将地理原理、地理知识、地理实践等内容通过整合设计融入到旅行活动中,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体现地理学科思维,落实学科教学。地理研学旅行是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旅行体验等研究性活动,能有效对接地理学科教学。

一、内涵及理念分析1.研学旅行

我国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在研究早期阶段称之为“修学旅游”。陈建南(1998)最早指出,修学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目的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丰富阅历[4]。陈非(2009)提出修学旅游是一种专项游览项目,其宗旨是依靠修学资源,借助具体的旅游产品,以达到个人知识增长和国民素质提升的意图。其中,广义的修学旅游,是指以修学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的所有出游活动;而狭义的修学旅游,活动对象仅限在校学生[5]。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而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近年

[7]

[6]

二、研学旅行对地理教学产生的作用1.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形式,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中注重课本知识而缺乏实践教学的缺陷,是校内课堂的校外延

54

研学旅行伸。研学旅行具有综合实践性,这与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谋而合,开展研学旅行能够将地理课本和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地理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地理观测活动、教具制作、乡土地理调查、旅游与参观等。地理研学旅行是在“旅游与参观”基础上的升华,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访谈、采集标本等活动,并撰写研学报告。研学旅行可以重构地理课堂情境,使教学和学习情境更加生动灵活,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形式。学生在户外的实践锻炼也有利于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2019 年 第 21 期联系相关单位,然后设计包含地理教学目标的研学旅行方案。这要求老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研学旅行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从而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地学类旅游资源梳理1.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况

佘山是上海地区仅有的自然山林风景区,地理位置位于上海松江境内的西南古城,北连318国道和沪青平高速公路,南接沪杭高速公路、沪杭复线铁路,距离市中心约30公里。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于1995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总面积为64.0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面积为10.88平方公里。度假区内拥有一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度假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了完善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建成了一批中、高档旅游接待设施。目前区内已发展为集游乐、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其丰富的景观类型和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不仅吸引了较多游客,而且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选择具体的某个区域,可以重新设置一些和当地联系密切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思考当地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等问题。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创新,提出合理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另外,学生通过在户外进行的调研、分析、模拟、实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从而进一步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3.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研学旅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不仅要能完成课堂教学,还要具备开发校外地理研学活动的能力。研学旅行开展前,老师要事先确定主题、选择出行目的地,还可能需要提前前往目的地进行相关考察,

大类自然旅游资源

基本类型山岳型建设工程与生产地宗教活动场所

人文旅游资源

景点名称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西佘山茶园佘山天主教堂上海天文博物馆

文化活动场所

上海地震科普馆

动植物展示地园林游憩区

辰山植物园月湖雕塑公园

2.适宜地理研学旅行的旅游资源梳理

本文依据地学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并结合《上海旅游资源图志》[8],共梳理出地学类自然旅游资源1个,地学类人文旅游资源7个。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又将其分成6个基本类别,如表1所示。

表1 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地学类旅游资源梳理

等级/称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上海唯一茶叶种植区远东第一教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地震科普教育A级基地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典型内容对标地理教学模块

山体、植物群落、泉水、地

地质与地貌

形与环境茶树生长环境农业地域类型采茶体验地域文化景观建筑艺术文化传播宗教文化与整合百年天文望远镜

宇宙与地球

天文科普教育百年地震基准台

板块运动

地震科普教育

矿坑地形地貌植物观赏、科普人工湖、人工沙滩、雕塑

地质与地貌生态城市水环境生态城市

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山岳型地学景观,境内山峰形成于7000万年前中生代后期,共12座山峰,海拔均在100米以下,由流纹英安岩和正长斑岩组成,多奇石。

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繁茂,是上海残存的自然植被分布地区之一,能反映上海地带性植被类型的特点。因此,该景区地学特征显著,适宜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活

55

2019 年 第 21 期动内容能对应地理教学中的“地质与地貌”知识模块。

位于西佘山的茶园是上海唯一产茶区,面积30亩,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酸性土壤。让学生了解茶树生产环境、体验采茶活动,能有效地理解中学地理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和“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相关知识点。佘山天主教堂位于西佘山山顶,为中国天主教著名的圣母朝圣地,建筑为“巴洛克”风格,教学目标一是感受建筑艺术,二是体现人文地理中外来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上海天文博物馆和上海地震科普馆属于文化活动场所类旅游资源。天文博物馆内有“远东第一”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百年来已拍摄7000多张照片;地震科普馆保存着国内最多最古老的历史地震仪器、历史地磁和地震资料。两馆皆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地学性极强,对应地理教学中“宇宙与地球”和“板块运动”知识模块。

辰山植物园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植物品种达9000种,园内的矿坑花园为采石场的遗址,形成了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人工深潭,潭水距地面30米,深30余米,悬崖峭壁高30至100米,地形景观独特。月湖雕塑公园是集自然山水与现代雕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园区,也是上海最大的人工湖,雕塑主题是“水是生命之源”。这些内容能较好地体现地理教学中的水环境及生态城市话题。

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研学作业、成果展示和成绩认定九大步骤。前期阶段是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共同参与设计,共同进行资料收集工作,设定线路,制作出行研学手册。实施阶段中师生共同进行现场考察与调研、问卷访谈、测量、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课后阶段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撰写研学报告,进行成果展示,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成绩认定。

2.研学单元学习活动内容设计

(1)前期准备研学旅行目标分析:在体验式交流学习过程中,探索佘山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地貌、植被构成,学习自然地理、植物、生态学等多类综合地理知识;感受西佘山茶园、佘山天主教堂的人文风情,体味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通过在天文博物馆及地震科普馆的参观,学习天文及地球物理的相关知识;通过在辰山植物园与月湖雕塑公园的体验学习中,增强对于城市生态及环境保护等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的理解。

研学线路设计:根据景点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及旅行顺路原则,设计了该区块的两条研学旅行线路。

第一条为“佘山森林公园—佘山茶园——上海地震科普馆——佘山天主教堂——上海天文博物馆(一日)”。佘山茶园和上海地震科普馆位于西佘山的山腰,而天主教堂和上海天文博物馆位于西佘山之巅。第二条为“辰山植物园——月湖雕塑公园(一日)”,两个景点相距7公里,车程15分钟,各安排半日为宜。

前期物质准备:制订研学手册并发放给学生,同

时发放安全协议书,告知本次研学旅行的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等事项。给学生发放罗盘、放大镜、地图和GPS等专业工具。同时准备好相关医用药品。

(2)课程实施研学问题:针对线路一“佘山森林公园—佘山茶园—上海地震科普馆—佘山天主教堂—上海天文博物馆”,布置研学问题如下:参观佘山

四、研学实践案例内容设计1.研学旅行流程步骤(见图1)

图1 研学旅行流程图

森林公园,分析景观的特征、成因和

演化;观察佘山茶园的生长环境,分析其土壤、气候及地形条件;参观两大科普馆,学习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板块运动、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参观佘山天主教堂,观察建筑外形、结构、并访谈游客,分析西方宗教文化在我国本土化环境下的传播与发展。

针对线路二“辰山植物园—月湖雕塑公园”,布置研学问题如下:参观游览辰山植物园,学习植物的种

首先把研学旅行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实施阶段和课后总结阶段。然后再把研学旅行分成四个环节,根据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实际情况,先确定此次研学的主题内容,然后优选区内资源,开展实施课程,最后进行课程评价。具体的步骤又分为课程目标和主题的确定、人员组织、资源精选、

56

研学旅行类、习性及特征,分析矿坑花园的特征、成因及演化,分析其对于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与意义;参观游览月湖雕塑公园,分析人工湖、人工沙滩的特征及作用,探讨其景观环境与城市生活的关系。

课程组织:学生在景区研学时以小组形式为宜,4-5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考察研习,小组同学可以相互协作配合,按要求逐一完成研学问题。学生按地图寻找景点位置,借助工具勘察地形、收集土壤、岩石块、植物等标本,并进行问卷发放及深度访谈工作。课程开展要配备专业地理教师,建议每20个学生至少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该教师随行几个小组团队,从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另外团队还应配备1-2名生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出行生活及安全。

(3)课后总结与评价研学旅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学报告的撰写,并将报告内容制作成PPT进行成果展示,提交内容需体现出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考察方法、考察过程与考察结果。研学作业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为一体的形式,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方相结合的方式,即老师评价占60%,学生互评占30%,学生自评占10%。评价过程要求老师和学生针对作品能指出具体的优缺点,给出建议

2019 年 第 21 期对策。课后的撰写与评价阶段是对研学旅行的总结回顾,既能巩固所学地理学科知识,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4-6.

[2] 向颢,李九彬,王勇.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实施系统探究——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为例[J].地理教育,2019(1):57-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陈建南.开发修学旅游浅议——以厦门集美区为例[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8(9):45-46.

[5] 陈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88-91.

[6] 杨晓.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31-135.

[7] 王倩云.高中地理教育中的研学旅行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6.

[8] 高峻.上海旅游资源图志[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

(责任编校:沈濛漻)

(上接第25页)

哪些角度来分析某天府的优势条件?②请你为某个“新天府”撰写颁奖词,让同学们进行评价。

情境材料:(秦大河院士)她土地肥美,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在迁移应用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知识生成的过程,形成了农业区位条件的知识框架和思路,目的是为后面的知识迁移打好基础。随后继续利用原来主题情境的材料,设计了“撰写新天府颁奖词”,从新的角度应用农业区位的分析思路,有利于学生理解农业区位条件相关知识应用的范围,拓宽其知识的内涵。最后把“撰写新天府颁奖词”问题情境分解为①②两个问题既是为了给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问题的支架,也是让学生理解专家演示知识应用的范例。

总之,深度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对信息过剩的复杂社会环境的回应。高中地理课堂如何真实面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2.

[2] 赵安冉,仲小敏.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J].地理教学,2019(7):34-3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李春艳. 学习视角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99-105.

[5] 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06-112.

(责任编校:杜益)

进而体现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深度学习的发生依赖有效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值得一线地理教师不断探索。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