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本质探析
2022-05-11
来源:乌哈旅游
第5期(2015年5月) 中国科技论坛 科技金融本质探析 房汉廷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科技金融之本质是创新经济学的一个最重要分支,它是以培育高附加价值产业、创造高薪就业 岗位、提升经济体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促进技术资本、创新资本与企业家资本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深 度聚合的一种新经济范式。这个新经济范式由三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构成,也是创新经济体的三个相互 配合的发动机。第一是技术一经济范式,它决定了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资本化技术的规模和质量;第二 是金融一经济范式,它决定了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普通资本转化为创新资本的数量和效率;第三是企业 家一经济范式,它决定了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创新企业的规模和能力,特别是企业家资本的大小及效率。 关键词:科技金融本质;新经济范式;技术资本;创新资本;企业家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Essence of Sci.Tech Finance Fang Hant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historical inspection and reality analysi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essentilaly,sci—tech finance is an impor— tant branch of innovation economics.It’S also a new economic paradigm that can promote deep harmony of innovation elements such as technology capital,innovation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 capital,with the aim of fostering high value—added industries,creating high- paying jobs 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conomy as a whole.The new economic paradigm consists of three closely related subsystems.The first is the technical—economic paradigm,which determines the size and quality of the capitalized technolog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The second is financial—economic paradigm,which decides the quant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dinary capital and innovation capital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The third is the entrepreneurs・economic paradigm,which determines the size and capacit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especially the size and efifciency of entrepreneur capita1. Key words:Essence of sci-tech finance;New economic paradigm;Technology capital;Innovation capital;Entrepreneur capital 从1985年首笔科技贷款算起,科技金融作为 一跃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武器,但其中还有 一个鲜见的中国本土创新产物,已经存在并发展 若干难题需要破解,特别是对科技金融之本质研 了3O年。眼下,尽管科技金融从最初的边缘角色, 究的肤浅,已经影响到了科技金融政策的定位及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问题研究”(11&ZD139)。 收稿日期 2015—-02—-26 作者简介 房汉廷(1962一),男,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经济学,科技金融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5月)第5期 制度安排。 1 文献综述 从理论源头上看,科技金融源自熊比特的开 拓陛研究¨j。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 理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 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 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 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 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这 个创新概念,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技术作为一种新 的生产要素如何纳入“生产体系”的问题——技 术要不要资本化?技术资本化过程需不需要一种 更具冒险精神的资本加入?企业家对新要素的运 用是不是更为重要?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分为创 新I型和创新Ⅱ型。创新I型主要由新创企业或 者中小企业完成,技术资本化和创新资本的引入 是整个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创新Ⅱ型主要由拥有 资源优势的大企业完成,技术资本化更为重要和 关键。 尽管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开启了科技金融的萌 芽,但没有实现真正的生发,其后的研究者也主 要是沿着丰富和完善创新理论的路径进行深入研 究。例如,弗里曼 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 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傅 家骥 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 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 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 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 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 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 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 合过程。 在把熊比特创新内涵收窄为技术创新的过程 中,创新资本和企业家的作用逐渐被忽视。从理 论重新触及科技金融研究的是卡箩塔・佩蕾丝 ]。 她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第一次揭示了 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经济范式,使我们得 以看清楚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是如何共同引起产 业变迁以及社会变革的——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 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 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 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 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 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 卡箩塔・佩蕾丝对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相 互缠绕”的关系分析得非常透彻,并从五次大的 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中都找到了相应的对应关系。 遗憾的是她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技术一经济范式 和金融一经济范式,并没有揭示企业家一经济范 式,也没有对技术为什么要资本化、金融资本为 什么会转变为创新资本以及企业家为什么青睐创 新等给出合理解释。 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政策问题由来已久,但作 为一个具有独立内涵的理论问题,长期没有引起 足够的关注。一方面,科技本身包含了多层含义, 从侧重于发现与认知的基础研究活动,到偏重于 技术发明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再到侧重于新 知识、新技术的商业化,确实难以看出科技金融 的对象和边界。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无论从机制 还是工具角度看,它更强调普适性,特别是收 益一风险匹配原则。因此,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 与理论研究的落寂并存,这种局面国内外大体 相同。 中国对科技金融理论的热研,与中国2006版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密切相关。从中国 知网检索可以看到:中文文献目前有5132篇,其 中1983年为1篇,2000年为9篇,2001--2007年 每年平均30~50篇,2008年突破100篇,2013年 为1042篇。从1篇到100篇,中国理论界差不多 用了25年,而从100篇到1000篇只用了5年。国 内目前得到关注比较多并被认同的研究成果主要 有两项:一是赵昌文 等人认为,科技金融是促 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 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 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科学和技术创新活 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 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 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 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房汉廷 认 为科技金融本质包括至少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科 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即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 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的融资行为总和;②科 技金融是一种技术一经济范式,即技术革命是新 经济模式的引擎,金融是新经济模式的燃料,二 第5期(2015年5月) 中国科技论坛 者合起来就是新经济模式的动力所在;③科技金 融是一种科学技术资本化过程,即科学技术被金 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④科技 金融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即同 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获 取高附加回报的过程。 赵昌文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归为“工具 论”,即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在赵昌文等 人的这项研究成果中,技术与金融都是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的外生变量,无法解释1771年以来反复 发生的技术一金融一经济长周期变化规律,更无 法揭示熊比特提出的创新中的知识、技术资本化 以及企业家精神等深层次问题。 房汉廷的研究成果,可以归为“本质论”,即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方式的显 著创新,最终耦合成了新产业、新的社会组织模 式,进而出现每个时代的创新经济范式。房汉廷 的“本质论”,沿着熊比特、佩蕾丝的逻辑体系, 揭示了技术与金融作为新产业革命发生的两大动 力源泉的内在关系,确立了技术、金融是推动或 创造新经济范式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的理论基 石。当然,这项研究也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缺陷, 即企业家一经济范式被忽略了。 2创新视角下的科技金融本质 如前所述,尽管笔者在2010年提出的科技金 融本质四层涵义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好评和 多数人的认同,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 金融的本质。但是,理论并不总是超越实践,有 时更多是对实践的再总结。经过三年多的研究、 调查和思考,对科技金融之本质有了更为深化性 的认识。 从创新经济学视角看,索洛的发现以及内生 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只是发现了结论,并没有 真正发现原因。与此相对,熊比特则揭示了技术 资本化在创新中的财富作用,而佩蕾丝则进一步 揭示了金融资本在创新中的财富创造作用,这些 研究成果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索洛余 值的成因。 综合熊比特、佩蕾丝等创新经济学、演化经 济学的成果,笔者认为创新财富基本与索洛剩余 相等,而索洛剩余的贡献可以细分为社会资本贡 献、技术资本贡献、创新资本贡献和企业家资本 贡献四个方面。 (1)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社会学家最早使 用的概念,它是社会组织提高效率的保证,包括 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以及人们交往时共享的 知识、规范和预期。社会资本增加,可以促进各 方以一种信任、合作与承诺的精神将其持有的技 能与财力结合起来,导致参与者回报增加,经济 效率提升"J。在一个稳定社会,由于制度、社会 成员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边界基本固化,社会资本 一般会表现为一个常数,如中国太平时期的宗法 社会网络、美国新教伦理下的经济社会制度,基 本上都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但是,当一个社会状 态处在剧烈转型,旧的社会资本开始瓦解,新的 社会资本开始重建过程时,社会资本规模的大小 以及结构稳定与否,都会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财 富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这时候社会资本就成为 了创新要素本身。换言之,对于一个以契约经济 为基础的社会,培育和增大社会资本,是实现创 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要素。在这里,社会资本的增 加可以大幅度降低不信任的风险,促进企业家与 技术、创新资本的深度融合和深度聚合,特别是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公共网络资源时,全社会每个 创新要素的配置成本会随之大幅度下降,而产出 效率会随之大幅度提升。把社会资本作为创新驱 动因素,已经有学者做出很好的研究。严成梁l8 通过对中国31个省份2001--2010年的数据测算, 发现社会资本增加1%,知识增长速度上升 0.211%,实际产出可增加0.074%。当然,社会 资本一般不具有收益的收敛性,只能作为增进科 技金融创新的条件而不能作为科技金融本身发挥 作用。 (2)技术资本。在索洛模型中,通常笼统 地讲技术进步,实际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科学 技术活动及其结果并不参与到创新活动之中。 如何界定资本化技术的边界,是一件很难的事 情。笔者认为,研发活动只是创新的准备,研 发活动成果只有一部分能够进入创新领域,最 终成为创新驱动的要素。哪种研发活动成果可 以作为创新驱动要素呢?以往一个大的误区是 研发活动与创新活动混淆,把研发成果同技术 资本混淆。创新活动是对研发活动某种成果的 8一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5月)第5期 商业化应用,而技术资本则是一种能够给其持 有者带来价值的价值,可以参与商业活动并可 根据其贡献或约定获得剩余资产索取权的一种 资本化的技术。换言之,那些虽然属于研发活 动成果,如论文、基础技术、公共适用技术、 共性技术以及不受专利保护的产业技术等,都 不具有成为资本属性的特征,所以不属于技术 资本范畴,只有具备构成生产要素条件并受保 护的知识产权,如专利或专有技术,才是技术 资本。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长一 段时问并没有人进行研究,通常都把“广义技 术进步”或“索洛余值”直接作为技术资本的 贡献,比较接近技术资本贡献率的研究是毛海 涛、吕增顺、赵骥 的研究。他们首先把拥有 技术的人力资本从广义技术进步分离出来作为 狭义技术进步,进而测度了中国1987--2009年 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得到的数据结果显示中 国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比较低,很多年份甚至 是负值。这个结果与我们的经验判断基本吻合, 说明中国经济技术资本总量以及创新应用还处 在很低的水平。 (3)创新资本。新技术资本化常常遭遇资金 严重不足的制约,而社会资本中有多大比例或规 模可以转换为创新资本,则对技术资本化成功与 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资本有个天然的 属性就是追逐利润,只要金融创新的空间足够大, 就可以把普通的储蓄转换成资本,进而转换为创 新资本。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创新资本进行过严格 界定,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两类:一种观点认为, 创新资本是通过创新及相关投资而凝结的企业才 能,是企业不断更新发展的创新理念、创新知识、 创新技能、创新环境、创新品质等 。这个概念 基本和广义技术进步等同,徒增歧义而未触及问 题本质。另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资本是企业为开 发创新产品所进行的投资,主要包括研发投入和 创新投入两大部分_l 。这个表述接近了创新资本 的本源涵义,但不严密。本文所说的创新资本, 是指一个经济体为开展创新活动投入并享有创新 收益权的所有货币化资本集合。创新资本主要包 括私人部门研发投入、创新投入等内源性资本和 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 科技保险、科技税式支出等外源性货币化资本两 大部分。公共部门的研发投入及创新投入中由企 业等私人部门执行的部分,同样计入创新资本, 由公共研发机构执行的研发投入及其结果,主体 归入社会资本,公共部门执行的创新投入归入创 新资本。 (4)企业家资本。企业家资本概念的萌芽, 最早源自萨伊。他说:企业家是“冒险事业的经 营者或组织者”,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 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 素。这里已经明确地把企业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看待。不过,企业家作为一种资本要素出现,还 是来自欧盟绿皮书提出的“欧洲悖论”,即欧洲 在科学的优秀程度和高技能人力资本方面在全球 扮演领导角色,但却没能将之转化为经济产出。 造成这一障论的原因,关键在于忽视了企业家的 作用。随之,一些研究结果也相继证明了企业家 活动正是构成索洛余值中很多不可解释的部分。 本文同意将企业家资本作为一个独立创新要素纳 入创新生产函数之中,一是大量实证已经证明企 业家资本的存在,而群体性企业家则直接成为长 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二是企业家经营力确实 存在 。企业家资本成为创新产出的生产函数要 素,主要通过便利知识溢出、增加竞争和推动创 新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特别是新企 业的设立和运营,企业家资本的作用更容易观察 到。可见,企业家是冒险家,是创新者。无论是 社会资本、技术资本还是创新资本,都需要在企 业家资本的创造性作用中才能转化为新财富创造 的源泉。 综上,笔者认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科技金融定 义,应该为:科技金融是以培育高附加价值产 业、创造高薪就业岗位、提升经济体整体竞争力 为目标,促进技术资本、创新资本与企业家资本 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深度聚合的一种新经济范 式。这个新经济范式由三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构 成,也是创新经济体的三个相互配合的发动机。 第一,技术一经济范式,它决定了一定时期一个 经济体资本化技术的规模和质量;第二,金融一 经济范式,它决定了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普通资 本转化为创新资本的数量和效率;第三,企业 家一经济范式,它决定了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创 新企业的规模和能力,特别是企业家资本的大小 第5期(2015年5月) 中国科技论坛 一9 及效率。 个与技术一经济范式相匹配的金融一经济 3科技金融创新范式及初步检证 3.1技术一经济范式 范式,可以为创新活动筹集更多创新资本,加快 新企业成长和新产业扩张。金融一经济范式匹配 技术一经济范式的过程,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 也是一个财富涌流与泡沫叠加的过程,其根本的 变化是社会资本创新资本化。可见,每次大的创 新驱动型经济,同时也是金融创新驱动的结果。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次经济范式的转 换,几乎都是由技术创造与技术创新引起的。新 旧石器与原始社会经济范式、青铜器与奴隶社会 经济范式、铁器与封建社会经济范式、机械与资 本主义经济范式、信息与互联网经济范式的兴起 或没落,都与技术的革命陛变革密切相关。 换言之,真正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的动力是人类技术的重大突破。经济学家佩蕾斯 在其名著《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给我们一 一对应了18世纪以来五次技术革命与五次长周期 经济增长。 为什么在l8世纪前的技术一经济范式中,没 有产生爆发性经济增长呢?仅就技术一经济范式 角度观察,根本的问题是技术资本化。在18世纪 以前,由于技术很难资本化,很多技术创造过程 仅仅局限在家族传承或皇家专用,对社会经济的 影响很小,而18世纪之后,技术作为一种可资本 化的资产,可以为其创造者、应用者带来丰厚回 报,因而催生了技术一经济范式。所以,从18世 纪以来的五次产业革命来看,都可以看作是技术 创新驱动的产物。 3.2金融一经济范式 新技术资本化常常遭遇资金严重不足的制约, 而社会资本中有多大比例或规模可以转换为创新 资本,则对技术资本化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当然,资本有个天然的属性就是追逐利润, 只要金融创新的空间足够大,就可以把普通的储 蓄转换成资本,进而转换为创新资本。这种由金 融创新催化的技术资本化经济范式就是金融一经 济范式。 从五次大的技术一经济范式中,我们都能清 晰地看到金融聚合范式的作用。没有现代银行业 就难以成就第一次产业革命;没有股份制就难以 快速迎来蒸汽和铁路时代;没有证券交易所就难 以实现钢铁、电力、重工业的规模化融资;没有 产业金融就难以实现规模化制造;没有天使投资、 创业投资和纳斯达克,信息革命恐怕还要延迟 多年。 3.3企业家一经济范式 研究科技金融的人,一般不会忽视技术、创 新资本的作用,但常常忽视企业家一技术经济范 式的重要性。如众所知,熊彼特提出的创新,首 要含义是指企业家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 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企业家是什么?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事 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 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 要素;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 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 造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 组织化的人;熊比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 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 “创造性破坏”,实现经济要素创新组合的人;德 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 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 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可见,企业家是冒险家、是创新者,无论是 技术资本化,还是社会资本创新资本化,都需要 在企业家创造出的商业模式中转化为新财富创造 的源泉。企业家聚合范式在创新驱动经济范式中 居于核心地位,没有企业家对新技术的财富化应 用,技术就难以实现资本化,没有企业家对创新 资本的渴求和丰厚回报,社会资本就不会转化为 创新资本。 企业家一经济范式,与技术一经济范式、金 融一经济范式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1771年阿克 莱特在克隆福德设厂,1875年卡内基酸性转炉钢 厂在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开工,1971年诺伊斯、 摩尔设立微处理器企业,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 阿里巴巴。企业家一经济范式的要旨在于群体性 冒险与创新。 3.4三大经济范式的初步检证 (1)要素驱动型增长。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l0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5月)第5期 中,通常把劳动力与资本两大要素归结为财富创造 的源泉,即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按照这种增长理论 构建的经济体系,劳动人口的规模和资本数量,是 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劳动红利型经济或资本扩 没有真正揭开原因。从全球创新最活跃的23个经 济体看,资本与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 本都在15%以内,但剩余的85%左右贡献率则分 别由资本化技术、创新资本和创新企业家贡献。 张型经济或二者混合型经济都是其理论的实践和表 征。中国近3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是这种经济 增长理论的中国实践。如1979--1999年间劳动与资 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5%E13]。 换言之,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技术正在取代 劳动的地位,成为与金融资本同等重要的财富创 造要素,劳动等要素正在被边缘化或余值化。同 时,创新资本与企业家资源也在成为新经济的重 要资源。因此,科技金融成为创新经济体的“发 动机”并不虚妄。 (2)TFP(全要素生产率)的发现。美国经济 学家索洛¨ 根据1909--1949年的统计数据发现, 该期间美国的产出水平增长了1倍,其中只有 12.5%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而87.5%的 4 结论 科技金融本质上是创新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一种由技术资本、创新资本和企业家资本 深度融合、深度聚合的新经济范式。打开科技金 “增长剩余”都归因于技术变化。这个发现是具有 颠覆陛的伟大发现,至少在创新经济体中,一般 资本和劳动投入不再具有决定意义。TFP的发现, 一方面证实了非资本、劳动的巨大作用,又反过 融创新的空间,核心是打开障碍技术资本化、普 通资本转化为创新资本以及企业家资本化三大维 度的约束条件,释放技术红利、创新资本红利和 企业家资本红利。科技金融是创新经济体的发动 机,强大的引擎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当我们不 再依靠劳动红利、普通资本堆积和资源掠夺式开 来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即创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经济与创新型经 济体的巨大差异,也证实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差 的根源是TFP贡献率过低。如王小鲁 证明中国 在1953--1978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一 发创造财富,而依靠技术、创新资本、创新企业 家这三大科技金融利器时,迫近创新型国家的目 标也就不远了。 0.17%,1979--1999年问为1.46%,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为14.9%。 (3)最新的观察与证明。TFP发现了结论, 参考文献: [1]熊比特.经济发展理论(中文版)[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Chris Freeman,Luc 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MIT Press,1997. [3]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4]卡箩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5]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的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7]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个理论综合与政策架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严成梁.社会资本、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2,(11). [9]毛海涛,吕增顺,赵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解与测度[J].山东大学学报(管理学术版),2011,(08). [10]陈良平.浅析创新资本与国际直接投资[J].中国市场,2014,(24). [11]刘建利,杨思远.创新资本、经济危机与产业演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2). [12]唐丰义,房汉廷.经营力:一个新的理论假说[J].经济研究,1999,(02). [13]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索洛.对增长理论的贡献[J].经济学季刊,1956,(02);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J].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7,(08). (责任编辑谭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