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十三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第十三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2021-03-26 来源:乌哈旅游


第十三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第一节 三种认识兴趣

一、 认识与兴趣的含义

哈贝马斯认为,“认识”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性的特殊范畴。它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工具和创新生活的手段,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

哈贝马斯说:“一般说,兴趣即乐趣;我们把乐趣同某对象的存在或者行为的存在的表象相联系。兴趣的目标是生存或定在,因为它表达着我们感兴趣的对象同我们实现欲望的能力的关系。这就是说,要么兴趣以需求为前提,要么兴趣产生需求”。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这一范畴既有认识的品格,又有实践的品格,它是人类认识过程和生活实践过程相统一的基础。哈贝马斯强调指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兴趣”,不是经验的兴趣,而是理性的兴趣。经验的兴趣来自人的需求,但理性的兴趣不是来自需求,而是唤起需要,它所感兴趣的不是行为的对象而是行为本身。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是给行为定向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人们的工具行为和相互作用这两类行为起定向作用。兴趣的目的不在于直接满足经验的需要,而在于解决整个制度的问题。可见,哈贝马斯认为兴趣的定向作用是以人的解放为根本目的。

二、 人类认识与兴趣的三种类型与功能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只不过是这样一种知识类型,其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益的一个

方面。哈贝马斯假定了三种包括人类所有理性领域的基本知识类型:

1、 经验—分析的科学(自然科学),即旨在理解物质世界规律的科学。

2、 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精神科学),即致力于理解历史意义的科学。

3、 批判型科学,即致力于揭示人类遭受压抑和统治的条件的科学。

知识 兴趣 媒介 功能需求

经验分析型科学 技术兴趣 工作 物质资料得以永存和社会得以再生产的需要

历史解释型科学 实践兴趣 语言 社会关系得以延续的需要

批判型科学 解放兴趣 权威 为实现乌托邦而产生的需要

三、 认识与兴趣的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认识与兴趣的关系是:

1、 反对把兴趣视为心理的东西排斥在认识过程之外。他赞同费希特【1】的看法,将兴趣视为认识的组成要素,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而不是从认识之外附加给认识的东西。

2、 兴趣是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础。

3、 认识的兴趣对认识的过程具有指导作用。

4、 认识与兴趣是处于一种“独特的交叉关系中的”。其一,兴趣依存于行为。其二,兴趣是认识和行为的基本要素。

5、 指导认识的兴趣是认识的不变的常数,它要求一种先验的地位,即兴趣先于认识,理性的兴趣具有超越经验地位。

第二节 交往行动理论

一、 行动及交往行动的概念

交往行动(communicative action)也被称作“沟通行动”,是指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以达到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基础上遵循(语言和社会的)规范而进行的,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间同一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合作化的、合理的内在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解放力,而不是一种禁锢力。

在他看来,行动的概念象征性地表达了行动者至少对一个世界所发生的一种关系,它是以身体运动作为其因素而去改变世界上的事物。这种行动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工具行动,或称“干预世界的行动”,它是行动主体借助技术占有或控制自然界,这种行动与世界的关系是因果联系;二是意义的运动,它是行动者借助他的身体的运动在交往中表征出来的意义,这种行动与世界的关系是语言学的联系。

哈贝马斯认为,行动不等于交往,同样谈话不等于行动。他认为目的合理行动是以成就为方向,而交往行动是以理解为方向的。

二、 社会行动的类型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中存在着四种类型的行动:

1、 目的性行动。其行为取向是算计各种手段,然后从中选出最适合于达到目标的行动。当其他人的动因被包括进某人的算计中时,这种行为就变成为战略性行动。哈贝马斯认为这一行动与作为可操纵对象的客观的或外在的世界相联系。

2、 循规性行动。其行为取向是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因此循规性行动导致了对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规范期望的遵守。哈贝马斯认为这一行动与由规范、价值及其他一些被社会认可的期望所组成的“社会的世界”相联系。

3、 戏剧性行动。它指的是个体在观众或公众面前进行的有意识的操作。一方面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它涉及到行动者操纵自己的行为以显示他们的意愿;但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性的,因为这种操纵是在被组织好了的行动情境中发生的。哈贝马斯认为这一行动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有联系。

4、 交往行动(沟通行动)。这是一种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理解人们各自处境和行动计划以便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的互动。哈贝马斯认为这一行动同时涉及到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所以交往行动是合理的行动。

三、 交往行动与语言的关系

哈贝马斯把交往行动看成是人们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的达到相互理解的行为。因此语言对于交往行动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交往媒体,是为理解服务的,而

行为者通过相互理解,使自己的行动得到合作,实现一定的目的。这里的语言指的是日常语言,也就是“谈话”。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的运用分为三种方式:认识式运用、表达式运用和相互作用式运用。这三种运用方式分别体现了语言行为的三种功能:显示功能、表达功能和人际功能。在这三种功能中,哈贝马斯认为人际功能对交往行动理论是最有意义的。因为人际关系功能是交往行动的核心和出发点。

四、 交往行为的职能与合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具有三种职能:

1、 理解的职能。显示它主要是服务于文化,是储存知识的中介,或者说是服务于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更新。

2、 行为合作化的职能。显示它主要服务于社会的统一与联合。

3、 社会化职能。显示它主要服务于个性结构的形式化。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的合理化对社会走向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哈贝马斯发现人们的交往要遵循某些规范,是由权力制度所决定的。这种社会规范的强制,表现了对人自然性的压抑。哈贝马斯把这种被操纵的行为称为“被系统扭曲了的交往行动”,这是一种假交往,是“社会系统潜伏的病症”。他认为理想化了的交往行为是没有任何压抑,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交往。为了使人们的交往活动进入自主的、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状态,使社会成为理想的交往共同体,这就需要使人们的行为“理性化”。这里,哈贝马斯的“合理化”

概念成为使人获得解放和实现个性化的唯一媒体。

第三节 生活世界与系统

一、 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解释范式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种由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贮存库。

他认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有三种解释性范式:文化或符号系统方面的解释范式、社会或社会制度方面的解释范式和个性人格或自我及其存在方面的解释范式。也就是说,(1)行动者拥有寓意丰富以及共享的有关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语言结构以及在互动中如何应用它们的常识。(2)人们认识到并懂得如何去组织社会关系以及选择何种种类与范式的协调性互动是恰当的和合适的。(3)人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应该怎样行动,以及什么是合乎规范的,什么是越轨的。

哈贝马斯认为上述三种解释范式满足了生活世界的三种功能需要:

1、 通过交往行动对文化知识的传播、保存和更新而达成的理解的需要。

2、 协调互动的交往行动满足社会整合与群体团结的需要。

3、 使行动者社会化的交往行动满足形成个体身份的需要。

因此,生活世界的三个部分:文化、社会和人格满足了相应的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和人格形成的需要。

二、 系统理性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系统的概念在哈贝马斯那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为社会的制度或组织,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下,系统与生活世界是同时有调节人类行为的作用的,即前者在功能层次上调节人类不同目标的生活方式和取向,后者在价值层面上规范人际活动。其二是指和生活世界一样,作为了解社会世界的分析方法,即研究者采取一个观察者的客观角度去分析和了解社会现象;同时又代表着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去了解,重视其结构和功能的层面。

现代社会的困境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用哈贝马斯的话说,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病症。要清楚了解这一现象,就要考察系统的理性化过程。

哈贝马斯把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古代社会的“平等式部落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无论是符号意义层面或者是系统层面的创造,都是在亲族系统内完成的。经济和货物的交换主要是通过婚姻关系里交换妇女的活动而展开。在这一阶段,具有神化色彩的世界观不但促使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同时也给人类日常交往提供意义基础。

2、 阶层部落社会。亲族交换逐渐建立了一个社会网络,使得其他货物交换成为可能。随着交换的发展,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分工,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也相继出现了,并且懂得利用资源去有效地达到目的。

3、 政治阶级分层社会。以上两个阶段里,生活世界和系统并没有分开,系统的发展

是以生活世界的符号意义为基础的。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政治权威的出现。权力机制与亲族结构分开来,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我们称之为“国家”。国家和前两种社会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神话色彩的世界观被语言结构代替了。这种情况可以叫做“神圣语言化”。也就是说,人民在日常和政治事务的共识是通过语言对话而达到的。在这种社会结构里,货物在市场上的交换由金钱作中介。

4、 经济阶级结构社会。随着第三种社会的发展,金钱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主宰社会的机制。到最后,经济与政治秩序分割开来,形成了经济阶级结构社会。

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的理性化过程,首先出现在生活世界的层面。人原本在文化各领域如科学知识、法律道德和艺术上浑然不分的情况下由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而各自独立起来。人们认识到不同的事物有其各自不同的真假和对错的标准,慢慢地,以前对权威和“神话”事物的崇拜和遵奉,开始改而为理性思维所代替。也就是人类用理性代替了权威或传统文化制约从事相互间的交往。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在沟通、理解外在世界的事务,或者做价值道德上的抉择时,只能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判断,权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相对地减弱了。

哈贝马斯用系统与生活世界的方法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的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行政管理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从这种对社会子系统的划分入手,哈贝马斯提出了四种危机的发生:

(1) 当经济子系统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就产生了经济危机。

(2) 当行政管理子系统不能提供足够的工具性决策时,就产生了理性危机。

(3) 当行动者不能利用文化符号产生充分的意义使他们感到全身心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时,就会存在动机危机。

(4) 当行动者对政治子系统的决策权不再拥有广泛的承认时,就产生了合法性危机。

三、 生活世界殖民化

简单说,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腐蚀了。我们可以把系统的范围理解为市场上的经济事务和国家的行政机关;生活世界理解为私人领域的核心家庭单位,以及公共空间的各种传播和大众媒体。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系统可以从市场和国家机关两个层面来理解。市场是指经济系统对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是通过金钱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或生活世界。国家机关则可以是指国家通过科层式的行政结构所产生的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可以说,金钱和权力是两个现代社会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媒介。

从理想的角度看,系统管辖的事务是经济和国家的运作;生活世界涉及的事务是在公私领域内,以个人的意愿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而此种交往不应受系统的制约。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现代社会里,人民的公私领域却处处受制于行政系统和市场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