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人贵论”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人贵论”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1 来源:乌哈旅游
2012-#-第36期考试周刊 中国传统 “J/\贝 【虫 论’’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 芳 (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 要:教育中重视学生作为“人”的作用,在中国有着 学》中说:“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渊源的历史。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重人思想发生了变 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需要学习才能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 化.形成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教学要破除这种 化认为“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即知识,儒家的“道”指人 机械被动的教学形式.重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 道,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道家的“道”指天道.与 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然同义,是高深玄妙的抽象哲理和人生智慧。体现在教育 关键词:“人贵论”教学 现代教育改革 方面,不管人道还是天道,都强调人的思想和人格的完善,将 个人的发展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在这个强调个人日臻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 完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能发挥主观能动 为本”的思想,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主张通过个人 性进行学习,因而儒家主张“因材施教”,道家则把人摆在宇 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这 宙的中间。 种重视“人贵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源远流长。 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教学思想中无不 一、中国传统“人贵论”思想渊源 体现着“人”的内涵,认为教学应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首次 “人贵论”承认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 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 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教育教学在培养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 的不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教无类”打破了社会上 人这个过程中提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我国早在周代,就 层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指明了人人接受 有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并且认为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 教育的平等性和可能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性善论”,提出了 象。到先秦时期,儒家首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其后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要“明人兽之别”,认为 三、传统教学中对“人”的丢失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其仁义等社会性。荀子认为人集 自汉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儒家一统的局面,国家加强了 中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因而是天下最宝贵的生命存在。 对教育的控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与儒家人世的思想相对立的是“无为”的道家思想。道家 的官员选拔制度,改变了之前“上品无寒门”的状况,成为社 以“道”为本体,要求人们尊重“道”所赋予的自然界万物的基 会下层人民进入统治阶层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 本权利。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 举制日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中,其主 其中焉。”落脚点仍是“人”,主张天人合一,反对社会对人的本 要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的儒家文化,继承先秦时期“修身齐家 性的强制和压抑,追求人的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并认为个性淳 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重视以个人完美道德的形成达到社 朴和自由才是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世界,反对以人为的道德规 会的和谐。 范限制人的行为,束缚人的本性。 直至现在,教育仍旧被看做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 二、“人贵论”的教育思想 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大景观。小学升 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和群体 优质初中.初中升优质高中,高中升优质大学,一系列的升学 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发展,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大 过程.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 大学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同,从而产生主动适应的 让学生从兴趣、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与 行为。 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咨询、走 2.关注特殊类型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进 访、团体辅导等,使新生更积极地融入集体。 行适应性教育。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因素、个人性格因素或者社会 参考文献: 地域等多方面因素产生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部分学生入 [1]方晓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学后所承受的压力相对其他同学会更加明显,教育工作者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需予以个别关注,针对不同情况做个别针对性辅导与跟踪 『2]王建新.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对策研 教育。 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3.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基础,深入细致地从学习、生活两方 [3]沈亚平,索海军.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能力培养[J]. 面开展新生适应性工作。 高等理科教育,2007,(1). 大学的学习特点、方式与新生有较大的区别,针对此变 『4]王钢.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西南大 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尤其是加强 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应对能力与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同时应举办~些有新 [5]褚澄.关于高校新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调查[J].健康心 意、有创意的活动,例如团体心理游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集 理学杂志,2000,8(5):520—521. 体活动.感受集体氛围,增强适应性与归属感。 f6]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 4.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 『J].中国硕博士论文库,2002. 识自我。 [7]顾红霞.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述评[J].卫生职业教育, 积极主动规划大学生活及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很好地 2009,27(4):12—14. 172 墨叙事性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探新 李春玲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公 共教育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叙事性教 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默会知识与显 性知识的有效交融,推动其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的发展,促进 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但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 对该方法的科学、合理运用。 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 叙事性教学  蔽的深层次的东西得以敞亮……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 最有价值的存在”[2],从而实现个体与知识的充分互动,在叙 事化的生活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消解教育教学理论。 叙事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具有十分鲜明的 特点。 1.共鸣性。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随着叙事性 教学的深入持续开展,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将会发生改变, 听者由于“移情效应”的影响,也会不断体悟和反思自己的教 育生活,与叙述者共同完成对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建构与重 构,实现教育中的个体内心真正生命意义的互动。因此,叙事 性教学能够基于生动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经历,激发起师生 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推动其从对方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和 诠释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唤起同感促成共识。 2.反思性。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叙事性 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交换故事或经历等的层面,更多的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我国教 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共教育学》传统的课堂 教学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声讨,诸如课程教学方法及 模式刻板单一,仍然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的对话和 沟通: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或无视思想 与情感目标的设计,缺少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等 等,致使其只能传授给学生一个分析逻辑知识体系,而不能 给师范生一个生动的教育世界。…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 《公共教育学》课程走出困境的关键,“叙事性教学”就是一 种新的尝试。 叙事性教学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借助叙事来探索人类 一是要通过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叙述和言说,凸显其所蕴含的 教育意义和价值,给人以启迪和反思,以达到扰动思想、修正 行为的效果。 、教育经验或现象.并使社会生活与个人故事重构的过程,即师 生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经验等进行重诉时,也在阐释并建 构着教育和生命的意义。叙事性教学是熊沐清、邓达教授结合 认知科学与文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认知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 法的基本观点是:叙事是人类表达与生成的基本方式,是一种 思维的模式,主张恰当运用叙事的丰富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 生创造或进入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成为其中的创造 者或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进行认知活动,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 言、情感、记忆、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当前它虽然被作为一 种关于语言教学的方法或理念而提出,但同样也适用于《公共 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因为《公共教育学》要想实现对教育的终 极关怀.就必须强调叙事对学生的认知作用,通过分享师生之 间、生生之间的教育经历和体验,“使那些曾经在记忆中被遮 力,冷漠,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过早地 被学校教育淘汰而走向社会,成为学校、社会中都不合格的 “产品”。 四、“人”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凸显 3.真实性。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处处贯 穿着经典、原则或规律,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不仅掩盖了教育 生活世界的事实面目,而且难以与学生日常的教育实践相融 合 而叙事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把艰涩而枯燥的教育理论还原 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去,实现教育的本真回归。它尊崇现象 学所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强调通过故事、经历等 的叙述来展现师生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总 体教育生活。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叙事性教学的意义 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通过叙事人们 既可向基本的生活世界回归,重塑个人经验的理论价值,又能 在切己的体悟和反思中增加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口 在《公 共教育学》课程中,叙事性教学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立场出 发,恰当引入师生的教育经验和生活体验,使概念化的教育学 回归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世界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公共 教育学理解的新视域。 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从广阔的世界中搜集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 流和合作的能力。 学习是师生及集体所有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的相互影 响,所有参与者拥有各自的经验、智力和情感。“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及教师的“启”“发”作用, 教育.是一种以传承文化为基本过程.以促进人的发展和 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不仅在 于其主体是人,更是一种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社会活动。 其内涵在于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体现生存价值,以个人的 发展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和改革 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方面.实现课程 功能从功利走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将教学 过程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 性,注重潜能的开发,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不仅掌握基 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课程内容 超越书本。与日常生活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莉.朱熹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当代价值[J].吉林省教 育学院学报,2008.7. [2]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7.5. 3]段宝霞,赵呈琛.也谈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 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