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王安石诗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一百多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58次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3次 ——栗劲《秦律通论》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1
败北 4次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1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4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强国》
材料二 (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2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
(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5分)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3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示增加,贫困是阿提卡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改革》
材料四:(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出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8分)
(3) 根据材料三、四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经济和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资治通鉴》
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4分)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2分)
4
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参考答案:(1)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王任免官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2)取信于民,雷厉风行。
(3)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与违反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大无畏斗争的精神品质。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需注意从材料中总结,抓住关键语句如“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地利形便”“虎狼之势”;第(2)题需综合三则材料予以回答,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
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全国的进程。
3、【解析】本题以商鞅变法为主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联系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回答。第(2)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来概括回答。
答案:(1)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2)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的去世使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
4、【解析】第(1)题结合商鞅变法的地方管理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分析;第(2)题从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进行概括;第(3)题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加以分析。
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变法内容: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特征: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
5、参考答案:(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
(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
(3)政策不同:商鞅变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奖励耕织,抑制商业、商人(重农抑商);梭伦改革让失地农民转行从事其他行业,鼓励发展工商业。
影响:梭伦改革使雅典成为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经济政策,并逐步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6、参考答案:(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