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乐平“十一五”农民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乐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少取、多予”政策指引下,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为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升级换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新农村建设步伐向前扎实迈进。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区面积已扩大到18.5平方公里。农村交通设施及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摩托车拥有量与日俱增,扩大了农民消费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结构,向更加理性和可持续消费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一、农民收入更加丰厚
“十一五”以来,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 2006年以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随后的一项项惠农政策“真金白银”,各类种养补贴出台、“新农合”
广泛覆盖,“新农保”开展试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等,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农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成为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的内在动力与保证。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345元,比2005年增加2607元,是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8.2%。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20元,比2005年增加1145元,是2005年的1.45倍,年均增长26.57%。“十一五”时期成为农村收入和消费发展稳定,速度较快的一个“黄金期”。
二、消费结构日趋优化
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我市农村居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消费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喜人变化,吃的比重下降,穿、用的比重基本稳定,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普遍上升,消费由生活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
一是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增速超过生存型消费。2010年,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和衣着支出水平分别比2005年增长45.7%和10.6%,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支出增加更快,分别比2005年增长73.67%、85.5%和143.86%。
二是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2010年,全市居民居住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上升至15.86%,比2005年上升2.6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比重为5.1%,医疗保健比重为5.53%。改善居住条件,追求生活便利,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农民生活中新的消费热点。
三是货币消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农村居民在货币收入增多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商品性消费增加,家庭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额,由2005年的人均2238元提高到2010年的人均3406元,增长52.19%;现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86.91%提高到2010年的91.56%,提高了4.65个百分点。
三、饮食更加健康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为1781元,比2005增加559元,增长45.75%,年均增长7.82 %。恩格尔系数为47.88,比2005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更加注重膳食的合理搭配,饮食卫生观念逐渐进入农村家庭。在食品消费中,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的增幅明显低于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费支出。从食物消费量看,粮食
消费量略有减少,2010年人均消费粮食188.37公斤,比2005年减少35.95公斤,下降16.03%;猪、牛、羊等肉禽人均消费18.85公斤,减少4.11公斤,下降17.9%;动植物油产品消费5.19公斤,减少10.46公斤,下降66.84%,蔬菜及菜制品95.61公斤,比2005年增加8.04公斤,增长9.18%,奶、蛋及其制品10.9公斤,增加2.53公斤,增长30.23%;瓜果类消费11.31公斤,减少1.85公斤,下降14.06%,豆类及豆制品消费9.89公斤,增加3.77公斤,增长38.12%。食品消费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饮食结构更趋合理。
四、衣着消费更趋时尚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衣着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衣着消费基本实现了成衣化和时尚化,几乎没有买布料等原料自己加工衣服,说明了农民衣着消费更注重时尚、美观。农村居民衣着支出额不断增加。2010年,我市农民衣着消费支出人均为236.52元,比2005年增加23元,增长10.6%。其中,人均购买服装类支出172.71元,占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73.02%;鞋类支出48.29元,占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20.42%。农民衣着消费观念已由耐穿、
耐脏、御寒向求新、求异、上档次方面转变。农民越来越讲究衣着的款式、花色、质量,崇尚衣着的自然、休闲、舒服。一些款式新颖、色彩流行、突出个性化、多样化和时代感的服装备受年轻一代青睐。如今城乡居民着装上的差别已不复存在。
五、居住环境更为舒适
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新一轮改善居住质量的住户投资开始成为农户生活投资的重点。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类消费支出为590.08元,比2005年增加250.31元,增速达73.67%,位于八大类生活消费第三位。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选择在城镇购臵商品房,农村新建住房也大多设施齐全,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农民在新建购房屋中楼房面积占100%。在人均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农村居民住房价值由2005年的237元提高到2010年的251元,人均住房面积由2005年的39.48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43.8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有卫生设施的户数、有空调或暖气设施的户数均有所提高,家庭室内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六、交通通讯更添便利
随着国家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现代交通、通讯给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方便,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消费水平的升级。2010年全市农民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支出人均为293.12元,比2005年增长18.26%。2009年初受国家出台大幅度降低汽车购臵税和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影响,摩托车、自行车等传统家庭交通工具消费量日渐下降或增幅不大,而家用汽车消费趋热。移动电话新产品不断推出和价格的大幅下降,吸引了更多农民购买,农民拥有移动电话数量迅速增加,成为通讯消费支出的新亮点,2010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30部,超过户均一部的水平,拥有住宅电话45部,拥有摩托车61辆,分别比2005年增长88.41%、16.95%、19.61%。
七、家庭用品更上档次
2010年,全市农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和用品的支出人均为189.64元,比2005年增长85.5%,支出增幅居八大类第二位。2010年,我市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6台、电冰箱64台、洗衣机20台、影碟机96
台、热水器9台、家用计算机10台。摄像机、高档乐器、生活用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已开始步入农户家庭。在保证生产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购买各种中高档家用电器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直接重要标志。
八、教育、医疗更有保障
2010年农民人均学杂费支出128.61元,比2005年减少17.17元,下降11.78%。农民义务教育支出逐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家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引导所致。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依然不断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消费支出人均54.53元,比2005年增长2.5%,文化、体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人均79.55元,比2005年增长72.5%。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支出205.7元,比2005年增长143.86%,增幅位于八大类消费首位。其中,医疗保健用品消费支出人均为83.07元,比2005年增长137.34%,医疗保健服务费人均为122.63元,比2005年增长148.49%。医疗保健消费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广泛覆盖,2010年农民新农合参保率已达到99.2%,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及保健的意识越来
越重视,将更多的钱用于医疗保健支出,健康及保健意识大大增强。
九、农民家庭更加殷实,抗御风险能力增强 农民家庭财产有动产和不动产,也可以按农民储蓄的形式分为货币储蓄和实物储蓄。货币储蓄包括手存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实物储蓄则主要由住房、生产性固定资产构成。2010年末,农户人均家庭住房价值达10995.95元;人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736.94元;人均年末金融资产余额6683.03元,其中手存现金3587.66元,人均存款余额3095.38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7.37%、32.52%、100.47%、214.59%、41.13%。
过去的五年间,全市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生活水平与一些经济发达县市比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展望“十二五”,未来五年应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的生活消费领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全市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