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蒲松龄《狼》导学案教师用

蒲松龄《狼》导学案教师用

2020-11-11 来源:乌哈旅游
《狼》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认识狼的另一面,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目标

1、请你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 2、你知道郭沫若的这句诗中包含的作家和作品名吗?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家: 作品: 3、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重点识记:

(1)蒲松龄。字 ,一字 ,别号 ,世陈 ,清代文学家、小说家。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他毕生精力完成《 》,该书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 》。 (2)课下精品阅读: 《聂小倩》、《画皮》、《席方平》、《崂山道士》等。 二、自学指导 (一)【自学要求】

1、熟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翻译课文。 3、标记出自己的不懂之处。

4、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下来。 (二)【检查自学】 1.为下列汉字注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少 (shǎo)时 2.熟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读懂文意,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重点实词 (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 ...(3)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 (4)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6)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悠闲。 (8)屠暴起:突然。 ..(9)狼亦黠矣:狡猾。(10)顷刻:一会儿。(11)止增笑耳:罢了。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一词多义

(1)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2)止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止增笑耳:通“只”,只是 ..(3)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 ..(3)其 积薪其中:代词“它”,指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

1

(4)之 久之:无义 亦毙之:代词,指它 ..(5)前 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6)乃 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

(7)以 投以骨:把 b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 ...▲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

(三)翻译课文。 三、合作与探究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交流点拨】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四、拓展延伸

1.根据收集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关于“狼”的简短的报告,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狼,全班交流。

2.收集有关“狼”的成语,抄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 妙点揣摩

小组互助合作,尝试着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除了这一本性外,还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交流点拨】“黠”,表现在: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除此之外,还有“贪”和“凶”,表现在: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2.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交流点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E.乃悟前狼

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屠夫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3.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 【交流点拨】(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4.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2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5.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交流点拨】

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②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④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三、拓展延伸

学习完本文后,请大家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写在日记本上。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待人处世原则。 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及作者简介 谜语导入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整体感知 活动(一) 1.注音、解释

污涩 ( ) 怂恿( ) 忧郁( ) 蜷伏( ) 惩戒( ) 怅然( ) 诅骂( ) 虐待( ) 凝望( ) 活动(二)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了哪一只猫?

明确:文章共写了 只猫,即自家喂养的 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 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3

第一部分(1 - 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 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34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猫在家中的地位和结局如何?“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感情怎样?完成下列表格:

猫 第一 只猫 第二 只猫 第三 只猫

2、读课文15段——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完成下列题目。

1)芙蓉鸟遇害案——庭审现场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最后的定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怎样?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

3)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作品中的“我”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恰巧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4)如果你是文章中的第三只猫,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5)学后反思

通过理解和品味,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 我想说 。 示例: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造成第三只猫死亡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四、课文小结及归纳主旨:

4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我”对猫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