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 学情分析: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再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二、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九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丛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 教学措施:
1 传统文化旨在培养血神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 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习五个单元,《古诗四首》《京剧》《李时珍》是精读课文,饮食文化是略读课文。
本组涉及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掌握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了解中华古代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贡献。
第 1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2、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另外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对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生可以讲述。 三.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3、能背诵古诗,有学习中古传统文化的兴趣。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5、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五.教学措施;示范读、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学期总课时)。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1课 《声律启蒙》(一) 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早教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
2
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页 六、拓展活动:第2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二)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三)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第 3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6页 六、拓展活动: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5、《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4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
第 5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 翻译诗歌(略)
六、 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6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4页 六、拓展活动:第15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7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第 7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9页 六、拓展活动:第19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8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8课《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章碣写的《焚书坑》,和宋朝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学习《焚书坑》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21页
四、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8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3页
六、拓展活动:第2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第九课 对联
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教学重点 读、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第 9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二、交流搜集的对联
1.小组交流搜集的对联。
2、体会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四字词、三字词分别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2)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词性相对,位臵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臵上;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三、朗读指导 1配乐朗读。(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 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 /×××‛的节奏指导朗读。(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四、拓展交流
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10
第十课 谜语
教学要求:
1.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2.了解谜语的组成、特点及类别。
3.了解谜语的发展过程、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谜语的发展,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 2.学生交流。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 3.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1)谜语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2)谜语是怎样由来的?
(3)谜语可以分为那几大类?(举例说明) 4.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5.如何猜谜语?(结合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来说明)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6.交流搜集的谜语。 (1)小组内互相猜谜语。 (2)全班交流、互猜谜语。
7.作业:搜集自己喜欢的谜语10则,写在读书笔记上。
11.谚语与歇后语 教学目标:
1. 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组成部分。 2. 认识、积累谚语与歇后语。 3. 体会谚语与歇后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谚语和歇后语的特点,丰富谚语、歇后语的积累,并形成运用谚语和 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 11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自我感悟、自觉积累、主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
重感悟: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朗读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去领略歇后语的魅力 重积累:有机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在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重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运用积累的歇后语。
重迁移:有机实施迁移策略,让学生有效实现运用从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迁移,学以致用,有效实现课内课外迁移,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歇后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
2.形成运用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多读多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语言的积累,还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在一次感受一下吧!
二、出示歇后语、谚语,朗读指导,感受语言的特点 1.谁来说一说,我们这次的语言属于什么呢? 2.说说谚语、歇后语的特点 3.读好歇后语,首先得会读 (1)指名逐条练读。(2)齐读。 4.如果带着一定的感情去读,就会读出味来 (1)引路:芝麻开花--------节节高 a怎样才能读好呢?自己试着练读。
B谁来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C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条歇后语
(2)自由练读:带着感情去读,读出那种味来 (3)反馈效果: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 (4)集体练读。
5.读了这么多遍,你感受到歇后语还有哪些特点? 三、创设情景,课内积累运用
(一)积累所学的歇后语 1.比一比,谁背得快 2.同桌合作背诵。(一人背前半部分,一人接背后半部分) 3.谁愿意接受考验? (二)运用所学的歇后语
刚才积累的歇后语你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吗?下面进行情景填空 四、语文活动,拓展运用 实践
(1)分发纸条
12
(2)看谁写得多
(3)限时答3分钟 (4)反馈与激励 (五)看谁说得好
五、课后迁移,促进积累运用 1.小结
2.提供‚作业自助餐‛ (1)我会背
(2)我会查,开展课后阅读,积累更多的歇后语 (3)我会编,编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四单元 古代都城 12、北京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了解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3、使学生了解北京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观看后请你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观看升旗仪式录像后的感受。
师:每当五星红旗伴着一轮红日升起时,首都北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到广场上参加升旗仪式的人很多,只要是到过北京的人都要到天安门广场去观看升旗仪式,因为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做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天安门广场去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板书课题) 2. 新授
师: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都有谁去过北京呀?这么多同学去过北京,那谁愿意到前面来找到北京的位臵呢?
师: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由于每天都要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因此,天安门广场就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地方。如果我们乘坐直升飞机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上空,你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课件演示)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能按我们以前学过的可平面图方位的知识来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上这几大建筑物的方位吗? 学生介绍。
师:天安门广场白天鲜花如海,夜晚华灯齐放。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要迎接数以万
第 13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计的游人到这里观光游览,除了天安门广场以外,你还想了解北京哪些方面呢? 学生提问题,教师归纳出板书。
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改革新貌历史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同学们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来讨论,带着你手中收集的资料,自己选择讲座内容,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确定汇报方式,讨论后老师看一看哪一位同学汇报的方式最新颖,开始吧。 自己到各自小组去。
师:好,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同学们这么踊跃,积极性非常高,教师感到很高兴。那么我们先从哪方面入手呢?老师先请历史古迹这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这一小组同学给大家当一次小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帽和小旗。
生:同学们请跟我们一起乘坐旅游号去逛北京城吧。
生:介绍历史古迹(历史名胜,顺口溜,歌曲等形式)
师:刚才这小组同学小导游当得称不称职呀?大家鼓励一下。 师:昨天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板书,悠久的古城)
师:今天首都北京又以展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下面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收集的大量图片资料来汇报北京政治方面的情况。派出二名代表发言。 生:实物投影展示图片。
师:通过你们小组的汇报,教师看出你们小组在课前收集资料下了很大的功夫,汇报的非常好,给予奖励。
师:下面哪一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对文化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 师:通过你们查找的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你们小组在查找资料方面真有方法,课余时和其它同学互相切搓一下你们的好方法。 师:下一组。
生:我们是某某小学记者站的小记者,我们小组对北京的国际交往方面进行了考察。
生:我们的考察到此结束,课后我们将把北京国际交往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做一下详细的报导。 师:通过同学们对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汇报,我们可以看出这几方面与全国各城市相比都比较突出,所以被称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板书)。由于这三个方面在全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所以人们称首都北京为祖国的心脏。
师: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北京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可见。 师:下面就请最后一组同学汇报。
生:由于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变化很大,我们小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汇报。 师:老师这有一段关于北京改革开放后的录像,请大家来欣赏。
师:通过同学们新颖汇报形式,老师看出同学们又掌握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
师: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北京,使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又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1年7月13日发生了一件令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的好消息是什么呢?请看(播放录像)
三、总结:我们申奥成功了,人们欢呼,人们喝彩,为申奥成功喝彩,为北京喝彩。新世纪的北京正为自己规划着明日的蓝图。 四、课堂检测:
14
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
13、西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兴趣及热爱。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学生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的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问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化文本中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体味文章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西安名胜古迹的图片,通过解说,我们也初步了解了西安的历史文化。那么西安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
中国有句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我要说的是:‚不到西安,不算真正了解中国。‛所以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西安看看。 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一下西安的魅力所在。 二、探讨西安的古城魅力
1)气派不倒,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2)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3)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小结:西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2、作者为什么会那么热爱西安呢?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城,保留了很多可供参观游览的古迹吗?阅读文章第五段,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西安的原因?也就是说西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
明确:一切都在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是有道理的。
在西安有象征着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结晶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可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在西安有蕴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文化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荟萃之地。
在西安你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帝陵碑——乾陵无字碑;还可以参观现已失传的世所
第 15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罕见的绝活——‚乾陵文物三绝‛:石雕、壁画、唐三彩。
还有被称为中国文化大印的大雁塔;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见证地——华清池;吸引着一切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外游客。
14、杭州 教学目标:
1、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培养学生热爱古都文化,热爱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 教学难点:
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了解西湖的形成和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能读图说出杭州的地理位臵和西湖概貌。 3、初步培养学生看图填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杭州西湖,热爱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
教学难点:了解西湖的形成,填西湖游览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天堂的杭州城里有一颗璀灿的明珠,你知道是什么?
2、出示课题:问你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哪些知识? 二、杭州概况:
1、出示‚中国政区图‛、‚浙江政区图‛、‚杭州城区图‛说出杭州及西湖的位臵。 2、读‚杭州简介‛的资料。
3、归纳:杭州是我国重点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三、西湖概貌:
1、出示‚西湖鸟瞰图‛了解西湖的概貌。 (1)电脑模拟测量西湖的环湖周长及水域面积。 (2)在图中查出西湖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三面云山一面城。 (3)西湖的内部分布着什么?
A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五湖、四岛、二堤。
B学生根据杭州西湖游览图,查出‚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C学生汇报,电脑显示。
D在空白地图中填写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2、归纳:三面云山一面城,两条长堤分五湖,四个小岛居湖中。 四、名胜古迹和博物馆: 1、引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在杭州。‛杭州西湖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在西湖风景中还有
16
众多的名胜古迹。
2、请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去过哪些地方?并在杭州西湖游览图中找到它的位臵。 3、录像——杭州西湖风景区中的几个主要景点。
4、在西湖游览图中查找杭州主要的博物馆。请学生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博物馆情况。 五、西湖的形成
1、提问:西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2、根据电脑的动画演示,讨论西湖的成因: ①7000多年前,西湖周围是怎样的? ②推测:浅海湾怎么会变成一个湖泊呢? ③西湖水为什么会由变咸变淡? 3、汇报概括:
西湖成因:浅海湾→咸水湾→淡水湖 4、说说治理西湖中,哪些人功不可没?
5、今天的西湖来之不易,我们在游览西湖中应注意什么? 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让西湖这颗明珠永放光彩。 六、总结延伸 1、课堂检测:
回顾、我们从哪些方面了解西湖?
2、认识西湖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借助了哪些工具? 3、建议学生课外亲自去西湖走走看看。
15、南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南京‚六朝古都‛、‚十朝京都‛的来历;认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的历史
难点:认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像资料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南京的文物古迹:中山陵、明孝陵、秦淮河、朝天宫……,使学生认识到南京是一座拥有了辉煌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城中处处留有历史的足迹,进而激发学生对南京历史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南京概况、‚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第 17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向学生指出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提问学生‚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地理概况 合地图,指明南京的地理位臵,使学生认识到:南京拥有优越的地理位臵和险要地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先秦时期的南京
向学生简要介绍先秦时期南京的历史发展情况。理清这样的线索: 1、五六千年以前,南京已有人类活动,形成‚北阴阳营文化‛。 2、公元前570年‚衡山之战‛,南京地名首见于历史记载。 3、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修筑冶城,南京第一次出现了城堡。 4、公元前472年,越灭吴,修筑越城,揭开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 5、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上筑新城,‚金陵‛之名自此而来。 三、从秦到唐南京的繁荣与衰落
1、秦汉之际的南京
(1)秦:实行郡县制,南京设秣陵、江乘和丹阳等县,属鄣郡和会稽郡。 (2)西汉初年,郡国二制并行,南京分臵丹阳、湖熟、秣陵等侯国。 (3)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筑城,号曰石头城。 2、六朝时期的繁荣
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迁都建业,史称东吴,此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今南京,其名称也由建业更名为建邺,后又因避讳而改称建康。在这三百多年间,南京凭据其政治中心的优势,以及三吴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成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商业大都会,享有六朝金粉之称。 3、隋唐时期南京的衰落
隋灭陈后,统治者担心有人再度雄踞江南,因此对建康采取压抑政策,南京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时期。唐代以来,南京的政治地位继续被贬低,一个时期甚至被取消州一级编制。但文人骚客仍对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留下了不朽诗作。这里可以结合李白等诗人有关南京的名作进行讲述,如李白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建议把国都建立于南京,可见其对南京的感情之深。
第17课 授课题目: 茶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茶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 2、能对茶的起源、种类、制作流程、茶具有一定的认识,并愿意继续深入的研究。 3、学生能吟诵与茶相关的诗词,嫩简单谈谈茶文化。 教学重点: 能对茶的起源、种类、制作流程、茶具有一定的认识,并愿意继续深入的研究。 教学难点: 学生能吟诵与茶相关的诗词,嫩简单谈谈茶文化。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教学设计意图与备注 18
一、课前交流 二、激趣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确定此次活动课题后,咱们已经共同设计了一份课前调查表,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表拿出来,在小组内,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全员参与,并有记录员将综合的结果加以整理,以便到集体中去交流。 调查内容 (平时最常用的饮品) 特点 白开水 纯净水 碳酸饮料 咖啡 茶及其品种 其它 三、交流调查表 有小组内的解说员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并作简短说明。(出示表格) 四、简介茶的历史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臵,那你了解茶的历史吗? 学生作简单的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补充,但不要过于详实。 五、认识不同品种的茶 1、同学们,你们在家中也经常饮茶吗?课前你们已经对茶的品种作了相关的调查,有些同学也许已经亲自去品尝了,下面老师就考靠大家,每个小组都有一些茶叶,请你们在五分钟之内,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加上你的经验去分辨这些茶叶的品种,可以刨一刨亲口去尝一尝,然后在相应的编号下写出这是哪一种茶。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去辨认茶叶。 3、请各小组的同学将合作讨论后的结果作一个总体的汇报,并说出不同品种茶叶的特点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 4、课间出示个种茶的特质,并较少其它的品种。 5、 大家也许有些口渴了,同学们肯定也想多品尝几种茶,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品茶吧!(播放音乐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品茶) 六、本课小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17 茶 神农氏 发现茶 陆羽 《茶经》
第18课
年级 授课题目: 酒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酿酒的历史,及文人与酒的故事,及酒的种类和礼仪 第 19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五年级 设计者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酿酒的历史,及文人与酒的故事,及酒的种类和礼仪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酿酒的历史,及文人与酒的故事,及酒的种类和礼仪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一、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二、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只围绕一个方面来介绍。 附相关资料: (一) 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 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1、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 仪狄 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 中解 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很多发明创 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 教学设计意图与备注 20
(二)文人与酒 1、李白一生以酒为题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可谓多矣。且看著名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作为同时代不相伯仲的两大诗人,杜甫似乎永远是一个与贫病交加、与穷愁潦倒为伍的倒楣诗人。譬如他写的《客至》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在《逼侧行赠毕耀》里自嘲:‚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醉时酒》:‚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3、唐朝不仅仅是只有李白、杜甫会喝酒。大凡能吟诗填词者,皆能豪饮。请看诗人王维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于武陵的《劝酒》表达了同一层意思:‚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离别。‛韩愈在《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里也不甘示弱:‚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诗名远播的刘禹锡在《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里更是豪情万丈:‚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但把喝酒写得最是豪气干云的还要算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有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杜牧的:‚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前笑不成。‛李商隐的:‚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还有王昌龄的:‚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秦系的:‚纵酒还须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来。‛韦庄的‚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惟觉酒多情‛……
第 19课 四大菜系
年级 五年级 设计者 授课题目: 19四大菜系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及其相关的菜的特点,感受我国丰富的菜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及其相关的菜的特点,感受我国丰富的菜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及其相关的菜的特点,感受我国丰富的菜文化。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教学设计意图与备注 第 21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一、导入: 我国幅员辽阔,在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中,菜文化更是独特,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 二、在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每组只交流一个菜系) 三、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只围绕一个方面来介绍。 附相关资料: 1、我国菜系有三种划分方法: 按省按划分四大菜系 有2种说法第一种:山东菜、四川菜、江浙菜、广东菜;第二种:山东菜、四川菜、淮扬菜、广东菜。 按省划分八大菜系 鲁、粤、川、苏、闽、浙、湘、徽 按文化流派划分 东北菜、北京菜、冀鲁菜、胶辽菜、山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 2、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个菜系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源远流长,对其他菜系,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1) 齐鲁菜系,齐鲁菜系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清蒸蜜三刀、水饺等。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2) 胶辽菜系,亦称胶东菜系,以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3) 孔府菜系,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 3、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4、苏菜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2) 胶辽菜系,亦称胶东菜系,以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3) 孔府菜系,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 3、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4、苏菜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江苏菜系由原江浙菜系分出。原江浙菜系可分为淮扬风味、南京风味、苏南风味、浙江风味和徽州风味。后来浙菜、徽菜以其鲜明特色各为八大菜系之一。原山东菜系的徐海风味和原江浙菜系的淮扬、南京和苏南风味组成苏菜。以淮扬和苏南风味为代表 5、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22
第 20课
年级 授课题目: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楚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楚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楚古诗大意。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教学设计意图与备注 五年级 设计者 第 23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一、 简介古诗背景 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二、 讲解古诗大意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24
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第 21课
年级 五年级 设计者 授课题目:诗词两首 教学目的: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难点: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一、简介古诗背景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教学设计意图与备注 第 25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采桑子》宋词鉴赏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象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 茶》:
第22课
年级 五年级 授课题目:第22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的: 背诵诗词两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诗词两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教学难点: 背诵诗词两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教学设计意图与备注 设计者 26
一、 导入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都很熟悉。它不仅充实、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足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 二、 熟悉课文,对比阅读 1、 学生熟悉乃至背诵两首诗词。 2、 思考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 3、 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 4、 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点拨:注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5、 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 《鹊桥仙》 6、 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摸鱼儿 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根据记载是古时一个叫做元好问的书生写的。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第 27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板书设计: 22.诗词两首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第24课 京剧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第七单元 传统戏曲 第24课 京剧 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2、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 3、对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 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京剧的地位 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2.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二、京剧的角色 1.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 三、京剧的脸谱 京剧清代英雄戏中有所谓‚八大拿‛戏。素材源于施公案,故事出自京杭运河两岸,是宣扬清
28
朝政治经济及施公打通运河漕运的戏。八出戏有连贯性,都是以官府缉捕、擒拿土豪劣绅、庄头霸主为由,而展开的系列武戏。由于每出戏都有黄天霸出现,也可以说是黄一家保清、做官的戏。演出这些戏的年代久远,早见于清代道光四年,庆升平班的戏目。这些戏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武打精彩,各戏又有特色。清末民初‚八大拿‛戏颇受欢迎,曾红极一时。对黄天霸人物的定性素有不同看法,由于他的特殊性格,及其有投靠官府,不讲绿林义气、骄横跋扈等劣迹,学术界向来颇有争议。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禁演黄天霸戏,1956年才准予公演。此后又经十年浩劫等周折,1985年由谭元寿正式对外公演《连环套》,黄天霸戏才算又恢复起来。但有关‚八大拿‛戏,都寥寥无几,只有《八蜡庙》、《落马湖》偶有演出,其他剧目已鲜于舞台。 ‚八大拿‛戏,众说不一,戏码定位也不同。侯喜瑞先生所演‚八大拿‛戏中被拿的反坐人物即《霸王庄》黄隆基、《独虎营》罗四虎、《里海坞》郎如豹、《东昌府》郝文僧、《殷家堡》殷洪、《落马湖》李佩、《淮安府》蔡天化、《招贤镇》费德恭。李万春先生所说‚八大拿‛戏,除《霸王庄》、《独虎营》、《东昌府》、《落马湖》、《里海坞》五出与侯老戏码相同,另外三出则不同,而是《莲花院》拿九黄、七珠等。 第25课 昆曲
授课题目 第25课 昆曲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掌握昆曲的产生年代。 2、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3、掌握昆曲的代表作品。 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昆曲的产生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第 29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二、昆曲的唱词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三、昆曲的代表作品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 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第26课 山东地方戏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第26课 山东地方戏 1、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2、了解吕剧的相关知识。 3、了解山东梆子的相关知识。 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1.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
30
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二、吕剧的相关知识 1.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2.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3.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4.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5.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三、山东梆子相关知识 1.山东梆子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
第 31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第27课 魏征 授课题目 第八单元 历史名臣 第27课 魏征 1、了解魏征其人的身份。 2、掌握魏征其人的功绩。 教学重点掌握魏征其人的功绩 及难点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魏征的生平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魏征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在听讼理狱方面,他特别强调‚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做到‚求实‛,而不‚饰实‛,严防狱吏舞文弄法,离开事实去严讯旁求,造成冤滥。他自己每奉诏参与尚书省评理疑难案件,都按照这些思想,着眼于大体,公平执法,依情理处断,做到‚人人悦服‛。魏徵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二、魏征的功绩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执法时‚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而决不可‚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讼息‛。 第28课 包拯
授课题目 第28课 包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了解包拯的生平、感受包拯的智慧,通过故事体会他的正直、铁面无私。 2、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掌握包拯的功绩 32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你们了解包拯吗? 学生汇报资料。 4、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资料和故事小组内交流汇报。 5、全班汇报 二、包拯的生平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三、包拯的功绩 史书记载,包拯‚生于草茅,早从宦学‛,意思是说他生于乡村农家,但很早就开始研读如何做官的书。包拯出身寒微,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包拯集》又名《包孝肃公奏议》,收入《四库全书》「史部 诏令奏议类」第427册,是研究包公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来,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包拯集》并不是包公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加以印行。 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四、拓展巩固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第29课 文天祥
授课题目 第29课 文天祥 第 33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了解文天祥的生平。 2、掌握文天祥的功绩。 掌握文天祥的功绩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二、文天祥的功绩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臵,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臵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第30课 林则徐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第30课 林则徐 1、了解林则徐的生平。 2、掌握林则徐的功绩。 掌握林则徐的功绩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34
教学过程 一、林则徐的生平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二、林则徐的功绩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臵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第31课 康有为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第31课 康有为 1、了解康有为的生平。 2、掌握康有为的功绩。 掌握康有为的功绩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第 35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一、康有为的生平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二、康有为的功绩 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第32课 祖冲之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祖冲之的生平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二、祖冲之的功绩 1.数学家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科
36
第九单元 科学技术 第32课 祖冲之 1、了解祖冲之的生平。 2、掌握祖冲之的功绩。 掌握祖冲之的功绩
学的高度发展水平。 祖冲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首先,当时社会生产正在逐步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成就来配合前进,因而就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祖冲之就在这时候取得了天文、数学和器械制造等方面的成绩。其次,从上古到这时候,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已积累了不少科学成果,祖冲之就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做出了他的成绩。至于祖冲之个人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迷信古人,不畏惧守旧势力,不怕斗争,不避艰难,自然也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 祖冲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祖冲之创 造‚密率‛,是世界闻名的。我们应该纪念像祖冲之这样的科学家,珍视他们的宝贵遗产。 2. 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3.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第33课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第33课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了解李时珍其人。 2、了解《本草纲目》。 了解李时珍其人。了解《本草纲目》。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李时珍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第 37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二、《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 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第34课 四大发明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第34课 四大发明 1、掌握四大发明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掌握四大发明的内容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二、四大发明的影响 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
38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第 39 页 共 39 页 2011—2012第二学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