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总6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青海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二○○七年二月·兰州
目 录
1、总 论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项目建设背景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编制依据(略)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评价标准(略)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5评价工作内容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6评价时段与评价重点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7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工程概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工程概况简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流域防洪治理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 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9 2.4工程地理位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5工程任务及规模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6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构)筑物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7工程施工布置及进度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8施工总布置及进度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9工程占地及搬迁情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0 移民安置方案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1工程投资估算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工程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工程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因素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4环境风险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环境概况(略)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5声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水土流失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3河流水文、泥沙预测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4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5工程施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7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9环境风险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水、气、声、固废生态保护措施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2水土保持防治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进展计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8、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9、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 错误!未指定书签。 9.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0、公众参与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结论与建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1结论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2建议(略)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总 论
1.1项目建设背景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青海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是黄河上游第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处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中游谷地,西宁市呈 “四山夹三河”的“十”字形分布格局,市区位于河谷地带,四周多为山区,属于山区城市,山高坡陡高差大,四周山区植被差,土质疏
松,市区内河道纵横,沟壑众多。且由于西宁地区暴雨集中,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突发性强的特点,因此西宁市极易遭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
多年来,西宁市虽修建了部分防洪工程,但与防洪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规划防洪治理河段77.55km,仅完成24.139km,实际治理长度占规划需要治理长度的31.1%,规划治理的9条山洪沟道还有最大的2条(火烧沟、曹家沟)未进行彻底治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根据《青海省西宁市防洪规划报告》、《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本次西宁市河道防洪工程是对市区规划防洪治理河段继续进行整治,并与已建成和在建的防洪工程相连接,形成完整的河道防洪体系,并对火烧沟、曹家沟进行防洪治理,充分发挥其整体防洪效益,提高主城区防御洪水的能力,将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3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
1.2编制依据(略) 1.3评价标准(略)
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本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工程废气及污染物排放量较小,因此,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为一般性分析。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原则,河道防洪治理工程陆生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
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涉及北川河、南川河和湟水干流,根据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建设规模、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拟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见表1-1。
表1-1 河道防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序号 环境要素 评价范围 1 生态环境 ·治理河道两侧500m范围,敏感保护目标分布段扩延至涵盖保护目标整体; ·水生生物影响评价范围为北川河朝阳电站引水口以下至入湟口8.8km,南川河新安庄以下至入湟口7.57km,湟水干流西钢桥至小峡口段28km范围; ·水土流失评价范围为河道工程段29.944km范围及工程弃渣场、施工营地、施工临时道路周边范围; ·西宁市 ·北川河:新安庄桥至入湟口7.57km河段; ·南川河:朝阳电站引水口至入湟口8.8km河段; ·湟水干流:西钢桥至小峡口28km河段。 ·施工场地及建筑材料运输道路沿线两侧100m及周围敏感点。 ·施工场地周缘200m、交通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及声环境敏感点。 2 3 4 5 社会环境 水环境 环境空气 声环境 1.5评价工作内容
结合项目特点及项目实施区的环境状况,本次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监测与管理、环境风险评价和公众参与等。
1.6评价时段与评价重点
项目作为河道防洪治理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共分两个时段,工程建设期和工程运营期。评价重点如下:
⑴水文、泥沙、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⑵水生生物、生态完整性及敏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 ⑶移民安置社会、环境影响; ⑷施工期环境治理措施; ⑸施工期的环境监控计划; ⑹公众参与调查与分析。
1.7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1.7.1环境保护目标
⑴水环境
确保施工生产、生活污水不直接进入北川河、南川河、湟水河,尽量减免工程施工期对区域水环境的不利影响,维护工程河段湟水河Ⅳ、Ⅴ类水域功能要求。
⑵环境空气
做好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减免工程施工对区域空气的不利影响,使项目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⑶声环境
控制工程施工噪声,使施工场界噪声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中所规定的限值标准,施工场界外噪声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Ⅱ类标准。
⑷生态环境
①减少工程施工对北川河、南川河和湟水河两岸地表植被的影响,维护项目实施区景观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②保护北川河、南川河和湟水河项目区鱼类、水生生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 ③控制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度不低于90%,拦渣率达到95%以上,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植被恢复系数达90%以上。
1.7.2环境敏感点分布
经初步调查,工程区环境敏感点见表1-2。 表1-2 西宁市河道治理工程环境敏感点分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环境敏感目标分类 水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敏感保护对象 北川河 南川河 湟水河 宁湖 西钢家属院 西郊乐园 苏家河湾 光明私立学校 对象属性 所在位置 与河道位置关系 治理段5.787km 治理段4.3km 治理段15.277km 湟水河一级支流 湟水河一级支流 黄河一级支流 景观娱乐用水 居民点 公园 居民点 学校 医院 居民点 村庄、居民点 居民点 学校 居民点 医院 人工林地3.5 hm 人工林地10 hm 人工林地16 hm 草地20 hm 斑状林地 林草地6 hm 2222222 湟水干流东段下游 治理段下游200m 河道北岸100m 湟水干流西段 河道南岸40m 河道南岸50m 河道南岸70m 湟水干流东段 河道北岸50m 河道北岸70m 北川河工程段 河道西岸150m 河道东岸50m 河道东岸80m 南川河工程段 河道西岸100m 河道西岸130m 湟水干流西段 湟水干流西段 湟水河东段 湟水河东段 北川河工程段 南川河工程段 湟水干流西段 湟水干流西段 河道北岸 河道南岸 河道南岸 河道南岸 河道两岸 河道东岸 河道南岸 河道南岸 大气及声环境敏感目标 康乐医院 华容苑住宅小区 石头磊 朝阳小区 南川东路小学 新安庄村 省职业病防治院 西钢公园林地 西郊乐园人工护岸林 湟乐公园 团结桥下游湟水河右岸生态绿地 北川河人工护岸林 南川公园 生态环境敏感目标 1#弃渣场人工林地 杨树林地0.69hm 2#弃渣场人工林地 杨树林地1.00hm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简介
该建设工程为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治理区主要为西宁市北川河、南川河、湟水干流三条河流,工程项目的建设特性见表2-1。
表2-1 河道治理工程特性
序号 1 2 工程名称 建设性质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 新建项目 规划名称 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编制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 批复文号 批复日期 规划符合情况 3 流域规划 5 6 工程地理位置 工程任务 7 8 工程规模 9 工程总布置 10 主要建筑物 11 工程进度 12 移民安置 13 工程总投资 国务院国函[2002]612002.7.14 符合 号 青水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水利2005.1.5 符合 [2004]防洪规划 厅 514号 中国城市规国务院国函青海省西宁市划设计研究[2006]2 符合 城市总体规划 院 号 此次工程范围均在西宁市城区所属区域,主要集中在北川河、南川河、湟水干流段29.994km的治理河段。 西宁市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3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结合河道两岸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同时结合河道垃圾清理及两岸截污管的建设,实现两岸范围内污染综合整治。 河道治理长度29.944km,新建左岸护堤29.763km,右岸护堤长度28.426km,建成穿堤涵洞24座,便桥11座,配套建设截污管50.729km。 河道治理工程安排施工营地12处,占地面积1.5 hm2,弃渣场7处,占地面积41.3 hm2,施工临时道路1.369km,其它交通均依托社会。 湟水干流段全段采用蜂巢格网卵石护岸,北川河、南川河段采用浆砌石护岸,工程共完成将砌石护堤60494 m3,完成混凝土工程60172 m3,蜂巢格网卵石护岸121873 m3,完成沿河护栏53.957km,建成穿堤涵洞24座,便桥11座,配套建设截污管50.729km。 工程施工期为2年,其中湟水干流及北川河施工期为2年,南川河及曹家沟、火烧沟工程施工期为1年。 项目共需搬迁居民350户,975人,占地后耕地面积人均不足0.2亩的农户转为非农业户口,征用土地和占用宅基地安置补偿费由政府统一协调优先缴纳养老保险费,同时将该部分村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搬迁户的权益。 工程总投资18009.21万元,(不包括工程占地及拆迁费用)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15949.1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86.06万元。所需资金申请国家投资12759.3万元,占项目静态投资的80%,地方自筹(采用银行贷款)3189.8万元,占项目静态投资的20%。 2.2流域防洪治理规划
西宁市防洪治理工程建设是按《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中流域重点城市防洪工程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将西宁市城市防洪标准由不到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100年一遇,使西宁市的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定要求。项目建设完成了国务院对西宁市的防洪要求,项目建设完全符合该规划要求。
西宁市城市河道防洪规划治理长度64.453km,规划沟道治理长度12.45km。至2006年已完成了河道治理15.622km,占河道规划治理长度的24.2%,完成沟道治理7.87km,占沟道规划治理长度的63.2%,本次工程是对规划治理河道的完善和补充。
西宁市河道防洪工程是西宁市主城区防洪工程的一部分,拟建项目将使西宁市城区主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河道宽度达到规划要求,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
2.3 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防洪工程现状
2001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宁市对湟水干流城区段河道进行了分期治理。规划河道防洪长度64.453km,经过5年的建设,共计完成河道防洪长度15.622km,占规划长度的24.2%。规划治理山洪沟道9条,已完成治理7条。
2.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防洪标准低,建设任务重
西宁市规划防洪河道总长64.453km,目前仅建设防洪标准达标河长15.622km,占规划治理长度的24.2%,还有48.83km河段需要治理。未治理河段基本无防洪措施,防洪标准仅为10~30年一遇。随着城区的扩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河道防洪标准急需提高到50~100年一遇,防洪任务重。
⑵沟道众多,洪水灾害易发
市区9条山洪沟道,已治理7条,还有2条最大的沟道(火烧沟、曹家沟)没有治理,沟道城区段防洪标准低,洪灾频繁发生,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⑶河道排污口众多,水质污染较重
未进行防洪治理的城区河段,污水直接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水体污染,,未治理河段生活垃圾场和建筑垃圾堆放现象普遍,在加剧水体污染的同时,河床行洪断面被挤占;河道两岸排污口众多,对河流水体污染较重。
⑷河道管理初见成效,主要问题集中在未治理段
目前,河道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已建河段,通过建设和管理,乱采、乱倒、乱排、乱挖现象基本杜绝,管理初见成效。但对于未治理河段管理难度大,河道乱采、乱倒、乱排、乱挖现象严重,需要通过防洪治理工程,规范和强化河道管理。
2.4工程地理位置
本次治理工程河段均属湟水河流域,河道治理工程为西宁市城市区域规划治理河道的一部分,此次河道治理工程段均在西宁市城区。
2.5工程任务及规模
工程任务:对西宁市城区段河道和山洪沟道进行防洪治理,通过对河道护岸和沟道排洪槽建设,使新建工程与已建防洪工程相衔接,形成完整的城市防洪体系,将城市防洪标准由目前10~30年一遇统一提高到50~100年一遇。通过本次治理,保证2020年以前西宁市规划建成区的防洪安全。
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是湟水干流西钢桥~海湖桥和建国桥~宁湖两段河流进行治理,治理长度15.277km;二是对北川河朝阳电引水口(下游)~门源桥进行治理,治理长度5.787km;三是对南川河新安庄桥~解放渠渡槽进行治理,治理长度4.30km;四是对两条山洪沟道,即火烧沟和槽家沟城区段进行治理,其中火烧沟治理长度1.98km,曹家沟治理长度2.60km。通过本次治理,使西宁市城区建成区(2020年)形成完整防洪减灾体系,保障社会、经济建设的防洪安全。
2.6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构)筑物
2.6.1工程总布置
⑴西钢桥~海湖桥段
该段河道总长6.267km,防洪标准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Q=600m3/s,设计河床底宽50m,河道顶部限制宽度80m。设计洪水平均流速为4.75m/s。
⑵建国桥~宁湖段
该段河道总长9.01km,其中建国桥~团结桥(0+000~7+927)防洪标准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Q=945m3/s,团结桥~宁湖(7+927~9+010)防洪标准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Q=902m3/s。设计河床底宽70m,河道顶部限制宽度110m。
本次河道治理对沙塘川河入口段(兰西高速公路~入口)进行治理,设计底宽40m,采用蜂巢网箱石笼护岸护脚,河道长度为388.29m。
⑶南川河平面布置
南川河新安庄桥~解放渠渡槽治理长度4.3 km,防洪标准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Q=305m3/s,设计河床底宽30m,设计水深1.75~2.00m,设计洪水平均流速为4.5~5.2m/s。
⑷ 北川河平面布置
北川河朝阳电站引水口~门源桥段河道治理长度5.787km,其中朝阳电站引水口~宁大铁路桥防洪标准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Q=358m3/s,宁大铁路桥~门源桥防洪标准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Q=430m3/s。设计河床底宽50m,根据城市规划,河道顶部限制宽度80m。设计洪水平均流速3.3~4.0m/s。
⑸ 沟道护岸设计
①火烧沟、曹家沟护岸形式
目前已建沟道均采用浆砌石斜坡式护岸,坡度1:0.75~1:1.0,因此从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出发,火烧沟、曹家沟采用浆砌石斜坡式护岸,坡度1:1.0。
②火烧沟平面布置
火烧沟治理长度1.98Km,设计洪水标准3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63m3/s。 ③曹家沟平面布置
曹家沟本次治理长度2.6Km,设计洪水标准3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85m3/s。曹家沟为季节性山洪沟道,护岸基础埋深采用1.5m,采用浆砌石基础,岸坡为浆砌石护坡,坡度1:1。设计底宽采用7.0m,设计纵坡根据沟道实际地形采用6‰、12.3‰,设计水深1.83~2.25m。
2.6.2 穿堤建筑物
因治理河道两侧现状分布有农田、林地等,同时还有山洪沟道,因此需要设置一定的附属建筑物,如渠道退水涵洞及跨沟便桥,以确保河道工程的正常运行。
2.6.3截污管工程任务及规模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配套建设截污干管50729m,与现有的河道治理工程段截污管形成河道两岸截污干管网。工程采用砼管,湟水干流管径DN800,北川河、南川河截污管管径DN600,共同完成截污量1.00万m3/d,为现状西宁市污水排放量的7.2%。
2.6.4河岸清理及垃圾清运量
此次工程治理段现有不符合防洪标准的防洪堤全部拆除,拆除共产生垃圾665t,产生建筑垃圾不允许堆存至工程所设弃渣场,均统一运送至西宁市尹家沟垃圾填埋处理场进行处理。
工程施工期内将现存于河道内的垃圾全部清运,并送至西宁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垃圾清运量为486t。
治理河道处于西宁市区,征占地范围内共拆迁建筑物的建筑面积71395m2,共产生建筑垃圾量为15.7万t,产生的建筑垃圾由拆除建筑物场地内就地平整解决,不允许送至弃渣场填埋处理。
2.7工程施工布置及进度
2.7.1工程施工条件
⑴地质条件
河道护岸和河堤均布置于现代河床河漫滩及Ⅰ、Ⅱ级阶地上,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⑵对外交通
工程区均位于市区,对外交通便利,施工场地建设临时施工道路km,施工便桥11座,可以满足项目施工交通需要。
⑶水电供应
工程区附近0.4Kv电网遍及,每段施工区根据需要从居民小区拉引照明用电,施工排水水泵用电可由柴油发电机供电。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由市政自来水供应。
⑷施工场地
工程施工期布置施工、监理等单位临时工棚。同时作为施工机械的临时停放场。不设加工厂、机械维护修理厂,车辆维修均依托社会。
2.7.2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区河道沿线砂砾料就近开采堤防基础开挖砂砾石、河床疏浚开挖砂砾石,。
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大量的土石方开挖,河道砂砾石开控过程中可以从中选取块料作为石笼填充料。
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中不允许在河道施工场地设置临时粗、细骨料场,所需骨料全部从已建砂石料场采购。不设置专门的预制厂和采砂厂。
2.7.3 施工导流
2.7.3.1 导流方式及导流建(构)筑物 ⑴河道工程
河道基础施工尽可能安排在10~3月份枯水期进行,根据已建工程施工导流经验,基坑和护脚施工期尽可能避开主汛期6~9月,这样对围堰可不设防护。汛期重点安排受洪水影响较小的河堤和护岸施工。基坑涌水量较大,采用浆砌石护脚的南川河和北川河需要进行基坑排水,选用低扬程大流量的潜水电泵,从上游到下游,按护脚施工进度,移动安装。采用网箱石笼护脚的湟水干流一般可不采用水泵进行施工排水,以下游自由排水为主,可带水作业,必要时可采用移动式水泵辅助排水。
⑵沟道工程
根据近几年的实际观测资料,西宁市沟道平时流量很小,基本为干沟,汛期流量也不大,发生洪水时历时较短,因此沟道施工安排在枯水季节,施工围堰可利用基坑开挖土料直接堆成,施工时左右岸可分开施工,也可同时施工,利用基坑开挖土料堆建1.0m高的土堤即可,围堰边坡取1∶1.5。
2.7.4 主体工程施工
护脚基坑开挖:土石方开挖以机械为主,人力配合为辅。清基时要做好基础面平整及夯实工作,采用1~2m3液压反铲向基坑内外挖甩。
护脚基坑回填:护脚基坑回填直接用推土机或挖掘机将围堰土体回填到基坑,并利用推土机或挖掘机进行表土碾压。
河堤填筑:河堤就近利用基坑开挖余料和河道开挖料填筑,基本为砂砾料填筑,南川河个别地段为壤土和砂砾石混合料填筑,采用振动碾或推土机、挖掘机分层碾压,人工洒水,碾压6~8遍,砂砾石设计干容重按2.0t/m3控制,相对密度按0.6控制。腐殖土、垃圾土不得填用,不同河段、不同填料的具体压实指标,施工时通过压实试验确定。
蜂巢网箱石笼施工:施工所需河光石、块石可在河道开挖料中选取,或利用沙石料场的超径料,或从小峡的块石料场购取,石料粒径为12~20cm。网箱可从市场购买,经厂家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人工组装,机械并辅以人工装笼,施工相对较简单。
浆砌石施工:石料从小峡石料场购运,砂子从沙石料场购运,按施工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砼预制块施工:砼预制块由专业预制厂预制,现场人工安装。安装完成后,浇筑预留二期砼,并进行钩缝。
施工时本着先土石方、后建筑物主体,先施工技术难度较大、工程量较大的建筑物,后施工技术难度较小、工程量较小的建筑物,抓住各分项工程的控制环节,进行施工总进度安排。
围堰拆除;施工围堰采用河堤开挖土石方(弃方)填筑而成,护岸工程建成后与河道其余弃渣一同运至弃渣场,集中堆放。
2.8施工总布置及进度
2.8.1施工临时营地
为了使整个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施工,结合工程区施工的特点及地点并根据需要,河道工程湟水干流西钢桥~海湖桥布置施工营地2处、建国桥~宁湖布置施工营地4处;南川河新安庄桥~解放渠渡槽河段施工营地为2处;北川河朝阳电站引水口~门源桥河段施工营地2处,河道工程共计分设10个施工营地,每个施工营地的占地面积为1500m。
火烧沟及曹家沟每个沟道设2处施工营地,每个施工营地占地面积1500m2。
2
2.8.2施工临时道路
本工程施工时场外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场内交通以临时道路为辅。主要建筑材料通过公路由汽车直接运至左右岸施工现场。施工区场内布置临时施工道路约1396.5m,跨河临时施工便桥11座。
2.8.3弃渣场地布设
弃渣场布置:根据河道土石平衡计算,湟水干流西钢桥—海湖桥、建国桥—宁湖弃渣方量、南川河和北川河工程段土方无法就地平衡,因此沿河道两岸需布置集中弃渣场。火烧沟及曹家沟土石方量基本平衡,不需设弃渣场。
2.8.4施工进度安排
河道治理工程可沿线同时施工,项目施工总工期为二年。
2.9工程占地及搬迁情况
工程总占地193.94hm2,其中永久占地142.96hm2,施工临时占地50.97hm2,永久占地中占用耕地51.97hm2,占用林地14.15hm2,利用河滩27.40hm2,占用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49.45hm2,临时占地占用耕地20.23hm2,占用林地1.69hm2,占用河
滩19.13hm,坑塘9.81hm。
项目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湟水干流、南川河、北川河段均有占地与搬迁,搬迁户数350户,搬迁人口975人,主要集中在建国桥~宁湖段。工程共占用土地66.11hm2,共拆除现有宅基地等建筑物71395m2,火烧沟和曹家沟无搬迁。
22
2.10 移民安置方案
2.10.1移民安置政策性措施
移民安置方案根据西宁市以往高速公路建设和河道防洪工程移民安置经验和惯例制定。永久占地和房屋拆迁,以货币形式一次性补偿安置,不进行统一安置。
涉及房屋拆迁的城市居民,可利用获得的拆迁补偿费用在居民小区内购置经济实用房,不进行专门安置。
农村居民宅基地被征用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偿(利用补偿安置费)解决宅基地,或结合村镇居民小区建设进行安置,也可直接购买经济实用房。
为了解决征用土地涉及的农村人口后顾之忧,西宁市政协调将占地区农村人口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及宅基地补偿费优先支付社会保障资金。
2.10.2工程永久占地补偿方案
永久占地补偿费和移民安置费采用评估价计算。即耕地(林地)青苗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土地(林地)征用费和移民安置费合计为8.37万元/亩。
工程永久占用集体土地面积66.11hm2(合991.70亩),土地征用补偿和移民安置补偿费为8300.53万元。
2.10.3工程拆迁补偿方案
工程占地涉及拆迁房屋建筑面积71394 m2,涉及住户350户。
2.10.4临时占地补偿方案
经计算,工程临时占地补偿费用共计为248.85万元。
2.10.5土地开(复)垦费、林地植被恢复费
(1)耕地开垦费
本工程永久占用耕地991.70亩,共计耕地开垦费为357.01万元。 (2)耕地复垦费
本工程完工后可复垦耕地包括临时占用的耕地、菜地和坑塘,计452.34亩,共计土地费垦费为135.70万元。
(3) 林地植被恢复费
本工程永久和临时占用林地共237.6亩,供需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190.18万元。
2.10.6专用设施补偿费
需建设费用40万元。
2.10.7移民安置及补偿资金
⑴移民安置及补偿资金估算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永久占地、房屋拆迁、临时占地和专业设施补偿费和安置费共计为17528.54万元。其中工程永久占地、房屋拆迁补偿费和安置费共计16146.43万元。工程临时占地补偿费248.85万元,专业设施补偿费、耕地开(复)垦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和其它费用共计722.89万元。
⑵资金来源
由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拆迁征地配套资金的承诺函,该部分资金中的征地拆迁费1.52亿元由西宁市政府统筹安排,不包括在项目建设资金内。
2.11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总投资18009.21万元,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15949.10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86.06万元。所需资金申请国家投资12759.30万元,占项目静态投资的80%,地方自筹(采用银行贷款)3189.8万元,占项目静态投资的20%。
3、工程分析
3.1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特点,采用矩阵法对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详见表3-1。
表3-1 西宁市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环境因素 社会 环境 就业劳务 社会经济 居民健康 城市发展 城市生态景观 水土流失 陆生植被 水生生物 水力关系 水资源利用 环境地质 水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 声环境 土壤环境 治理河段区 施工期 运行期 ★ ★ ★★ ★ ★★ ★ ★★ ★ ★★ ★ ★★ ★ ★ ★ ★ ★★ ★ ★★ ★ ★ 弃渣场地 施工期 运行期 ★ ★ ★ ★★ ★ ★ ★ 生态 环境 自然 环境 环境 质量 注:■长期不利影响;■短期不利影响;■长期有利影响;■短期有利影响;□无相互影响;★的数目多少表示影响程度的大小,数目越多,表示影响越大。
分析表3-1可知:
⑴工程建设对社会、生态及自然环境均会产生较大影响,施工期以不利影响为主,运营期以有利影响为主。
⑵工程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以短期不利影响为主,其中对水生生物及水土流失影响较大,对环境质量及社会经济影响较小。
⑶工程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以长期有利影响为主,其中对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保障居民健康、城市生态景观和陆生生态环境均产生较大的有利影响,对水环境质量及水土流失产生较小的有利影响。
⑷弃渣场的环境影响以短期不利影响为主,主要影响为水土流失。
3.2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2.1工程施工期
⑴施工期污染因素分析 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开挖土方量195.47万m3,河道整治开挖土石方量44.23万m3, 完成土方回填126.07万m3,土方开挖及回填集中在河道,将会在短期内加大水土流失量。
·由于工程的占地和施工场地,将对两岸及弃渣场范围内的的陆生植被产生破坏影响。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河床的开挖及挠动,对河道内和底泥中的水生生物的生物量及栖息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原有自然河道的治理,原有生态环境一定范围内的重新建设,新的人工河道的形成,河道水景及两岸生态植被的重新建设将会使湟水河两岸及陆生、水生生态环境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系统。
②水文情势影响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建成后,由于河道防洪岸堤建设,河道导流围堰建设,河道流速的改变,河道治理后的河床清理,大面积的土方挠动在河水段施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期湟水河流域西宁段的输沙量。在枯水期有可能会引起下游河道(宁湖段)的河床淤积。
③废气
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排放,施工人员生活燃煤废气,地基开挖、建材运输等施工作业时产生的道路扬尘,大面积的土方开挖、翻动及堆放过程中将造成风起扬尘。
④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③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项目施工过程中营地建设,现有河道清理建筑垃圾及施工过程中的废弃土石方。
⑤噪声与振动
施工过程采用的夯实机、挖掘机、推土机、搅拌机、起吊机、振动棒等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和振动。
3.2.2河道治理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在运行期由于河道治理工程运行特点,其对周围区域环境的影响主要产生在生态环境和地表水环境方面,并以有利影响为主。
⑴生态环境影响
·西宁市河道治理工程建成后,主要生态环境影响为由于污水截流,有益于河水水质的净化,对下游水生生物环境及两岸生态环境产生有益影响。
·由于水景及两岸生态环境的建设,形成城市绿化带,将有利于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构建,形成新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生态环境。
⑵水文情势影响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建成后,加大了湟水河河道泄洪能力,减少了河道侵蚀,另外由于人工河道的形成,河道宽度的加大,人工防冲刷工程措施,河道弯度的局部调整,河道行洪能力加大,冲刷能力减小,对湟水河流域西宁段输沙能力有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湟水河西宁段的水文及泥沙情势变化。
3.3工程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因素分析
3.3.1施工期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因素分析
3.3.1.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⑴工程永久性占地
工程永久占地统计见表3-2。
表3-2 河道治理工程永久占地 序号 占地面积(hm2) 河道 河段 西钢桥~海湖桥 建国桥~宁湖 耕地 13.88 14.83 14.96 8.30 51.97 14.15 林地 4.63 3.71 3.74 2.08 河滩 0.29 13.17 0.75 6.98 城市建设用地 10.00 30.65 4.95 3.86 合计 28.79 62.35 24.40 21.22 2.57 3.64 142.96 湟水干1 流 2 南川河 新安庄桥~解放渠渡槽 朝阳电站引水口~门3 北川河 源桥 4 火烧沟 5 曹家沟 合计 ⑵工程土石方开挖
2.57 3.64 27.40 49.45 根据工程建设规模与工程活动估算,开挖土石方总量195.47万m3,废弃渣石量69.40万m3,河道治理工程回填、利用率为64.5%,沟道治理工程土方回填、利用率为100%。
3.3.1.2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分析
⑴水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影响分析
·生产废水: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高峰作业产生生产性废水262.5 m3/d,块砾石及作业面冲洗废水中主要污染物质为SS,类比同类工程其浓度为1500~2500mg/l;混凝土拌合系统生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PH、SS和石油类,SS浓度
2500~4500mg/l;油类含量<10 mg/l。基坑排水的主要污染物为SS,排水中SS浓度约1500~2500mg/l;
·生活污水:经项目各工程内容施工活动计算,施工期高峰日作业人员约840人,按35L/人·d生活用水计,则高峰日生活用水量为29.4m3,,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23.5m3/d。类比同类型污水水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和SS,各污染物浓度:CODcr350mg/l、BOD5200mg/l、SS250mg/l。
③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及污染物排放
由于工程施工期生产废水产生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处理,在各施工场地临时修建沉淀池,临时沉淀池10~20 m3不等,对生产废水分别进行沉淀处理。经过12小时以上沉淀处理后,废水中主要污染物SS可降至200mg/l以下,回用于砾料清洗、混凝土拌合、周围区域绿化及道路降尘用水等,禁止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工程施工期作业人员分散,生活污水排放呈多工点排放,故集中处理难度较大。采用在各施工营地修建废水收集池,收集池体积为8 m3,工程配备两台废水收集运送车,定期将收集池污水拉运至西宁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要求亦不得排入地表水体。
⑵废气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与污染控制
①废气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
工程施工作业中工程基础开挖、灰土拌合、施工道路建设等都会引起局地环境粉尘和扬尘污染。
②环境空气污染控制规划
工程施工作业面以及运输车辆行驶所产生的道路扬尘拟采取洒水方式进行降尘,以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减轻污染程度,并缩小扬尘污染范围。洒水时间及次数视具体情况操作。
⑶声污染源及声级强度
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投入较多的大、中型施工机械设备,主要有推土机、挖掘机、装卸机、打夯机、拌和机、振捣器和运输车辆等。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开挖、土方装载、运输、混凝土拌合等施工活动以及施工机械运行和车辆运输等。
①交通噪声
施工区交通车辆以中型载重汽车为主,噪声最大达82dB(A),声源呈线形分布,源强与行车速度与车流量密切相关。
②施工区噪声
施工区噪声主要来自机械设备运行和地基开挖等施工活动,如钻孔、铲运、装卸、混凝土拌合等。开挖过程中使用的挖掘、打夯、振捣等机械产生的噪声强度大于90dB(A);施工区流动混凝土搅拌噪声值80 dB(A)。工程施工高峰期,需上述各类大型施工机械设备数十台以上,其中土石方开挖与混凝土机械设备约占80%。
⑷固体废弃物产生与处理处置
工程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包括工程弃渣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河道治理工程土石方开挖共计195.47万m3,回填及利用大部分外,其余均为弃渣,弃渣总量为69.40万m。对于该部分弃渣不得随意堆弃,均运至相应渣场处置。
工程施工施工人员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5kg,工程施工高峰日生活垃圾产生量约0.42t,对该部分生活垃圾在各工区设置垃圾桶,实施集中收集后及时运至西宁市尹家沟城市生活垃圾场统一处理,以免乱丢乱弃,进入河道及施工场地。
3
3.3.2工程运行期主要污染物排放及环境影响分析
拟建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正常运行期,其生产工艺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河道运行期间管理人员生产、生活均依托西宁市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污染影响较小。
3.4环境风险分析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的主要风险有施工期洪水风险、岸堤开挖边坡塌方、施工期河道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风险,工程建成后基本不产生“三废”污染,环境风险主要为防洪堤塌陷等工程风险,对上述环境风险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施工与运行期的安全,具体见表3-3。
表3-3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与运行期环境风险分析 风险类别 主要影响 防范措施 洪水 施工期 影响施工导流及围堰安1 、河道围堰、导流等施工避开汛期; 全,施工现场及施工人2、河道施工利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准确员的安全 地做出洪水预报,及时制定施工应对方案。 1、合理确定施工放坡比例,确保边坡稳大量土方涌入河道,施定; 工人员人身安全 2、采用超前支护法和超前地下水沉降等施工措施。 岸边坡塌方 施工人员溺水等安全事故 运行期 岸边坡塌方 1、加强施工管理,禁止施工人员进入河道戏水等; 危害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2、加强施工防护措施,河道施工人员配备救生衣等防护措施; 3、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自救等方面教育。 1、工程投入运营后,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对城市范围内的河道、沟渠、易滑坡塌方区达不到防洪标准,引发等重点地段进行详细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洪水灾害 理,确保工程处于良好运营状态; 2、汛期严格按防汛要求进行河堤安全监管。 4、环境概况(略)
5、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5.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1.1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1陆生生态系统
评价区位于西宁市城区,主要陆生生态系统为治理河段两侧河漫滩生态系统和治理河段两岸城市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5.1.2.3水生生态系统
2006年9月20日~22日委托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对工程河段的水生生物进行了监测。水生生物监测结果表示,湟水河流域南川河生态环境较差,北川河相对较好,湟水河干流下游由于接纳了部分城市污水,加之生活垃圾的沿河倾倒,水质污染较严重,河水具有富营养特性。
5.2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本次评价选取西宁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枯、平、丰三期湟水河干流、南川河、北川河工程段例行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本次评价在每个工程区段上下游及支流的汇入口处分别选取2~3个断面,作为地表水对照断面和控制断面。
评价区段各断面CODcr、氰化物、挥发酚、砷、镉、汞、铅、石油类分别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或Ⅴ类值要求。PH、溶解氧、BOD5、氨氮、六价铬均不同程度出现超标现象,其中,超标较为严重的项目为BOD5、氨氮。小峡口断面超标项目较多,水质相对较差,这是由于该断面处于西宁市区下游,受到西宁市排污的影响,据调查小峡口六价铬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受其上游2.0km的青海星火铬盐厂(生产规模1.0万t/a)排污影响所致。
5.3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沿北川河、南川河及湟水干流布设,北川河、南川河、湟水干流西段和湟水干流东段工程区各布设一口地下水监测井。监测项目为:PH、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锌、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共十项。
监测结果表明:1#青海大学自备水源井、2#青海民院自备水源井和3#柴达木路71号自备水源井10个所监测项目中, PH、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锌、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未出现超标,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总硬度、细菌总数超标率均为100%。4#水磨村农民自备水井10个监测项目中,PH、高锰酸盐指数、细菌总数、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未出现超标,超标的项目为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总硬
度、铁、总大肠菌群,其中溶解性总固体、氨氮和总硬度超标率为100%,铁和总大肠菌群超标率为50%。
5.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收集西宁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西宁市市监测站、医药仓库、四陆军医院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的监测数据。
2005年市内各监测点的SO2日均值浓度范围在0.016~0.057mg/m3,NO2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15~0.056 mg/m3,全市SO2 和NO2日均值低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浓度限值。2005年市内各监测点的TSP 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81~2.898 mg/m3,超标率为69.2%。
5.5声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本次评价委托西宁市环境监测站于2006年9月21日~22日共选择了11个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位,对工程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
各噪声监测点昼间噪声在43.5~57.1dB(A)之间,夜间噪声在35.5~46.9dB(A)之间,昼间监测统计值Leq[dB(A)]均低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昼间60dB(A)、夜间50dB(A))标准要求,说明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6、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1.1工程实施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湟水河干流西宁市区及下游段河谷地带是典型的草地生态类型区,属于温性草原,对河流水文过程的依赖程度较低,河谷内局部依赖河流形成的0.1万亩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受河水变化影响较大。本工程实施前后湟水河径流量没有发生变化,受河水径流量影响较大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应不会受到影响。相反,由于本工程实施后,现状西宁市排入湟水河的部分污水截流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使得湟水河水体污染负荷整体减轻,有利于下游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生长和繁衍,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6.1.2对评价区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⑴护岸护坡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评价区陆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呈斑块状分布于工程河段两岸的人工林地和河道两侧河漫滩灌丛草地。这些陆生生态系统主要依靠地下水存在和发展,而河谷滩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是河流。因此,护岸护 坡形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河段两岸陆生生态系统的兴衰存亡。本工程采用的蜂巢挡墙是由厚度在0.5~1.0m生态格网网箱叠砌而成的,这种挡土墙透水性好,能够实现水与土体的自然交换,有利于植物生长,不会切断河流水体与河滩地和河流两岸低阶地的水力联系,对工程河段两岸陆生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
⑵工程占地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工程占地为永久性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两部分。工程永久占地主要是河堤和护岸工程占地。沟道工程因原沟道内基本是河滩地,不占压其他土地。施工临时占地主要是弃渣场占地、临时施工道路及施工营地占地。
①占用耕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永久占用耕地51.97hm2,这一部分耕地将永久失去生产能力,现有的农田生态系统被河流生态系统所替代。初步估算占用耕地平均产值为1300元/亩·年,每年损失约101.34万元的农业产值,与防洪效益3000万元/年相比,仅占3.37%。可见,工程占用耕地的防洪效益是十分明显的。另外,河流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其稳定性和可恢复性都有较大提高,最终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能力。
②占用林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永久占用林地14.15hm2,这一部分林地将永久丧失其水土保持、护岸护坡和景观美学功能。由于工程占用林地均为满足防洪标准的河道内用地,不可避让。因此工程在施工前要妥善处理占用林地范围内的植株个体,采取移栽或异地补栽的办法进行占补平衡规划林业用地,确保城市林地面积不减少,林地生态功能不降低。
③临时占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临时占地范围内占用耕地20.23 hm2,坑塘9.81 hm2,其它未利用地19.13hm2。施工营地和施工道路临时占地占用期间,占用土地的生产能力暂时丧失,待工程完工后,可恢复其用地功能。弃渣场占地主要是坑塘和局部河道低洼地带,弃渣后进行土地平整,恢复其河道行洪能力,但原有坑塘低洼地的蓄洪滞洪和
水产功能将丧失。现场调查分析认为:工程河段无大型蓄滞洪坑塘和主要水产养殖鱼塘。因此,平整工程河段,削高填低有利于河道行洪,对蓄滞洪能力影响甚微。
⑶工程建设对城市景观生态的影响分析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不仅使西宁市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改变西宁市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西宁市河道防洪工程将现直排入湟水河河道的排污管道截流后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河道内无序堆放的垃圾集中清理后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对改变城市环境卫生、提高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居民休息娱乐环境具有非常重用的意义。随西宁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完成运营,河道两岸的土地利用价值得到迅速提高,配套建设的滨河路绿化美化工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⑷工程建设对主要陆生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 ①对人工护岸林草地的影响分析
治理河段两岸西宁钢厂人工林地、西郊乐园人工林地、南川公园人工林地、湟乐公园人工林地均无专门灌溉渠系,林木主要靠天然降水和河道两岸地下水生存,长势良好,已基本成林。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在这几处人工林地均采用蜂巢网格护坡结构,不切断河道与地下水的补给联系。工程只要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林地内植株,防止不必要的破坏和砍伐,工程建设对这类人工林地的影响较小。
治理河段北川河两岸、团结桥下游湟水河右岸零星生长有桥、灌木和草本,不成片。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②对宁湖的影响分析
治理河段下游宁湖属人工湿地,主要功能是景观娱乐,湖中分布由当地常见土着鱼类。工程建设起由于水土流失量增大,从而使湖中泥沙剧增,对湖区清淤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影响湖中水生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工程施工期要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下游水生生态环境。
③弃渣场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1#、2#弃渣场县分布有成片杨树林,工程大量弃渣势必会影响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工程施工弃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破坏部分植株和林地内的灌木和草本,从而破坏了林分结构,进而影响到乔木的生长和发育。另外,工程弃渣多采用机械弃渣,车辆难于进入林地内作业。因此建议主体工程设计中,弃渣场要避开林木生长地段,重新考虑这两处渣场的弃渣规划或另选渣场。
④对门源桥上游江心洲的影响分析
门源桥上游江心洲是本次治理河段内唯一存在的一块江心洲,位于北川河闹市区段,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价值。该段河道现宽80米,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拓宽河道,河床标高达到治理标高要求,因此河床可不必深挖,本次评价建议在满足行洪要求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式,尽量保留这块城市河道生态用地。
6.1.3工程实施对评价区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工程河段主要鱼类有4种,均为土着鱼类,分别为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高原鳅(Triplophysa)、拟硬刺高原鳅(Triplophysa(T.) pseudoscleroptera)、粗状高原鳅(Trplophysa(T.) robusta),种群结构较为单一。
工程河段由于水体污染较重,不属于上述四类土着鱼类的主产区,无重要越冬场、产卵场和觅食场。
⑵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鱼卵依据比重、大小与粘性强弱分为四种类型:(1)浮性卵;(2)漂流性卵;(3)沉性卵;(4)粘性卵。又根据鱼卵的特性以及产卵的环境和鱼卵的发育特点,可将鱼类的产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产卵于水层中;(2)产卵于水草上;(3)产卵于沉水石块或其它基质上。
工程河段四种土着鱼类均产沉性卵,一般无固定的产卵场,产卵于浅水湾或水较浅的河段,工程河段无大型浅水湾,工程建设对鱼类的产卵不会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另外,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河床搅动而使河流泥沙含量迅速增高,影响鱼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防洪工程实施以后,湟水干流西宁以下河段由于污水处理率提高而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有利于湟水干流下游河段鱼类的生存与繁衍。
⑶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
工程河段施工过程中,河床整治引起底泥深翻,从而造成底栖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影响底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工程施工结束后,随着河床冲淤平衡与底床的稳定,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会逐步得到到恢复。
河道整治完成后,由于河床加宽,水流速度相对减慢,适于缓流的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将有所增加,而适于急流的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所减少。而如绿藻门等固着生长的丝 状体、枝状体藻类的数量增多。工程运行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与藻类相似,其种类和数量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底栖无脊椎动物中适应激流的种类将减少,而在缓流中生活的种类将增多。
6.1.4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
⑴对生产力的影响
工程建成运行后,没有阻断河水与周边生态系统的水力联系,相反由于现有部分浆砌石河堤的拆除,地下水排泄补给地表水更加通畅,有利于河岸陆生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预测工程运行后工程河段自然系统的生产能力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评价认为工程对区域自然系统生产能力的影响能够维持在系统承受的范围之内。
⑵对自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①恢复稳定性分析
工程运行后,工程河段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包括水生生物量和陆生生物量)整体应呈上升趋势,因此工程建设对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影响不大。
②阻抗稳定性分析
从总体上分析,工程不会改变评价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因此认为评价区仍可维持异质性现状,并具有一定的动态控制能力,阻抗稳定性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总之,工程实施后,评价区自然系统的生产能力有上升趋势,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影响不大。
6.2水土流失分析
6.2.1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预测
①原地貌、土壤、植被破坏情况的预测结果
根据工程设计资料进行统计,青海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原地貌、土壤、植被破坏面积为193.94hm2。
②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预测结果
根据调查,项目区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只有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植被和地表,无人工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共计为193.94hm2,其中耕地72.30hm2、林地15.84hm2和河滩地46.53hm2,坑塘地9.81hm2,城市建设用地49.45 hm2,菜地0.12 hm2,行政区划属于西宁市。
③弃土、弃渣量预测结果
根据土石方平衡计算,本工程弃渣主要为建筑材料废弃物和原有防洪堤拆除物,共计15.71万t。
④水土流失量的预测结果
西宁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的新建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38194t,其中项目建设期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21659t,运行期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6535t。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7671t,其中项目建设期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8160t,运行期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为9511t。
6.2.2工程新增水土流失危害性分析
工程永久占地的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改变,临时占地使占压土地的肥力、土壤结构、立地条件类型等将发生不同程度改变,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工程建设将产生3.82万t的水土流失量,如果防护不当,可能使工程河段下游水流含沙量增大,将引起河床淤积抬高,减小过水断面,从而造成河道堵塞,行洪不畅,泄洪能力降低,直接威胁下游两岸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6.3河流水文、泥沙预测评价
6.3.1河流水文情势预测
预测表明,工程段各河流天然来水具有明显的丰枯年组交替演变,其径流变化情势总体呈下降减少趋势,河流水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在于上游下垫面条件、气候和区域水资源时空分配的变化,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对河流水量变化情势不会造成影响。
6.3.2河道演变预测
⑴河势稳定与冲淤分析
四河段不同年代横断面如图6-1、2、3所示。
图6-1 湟水干流西宁站不同年代横断面图
图6-2 北川河朝阳站不同年代横断面图
图6-3 南川河不同年代河道断面图
根据分析计算,湟水干流东川段、干流西川段、北川河、南川河治理河段的天然多年平均最大洪水流量分别为172 m3/s、296m3/s、177 m3/s、62 m3/s。
计算工程区各河段稳定河宽,见表6-1。 表6-1 工程河段造床流量、稳定河宽分析表 河段名称 湟水干流西段 湟水干流东段 北川河 南川河 造床流量(m3/s) 比降(‰) 172 296 177 62 5.3 5.3 5.3 15 A 1.4-1.6 1.4-1.6 1.4-1.6 1.7 稳定河宽(m)
50-60 69-80 50-61 31 6.3.4河道行洪影响评价
各河流治理段设计洪水水面线分析成果表明: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治理前大部分河段设计洪水位高于治理后洪水位,一旦逢遇50年、100年一遇洪水流量,河道行洪不安全,对治理区有淹没影响。本次防洪治理工程经对行洪自然断面进行挖填、宽的缩窄、窄的放宽,上下游大致相等整治后,治理河段设计洪水位考虑安全超高加风浪高与滨河路地面高程相等,其河道行洪断面安全性大大提高。
6.3.5对防洪抢险影响分析
根据《防洪法》规定,工程建成后,在河段范围内严禁堆放有阻碍行洪和抗洪抢险交通的障碍物。本工程建设在河堤两侧设计中考虑有滨河大道,在紧急防汛期可保证抗洪抢险物资运送车辆交通通畅。
6.3.6对河势稳定的预测
河道经过河堤护坡工程建设和整治,河道行洪顶冲段消除,改变了洪水原有的流态,洪水主流沿河道中泓线顺畅宣泄,减少了对两岸防洪堤护坡的冲击和淘刷,稳定了河势,有利于河段河槽的再造和行洪安全。
6.3.7河流泥沙变化情势预测
经对河道泥沙情势变化预测,河道整治后,工程对原河势及主河道纵坡没有大的改变,只对河道行洪壅水段、顶冲段的过水断面和岸坡作了稳定安全治理,使得洪水宣泄更加顺畅,有效降低和减缓了原河道汛期洪水的水位和流速,减轻了洪水对整治河道的冲刷力,一些中小颗粒的泥沙仍会被洪水冲刷带走,而上游进入工程区河段的推移质泥沙在洪水冲击作用下,则缓慢向下游移动,以填充被洪水冲刷后形成的凹面,使河床趋于稳定和达到新的冲淤平衡。
河道治理前后的流速变化情况见表6-2。
表6-2 治理段河道流速变化对比表
河名 湟水干流西段 湟水干流东段 北川河 南川河 造床流量(m/s) 172 296 177 62 3治理前流速(m/s) 2.95 2.95 3.02 3.41 整理后流速(m/s) 2.71 2.75 2.71 2.21 由表可知,治理前造床流量下的平均流速对现状河道属冲刷流速,治理后河道的平均流速较治理前的平均流速均有所减小, 因此治理工程实施后的河道不会再增加输往下游河流的泥沙量,相反使输沙量有减少的情势。
6.4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6.4.1工程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中配套有截污干管工程内容,由于防洪治理工程截污管网的实施,使工程段现有排入湟水河的废水污染物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削减,防洪治理工程本身运营期不产生废水污染物排放,因此,防洪治理工程在运营期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河段地表水环境质量。
6.4.2工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①北川河、南川河
北川河、南川河护岸河段处于本河流下游,河道下切较深,地表水、地下水交换主要以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为主。这两处的护岸采用混凝土预制板护岸加上浆切石护脚的形式,为完全的隔水断面,护岸的修建阻挡了垂直于河流走向上的地表地下水转化,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补给有一定的影响。但经过分析与调查,整个工作区内地下水流向和地表水流向大体是一致的,它的主流向是平行于护岸的方向,垂直于护岸方向的水量交换数量有限,而护岸阻挡的是垂直于它的水量交换。再者,由于护岸的深度有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仍能绕过浆切石护脚发生,这也从另一方面减轻了护岸对水的阻挡影响。经过调查,南川河与北川河地表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它的补给形式主要是通过河底进行垂向补给。河水对地
下水补给主要是通过河床进行垂向补给。由于护岸工程并没有改变河流河床的情况,故工程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原始方式不会改变。
综合考虑以上原因,可以得出北川河、南川河河段的混凝土预制板护岸对当地地下水和地表水转化有较轻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致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破坏。
湟水干流共有两段需进行护岸整治的河段,该段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既包括河水补给地下水也包括地下水向河水的排泄。这两段的护岸采用蜂巢网箱石笼护岸 + 蜂巢网箱石笼护脚的形式,具有很强的透水性。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土体密度越大,孔隙率越小,水流通过的平均孔隙尺寸越小,渗透系数越小,反之越大。根据实验测得砾石的渗透系数一般大于10-1cm/s,本次蜂巢网箱石笼采用30mm~120mm直径的卵块石填充,其渗透系数远大于湟水干流土层的渗透系数。
根据达西定律可分析得出,蜂巢网箱石笼护岸的透水能力大于工程区原始土层的透水能力,蜂巢网箱石笼护岸不会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交互的制约因素,它不会改变原始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水力关系。故湟水干流的护岸工程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6.5工程施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5.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工程施工作业中工程基础开挖、灰土拌合、施工道路建设、车辆运输等都会引起局地环境的粉尘和扬尘污染。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地段大部分为现有河床,土壤湿润,工程开挖过程产生的扬尘相对较小,由工程施工沿线主要的环境空气敏感点的分布来看,湟水河干流西段西郊乐园、苏家河湾以及湟水河干流东段康乐医院和朝阳小区距开挖施工点距离在50m左右,在工程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之内,为此,工程在该段施工时应加强开挖扬尘的控制措施,降低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②物料堆场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
施工现场物料、弃土堆积和混凝土搅拌亦会产生扬尘。一般情况下,施工扬尘浓度在150m内的贡献值可以达到0.5 mg/m3以下,其扬尘影响仅限于局部范围。为降低工程施工扬尘对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影响,工程在各河段靠近城区段人口密集区施工时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渣场尽量设置于学校、医院、居民点下风向和距离较远的地方,以降低扬尘影响。 ③车辆运输扬尘
工程施工车辆物料运输过程中粒(粉)状物料洒落、施工车辆在施工场地行驶的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扬尘,根据类比调查研究结果,在正常风速等天气条件下,运输过程中扬尘浓度随距离增加迅速降低,至150m处一般能够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施工道路扬尘具有明显局地污染特征。工程在车辆行驶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措施,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量减少70%,施工道路及场地拟采取洒水抑尘措施,施工车辆采取篷布加盖措施,施工车辆运输路线选择尽量避绕人口密集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工程施工运输车辆扬尘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具有随时间变化程度大,漂移距离近、影响距离和范围小等特点,其影响只限于施工期,随建设期的结束而停止,不会产生累积的污染影响。工程在加强对扬尘排放源的管理,堆料场尽可能考虑设置在居民点下风向和距离较远的地方,物料运输车辆采取洒水降尘、篷布遮盖等抑尘、降尘措施情况下,可以将工程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减至最小程度。
6.5.2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中主要以悬浮物为主,不含其它杂质。工程施工生产废水采取沉淀池沉淀处理措施,经沉淀处理后,废水全部回用于砂石骨料加工、混凝土拌合、周围区域绿化及道路降尘用水,不排入地表水体,因此,工程施工生产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工程生活污水采用在各施工营地修建废水收集池,设一台污水收集运输车,拉运至西宁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湟水河,对环境影响较小。
6.5.3对声环境的影响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本次施工期噪声评价划分为土石方开挖、堤筑和覆土绿化三个阶段,每个施工阶段又根据不同工程段特点分为网巢和浆砌石两个工程段进行预测评价。
①施工场界噪声预测结果
根据工程土石方开挖、堤筑和覆土绿化施工阶段各工程段噪声源强分布,采用点源模式施工噪声预测结果见表6-3。
表6-3 工程不同施工阶段和工程段施工噪声预测结果表
施工 阶段 土石方开挖 施工 阶段 堤筑 工程段 网巢段 浆砌石段 工程段 网巢段 距离 (m6.2 ) 26 42 50 70 75 80 100 132 150 265 470 预测 75.0 64.0 60.0 58.4 55.5 55.0 54.3 52.4 50.0 48.9 43.9 39.0 值 预测 86.7 75.0 70.9 69.4 66.5 65.9 65.4 63.5 61.1 60.0 55.0 50.0 值 距离 (m4.1 ) 24 25 45 50 70 80 100 142 150 255 450 预测 60.75.0 值 4 60.0 55.0 54.0 51.5 50.0 48.0 45.0 44.5 39.9 35.0 浆砌石段 施工 阶段 覆土绿化 工程段 网巢段 预测 89.1 75.0 74.6 70.0 68.9 66.1 64.9 63.0 60.0 59.5 55.0 50.0 值 距离 (m3.4 ) 10 22 41 50 70 77 80 100 150 预测 75.0 66.5 60.0 55.0 53.4 50.7 50.0 49.6 47.8 44.4 值 工程施工过程中,网巢工程段和浆砌石工程段土石方开挖施工噪声预测值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土石方阶段昼间75 dB(A)限值要求的预测距离为6.2m和26m,满足夜间55 dB(A)限值的预测距离分别为75m和265m,因此,工程昼间施工场界噪声基本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昼间75dB(A)的标准限值要求,而夜间施工场界噪声不能满足55 dB(A) 的标准限值要求,由于工程地处西宁市区,受施工夜间噪声影响的人口较多,因此,应合理优化工程组织,禁止工程夜间施工。
工程施工噪声预测至施工场界22m~150m以外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昼间60dB(A)标准,至施工场界77m~470m以外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夜间50dB(A)的标准。
从施工阶段来看,由于土石方开挖阶段投入施工机械多、机械噪声源声级高,因此其噪声影响比其他两个施工阶段声环境影响范围要广。从施工工程段来分析,工程浆砌石段施工噪声影响比网巢工程段大。工程土石方开挖阶段浆砌石工程段场界150m和470m以外方可以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昼间60dB(A)和夜间50dB(A) 标准限值要求。
②施工噪声对敏感点声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
考虑最不利的土石方开挖阶段,工程施工对各工程段主要声环境敏感点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见表6-4。
表6-4 工程施工噪声对主要环境敏感点影响预测结果
敏感点 1#西钢家属院 2#西郊乐园 3#苏家河湾 4#光明私立学校 5#康乐医院 6#华容苑住宅小区 7#石头磊 8#朝阳小区 9#南川东路小学 10#新安庄村 预测值 52.4 60.3 58.4 55.5 55.5 60 69.4 65.4 63.5 61.2 背景值 昼间 57 46.6 53 47.8 55.9 53.9 43.8 56.3 53.3 47.5 夜间 46.5 38.7 42.5 39.8 46.7 44 36 44.2 46.8 36.9 迭加值 昼间 58.3 60.5 59.5 56.2 58.7 61.0 69.4 65.9 63.9 61.4 夜间 53.4 60.3 58.5 55.6 56.0 60.1 69.4 65.4 63.6 61.2 备注 网巢工程段 网巢工程段 网巢工程段 网巢工程段 网巢工程段 网巢工程段 浆砌石工程段 浆砌石工程段 浆砌石工程段 浆砌石工程段 工程施工土石方开挖过程中,网巢工程段主要敏感点昼间噪声除2#西郊乐园超标外,其余均可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标准要求,夜间各敏感点噪声预测值均超过标准要求,浆砌石工程段各主要敏感点昼、夜间噪声均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标准要求。因此需要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减轻其影响。
由于工程实施区位于西宁市市区,因此除上述主要的声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外,在湟水干流和北川河靠近城区段属于人口密集区,施工区周界50-150m范围内分布有较多居民点,工程施工无疑会对这些声环境敏感目标造成一定影响,为降低施工噪声环境影响,根据施工区噪声污染源数量多且分散的特点,工程应从施工组织安排(如禁止夜间施工)、施工工艺选择、阻断传声途径和保护敏感对象等多方面着手,采取声环境防治措施。为减少施工噪声扰民纠纷,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噪声影
响范围内的居民等声环境敏感点开展河道治理工程宣传,使广大居民群众理解和支持工程建设,并给与工程河道两岸施工场界150m范围内的居民、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点支付噪声超标补偿费等补偿措施,最大限度减免施工噪声影响。
6.5.4工程渣场、料场、施工营地环境合理性分析
⑴渣场环境合理性分析
根据施工总布置安排,本工程堆弃渣规划按四个工程河段施工区分别考虑,工程共设置6个弃渣场,总占地面积41.93hm2,弃渣场主要选择在河道两侧的洼地和荒地内,占地主要类型以河岸耕地、荒滩地和坑塘地为主,另有少量林地。
①湟水干流西钢桥~海湖桥工程段
该工程段主要分布耕地、林地和河滩荒地,工程共布设2个弃渣场,依据现场地情况,该渣场应予以优化1#弃渣场占用林地0.69 hm2,2#弃渣场占用林地1.00 hm2,在该区域内不允许填渣,以保护林地,优化后的弃渣场占地面积为:1#弃渣场占地8.2hm2,2#弃渣场占地2.65hm2。
②湟水干流建国桥~宁湖工程段
该工程段主要分布坑塘、耕地和河滩荒地,该工程段共布设2个弃渣场,其中1#弃渣场选择于湟水河北岸荒地及坑塘,场地稳定性良好,占地4.77hm2,处置渣量8.82万m3;2#弃渣场选于河岸以南耕地及坑塘,场地稳定性良好,占地4.4hm2,处置渣量7.82万m3。
③北川河朝阳电站引水口~门源桥工程段
该工程段主要分布坑塘和河滩荒地,该工程段布设1个弃渣场,选择于北川河河岸以西荒地及坑塘,场地稳定性良好,占地9.35hm2,处置渣量16.04万m3。
④南川河新安庄桥~解放渠渡槽工程段
该工程段主要分布坑塘、耕地和河滩荒地,该工程段共布设2个弃渣场,其中1#弃渣场选择于南川河河岸东荒地及坑塘,场地稳定性良好,占地7.57hm2,处置渣量11.72万m3;2#南川河河岸西耕地及坑塘,占地3.3hm2,处置渣量5.02万m3。
综上所述,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主要位于西宁市城区或城郊河道两侧,工程所选7个渣场优化后共占地40.23hm2,其中耕地19.2 hm2、河滩地11.23 hm2、坑塘9.8 hm2。不再占用林地。工程弃渣场场地稳定性良好,现状和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小,渣场周围无居民等敏感点,工程渣场选择遵循不占林地,少占耕地,多利用河道洼地及河滩的原则,堆渣高度在1.50m~1.80m之间,渣场弃渣堆置后可作为沿河景观用地或小区开发建设用地,渣场均不处于河道洪水淹没线以下,因此工程弃渣场的选择从环境角度分析是合理的。
⑵料场环境合理性分析
根据设计需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主要为块(卵)石料、砼粗细骨料和堤身填筑所需的土石料。
工程区河道沿线砂砾料极为丰富,堤防基础开挖砂砾石、河床疏浚开挖砂砾石,以及河床开挖混合土料均可作为河堤填筑料,储量与质量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工程堤身填筑土石料主要综合利用河堤基的开挖料。依据已治理河段以往施工和管理经验,本次防洪治理工程所需骨料、砂石料全部从湟水河干流和北川河具备合法采矿许可的骨料和砂石料场采购,不设置专门的采砂厂。
工程河堤填筑料综合利用河堤基开挖料,基本不会导致植被的破坏,同时也降低了投资,有效减轻了取料以及开挖料弃渣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工程块(卵)石料、砼粗细骨料从西宁市现有合法开采的骨料和砂石料场直接采购,西宁市现有开
采的骨料场主要位于小峡口采石场,据现场勘查,该人工骨料场环境现状为山体,植被覆盖率低,骨料的开采不会造成大的植被破坏。以上料场在开采完成后均采取植被恢复措施,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其料场的选择也是基本合理的。
⑶施工营地环境合理性分析
按项目设计共设置有10个施工营地经实地考查及西宁市以往河道治理工程的具体施工状况,施工处于西宁市区,将部分施工营地设置在市现有民房或租赁的建筑物内,不再新设置施工营地。将设置的10个施工营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见表6-5。
表6-5 西宁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营地优化 序号 河道 河段 西钢桥~海湖桥 建国桥~宁湖 朝阳电站引水口~门源桥 优化前 占地个数 (m2) 2 2 2 2 1 1 10 3000 3000 3000 3000 1500 1500 15000 1 1 1 5 优化后 占地个数 (m2) 1 1 1500 1500 1500 7500 1500 1500 1 2 3 4 5 湟水干流 南川河 新安庄桥~解放渠渡槽 北川河 火烧沟 曹家沟 合计 由现场情况,南川河依托预制厂和木材场的现有设施,不再设置施工营地,湟水干流西段及东段各设一个施工营地,另外均依托西宁市水务局管理用房和租赁西钢家属院用地设置。北川河设置一个施工营地。两个沟道各设置一个施工营地。
由优化设计,施工营地由10个减为5个,占地面积由15000m2减为7500 m2。以减轻施工期施工营地的废水等污染物环境影响。优化后的施工营地符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分布是较为合理的。
6.5.5工程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⑴施工弃渣
工程弃渣主要来自于河漫滩及河床开挖 以及河道整治建筑和生活垃圾等。工程河漫滩及河床开挖弃渣主要为杂填土层与第三系粘土岩,河道整治主要产生建筑和人工堆积垃圾等,以上各类渣处置不当均易产生水土流失。 弃渣对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渣场占地对植被的破坏、弃渣对周围自然景观、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弃渣堆放对河道行洪的影响。
工程弃渣共占地41.93hm2,优化后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坑塘、河滩,占用耕地及河滩地分别为19.2 hm2和11.23hm2。工程占地将导致占地区植被的破坏。工程通过移民安置耕地补偿以及异地移植,弃渣完成后渣场表面植被恢复等措施的实施,将使工程弃渣对植被破坏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河道治理工程弃渣场均选择于较为低洼的荒地、坑塘、滩地、耕地内,弃渣堆高考虑沿河居民小区开发和沿河景观用地要求,设计为1.5-1.8m,采取填平补齐措施,使弃渣的最大堆高不会明显高于周围地面高度,堆渣完成后,渣场表面覆土绿化措施治理后,不会对周围景观产生负面影响。工程弃渣场选择均不在河道一级阶地及山洪沟道内,不存在弃渣堆放对行洪的影响问题。此外,工程在做好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恢复措施前提下,其渣场对生态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 ⑵生活垃圾
施工区施工高峰期施工人数为840人,经预测,日产生活垃圾量最大为0.42t,各施工区共累计产生生活垃圾量为306.6t。生活垃圾中有机质等多种复杂成份,如不及时清理,垃圾中有机质会变质腐烂,发生恶臭,污染空气,招引和孳生苍蝇,
繁殖老鼠,垃圾中的病原微生物就会随着雨水淋洗,污染水质,也会随着飘尘污染大气,造成疾病传染和流行,特别是肠道传染疾病。为了预防生活垃圾对土壤、水环境、景观和人群健康的危害,预防垃圾随意向河道倾倒,在施工过程中生活垃圾要实行袋装化,集中收集后定期运至西宁市生活垃圾场填埋处置。
6.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6.6.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施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工程的建设将带动施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石料、铅丝网等建筑材料,将促进当地建筑、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随着工程的开发,将促进当地肉类、蔬菜等副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将促进当地服务业、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搞活当地经济,而且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工程建设还将改善当地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对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⑵工程运行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的建设,将西宁市防洪能力由现有的3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可以提高城市防洪减灾的能力,优化西宁市投资环境,树立地方政府形象,将有利于促进招商引资,带动旅游业,增加社会就业,促进西宁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6.2对人群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⑴工程施工期
据当地防疫部门提供的资料,工程所涉及西宁市常见传染病有痢疾、肝炎和麻疹等,可以达到国家控制区标准要求,但据初步调查,工程影响区西宁市城区范围人员较多,个别施工区域垃圾、粪便到处堆放,生活污水排放系统不完善,此种状况极易对周围环境、饮用水源构成污染,进而为传染病、流行病的爆发提供可能。因此,工程施工区域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条件依然存在,施工期为了保护人群健康,评价建议采取防护措施,在施工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得以切断,大大降低了传播的可能性,同时对当地群众的教育也使传染病的源头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施工期临时医疗机构的设立也改善了当地居民就医条件,大面积发生传染的机率很小。
⑵运行期
工程运行后,施工人员将全部撤离,只有少量管理人员集中在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站,负责工程日常的与运营管理,与当地居民发生传染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极小。
6.6.3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影响
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区为湟水河干流西钢桥~海湖桥工程段、南川河新安庄桥~洪水桥工程段、北川河朝阳电站引水口~门源桥工程段和湟水河干流建国桥~宁湖入口工程段,目前治理河道两侧主要以简易道路为主,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后,沿各治理河道两侧修建人行滨河路,滨河路的建设可以方便河道两岸人们的
出行,改善城市环境与面貌,为人们闲暇时提供一个休闲、漫步的场所,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有利于当地与外界沟通和交流。
6.6.4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施工期施工人员的消费也将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6.6.5对宗教信仰影响
工程处于西宁市市区,该区域回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民族组成复杂,各民族又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工程在建设期间施工人员大量进驻,由于信仰的不同可能会产生误解,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可能会阻碍工程的进展,激化民族矛盾。因此,无论在建设期还是在运营期,应当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6.7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目前湟水河西宁市段河道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由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河道内生活及生产垃圾遍布,这种状况不仅对湟水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引起严重的水环境问题,而且呈现出脏乱不堪、景观环境较差的状况,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对现有散落河道的垃圾进行清理,在河道两侧采取工程和植物防护措施,可以保持河道清洁和周围环境的净化,改变现有河流景观,净化周围环境、美化城市环境。
工程新建河堤护坡工程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保持了河道原有的生态功能,在设计洪水位以上对蜂巢网箱石笼缝用土和草籽填充恢复植被,可以绿化美
化景观,回归河道的自然生态景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实施拓宽取直工程措施,增加了水面面积和绿地面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份,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
⑵景观影响负效应
为最大限度地使防洪治理工程与周围环境保持景观协调性,根据各河道治理工程段周围景观环境特点,本工程在岸堤设计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工程采取了与周围景观协调的岸堤护坡工程措施,因此工程运营期对景观的负面环境影响较小。
项目对景观与视觉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施工场地的大量开挖、各类施工机械运转、施工弃渣、施工建材堆放等,都会对景观与视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建成后河道的清洁程度及周围环境的维护也会影响到景观环境,管理不善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6.8移民安置影响分析
⑴工程占地及拆迁对当地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影响
工程所占耕地位于西宁市区,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极少,仅为0.8亩/人,征用土地涉及农村人口975人。据统计,移民拆迁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好,除农业生产外,其他经济相对发达,该区域土地种植的收入占家庭实际总收入的比重很小,不足10%,收入主要来自务工和服务行业,农业收入目前已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工程占用耕地会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可以通过土地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占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保证拆迁户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的生活水平。
⑶对拆迁移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工程占地补偿费和移民安置费采用评估价计算,保证了移民生活基本安置费用,需要安置的移民利用工程占地的移民补偿资金可以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农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
⑵对安置区域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拆迁以货币形式一次性补偿安置,不建设新的移民安置区,不进行新的土地开发,因此不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及新的水土流失,不会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6.9环境风险分析
6.9.1施工期风险分析
施工期的主要风险有施工期洪水风险、岸堤开挖边坡塌方、施工河道施工人员溺水等人身安全风险。
⑴施工期洪水风险
工程区干支流洪水均由上游区暴雨形成,暴雨一般多发生在7月-9月,具有暴雨历时短,雨区笼罩面积小,强度大,各河流暴雨与洪水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相应性,所形成的暴雨洪水多为陡涨陡落,峰高量不大,历时短,冲刷力强的特点。工程在7月-9月洪水季节施工时,一旦发生较大洪水,会影响施工导流及围堰安全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工程应采取防洪水风险防范措施,即河道围堰、导流等施工避开汛期,河道施工时应利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准确及时地做出洪水预报,及时制定施工应对方案,将施工期洪水对工程及施工人员的风险危害降低到最小。
⑵岸堤开挖边坡塌方
工程施工时岸堤开挖引起边坡塌方,不但会危害施工人员人身安全,而且会使大量土方涌入河道,进而影响工程段水环境质量,因此,工程应合理确定岸堤施工放坡比例,确保边坡稳定,采用超前支护法和超前地下水沉降等措施,防止边坡塌方等风险发生。
⑶施工期人员溺水安全风险
防洪治理工程在四个河段岸堤上进行施工,极易发生施工人员落水事故,尤其是在水量较大的北川河和湟水干流河堤施工段,人员落水后溺水身亡的风险性极大,为防止施工人员落水事故风险,工程应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自救等方面教育,禁止施工人员进入河道戏水,河道施工人员施工配备救生衣等防护措施,降低施工人员溺水事故发生的风险。
6.9.2运营期风险分析
⑴地质因素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
据调查,工程实施区无较大范围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等不良工程地段,工程实施范围亦无区域性断裂构造,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工程由于地质因素造成防洪堤岸边坡塌方的可能性较小。
⑵地震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
由于工程堤坝不高,因此地震对堤坝的风险较小。 ⑶洪水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
工程经对行洪自然断面进行挖填、宽的缩窄、窄的放宽,上下游大致相等整治,部分河段裁弯取直,河段设计洪水位加上风浪高并考虑安全高度后与滨河路地面高程相等,提高了防洪标准等级,保证了泄洪通畅,降低了洪水造成防洪堤坍塌的环境风险。
⑷河水浸蚀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
本防洪治理工程湟水河东、西两工程段断面设计采用蜂巢网箱石笼护坡,南川河、北川河段采用混凝土预制板护坡。采用混凝土预制板护坡与蜂巢网箱石笼护坡
相比,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强度较好,蜂巢网箱石笼护坡由于属于透水结构,较易受到河水浸蚀引起防洪堤掏空甚至于坍塌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蜂巢网箱石笼护坡属于不固定结构,因此,即便引起掏蚀后,也不会造成堤体整体结构的损坏。工程设计中,蜂巢网箱石笼护坡加大了底宽设计,网箱石笼下铺设无纺土工布反滤,可以防止堤岸的细粒土流失,减少河水浸蚀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
7、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7.1水、气、声、固废生态保护措施
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详见表7-1。 表7-1 水环境保护措施
时段 废水种类 块砾石及作业面冲洗废水 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 浆砌石及砼养护废水 施 工 基坑废水 期 保护措施 在施工现场开挖形成临时废水沉淀坑池,10~20m3不等,可用防水布或塑料薄膜防渗,废水排入沉淀池后加入絮凝剂让废水静置沉淀2h,处理后废水全部用于砂石料再冲洗或混凝土的拌和,泥浆在间歇期通过蒸发、晒干等自然干化脱水,外运至就近弃渣场。施工段结束后沉淀坑池填埋处理。 运营期 在河岸线河道侧布置集水沟,在末端设一沉淀坑池,往池中投放一定量絮凝剂,让废水静置沉淀2h后用水泵抽出,其中,处理后废水可回用为养护水,污泥自然干化后外运至就近弃渣场。 在基坑水汇集到一定程度后向基坑投放一定量絮凝剂,让基坑水静置沉淀2h后用水泵抽出外排至湟水河。 在施工营地设置废水收集池,收集池容积8 m3,收集施工营地各类废施工人员水,工程配备一台收集清污车,将污水拉运至西宁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生活污水 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弃渣场应做好隔层处理,防止雨水淋滤,同时施工建筑垃圾及废弃物应及时清理; 其它 ·施工用水尽量做到节约用水,重复利用; ·施工期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机械油污的滴漏,施工机械及车辆依托社会。 管理人员由西宁市城市基础设施解决。 生活污水 其它 ·对河道两岸安排专人巡查,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污水排排入河道和在河道内倾倒垃圾。 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空气保护措施详见表7-2。 表7-2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一览表 时废气段 种类 主要内容 保护措施: ·对公路进行定期养护、维护、清扫,保持道路运行正常; ·在无雨日,对于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简易泥结碎石路面道路要有专门的撒水装置定时洒水,一般每天可洒水2次,早、中各一次,在进出口处保持路面湿润,并铺设砂砾、弃石铺设路面,以减少由于汽车经过和风吹引起的道路扬尘; ·运输土方和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要用挡板和蓬布封闭,车辆不应装载过满,以免在运输途中震动洒落; ·料场开挖优先采用湿法开挖,减少扬尘污染的产生; ·料场在大风天气或空气干燥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撒水等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施工程序与工艺: 施工期间,应采用尾气排放达到《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1-14761.7-93)的运输车辆,并对运输车辆和燃油机械安装尾气净化器、消烟除尘等设备。 保护措施: ·燃油机械尽量使用优质燃料; ·定期对燃油机械、尾气净化器、消烟除尘等设备进行检测与维护; ·运输车辆要统一调度,避免出现拥挤,尽可能正常装载和行驶,以免在交通不畅通的情况下,排出更多的尾气; ·加强对施工机械管理,科学安排其运行时间,严格按照施工时间作业,不允许超时间和任意扩大施工路线。 施工程序与工艺: 水泥、石灰等易产生粉尘物料采用封闭式运输,减少风起扬尘的产生。 保护措施: ·粉料存放与混凝土系统要有专人负责,在大风天气或空气干燥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条件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扬尘的产生; ·合理安排拌合点,尽量减少拌合点设置,采用灰土集中拌合; ·水泥、石灰等容易产生粉尘的物料在临时存放时必须采取防风遮盖措施,可以采用帆布覆盖的方法减少粉尘的产生,临时堆放的土方要用挡板封闭,表面要经常洒水保持一定湿度。 保护措施: ·工程弃渣场要有专人负责,在大风天气或空气干燥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撒水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根据渣场的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渣场绿化规和复垦措施。 道路料场等粉尘 燃油施 废气 工 期 粉料与混凝土系统粉尘 渣场扬尘 施工程序与工艺: 施工 ·施工队伍生活营地要集中设置、避免分散,生活区内生活用能源尽量采营地 用液化石油气和电能,禁止采用燃煤露天大灶,以减轻空气污染。 ·严格禁止施工作业场地及施工营地的生活垃圾乱堆乱弃。 运行期 无废气排放源 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详见表7-3。 表7-3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一览表 时段 主要内容 施工程序与工艺: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高噪声机械配置减震机座等临时降噪设备。 保护措施: ·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 ·夜间应减少施工车流量,设立标示牌,限制施工区内车辆时速在20km以内,严格控制车辆鸣笛,限制车辆等噪声污染; ·打桩机、推土机、挖土机、振捣棒等强噪声源设备的操作人员配戴耳塞,加强身体防护。 保护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高强度施工,在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地带施工,合理确定施工平面布局,高噪声源设备尽量远离敏感点; ·施工前对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内的居民等声环境敏感对象进行河道治理工程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工程建设; ·给与工程河道两岸施工场界150m范围内噪声超标受影响的居民支付施工噪声影响补偿补助费。工程实施临近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对象时,在学校医院侧设置隔声屏障。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 施工期 施工安排 营运期 无噪声源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处置措施见表7-4。
表7-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处置措施一览表 时段 主要内容 工程弃渣 施工期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营运期 河道环境卫生监管 保护措施: ·工程弃渣应尽量予以综合利用,同时工程弃渣场应有专门设计,防止产生水土流失,具体见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科学施工,尤其是混凝土搅拌地等地方,防止砂浆等的遗漏; ·河道堆渣及导流围堰合理安排,科学施工,尽量减少河道水流区水土流失。 现有河道废弃岸堤拆除及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送至西宁市尹家沟垃圾填埋处理场。 施工程序与工艺: ·为了预防生活垃圾对土壤、水环境、景观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在施工营地、各施工点设置垃圾桶,并每2天外运至西宁市尹家沟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保护措施: ·对垃圾桶、垃圾集中存放处定期喷药消毒,防止苍蝇等害虫滋生。 保护措施: ·工程建成后,设立明显标志,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严禁在河道及两侧范围内倾倒垃圾,防止水质污染和阻塞河道行洪。 工程生态减缓及恢复措施见表7-5。人群健康和安全保护措施见表7-6。 表7-5 工程生态减缓恢复措施 评价因子 保护措施 ·严格记录施工前植被状况,施工完成后进行绿化,尽可能使生物量损失降到最低; 生物量 ·对渣场采取土地平整+表土覆盖+土地复垦,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地损失; ·工程完毕后,配套建设河道两岸绿化,使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区域,对因施工而遭到破坏的植物,在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补偿; 生物多样性 ·选择合适的施工期,优化施工方案,抓紧施工进度,施工结束后尽早恢复; ·保护好水体水质,以避免对水生生物数量的影响; ·严禁施工人员下河捕鱼、采摘野生植物。 ·合理设计弃渣场面积、高度,保持与周围景观环境协调性; ·在水土保持措施完成后,对渣场表面进行土地平整和表土覆盖。并依据植被生态演替的基本规律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对料场造成的裸露地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或复垦措施; 景观环境 ·施工完成后,对场内交通道路进行平整,尽量恢复原有的景观类型; ·河道治理工程防洪岸堤建设完工后,采取蜂巢网格河堤绿化防护,对护板护坡两岸进行绿化等措施,保持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合理确定废工导流方案,以尽量减少对河水流量及流速的改变,以减轻河流水生生物及景观的不利影响; ·做好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防护,保持河水泥沙量增加不明显,不至鱼类等水生生物 明显影响下游河流生态环境用水; ·施工期加强对施工活动及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对工程河段的水体污染,减免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在工程中列支部分费用,用于湟水河土着鱼类资源保护宣传及相关研究。 ·在施工区设置警示牌,标明施工活动区,并加强施工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其它 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非施工区严禁烟火、狩猎和捕鱼等活动; ·施工区域内应对施工机械车辆进行严格管理,规定运输线路,严格禁止进入非施工区,最大限度减轻施工活动对两岸动物、植物的影响。 表7-6 人群健康和安全保护措施 时段 人群健康和安全保护措施 施 工 期 ·在河道治理工程区及施工生活营地每年定期灭杀老鼠、蚊虫、苍蝇、螳螂等,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染媒介; ·加强施工区施工人员集体宿舍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及时清理衣物,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 ·加强施工区内食堂的卫生管理,每季度进行一次卫生检环境卫生清理 查,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人员方可从事餐饮工作; ·加强工区饮水水源、公共餐饮场所、垃圾堆放点、公共厕所等地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卫生检查,除日常清理外,每月至少集中清理两次,生活废弃物就近弃置清场妥善处理。 ·在施工人员进驻工地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健康调建档及查和疫情建档、健康状况、传染病史、来自的地区等,普疫情检查项目为:布鲁氏菌病、痢疾、肝炎等,外来施工人员还查 应监察来源地传染病等。 ·根据疫情普查情况定期进行疫情抽样检疫,疫情抽查的疫情抽内容主要为当地易发的布鲁氏菌布、痢疾、肝炎等,以及查及预其他疫情普查中常见的传染病,发现病情并及时治疗; 卫生防计划 ·为有效预防现场流行疾病,提高施工人员的抗病能力,防疫定期对施工人群采取预防性服药,疫苗发种等预防措施。 措施 ·各施工单位应明确卫生防疫责任人,按当地卫生部门制定的疫情管理制度及报送制度进行管理,并接受当地卫生疫情监部门的监督; 控和应·建立疫情监控站,随时备用布鲁氏菌病、痢疾、肝炎等急措施 常见传染病的处理药品和器材,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对传染源采取治疗、隔离、观察等措施,对易感染人群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上报卫生防疫主管部门。 ·设立卫生监督岗位,配备一名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卫生防疫、卫生管理等工作,并配备有关常用药品和应急物品; 健康和安全措施 ·配建设饮用水供应设施,向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提供优质饮用水; ·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必须佩戴安全帽,进入施工场地后必须严格遵守施工管理要求; ·制定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疫情监控制度,以制度措施 及各施工环节的安全生产操作程序,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编制卫生防疫措施、疫情、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在食堂、宿舍等人员生活营区布设环境卫生展板,宣传环境卫生、卫生防疫的基本知识,包括施工区环境卫生、卫生防疫的管理制度、防治措施等; 教育措施 ·在施工区、生活营区布设安全生产宣传板,在施工人员首次进入施工区前、施工期内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会议,宣传各施工环节生产程序、安全生产制度、危害,以及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等。 7.2水土保持防治方案
7.2.1总体布局
⑴主体工程建设区措施总体布局
主体工程设计中对该区有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土方平衡优化、排水系统、防洪堤、护坡措施、施工临时围堰及主副堤绿化等。
⑵施工临时道路区措施总体布局
挖方形成的边坡采用植物措施防护,道路两旁设置集排水设施,工程结束后,清理平整场地,对可实施植物措施地段,进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后人工恢复植被。
⑶弃渣场及施工生活营地措施布局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本工程共设置7个弃渣场,优化后占地40.24hm2,是主要的新增水土流失区。本工程优化后设置了5个施工营地,占地面积约为0.75hm2,所有工区均设置在河漫滩上,工程挖填平衡。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主要为施工期的渣场临时拦截工程、排水及沉沙措施,工程结束后,清理平整场地,对土地实施复垦或人工绿化恢复植被。对施工营地的水土保持主要为地面硬化处理,完善场内排水设计,完工后对施工迹地的土地平整、压实等。
⑷工程拆迁区措施布局
本工程拆迁占地约9.18hm2,属本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全部为平房和楼房,拆迁采用资金补偿,安置区的选址由政府统一安排,在房屋拆迁时,由西宁市水土保
持监督站会同西宁市水务局负责监督承建单位采取防治措施。具体水土保持要求如下:
①在拆迁时,施工单位应利用PVC塑料板或铝合金板、木板等材料对拆迁范围进行围挡,封闭施工,坚决杜绝决野蛮施工方法,防止拆迁废弃物撒落在拆迁区以外造成水土流失。
②对拆迁垃圾要及时清运,杜绝在雨天进行拆迁施工,做好拆迁区内排水措施,防止由于雨水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
③拆迁完毕后,对场内进行清理平整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按照主体工程建设区水土保持布局做好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7.2.2工程措施设计
⑴主体工程建设区工程措施设计
根据水土保持措施布局,该区主要的新增措施有施工围堰外部的排水沉沙措施。
①排水措施设计
主体工程对开挖基坑积水、围堰渗水采用低扬程小功率的潜水水泵排出,直接排入河道,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为了防止基坑排水产生漫流在未扰动地表表面形成面蚀,每隔500m,沿河道垂直方向设置一道排水沟,使基坑排水集中排放。
根据主体工程量算,本工程需修建排水沟1810m。 ②沉沙池设计
该区主要排水来自开挖基坑积水,排水中夹杂大量泥沙,为了防止排水直接排入河道,在每处排水沟尾部设置小型沉沙池。沉沙池容积按连续18小时排水量计算,每个沉沙池容积56m3,沉沙池尺寸为:下底宽×下底长=2×4m,上底宽×上底
长=6×8m,深2m,沉沙池边坡及底部利用彩色塑料布衬护处理,沉沙池每2天清淤一次,清出的淤泥用来填筑副堤。本工程需设置沉沙池52个。
③临时占用施工迹地处理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该区有3.09hm2,工程结束后,必须对该部分占地做夯实处理,防治河道基流及降雨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夯实密度要达到1.90t/m3以上。
⑵临时施工道路区工程措施设计 ①路面防护工程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临时施工道路的路面防护主要是对路面进行硬化处理,根据水土保持评价,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②路堑边坡防护工程
本工程道路布设地段平坦,开挖、回填地段少,开挖量少,但道路长,占地面积广,是本方案的重点防护地段。为了避免临时道路在使用过程中,降雨对路堑的冲刷作用,避免路面来水对道路两边产生水力侵蚀,采用排水沟、削坡等措施。
⑶弃渣场及生活营地工程措施设计
根据水土保持措施布局,该区主要的新增措施有渣场外围的排水沉沙措施。 本工程需修建排水沟2590m,需设置沉沙池14个。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该区有3.09hm2,工程结束后,必须对该部分占地做夯实处理,防治河道基流及降雨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夯实密度要达到1.90t/m3以上。
⑷植物措施设计
根据工程扰动地表原始立地条件本方案主要植物措施设置地段为施工临时占地。共计绿化面积为66.87hm2。
本工程植物措施选择灌草混交的恢复植被。采取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灌草根系发达,对立地条件要求低,且护土改土作用大,生长迅速,能尽快发挥水土保持功能,灌草的种植比例为1:2。种植密度、规格及方式具体见表7-7。
表7-7 植物措施种植密度、规格及方式 植物名称 沙棘 柽柳 披碱草 早熟禾 株距×行距 (m×m) 1.5×3.0 1.5×3.0 混播,比例为1:1 64kg/hm2 规格 1年生1级苗 1年生1级苗 颗粒饱满,无虫害 方式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 撒播 撒播 幼林抚育管理包括补植、松土、除草、灌溉、修枝、培土、平茬促长及病虫害防护,禁止人为破坏。造林2年内以松土、除草、扩穴为主,每年不少于3次,其中春季一次;幼林闭郁后开始修枝;对成活率小于85%的地块应进行补植,每干旱季节每2个月灌水一次,雨季3个月灌水一次。
7.2.3 水土保持临时措施设置
⑴主体工程建设区临时开挖面下部的临时拦挡措施 ⑵临时道路挖方边坡临时植物防护措施
在经过削坡处理的临时道路开挖边坡,撒播披碱草,防治降雨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撒播规格为25kg/hm2。
⑶表土临时剥离堆放
对于施工临时道路占用林地地段,为了保持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需对表层进行剥离、临时堆放处理,表土剥离防护措施。
⑷开挖临时堆积物、建筑材料堆积物临时防护
对开挖临时堆积物及建筑材料堆积物周边采用装土编织袋围堰防护,在大风、暴雨时其表面采用草帘掩盖,防止水土流失。编织袋围堰断面参考表土剥离的防护措施。通过估算,需编织袋10000只,草帘2000m2。
⑸设置信息系统,防患于未然
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与当地气象部门和水文部门取得联系,获取灾害性天气(暴雨和大风)预报资料,及时调整施工时序,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⑹加强管理,提高施工人员水土保持意识
严格按照主体工程所规定的施工时序和本方案制定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施工。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施工人员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护的重要性,在施工中自觉执行有关规定。
7.3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进展计划
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进展计划见表7-8。
表7-8 西宁市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分期实施计划
环境保护措施 水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声环境保护措施 固废处理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 生态恢复措施 人群健康和安全保护措施 施工期 2008~2010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运行期 2010~ 8、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工程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见图8-1。 西宁局水务局 防洪治理工程管理处 现场管理站环境监理部防洪治理工程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科 环境监测部门 职能科室 防洪治理工程施工管理注 信息流方向 图8-1 西宁市防洪治理工程管理处机构设置 本工程施工期监测计划见表8-1。 表8-1 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要素 监测因子 施工废水监测因子为PH、SS及流量 生活污水收集池及污水收集拉运状况 环境空气 TSP、SO2、NO2,同步实测气温、风速和风向 监测点位 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搅拌系统生产废水经处理后的回用水 施工营地 施工区上风向及下风向环境敏感点 (每个施工区段选1个测点) 施工区场界及最近环境敏感点 (环境敏感点监测点位见表1-4声环境敏感点) 按总施工人员的15%抽查 湟水干流、南川河、北川河施工区 湟水干流、南川河、北川河施工区监测时间、频次 枯水期、丰水期分别监测一次 每季度监测一次 每年施工高峰期监测一次 水环境 声环境 等效声级 每年施工高峰期监测一次 人群健康 卫生检疫 每年一次 施工前监测一次,根据施工进度,每年施工高峰期监测一次 每年一次 调查植被覆盖率、种群分植被布、数量等,调查野生动生 及水物种群分布、种群数量、态 生生生物活动范围及生态习性 监 物监测 调查水生生物物种及种群测 数量 下游河段 弃渣场的地形、地貌及其变化情况、占用土地面积、弃渣量及堆渣面积、林草覆盖率、林草生长情况以及临时防护措施的效果 开挖面冲刷及河水冲刷情况 开挖面冲刷及边坡垮塌情况 弃渣场 施工第一年1月~第二年12月 水土保持 监测 施工河堤 施工公路、施工场地 施工第一年~第二年12月 施工期每年雨季和雨季后各监测一次 工程运行期水环境及生态监测计划见表8-2。 表8-2 运行期环境监测计划 序 号 水 环 境 监测 内容 地表水 环境 监测项目 PH、SS、石油类、COD、氨氮、粪大肠菌群、铁、锌 人工植被的存活率、种植密度和覆盖率; 植物存活率、种植密度和覆盖率; 调查分析鱼类资源影响和恢复程度; 观测防护措施效果、植物生长情况并监测渣场下游河道泥沙含量 施工迹地的观测主要是观测生物措施实施后的效果以及林草生长情况 观测生物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林草生长情况 监测地点 工程区段的地表水监测断面由例行监测断面控制,即上游设1个对照断面、下游1个控制断面。 重点调查 施工场地周围 调查弃渣场和取料场 工程区段 监测时间及频率 运行初期收集枯、平、丰三个水期、两个年份的监测数据 运行后头3年,1次/年 运行后头3年,1次/年 运行后头3年 ,1次/年 运行后6年,1次/年 植被及水生生物监测 生 态 调 查 渣场 水土流失 监测 料场 运行后6年,1次/年 施工公路及施工场地迹地 运行后6年 9、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分项投资情况见表9-1。
表9-1 环保投资估算汇总表
序号 工程费用和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投资(万元) 工程总投资 项目环保、水保总投资 项目水土保持投资 项目环保投资 环保固定资产投资(Ⅰ~Ⅲ) Ⅰ 环境保护措施 水质保护 1 1.2 冲洗废水沉砂池 1.3 混凝土拌合废水沉沙池 1.4 基坑废水沉砂池 1.5 施工生产废水处理药剂费 1.6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6.1 生活污水清运车 1.6.2 污水收集池 1.6.3 污水拉运、处理费 废气治理措施 2 2.1 防尘运行费(车辆蓬布、渣场喷淋等) 2.2 洒水车 2.3 洒水车运行费 噪声防治 3 3.1 减震机座等临时降噪设备 3.2 噪声影响补偿费 3.3 隔声围护设施费 固体废弃物处置费 4 4.1 河道垃圾清理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费 4.2 土壤环境保护 5 河水底质保护 5.1 耕作层保护 5.2 人群健康保护 6 进、出场前施工区一次性清理和消毒 6.1 卫生防疫 6.2 6.2.1 传播媒介的灭杀(灭蝇灭鼠等) 6.2.2 疫情普查及检疫计划 6.2.3 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抽检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个 个 个 48 48 32 辆 处 1 5 2 2 台 台 户 平方米 220 700 吨 583.2 平方米 15000 次 80 126 18009.21 5.18 932.20 3.52 634.10 1.66 298.10 181.07 139.17 40.64 1200 5.76 1200 5.76 1000 3.20 4.92 21.00 100000 10.00 4000 2.00 9.00 31.00 6.00 125000 25.00 15600 3.12 17.28 12.00 240 5.28 120 8.40 5.98 3.65 40 2.33 30.00 8.00 22.00 14.28 2.4 3.60 9.18 300 300元/2次 2.40 3.00 3.78 6.3 Ⅱ 1 1.1 1.1.1 1.1.2 1.1.3 1.2 1.3 1.4 2 2.1 2.2 Ⅲ 1 2 4 Ⅴ 1 2 3 4 5 6 7 Ⅵ 安全警示牌 环境监测措施 环境监测 水质监测 河水水质监测 生产废水监测 生活污水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噪声监测 卫生防疫监测 生态监测 陆生植物调查监测 水生生物调查监测 其他工程 标志牌 宣传教育 安全及卫生防疫教育 其它费用 环境保护建设管理费 宣传教育及技术培训费 环境监理费 环境影响评价费 环境保护勘测设计费 环境保护工程竣工验收费 工程质量监督费 基本预备费 个 25 600 点·次 点·次 点·次 点·次 点·次 点·次 56 20 40 80 40 100 500 250 250 2000 200 150 个 25 600 次 2 4000 4% 2.50% 8% 0.50% 6% 1.50 34.60 22.60 4.30 2.80 0.50 1.00 16.00 0.80 1.50 12.00 3.00 9.00 7.30 1.50 5.00 0.80 106.16 7.24 4.53 19.00 30.00 14.49 30.00 0.91 10.86 9.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2.1环境效益
9.2.1.1生态效益
本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将建设林草地约66.78hm2,可提高工程建设区的林草覆盖率,工程建成运行后,减轻了湟水河下游及工程河段的水污染负荷;有利于工程河段及其下游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良性发展。同时,工程河段林草覆盖率的提高,有效的防治了水土流失,美化了工程河段两岸生态景观。工程河段水面的扩展为西宁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9.2.1.2经济效益
本工程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防洪效益和土地增值效益两个方面,工程经济评价结果表明,本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3000万元,土地升值效益为工程受益的前20年年均增加值为134.3万元。国民经济分析各项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8.5%,经济净现值(ENPV)5247.5万元,能够满足项目经济评价的有关要求。
9.2.1.3社会效益
本工程实施后,具有很广泛的社会效益。可改变工程河段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现状,有利于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休闲环境,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工程河段防洪治理中的土地整治有效的拓展了城市生活空间,对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本工程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需求将促进当地服务业、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各类临时设施的施工也将为当地居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9.2.2环境损失
采用恢复费用法,经估算,工程环保总投资为298.10万元,水土保持方案总投资为634.10万元,可以认为该费用为工程的环境损失,总计为932.20万元。 综上所述,本工程环境损失费用总计为12023.20万元+932.20万元=12955.40万元。
9.2.3损益分析
采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进行环境经济损益评判,本工程可货币化的环境效益为3000×20+134.3×20=62686万元,为避免不利环境影响造成的潜在的经济损失或恢复、补偿环境效果所采取的措施总费用为12955.40万元。其效益/费用比为4.84/1,环境效益远大于环境损失。
综上所述,本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较小,利远大于弊,工程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着,环境经济损失较小,有些损失只是暂时的,且这些损失可以通过相应补偿和环保措施得到减免。本工程建成后,工程环境效益远大于其环境成本,从环境经济角度考虑,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不存在制约项目建设的环境因素。
10、公众参与
本次公众参与的沟通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⑴社会调查(个人参与);⑵管理部门意见征询;⑶专家咨询、座谈讨论和专题协作。
10.1政府管理部门意见
西宁市水利局:认为工程建设十分必要。该工程可以提高西宁市防洪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
西宁市环保局:支持该工程建设,工程环保措施和方案基本可行。项目施工区城区人口稠密区施工过程一定要加强施工期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坡坏,本次工程弃渣量大,弃渣的管理尤为重要,工程弃渣一定要设置合理,环保措施要严格落实。
青海省林业厅:支持该工程建设,工程植被恢复及水保措施可行。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施工期管理,施工期避免造成大的植被破坏及新的水土流失;运行期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对生态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人工恢复。
10.2专家咨询、座谈讨论和专题协作成果
专家认为,工程对西宁市城市防洪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工程的施工及运行对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专家认为重点要加强弃渣场及取料场的管理,落实环保措施,减少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工程施工期需要加强管理,保护工程区河段水环境质量。
10.3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公众参与共向一般公众发放问卷调查表9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回收率为96.7%。向拆迁户公众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①一般公众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人员中,有97.70%的公众对本工程表示关注和热心;有51.72%和42.53%的公众认为本工程建设期主要存在的环境影响扬尘污染和生态影响;41.38%公众认为本工程运营期对环境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较小;72.41%的公众认为本工程对西宁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其次是防洪效益(64.37%)和促进经济发展(50.57%); 84%公众同意工程建设,仅有4%公众对工程建设持反对意见。
②拆迁户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拆迁户中,分别有59%和58%的公众认为就个人而言对收入和土地问题最为担心;79%公众认为工程实施提高西宁市防洪标准后,对本人有益;93%拆迁户表示对工程的拆迁工作或补偿标准非常或基本满意;79%拆迁户认为本工程您个
人和家庭生活质量存在有利影响;84%的拆迁户同意拆迁安置工作,4%的拆迁户不同意拆迁工作,主要是对拆迁补偿的标准不太满意。
10.4其他意见反馈
针对工程环评中得出的不利环境影响和公众提出优化工程施工占地和植被破坏等方面的建议,我们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与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反复协商,对工程的主体设计与施工布置及公众担心的其他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与措施。本次评价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已经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公众参与调查我们认为,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宁市城市环境,是一项造福人民的工程,工程在项目实施区公众中得到了普遍支持。
11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
11.1.1工程任务及主要环境影响
⑴青海省西宁市河道治理工程是在市区现有防洪工程的基础上,依据“青海省西宁市防洪规划”和“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区主要防洪河段继续进行整治,并与已建和在建的防洪工程相连接,形成完整的河道防洪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防洪效益,并对西宁市两条最大沟道进行防洪治理,提高主城区防御洪水的能力,将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3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
⑵西宁市河道防洪工程投资18009.21万元,是西宁市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是保证西宁市2020年城市建成区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保障西宁市城市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西宁市河道防洪工程设计防洪标准、工程实施段符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及西宁市城市防洪治理相关规划的要求。
⑷工程总占地193.94hm2,其中永久占地142.96 hm2,施工临时占地50.97hm2,永久占地中占用耕地51.97hm2,占用林地14.15hm2。
⑸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造成陆生、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的破环、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影响和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的影响。工程开挖土石方量195.47万m3,河道治理工程回填、利用率为64.5%,沟道治理工程土方回填、利用率为100%。废弃渣石量69.40万m3,分别置于工程区7个弃渣场,由于工程施工开挖、施工导流、弃渣场等施工活动均会造成施工期当地的水土流失和城市景观等造成一定影响。工程施工将新增水土流失量3.82万t,以施工期水土流失为主。
⑹工程运营期基本无大气、水环境、声环境排放源,对环境质量基本无不利影响。
11.1.2工程区环境现状及现存主要环境问题
⑴项目评价区水环境质量现状较差,大气环境质量属中度污染,声环境质量较好,陆生生态环境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主,治理段好与未治理段,水生态环境北川河相对较好,南川生态环境较差,湟水河干流下游富营养化。
评价区北川河、南川河、湟水干流水环境现状水质中有五项指标不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或Ⅴ类值要求。基本处于劣Ⅳ类水体,水体污染呈现有机污染特征。
评价区地下水已受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总硬度、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污染,其中细菌卫生学指标污染最为严重,已不具备《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值要求,不具备饮用水源的功能。
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已受到TSP污染,受到SO2和NO2污染程度较轻。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07,属中度污染。
评价区声环境质量现状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标准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⑵工程区主要集中在河谷一级和二级阶地上,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绿化树种为杨树、榆树和柳树,胸径在10~20cm之间,工程占地范围内共有林木3041株,工程区陆生生态系统主要为治理河段两侧河漫滩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两种,均为人工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环境南川河较差,北川河相对较好,湟水河干流下游水质污染较严重,河水具有富营养特性。
11.1.3工程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⑴工程建设稳定了河势、不会增加输沙量,对湟水河水环境质量改善有利,对地下水及地表水水力转换影响不大。
⑵工程实施后,评价区自然系统的生产能力有上升趋势,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影响不大。
⑶工程建设将产生3.82万t的水土流失量,如果防护不当,可能使工程河段下游水流含沙量增大,将引起河床淤积抬高,减小过水断面,从而造成河道堵塞,行洪不畅,泄洪能力降低,直接威胁下游两岸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⑷河道经过河堤护坡工程的建设和整治,河道行洪顶冲段消除,改变了洪水原有的流态,洪水主流沿河道中泓线顺畅宣泄,减少了对两岸防洪堤护坡的冲击和淘刷,稳定了河势,有利于河段河槽的再造和行洪安全。
⑸治理前造床流量下的平均流速对现状河道属冲刷流速,治理后河道的平均流速较治理前的平均流均有所减小, 因此治理工程实施后的河道不会再增加输往下游河流的泥沙量,相反有减少的情势。
⑹三个工程河段实施后共完成截污量1.0万m3/d,占现状西宁市污水排放量的7.2%。由于防洪治理工程截污管网的实施,使工程段现有排入湟水河的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削减,防洪治理工程本身运营期不产生废水污染物排放,因此,防洪治理工程在运营期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河段地表水环境质量。
工程建成后,不会对河道两岸地表与地下水互补产生大的影响。
⑺优化湟水河西段1#、2#渣场,不允许在工程拟征用的1.69hm2林地范围内堆存弃渣,采取在渣场占地范围内加高堆高的方法处理,优化施工营地的布设,新建施工营地由原由10个优化为5个,占地面积由15000 m2减少为7500 m2,优化的5个施工营地租赁现有民房或城市建筑物解决。
⑻工程建设期施工作业场地分散,点声源和线声源均存在,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后,声环境影响不会太明显。
⑼工程建设期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污染较轻。
11.1.4环境保护措施
⑴工程施工期禁止将生产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生产、生活废水均进行处理后回用或排放,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分散收集、集中处置,收集后拉运至西宁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⑵在工程建设中应严格实施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措施:采用工程和植物等综合治理措施,恢复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对于工程建设对城市景观环境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营造和植被恢复;宣传教育措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宣传和教育,在工程涉及的区域和敏感点设置警示牌和保护标志等。
⑶采取施工区洒水降尘措施防止施工期扬尘污染,采取控制施工设备、严禁夜间施工、限制车速等措施防止噪声扰民,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点段,加强水文预测预报,对施工人员进行紧急救助培训,配备紧急救助设施和药品等。
⑷对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弃渣按规划弃渣场合理处置,对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至尹家沟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⑸拟建项目环境保护估算投资总计932.2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98.10万元,水土保持专项投资634.10万元。
11.1.5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基本可行,在一次性补偿的同时加大政策性和生产性安置的水平,安置居民有可靠生活来源。
工程占用耕地通过土地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占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保证拆迁户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的生活水平。
工程占地移民安置费合计为8.37万元/亩,高于国务院新近颁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规定计算的2.21万元/亩的标准,保证
了移民生活基本安置费用,需要安置的移民利用工程占地的移民补偿资金可以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农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
评价综合分析认为: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在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不利影响。工程运行可以提高西宁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西宁市区防洪规划标准要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西宁市城市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环保角度看,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11.2建议(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