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13例分析

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13例分析

2023-02-02 来源:乌哈旅游


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13例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主动脉夹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总结该病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表现为内膜钙化向腔内内移,增强扫描显示不同密度的真、假两腔,真腔受压变性,剥离的内膜片的显示,假腔内血栓的显示。结论:螺旋CT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为每年每百万人口中5~10例。在螺旋CT及CTA应用以前,影像学检查较难确诊,患者死亡率甚高。因螺旋CT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尤其是MSCT的应用使本病显示更为清楚、全面,CTA能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制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笔者收集13例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主动脉夹层病例,着重分析螺旋CT影像表现,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以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50~82岁,平均68岁。11例伴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典型的胸背部撕裂痛,其中3例疼痛向头颈部放射、向下延及腹部。2例症状不明显。

1.2 方法

采用GE16排螺旋CT机(Brightspeed Elite Select)进行扫描。扫描层厚、层距5 mm,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由肘前静脉以2.5~3.0 ml/s的速度注入碘海醇80 ml,利用螺旋CT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同一病例1次注射造影剂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进床式连续扫描,以显示内膜片和真假两腔,又确定病变范围和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

2 结果

平扫显示病变部位血管扩张或各段管腔比例失调,主动脉内弧形或点状钙化内移者3例(23%)(图1)。增强扫描后13例均显示真、假两腔(图2),假腔内含血栓者2例(图3)。11例(84%)真假两腔之间见线状或弧线状低密度内膜片影(图2)。真、假两腔同时强化显影5例(40%)。动态增强扫描显示8例

(60%)假腔较真腔大,假腔的增强与排空比真腔迟,且密度稍低。3例在动态增强扫描时显示内膜撕裂的破口。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向外渗漏,并显示胸腔内血性积液。4例进行三维成像显示病变全貌(图4)。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维层病变,血流进入内膜下、中膜内,导致中膜撕裂、剥离形成双腔主动脉的情况,以往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常见的撕裂部位即入口点多在主动脉瓣上方升主动脉近端4 cm以内,血肿向远端延伸可有一个继发撕裂,即再入口点,形成真假两腔并相通。根据DeBakey的分型方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Ⅰ型,内膜撕裂口发生在升主动脉,病变累及升、降和/或腹主动脉。Ⅱ型,内膜撕裂口起源于升主动脉,病变仅局限于升主动脉,终止于无名动脉水平,此型较少见[1]。Ⅲ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此型病变较多,占63%。病变仅累及胸主动脉为Ⅲa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b型。本组资料13例中,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8例。

图1 内膜钙化影内移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伴有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另外妊娠晚期、产褥早期、医源性损伤,外伤、马凡氏综合症也可发生本病。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11例,另2例原因不明。多为急性起病,前胸部突发剧烈疼痛是发病开始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90%以上的患者,疼痛性质呈搏动性、撕裂样、刀割样。疼痛常为持续性。另1例症状主要是扩张主动脉压迫上腔静脉、喉返神经、食道等出现相应症状。一般无发热、咳嗽症状。本病如不治疗,预后较差。

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方法有多种,DSA曾经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也是外科制定手术计划前必须进行的检查方法,但其操作复杂,具有一定创伤性,且DSA只能显示有血流的管腔,无法显示腔内血栓及病变血管周围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方便,无创伤且费用低廉,但是其图像分辨率低,视野小,不能完整显示整个胸主动脉全貌,且诊断结果受操作者的水平影响较大。随着多层螺旋CT在临床普遍应用,其具有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更大范围的解剖覆盖及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同时获取血管腔内外的信息等优点,近年来,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逐渐取代DSA成为临床首选影像检查手段[2]。

图2 真假双腔形成及撕裂的内膜片显示(低密度线状分隔影)

图3 假腔内血栓形成

图4 三维成像显示病变全貌

综合本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笔者总结分析,主动脉夹层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有以下几种:(1)内膜钙化内移。本组4例见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内移,平扫

示内膜钙化从主动脉壁外缘内移大于5 mm有诊断意义[3]。(2)清楚显示撕脱的主动脉内膜片。CT为横断面扫描,对内膜片的显示率高,不受其方向的影响。在增强CT图像上,可见内膜片呈一条略呈弧形的低密度线状影,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诊断依据之一,而且注射对比剂后可以准确地显示夹层的部位及范围,本组11例(84%)真假两腔之间见线状或弧线状低密度内膜片影。(3)证实并区分主动脉真、假腔的存在。增强扫描真、假两腔可同时显影,或者假腔显影与排空较真腔稍延迟。“双腔征”是主动脉夹层的特有征象,当显影的两腔被一个薄的间隔隔开或两腔显影的时间和速度不同,则为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本组病例均具有典型表现[4]。假腔内可有血栓形成,少数病例由于假腔内充满血栓或血块而不能显影,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此外,内膜片的形态有时有助于真假腔的鉴别,因为真假腔的压力不等,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内膜片呈弧形,由于真腔压力大,因此内膜片的凹面为真腔。(4)内膜破裂口在薄层增强扫描中常可见到,其表现为内膜的中断,呈尖角样突起。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分型、累及范围、真假腔、撕破的内膜、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形成等进行正确判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参考[5]。

主动脉夹层须与主动脉瘤、大动脉炎、假性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鉴别。以上病变均无“双腔”征,假性动脉瘤的假腔常窄小、不规则、无完整壁。真性主动脉瘤表现为单个显影和扩张的管腔被一层薄的主动脉壁所环绕,无主动脉壁钙化内移征象,均与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不同。笔者认为动脉腔内有无撕裂的内膜片、钙化内膜有无内移及真假双腔的形成是鉴别诊断的要点。

总之,由于CT扫描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等优点,可多次重复,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探测出少量的内膜钙化,因此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它应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承恩,李坤成.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2-323.

[2]陈小荣,邹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2):193.

[3]刘长军,李洪松.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44-45.

[4]李传军.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55.

[5]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21-2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