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健 胡正华 丁枝秀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2期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为例,分析如何提高生态文明与生态气象意识,研究气象保障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气象保障服务的措施与实现途径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文章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目标,对深化气象事业发展理念与思路,全方位、多领域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气象服务;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理念纳入了总布局当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和第五次全体会议分别做出了重要的阐述和战略部署[1]。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2-3]。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服务是一项全局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发展进程中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气象服务的结合,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气象服务等多领域相互协调,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不失时机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重要机遇,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但目前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气象保障为生态文明服务的重点领域与内容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推进气象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亟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领域内容,以及实现途径研究。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结合浦口区自然与社会实际,研究气象保障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实现途径,对加强气象服务保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
1.1自然条件
南京市浦口区集低山、丘陵、平原、大江、大河为一体,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度为
15.8℃、年降雨量1139.6mm。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大约800多种;野生动物270多种,包括香獐、穿山甲、中华虎凤蝶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浦口区森林资源丰富,南倚老山,西临九峰山、鸽子山、姚家山。老山是国家生态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有“南京绿肺、江北明珠”之美誉。区内水体旅游资源凸显,建成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同时地下水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以汤泉镇为中心的温泉度假区。
1.2人文社会条件
南京市浦口区有着23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而多样化的地方文化:达摩“一苇渡江”碑、定山寺、惠济寺等佛教文化、“一山三泉”(老山、汤泉、琥珀泉、珍珠泉)生态休闲文化、民国文化(浦口火车站、龙虎巷、浦镇车辆厂等)、书法文化(以林散之为首)和民俗文
化(狮舞、宝葫芦、南门腔等)。浦口区确立了生态为基础的发展方针,全面实施节能减排、蓝天、清水等重大行动,将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改善、城乡绿化建设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核心指标。
2研究结果
2.1增强生态意识和生态气象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形成全民共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观念与做法尚未完全扭转,开发与保护共生共赢尚未融入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全社会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气象意识亟待提高。生态气象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2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下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事业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全面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国情下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4-5]。气象工作作为政府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气象部门承担着全国各地区的气象观测与气象预警、防灾减灾、发掘气候资源以及应对当前世界气候环境变化等不可或缺的职能,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大布局中起着基本气象保障作用[6]。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气象保障服务,因此,要深化对生态气象的认识,提高生态气象意识,充分认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3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实现途径
2.3.1建立生态气象监测系统
生态气象监测系统是生态气象体系的重要基础性系统,是生态气象服务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建立生态气象监测系统能确保实现生态、气象、环境、植被等重要信息的实时收集,将显著提高浦口区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能力。
(1)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建设。
根据重点功能区,围绕“城市、森立、美丽乡村、旅游”,在城区、重点乡镇、旅游景区、重要农业区、沿江、沿河等重点区域,在原有布点基础上加密升级建设一批生态气象观测站。建立大气环境(PM2.5、PM10、SO2、NO2、CO、O3、雾霾、TSP等)、紫外线强度、空气负氧离子、花粉浓度等专业观测站点网络。形成布局范围全面、设备运行平稳、监测技术领先、服务功能完备的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提高生态气象监测的范围、监测的精度和监测的能力。
(2)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
对于浦口区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点不足的现象,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因地制宜的建设一批农气站以弥补当前的不足,以期实现农田小气候、作物生长状况、土壤墒情、农业气象灾害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以及诊断。加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田间小气候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三维监测网,以期实现对设施农业和农业气象灾情的动态观测。
2.3.2建立生态气象服务系统
(1)构建生态宜居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浦口区气象要素、植被覆盖状况、空气质量指数(AirQualityIndex,AQI)数据、负氧离子等数据,研究开发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浦口区生态宜居度,研究并构建浦口区生态宜居空间区域图。
(2)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业务系统。
针对农业(设施农业、大农业、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城市积涝、森林火险、农林病虫害、旅游安全,研究开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产品。包括: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城市生态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干旱预警与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预警系统等。
(3)构建气候资源区划与评估系统。
开展浦口区水热资源区划,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区划与评估。研究并建立气候资源监测评价系统、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论证系统、风能太阳能监测评价系统。
(4)构建旅游适宜度评估指标。
针对老山景区、滨江湿地公园、温泉旅游区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气象适宜度评估研究,研发旅游气象适宜度预报系统,为浦口区旅游发展和旅游安全提供服务。
(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根据气象要素、植被覆盖状况、大气环境AQI数据(PM2.5,PM10,SO2,NO2,CO,O3)、空气负氧离子等数据库,研究并建立生态合计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系统,研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与预警系统、突发事件气象应急预警系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3.3建立生态气象业务系统
建立生态气象服务的业务系统,是生态气象服务体系的关键部分,将显著提高生态气象服务信息的处理、集成、发布和传播能力。
(1)提高生态气象监测信息管理水平。
提高生态气象监测数据精确度和信息管理水平,有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水平,完善和规范生态气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发布的标准。
(2)优化生态气象业务平台。
优化生态气象业务平台,提高生态气象信息处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信息共享的集约化水平。建立集成生态气象的数据收集,生态气象的数据处理,生态气象的数据管理存储,生态气象服务等一整套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3)实时共享生态气象信息。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信息显示屏、手机等数字媒体技术和移动信息终端设备,提高信息及时发布和公众信息获取的能力,推进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4)生态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通过对公众气象信息的使用和需求调查,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调整生态气象服务内容,改进生态气象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生态气象服务效益。
2.3.4建立生态气象科普宣传系统
生态气象服务的科普教育宣传系统主要对公众、基层生态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开展科普培训宣传,增强公众和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气象意识,扩大生态气象宣传覆盖度和知识普及度,提高生态气象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
(1)完善生态气象培训的相关场所。
培训场地与区气象局现有场馆合用,增加生态气象相关科普读物、挂图、音像制品、教材等软件建设。
(2)举办生态气象专题培训班。
制定相关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公众开展集中培训。定期举办生态气象专题培训班,让党政干部和公众了解生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态气象知识科普教材,培训一定数量的生态气象宣传人员。
(3)多种媒介扩大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信息显示屏、展板、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媒介宣传生态气象相关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推进公众参与和工作交流。结合气象日、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宣传力度,加深公众感性认知。
(4)科普产品开发。
利用三维动画、虚拟演播、非线性编辑等高新技术,模拟天气气候过程,制作高质量的气象影视节目,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数字化、可视化、多媒体化,增强气象科学的渗透力。
(5)其他科普形式。
开展灵活多样的科普组织形式,建立与环保、林业、农业、旅游、通讯等多部门合作的运行机制。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重大任务,因地制宜地建立气象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南京市浦口区实际,通过生态气象监测系统、生态气象服务系统、生态气象业务系统、生态气象科普宣传系统的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机制,全面发挥气象服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05)[2017-04-27].http://www.gov.cn/xinwen/2015-05/05/content_2857363.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2015-08-12)[2017-04-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2/content_10078.html.
[4]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9):3-9.
[5]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
[6]薛根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4):1-6.
(责任编辑傅金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