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7课《雷电颂》

第7课《雷电颂》

2020-12-25 来源:乌哈旅游
《雷电颂》知识讲解

屈原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之士。但是因为当时形势的黑暗,他那些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没有实现。伴随着祖国的陷落,他也投江自杀。屈原高洁的品质和爱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再次走近屈原、了解屈原的机会。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及写作背景。 2.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5.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知识汇总

1.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2.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等。

5.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睥睨pì nì 波澜lán 发泄xiâ 污秽huì 稽首qǐ 鞺鞺鞳鞳tāng tà

迸射bâng 罪孽niâ 脚镣1iào 眩目xuàn 伫立zhù 咆哮páo xià

o

木梗gěng 虐待nüâ 雷霆tíng 忏悔chàn 徘徊pái huái 驰骋chí chěng

6.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雷霆】雷暴;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 【踌躇】犹豫。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向神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驰骋】奔驰。

内容分析整体感知

1.理解主旨。

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理清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问题思考

1.屈原召唤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东西?他呼唤这些东西来干什么? 屈原召唤了:

①咆哮的风——想让它吹掉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

②轰隆隆的雷——把屈原载到洞庭湖、长江、东海边;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

自私自利的地方去。

③闪电——劈开比铁还坚固的黑暗。 ④光明——驱赶黑暗。

2.风雷电有什么共性,作者赋于了它们什么含义?

它们都是自然中伟大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摧毁性。它们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3.第一部分里作者为什么要呼唤风雷电和光明?

屈原热烈地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风雷电是伟大的自然力,目的都是来驱逐黑暗,而诗人屈原更是将光明视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对象,要通过炸裂自己获得光明。所以这些热烈的呼唤,表现了诗人两方面的情感,一是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二是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在第二部分中诗人屈原要烧毁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分别有什么特点?它们跟楚国的哪些人相似?

屈原要烧毁的东西有:

l、东皇太一;云中君——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楚国的反动势力 2、东君——土偶木梗,完全是一片假:欺骗麻痹人民的人 3、大司命,少司命——播弄人

4、湘君、湘夫人——只晓得哭,哭出湘妃竹(鞭打奴隶刑具) 3、4这些神是那些楚国反动势力的帮凶。

5、河伯(河伯一:神(土偶木梗,要烧毁)楚国的反动阶层之一。 注意:河伯二:演河伯的演员,是屈原的安慰者,不能烧毁。

5.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郭沫若借屈原之口烧毁这些土偶木梗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些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作者借屈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深入探究

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

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