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3-08-26 来源:乌哈旅游
第10卷第3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iing Institute f oPhysical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 V0I.10 No.2 2011年6月 Jun.2011 ・体育教育探究・ 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王珍妮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大学生 趋势…。目前,我国大学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增进学生的 健康。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和运动习 惯,使他们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J。 但是公体大学生每星期1次体育课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 健身的需要,公体学生仅仅依靠体育课无法解决我国大学生体 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等几个 角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归纳出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丰富浙江师范大学 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他学校的体 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质不断下滑的趋势 J。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公体大学生课外 体育生活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671—5950(2011)03—0094—03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别的群体,连接社会生活和学 校生活的一个重要桥梁。他们体育水平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我 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认知等情况也将 直接影响周围人群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于体育的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n—spor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Life of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 y//WANG Zhen—ni Abstract:This paper surveys in the form of recognition from the students in sports,student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y which would affect the factors of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fter—school 发展起到宣传的媒介作用,良好的体育生活现状对于培养大学 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意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生活是人们为闲暇娱乐、放松身心、增进交往、增强体 质等目的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的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它由许 多因素构成,其中主要构成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体育参与 内容与参与程度、体育关注方式、体育消费方式与水平 J。本 sports several angles facing the Zh ̄iang Normal University,non— spor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conduct a sur- 文主要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参与课 余体育活动的动机、课余体育体育生活的内容、频率、持续时间 以及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等几个角度进行调查研 究。以期发现出公体大学生在课余体育生活现状中存在的问 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丰富浙江师范大 vey analyze th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non—sports majors af- ter—school physical life problems in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enrich th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n—sports major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life. Key words:non—sports majors,after—school,physical life Author’S address:Zh ̄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 China 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提高公体大学生体育生活的质量。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 前言 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伴随2010广州亚运会的圆满闭幕,中国军团以199金、119 银和98铜的好成绩蝉联金牌榜首位。竞技体育在取得斐然成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期刊了解国内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 的基本情况。 2.2.2访谈法 绩的同时,我们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时 期。学校作为连接社会的桥梁、人才培养的摇篮,在群众体育的 后备力量的储备上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体育 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 对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进行访谈并及时整理总结访 谈材料。 2.2.3调查问卷法 意识的养成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 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研究,由于我校男生与女生的比例接近3:2,随机选取200人作 为样本。其中男生8O人,女生120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 收稿日期:2011—05—06;修回日期:201l一05—26 作者简介:王珍妮(1986一),女,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男生68份,女生104份),问卷回 方向:体育教学。 收率100%,有效率86%。 第3期 2.2.4数据统计法 王珍妮: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95 04%)、羽毛球(46.15%)、体育舞蹈(39.42%)、健美操(36. 54%)、网球(27.88%)、轮滑(21.15%)。通过比较男女生选择 运用excel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的认知情况 在心理学上,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 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 程。一个人的认识观念对从事一项工作起着导向的作用。会影 响人们用什么样的标准去作判断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对 的项目上,可以发现球类项目选择的概率高于其他的运动项目, 表明球类项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和良好的健身 价值深受大学生的喜欢;男女生在项目选择上带有明显的性别 特征:男生主要选择活动量较大、竞争性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 目;而女生则主要选择身体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健身娱乐性质的 隔网球类及其他的健身项目。 3.2.3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形式选择情况 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就“你对课余体育生活的认知情况” 这一问题的调查可知(图1):高达89.70%的男生和67.3l%的 女生喜欢参与课余体育生活;一般、不喜欢和反感的女生分别 占23.53%、7.24%和1.92%,而男生仅占7.36%、2.94%、1% 和0。这些数据说明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 的认知程度高,为更好的开展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 育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通过对男、女生对课余体 育生活的认知情况的对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公体男生较之于女 生对课余体育生活的认知度更高,态度更加积极。 60 50 40 30 ■男 妞 一女 2O l0 0 很辩砍 爵砍 股 小哥欢 度辱 图1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对课余体育生活的认知情况 3.2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锻炼情况 3.2.1 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动机情况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 种活动公体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 动力。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调节与维持的功能,是决定行 为的主要心理因素。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参与课 余体育生活的动机情况的调查其结果(图2)显示:男生参加课 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82.35%)、调节身心(61. 76%)和丰富业余生活(52.94%);而女生则是强身健体(69. 23%)、健美减肥(53.84%)和丰富业余生活(43.27%);相对来 说,大多数公体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比较积极向上 的,价值取向相对正确。 嚣 2 3 、 图2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与课余体育生活的动机 3.2.2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项目情况 通过调查(图3)表明: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生活 的主要项目,男生集中于篮球(79.41%)、乒乓球(61.76%)、羽 毛球(57.35%)、足球(42.65%)、排球(35.29%)、轮滑(20. 58%)、网球(19.12%);女生为乒乓球(58.65%)、排球(49. 通过(图4)的结果显示:高达41.18%的男生在课余体育 生活中倾向于采用自发小群体的形式进行锻炼,这可能与男大 学生更喜欢球类运动有关,而53.85%的女大学生在课余体育 生活中则喜欢通过参加体育类社团的形式,26.47%男大学生可 以坚持独自锻锻炼,而仅有5.77%的女大学生可以独自锻炼。 在随意性锻炼的选项中,女大学生的比例(24.03%)也明显高 于男大学生的比例(8.82%)。综合以上数字说明:在课余体育 生活中,公体男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均明显高于女大学生, 而且男大学生的随意性明显低于女大学生,公体女大学生对群 体的依赖感较男大学生强。 ' 图3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课余体育生活喜爱的项目 6O 50 丑4O 30 一男 20 }■女 10 0 图4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形式 3.2.4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频度情况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行为状况是通过体育活动的频度来反 映的。频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锻炼的 频度可以反映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可以体现学校体育 教育的效果 J。调查显示(图5):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锻炼 频度主要集中在每周1次上,分别为57.35%和61.53%。女生 高于男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可能是在参加形式上女生喜欢小 群体和体育类社团,因为浙江师范大学体育类社团每周至少有 一次活动,而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比较固定;通过其他几个方面 男女大学生的比较可以发现:女大学生在频度上的不确定明显 高于男生,分别为22.11%和11.78%,而且如果除去每周1次 的频度。在其他两个频度上,女大学生的频度均低于男大学生, 这有可能与女大学生在参与形式上比男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性低,对群体的依赖性强造成的。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0卷 70 6O 50 学生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更大,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主动性 较男生而言较差。 ■男 薹4o 垃30 2O l O 0 ■女 4结论 4.1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的总体认知情 每瑚卜2敞 每懈3—4次 缚J}_】5次以卜 不确定 况较好,男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的认知度高于女大学生,应该 在体育课中多关注女大学生的一些动态,灌输一些参加体育锻 炼的益处,为课余体育生活准备更好的前提。 4.2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在课余体育生活锻炼的总体情 图5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频度 3.2.5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持续时间情况 由图6的结果显示可知:浙江师范大学男女大学生参加课 余体育生活,每次坚持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90min的时间段 上,其中每次锻炼在30—60min上,男大学生30.88%,女大学 生31.73%,每次锻炼在60—90rain上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13. 24%和14.42%E6-81。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发现,男女大学生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每次能够坚持的时间相对合理,但是通过数 据显示,我们也可以发现,也有22.12%女大学生选择了不确 定,这个百分比明显高于男大学生2.94%,说明女大学生的课 余体育锻炼的盲目随机性较强,可能与女大学生在参加课余体 育生活的形式倾向于对群体的依赖有关。 5O 45 40 35 兰30 求25 ■ 也20 ●殳 15 10 5 0 30mln以F 30—60rnil1 60 90mi rl 90—120mi n 120以卜 确定 图6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次 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持续时间 3.3 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 在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生活的因 素这一问题中,由图7的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存 在一定的差异。男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场地器材上66.18%,而 女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没有同伴和场地器材的因素上,分别占 34.62%和32.69%。另外,通过数据的显示,我们还可以发现 在无人指导和组织以及不感兴趣的影响因素上女大学生所占 的比例均高于男大学生。综上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体育活 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无论男女大学生都认为场地器材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男女生的对比还可以发现,女大 韶 圆 ■耍 8 图7 影响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 况较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动机明确,价值取向相对正 确,有利于开展好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在喜爱的项目的选 择上,男生主要选择活动量较大、竞争性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 目;而女生则主要选择身体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健身娱乐性质的 隔网球类及其他的健身项目。在参与形式上,女大学生对群体 的依赖感强于男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生活主观能动性弱于男 生,学校可以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多开展一些课外体育活 动,不断地增强公体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在参加课外体育生活 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情况上,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的总体情 况较好。但是女生的不确定性高于男生。 4.3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场地器材也成为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 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与公体大学生访谈中,他们也多次提 到想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场地器材却不能够保证,尤其是集中 于乒乓球馆,网球场和羽毛球场,并且像健美操房等场地在课余 时间除了社团搞活动并不对外开放等。 参考文献: [1]王正伦.体教结合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9 21. [2] 罗达勇.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与健康教育的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87—89. [3] 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5:69. [4] 梁利民.体育生活化的理论构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2):26. [5]韩丹.论体育生活化[J].福建体育科技,1991,(3):1. [6] 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 科技,2004,(1):45. [7] 程听.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1,(1):56—61. [8] 于向.城市居民体育生活现状研究[J].平原大学学报公 体,2000,(11):87—88. [9]胡丽萍,张济.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研究[J].南京体育 学院学报,2002,(10):20—21. [10]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