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过程的改革
[摘要]当前高校的教学过程存在以下问题:只重知识的传承,忽视知识的运用;“科学院系统”与“大学系统”分立的科研体制,削弱了大学系统科研氛围的形成。在高校教学过程的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以科研推进教学改革;最后,建立起对学生的高期望。
[关键词]高校 教学过程 改革
高校传统教学方式,更易培养出“应试型”人才。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本学科的一些理论,通过了考试,但是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却不强。这种“纸上谈兵”的现象说明了高校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现状
(一)只重知识的传承,忽视知识的运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矛盾与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当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承,即传授系统的理论,而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做得不够。学生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考试分数成了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其实理论是从生活中来,教师应该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还原为丰富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领悟理论的魅力,并且懂得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把握理论的脉搏。
(二)“科学院系统”与“大学系统”分立的科研体制,削弱了大学系统科研氛围的
形成
我国“科学院系统”与“大学系统”分立的科研体制,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我国的科学院模式,基本上是学习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模式的产物,对大学开展科学研究不是积极提倡的,而是有所限制。当时不分层次、不加区别地规定高等学校都“必须以教学为主”,实际上把科学研究放在次要地位。这样,把大学定位于只培养人才,就形成了一种体制缺陷。在这种体制下,大学获得的科学研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一些科学研究人才进入到科学院系统之中,大学的研究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和充分发展。尽管大学具有科研的责任,但是它没有站在制高点上。
这种“科学院系统”与“大学系统”长期分立的科研体制,对我国的高校的整体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分散了科研力量,削弱了大学系统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不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对策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国情、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提高全民族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必须具有从课堂和实验室中得到的专门知识。他们还必须具有从参加集体生活中得到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就是他们在校长、教师和学生互相平等的集体中得到的。”华东师范大学提出“实践环节不断线”的工作方针,并据此安排学生四年分阶段连续实践的工作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此外,目前大学生创业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创业教育与大学创业风险基金的设立很有必要。
(二)以科研推进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史上洪堡是首先提出大学教学应当与科研相结合的人。他宣称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只有这种教学才真正配称大学水平的教学。因此,在柏林大学,科学研究是教授的正式职责,甚至是第一位的职责。为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柏林大学采用了讲座制;为鼓励高深研究,重视讨论班方法,讨论班成为“科学研究的养成所”。正因为此,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在不到半个世纪里,就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积极探索科研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在五六十年代集中在少数重点大学,而且科研方向侧重于基础性研究。1979年初,国家重新强调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的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国家文化和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此,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开始纳入国家科技规划渠道。改革的内容有:
1. 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提出了建设重点学科的设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高
等学校中开始建立了一批重点开放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是一种全新的科研机构,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
2. 高等学校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1983年部分重点高校与企业本着互助互利、自愿平等的原则,协商建立起第一批这种联合体。它不改变高校和企业的原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和共同研究发新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三)建立起对学生的高期望
有关研究表明,造成美国教育令人担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与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不足,课程标准过低。美国研究人员认为,美国的学校现在给予绝大多数学生的是一个大折的、并不能充分适应全球性社会和信息时代挑战的课程体系。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没有什么期望的环境。为此,他们强调:“对于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社会来说,学校必须有明显的、高质量的成就和纪律标准,这些卓越的标准对于帮助孩子走上正轨、姻亲激情、掌握知识和形成基本价值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克林顿则明确指出:“我们确信,你对学生的期望越高,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他们达到的目标也就越高。”一旦人们建立了对学生的高期望,就必须使学生相信他们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通过对学生的不断激励,促进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
[3]巴班斯基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张玉田等著,学校教育评价[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