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
一、课内阅读
(2022春·重庆忠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3)便扶向路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文章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芳草鲜美”中“鲜”重点描绘青草色,似乎带着勃勃生机,新鲜而旺盛,绿意盎然,望之舒心。 C.文章详略得当,文意凸显。详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后的故事及桃源中的见闻,略写刘子冀寻找桃源的过程。
D.作者虚构了这样的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了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无力感。
1
4.桃花源只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世界,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桃花源能盛行千年的原因。 【链接材料】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2022春·重庆万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假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 之 似与游者相乐..B.面山而居 不可久居..C.水尤清 洌 以其境过清..D.潭中鱼可百许 头 高可二黍许..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寥寥数语就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表现出作者探幽的浓厚兴趣。
B.小石潭里的“游鱼”,时而纹丝不动,憨态可掬;时而曳尾而去,灵巧轻捷。或静或动,自由自在,精灵可爱。
C.作者与五个人同行,却说“寂寥无人”,因为作者性情孤傲,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所以感到万分孤独。 D.本文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造成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颇有韵
2
味。
8.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两篇文章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链接材料】
右溪记 (唐)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①营溪。水抵②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③,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④;佳木异竹,垂阴相荫⑤。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神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⑭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①合:汇合。①抵:击拍。①欹嵌(qīqiàn)盘曲:石块错斜嵌插溪岸,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①洄悬激注: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被石遏制而造成的急流如灌注一般。①相荫:彼此遮蔽荫护。①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①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①静者:喜欢清静的人。①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①俾(bǐ):使。⑪为:修筑。⑫裨(bì):增添。⑬形胜:优美的风景。⑭命:命名。
(2022春·重庆长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B.水尤清 冽 以其境过清..C.斗折蛇行 虎头蛇尾 ..
D.不可知其源 我非子,故不知子矣 ..
⑨
⑩
⑪
⑫
⑬
⑥
⑦
⑧
3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1.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12.选文和以下【链接材料】都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链接材料】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①,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②③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释】①霁(jì):指雨后或雪后转晴。①营营:谋求。①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2022春·重庆潼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可”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C.不可知其源 .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以环佩之音来写水声,既能表现出水声的清脆悦耳,又能以动衬静,衬托出山林中的幽僻静
B.明灭可见 .D.不可久居 .
4
谧。
B.文章写“游鱼”一节,历来为人称道。作者没有直接描摹水,却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中使人感到清澈纯净,十分精妙。
C.“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作者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D.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冷寂,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16.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一遇和景,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①已:过一会儿。①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①和景:温暖的日光。
(2022春·重庆巴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 (2)水尤清冽( ) ..(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悄怆幽邃...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①
②
③
④
5
B.这篇游记生动地描绘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C.第①段写鱼,采用由点到面的写法,先总体写鱼的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也直接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20.清明祭柳活动期间,为了弘扬柳子文化传统,铭记柳宗元给永州做出的贡献,永州柳子中学学生会开展了宗元文物图片展览教育活动。布展前,小明把自己搜集到的下面三幅图片交给了学生会干部,结果有两幅被选中展出,另一幅却落选了。
请你猜猜,展出的是哪两幅?落选的是哪一幅?再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目的和场所,简要说说取舍理由,(前两问用图片上标明的字母回答)
21.(2022春·重庆万盛经开区·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患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B.志 怪者也 非淡泊无以明志..C.南冥者 ,天池也 后遂无问津者..D.鹏之背 是鱼之乐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的形象。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使用了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
C.鲲鹏不同于野马尘埃,它强大兽飞,无需外力,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 D.作者想象雄奇,“不知其几千里也”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之硕大无比。
(4)《庄子》中的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成语今天依然活跃于我们的表达中。李白一生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一首诗,请结合上文,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①②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①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022春·重庆垫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 ( ) ①教然后知困 ( ) ..①然后能自反也 ( ) ①教学相长也 ( ) ..23.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以类比切入话题,引出中心论点“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选文中的“教学相长”指在同一个主体上,教和学相互促进。
7
C.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 D.本文篇幅短小,且大量运用对举句式,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25.阅读链接材料,材料和选文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学习方法,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朱熹
(2022春·重庆南川·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 (4)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 ..2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28.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先强调学,认为教与学互相积极影响。 B.文章借饮食谈如何治学,便于理解。
C.文章认为,一个人通过学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可促使其进一步学习。 D.“学学半”警示世人,不好好学习,就只能获得老师教的一半知识。 29.写出选文和链接材料在学习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链接材料】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有删减)
注释:①惮拘检:害怕约束。①条达:枝条繁茂。
①
②
8
(2022春·重庆南岸·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 虽有名马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才美不外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见..C.食不饱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是马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B.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既有对自身遭遇“不平则鸣”的呐喊,也有对于食马者生存状态的反思。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文章每段末句都用“也”字收结,表达的语气各有不同。“不以千里称也”的“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深刻嘲讽的语气。
33.选文和链接材料都读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请说出两者的差异。 【链接材料】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覂驾之马、跅弛④之士,亦在御⑤之而已。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⑥,可为将相及使绝国⑦者。
——《文选》卷三五汉武帝《诏》
【注释】
①奔踶(dì):奔驰,踢人。意谓不驯服。①负俗:违世抗俗。①覂(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
①
②
③
9
①跅(tuò)弛:放纵不羁。①御:驾驭。①茂才异等:俊逸之才。①绝国:极为辽远的邦国。
二、对比阅读
(2022春·重庆梁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①掉:摇动。①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①掣折:转折。①欹(qī):斜靠。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3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 ) (1)心乐之( ) (2)为嵁..(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4)瀑见..3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6.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 B.乙文中“疾趋”表现了作者急切地想一览瀑布雄奇景象的心情。
C.乙文中“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喷雪”,表现了激荡的水流泛着雪白的
10
泡沫喷射而下;“如虹”,表现了瀑布落到突出的岩石上被激射出去形成弧状。
D.甲文作者用动静结合、正面描写的方法,以潭中鱼写潭中水,通过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和日光写出了潭水的澄澈透明。
37.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022春·重庆永川·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幼有所长 教学相长..
C.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D.男有分 ,女有归 入木三分..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0.下列对选文的内容和写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B.“天下为公”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多做好事。 C.本文描绘了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对偶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41.以下画线诗句艺术地再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生活?这与上文哪句话的主张一致?
【链接材料】
桃花源诗(节选) [晋]陶渊明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⑥欢游诣。
11
(选自《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注释]①肆:尽力。①艺:种植。①靡(mǐ):无。①暧(ài):遮蔽。①俎(zǔ)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①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2022春·重庆綦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4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水尤清 冽 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 相委而去..D.如鸣珮环合 四面竹树环..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文章对潭中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第3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的形状和岸势的特点。
D.本文为描绘山水美景、托物言志之作,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哀怨之情。 45.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情感的异同。 [链接材料]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①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②不欲归。心凝③形释④,与万化⑤冥合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12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①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①犹:还,仍然。①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①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①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①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13
参考答案:
1. 同“邀”,邀请 妻子和儿女 从前 交错相通 2.(1)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3.C 4.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人人幸福和乐。此后,在我国文化衍生过程中,“世外桃源”逐渐承载着国人对远离喧嚣清静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能盛行千年。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2)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和儿女。 (3)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向:从前。
(4)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交通:交错相通。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乃,居然;无论,更不用说。
(2)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儿;并,都。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
C.“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后的故事”也是略写,故选C。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桃花源能盛行千年是因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这里环境美好,资源丰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人人幸福和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写这里民风淳朴,生活富足。材料中,“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表明了在我国文化衍生过程中,“世外桃源”逐渐承载着国人对远离喧嚣清静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能盛行千年。
【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
14
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5.D 6.(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7.C 8.柳宗元因小石潭之美景而“乐”,终因遭贬谪而心境凄凉,元结因美景无人赏爱而惋惜。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语的能力。 A.“以……为乐”/逗乐,玩乐; B.居住/停留; C.清澈/凄清; D.多/多;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
(2)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7.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理解辨析能力。
C.依据对全文内容、写作背景的理解,句中“所以感到万分孤独”的原因应是“以其境过清”和作者被贬官失
15
意后的凄凉心境;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小石潭记》中,依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一开始游览小石潭,见到美丽景象的心情是愉快、高兴的。依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后来作者的心情受到贬谪遭遇的影响,因而内心变得凄凉孤寂了。
《右溪记》中,依据“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这流露出作者因美景无人赏爱而惋惜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右溪记》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 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
16
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9.D 10.(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2)(小石潭)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11.清澈透明的特点。通过游鱼侧面(间接)描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12.选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链接材料】则抒发了作者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名利而困扰的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解析】9.考查一词多义。 A.道路\说,谈论; B.清澈\凄清; C.像蛇一样\一种动物; D.知道\知道;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2)环合:围绕。寂寥:寂静寥落。
11.考查语句赏析。画线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潭中的游鱼清晰可见,这是对鱼的正面描写,对水的侧面描写,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12.考查比较阅读。
选文:作者的感情先乐后忧,作者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色,看到潭中游鱼,心中是快乐的。但一被周围凄冷的氛围触动,被贬的忧伤凄苦就又涌上心头,难以排解。
链接材料: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表达出一种乐观和豁达。可见,本诗跟柳宗元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
17
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3.A 14.(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5.C 16.柳宗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藏着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材料中“譬如囚拘圜土”“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副词,大约; B.句意为:时隐时现。可:动词,可以,能够;
C.句意为: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可:动词,可以,能够; D.句意为:不可以久留。可:动词,可以,能够; 故选A。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穿透;布:分布,这里指映照。 ①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错,错杂。其,指溪水。 1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18
C.有误,“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游鱼的动态,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作者着重表现的是游赏的乐趣,并没有表明作者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故选C。
16.本题考查主题思想探究。
分析这道题需要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805年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805年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分析,《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以乐景写悲情,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链接材料中“譬如囚拘圆土”意思是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写出了作者被贬后的苦闷;“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舒畅”,被贬谪的境遇,让作者时时感到如同被闪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愉,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链接材料:我闷了就出外游山水,偶而看到一些好树好石头,心情为之一颤。过去之后又不快乐了,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一碰到好天气,自己就活动一下肢体,也觉得很舒服。再看天地有多大,不过是一寻一丈之间,然而自己终究还是出不去,那怎么能够总是感到很舒畅呢?
17. 都 格外 像狗牙齿一样 深 18.(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
19
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9.A 20.(2)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展出的图片是A幅和C幅,舍去的是B幅图片因为这次展出活动是在永州柳子中学举行的,目的是怀念柳宗元,铭记柳宗元给永州做出的历史贡献,A幅和C幅图片正好是他贬官永州期间,发现了钴姆潭、小石潭等景点,并用文章描写其美景,成为发现和宣传永州山水美景的第一人,而B幅图片虽然也写到柳宗元,但是,与永州的关联不大,所以落选。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皆:都; (2)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3)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牙齿一样; (4)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2)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19.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理解。
B.分析不恰当。根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情,而非“轻松愉悦”的心情;
C.分析不恰当。根据①段先总体写鱼的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是由面到点,而非“由点到面”;写鱼实则是为了写小石潭的水,可知是侧面描写,而非“直接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D.分析不恰当。“斗折蛇行”描绘的是溪流曲折蜿蜒的样子,是直接描写,而非“侧面描写”; 故选A。
20.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根据A、C图下面说明分别是“钴鉧潭(‘永州八记’之一景)遗址及石刻”“小石潭(‘永州八记’之一景)遗址”,可知均属于柳州山水,结合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记》和《小石潭记》内容,可知,这两幅图片能够反映柳宗元贬官永州期间,发现了钴姆潭、小石潭等景点,并用文章描写其美景,成为发现和宣传永州山水美景的第一人的历史事实,突出了柳宗元给永州做出的历史贡献,因此如选。而B图的石
20
刻,根据图下的说明“荔子碑……韩愈为纪念柳宗元而作的文章”可知,虽与柳宗元有关,但不属于他为柳州所做的贡献,因而落选。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1.(1)D
(2)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①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C
(4)表达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振奋,这里是用力鼓起翅膀/生气; B.记载/志向;
C.助词,判断句的标志/……的人; D.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故选D。 (2)
21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 ①野马,山野中的雾气;息,气息,这里指风。 ①苍苍,湛蓝色;极,尽头。 (3)
C.从“去以六月患者也”可知,大鹏鸟从北海到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它同野马尘埃一样,都是“有所侍”,所以选项“无需外力”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C。 (4)
本题是对诗中所描绘形象的分析体会所表达的感情。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概括。
全诗以大鹏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大鹏,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点睛】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22. 极,最 困惑 反思 互相 23.(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4.A 25.《虽有嘉肴》提出了“教学相长”(教和学相互促进)的学习方法;材料提出了读书须有疑(学习要学会质疑、思考)的学习方法。
22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极,最。(2)句意为: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困:困惑。(3)句意为: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反思。(4)句意为: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相:互相。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是故,所以;困,困惑。(2)学学半,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其,大概。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中心论点‘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有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故选A。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虽有嘉肴》中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故曰:由此可知,本文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根据材料“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知,材料提出了读书要有疑问,要思考的学习方法。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读书时,刚开始读,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则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到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26. 不 好 同“敩”,教导 说 27.(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8.D 29.选文指出教与学的关系,认为教与学互相促进,互相推动;链接材料从教的角度,强调教要顺从儿童贪玩耍拒拘束的天性,给自由,求趣味,让其自然成长。大意合即可。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1)句意为:不去品尝。弗,不。(2)句意为: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3)句意为: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4)句意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谓,说。
23
2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有:(1)是故:因此;困:困惑。(2)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明教与学相辅相成的。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探讨了教与学的问题。选文从学习者的角度,将“嘉肴”和“至道”进行类比,论述了“教学相长也”的中心论点;而【链接材料】“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从教育者的角度,将儿童成长类比作草木生长,论述了教育要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观点。据此分析不同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爱嬉戏玩耍却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条繁茂;如果摧残阻碍它,就会衰败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兴趣,受到鼓舞,内心愉悦,那么他们的进步自然就不能停止。
30.D 31.(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2.C 33.选文中的食马者埋没人才、推残人才,材料中的汉武帝不求全责备,不拘一格选人才。
【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所以/原来; B.通“现”,表现/看见; C.吃/通“饲”,喂养; D.都是“这”的意思。 故选D。
3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且(尚且)、欲(想要)、等(相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安(怎么)、求(要求)”要理解正确;
24
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策(鞭策)、以(按照)、道(方法)、食(喂养)、鸣(嘶鸣,鸣叫)、通(通晓)”要理解正确。
3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写法特点。
A. “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理解不正确。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伯乐的重要作用;
B. “也有对于食马者生存状态的反思”理解不正确。文章既有对自身遭遇“不平则鸣”的呐喊,也有对于食马者的批判;
D. “‘不以千里称也’的‘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深刻嘲讽的语气”理解不正确。文章每段末句都用“也”字收结,表达的语气各有不同。“不以千里称也”的“也”,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惋惜。 故选C。
3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由此可知选文中的食马者即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结合【链接材料】“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可知,汉武帝下令州郡,查访官民中具有杰出优异的才能,可以位及文武重臣并且能让江山稳固的人;由此可知,材料中的汉武帝对待人才的态度是不求全责备,不拘一格选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链接材料】
圣旨说: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县都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25
34. 以……为乐 不平的岩石 大约 见,同“现” 35.(1)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2)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36.D 37.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2)句意为:成为了水中不平的岩石。嵁:不平的岩石。 (3)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4)句意为:就看见了瀑布。见:见,同“现”。 35.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有:
(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 数步,走了几步。闻,听到。疾,响亮。悸,害怕。 3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D.有误。作者以潭中鱼写潭中水,通过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和日光,从侧面凸显了潭水的澄澈透明。这是侧面描写,不是正面描写。 故选D。
37.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主旨的理解。
【甲文】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见小石潭的景色是凄清、幽美的;结合作者的经历——被贬永州,不得不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抑郁,而对小石潭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足见他心境的凄凉、寂寞,连环境的清幽也易引起他的伤感孤独之情。故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从“山行之极观也”可见,作者对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十分赞叹,“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可见,作者回来后依然感到所见奇观令人念念不忘,流露出对第五泄的喜爱赞叹之情。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
26
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38.C 39.(1)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40.A 41.桃花源中老人孩子都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与文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主张一致。
【解析】3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举”,选举,推举/和; B.成长/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C.两个“故”的意思都是“所以”; D.职分,职业/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故选C。
39.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27
(1)货:货物。恶:厌恶,憎恨。其:代词,代指货物。弃:被抛弃。于:在。不必:不一定。藏:私藏。藏于己:据为己有。
(2)是故:因此,所以。谋:图谋之心。闭:闭塞,杜绝。而:连词,表顺承。兴:发生。盗窃乱贼:盗窃财物、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作:兴起。 4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B.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包括的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有、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心。因此B项“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多做好事”表述不正确;
C.《大道之行也》体现的是作者愿望有一个太平盛世,而作者当时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年代,所以C项“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表述不正确;
D.“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排比句不是对偶句; 故选A。
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比阅读。
结合【链接材料】的画线诗句“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意思“儿童欢跳纵情放歌,老者愉快游玩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都自由自在地玩乐,生活非常地舒适安逸,幸福美满,在社会中都能得到关爱。
再结合《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意思“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可知,这里也是从老人和小孩生活状态的角度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征,老人和小孩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正是和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的生活状态一致,因此“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与《大道之行也》里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主张一致。
【参考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链接材料】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乐。
42.C 43.(1)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对此感到高兴。
28
(2)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44.D 45.选文和链接材料中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之情。选文开头的“乐”是暂时的,后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链接材料中作者游西山感到身心愉悦,与自然界的万物融为一体,对西山产生留恋之情,这是他精神上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的表现,他从政治失败、被贬滴的一度消沉,开始解脱出来,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意思对即可)
【解析】4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大约/能够;B.清凉/凄清;C.离开/离开;D.玉饰/环绕;故选C。 4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为:(1)珮、环,都是玉饰;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2)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悄怆,凄凉;邃,深。
44.D.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但并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所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
4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两者的相同点都是在抒发作者的抑郁之情。选文叙写作者游小石潭时,坐在潭上,因其“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而有“凄神寒骨,悄枪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受,抒发了遭受贬谪后的孤独、凄苦、感伤之情;材料叙写作者游历西山时,描写了西山的怪特,“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此时感到的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沉醉、忘我、愉悦之情。同时也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29
[链接材料]
(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