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皇家宫苑园林的营造,始自隋文帝兴建大业城,后经
隋炀帝及唐朝诸帝的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江都(今江苏扬州)和骊山等地为中心,遍及华夏大地的庞大宫苑园林体系。 1.1隋朝的皇家宫苑
隋朝营造了许多皇家宫苑,其营造技法开启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文帝崇俭,炀帝尚奢,因而隋朝的宫苑园林在文帝朝和炀帝朝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1.1.1 隋文帝时期的大业城和仁寿宫
隋文帝营建大业新都,杨坚所营建的大业城新都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旧都,而且在格局上鲜明地反映出封建集权国家的特点。在大业城的布局上,御苑“大业苑”位于城北,正北的宫城地位突出,而且正面有皇先导,皂城内集中了各部衙署,这样就在都城、皇城和宫城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统属关系和建筑层次。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宋敏求在《长安志》中总结这一重要变化时说:“实隋文新意也。”[1]
除了大业城外,隋文帝还在长安以外地区营造离宫,其中著力最巨的就是仁寿宫。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帝)登仁寿殿,周望原隰,见富外磷火弥漫,又闻哭声。[2]由此可知,隋文帝的仁寿宫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1.1.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阳宫苑
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3],其所营造的宫苑缔造了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隋炀帝营造宫苑的重点在东都,史载他“初造东都,穷诸巨丽。······曾雉跄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4]官苑营造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
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5]东都洛阳营建完成后,使隋朝宫苑呈现出新的风貌。宫苑中建造宏大的建筑为以后的盛唐气象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洛阳宫苑发展了理水艺术,使我国皇家园林的景观体系趋于成熟。隋炀帝在营造东都之时,着力发展了引水工程,“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6]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工程,使水体从单纯的欣赏景观变成连接园林各要素的重要手段,开创了以后皇家园林的山水相间式布局。
隋朝皇家园林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位于东都洛阳的西苑。据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麟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7]
结合《隋上林西苑图》(图1),隋洛阳西苑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西苑仍然承袭着海中三仙山的传统,但山、海及宫殿的景观及组合方式更为丰富。其中的海是由相互连通的池沼组成,三山分列其间,形成空间景观上的对比。
图1 隋上林西苑图
[8]
(2)全园分为山海区、渠院区、宫室区和山景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自成体系,义与其他部分相互映衬。
(3)西苑中水网发达,水体形态变幻纡曲,形成了海、渠、湖等多种类型的水面。
(4)水体从单纯的观赏对象发展成为组织空间布局、营造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
1
西苑中的龙麟渠不仅仅是一条游船航行的水道,而且将沿渠十六院组织成一个整体,并进而与南面的山海区相通连,大大增强了皇家园林的自然气息与艺术变化。
隋洛阳西苑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的皇家园林,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9] 1.2唐朝的皇家宫苑 1.2.1唐长安城的宫苑
唐长安(隋大兴)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图2)
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唐长安城的主要宫苑有禁苑(三苑)、大明宫和兴庆宫。
图2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10] (1)禁苑
禁苑是隋朝修建的隋大兴苑,位于长安城之北,唐朝改名禁苑。它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三个部分,故又称“三苑”(图3)。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
2
图3 唐长安禁苑图[11]
禁苑东界沪水,北枕渭河,西面包入汉长安故城,南接都城。“东西二十七里, 南北二十三里,周一百二十里。······苑内宫亭,凡二十四所。”[12]由于禁苑面积宽广、林木密茂、建筑疏朗,因而除供皇室游憩之外,还兼作驯养野兽的兽园、供应瓜果的菜园和狩猎放鹰的猎园,是一个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大明宫
图4 大明宫平面图[13]
3
大明宫(图4)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其位置“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14]大明宫的南半部为宫殿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呈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宫殿区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凡凤门、正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蓬莱殿,与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平行;苑林区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立蓬莱山,山上遍植各种花木,池周环绕宫殿建筑。 (3)兴庆宫
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时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后,将于开元二年将兴庆坊扩建为兴庆宫,并移住兴庆宫听政。[15]
根据徐松《两京城坊考》记述,兴庆宫为了因就龙池(即原兴庆池),北半部为宫廷区,南半部为苑林区,形成北宫南苑的格局。 1.2.2唐洛阳城的宫苑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图5)
4
图5 唐洛阳城的宫苑平面图[16] (1)唐洛阳城的主要宫苑
唐朝洛阳的宫苑虽然在数量上不及长安,但也不乏精工之作,其中尤以则天明堂为最。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楣籍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号日‘万象神宫’。又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17]
①天明堂尚高不尚广。武后所造明堂周围仅数百尺,高却近三百尺。根据唐朝度量衡大约“1800尺=1里”[18]的标准,该楼的高度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来度算的话大约高达82米,真可谓高耸入云,即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也是一座高楼。 ②天明堂应呈伞形结构。在则天明堂的建筑结构上,自上而下贯穿全楼的是中心的十围巨木,其他的横梁、斜木、楣柱和支撑架都由之延伸出来。这种类似雨伞骨架的结构样式既显示出武后选用材质之坚实。
③天明堂十分注重修饰,并引水入台,成园林形制。在明堂中,金属构件比比皆
是,有楼底的金风,也有楼底的铁渠,还有楼中呈“盘纠之状”[19]的铜铸九龙。
5
总的说来,则天明堂改变了古代明堂的传统形制。明堂是我国自上古时期沿传下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宗庙式建筑,后来发展成为集宗庙、宫殿、园林于一体的皇家建筑。
2.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
2.1隋唐私家园林兴盛的原因 (1)安定的社会环境
在充实的物质资源支撑之下,人们开始注重生活水准和审美享受,于是治园营宅蔚然成风,私家园林遂大行于天下。隋唐私家园林最为兴盛的地区,往往也是社会最为安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如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江南和巴蜀等地。如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所说:“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2)发达的交通
隋炀帝登基后“土木之功不息”,[21]开凿了世界最长的大运河,并开辟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系统。
遍及全国的发达交通网络将各地连接起来,让各地的物资转运和信息交流非常顺畅。江南的湖石、西北的珠玉、巴蜀的巨木和塞上的禽兽均可通过这些交通管线迅速送往各个中心城市,为私家园林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也为园林营造者之问的互相观摩、交流提供了方便。 (3)文士隐逸之风的盛行
动荡的仕途经常令文士不胜其烦,遂常常投身园野,通过隐逸在人工营造的山水之中来求得心灵的解脱。
在私家园林中,诗人们既可以居庙堂而寄情于林泉,又能够居林泉而心系庙堂。园林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入世者的避世企望,在“显达”与“穷厄”之间找到归宿,这种感情色彩的附着,为私家园林中文士园林的普及提供了思想基础。
(4)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隋唐初年,实施均田制。到中唐以后,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兼并和买卖盛行起来,甚至“富者万亩”,[22]使得从朝廷到州县的官吏拥有了可以依附庄园而建置园林别业的土地和房屋,间接地为私家园林的普及与兴盛提供了客观条件。
6
[20]
2.2隋唐私家园林的类型
根据私家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城市私家园林和郊野别业两种主要类型。 2.2.1城市私家园林
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批贵族和文士,自然成为了
隋唐私家园林比较集中的区域,其中最主要的城市为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长安私家园林
据《长安志》和《两京新记》载,长安城内的大多数坊区内都有王公贵族的私家园林,规模大者甚至占据半坊以上。这些贵族园林内堆石为山,凿水为池,遍植花木,间架华堂,将自然山水与人丁建筑融为一体,称为“山池院”。 (2)洛阳私家园林
在洛阳的私家园林中,自居易的履道里宅园是其中的佼佼者(图6),甚至可 以说是代表着隋唐私家园林的最高水准。白氏对履道里宅园进行了总体规划:“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池桥道间之。”[24]提出了建筑、水体、竹林的具体分割比例以及在造园时挖池堆岛、开道立桥、植竹成林。履道里宅园的中心是池岛区,其中凿池掇岛,岛间架桥,岛上开路立亭,池中栽莲种菱,池畔停泊舟舫,岛上放养野鹤,环池修建东粟廪、北书库和西琴亭等建筑。
图6 履道里宅园复原图[23]
7
(3)扬州私家园林
[25]
有关文献作品的扬州私家园林有《续玄怪录》中所提到的“裴氏樱桃园”、
《旅次扬州寓居郝氏林亭》中提及的“郝氏园”[26]、《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提及的《二十四桥》[27]和《题木兰院二首》中的“木兰院”[28]。等。不过,由于这些作品中对于扬州私家园林的具体描述较为欠缺,因此也难以对当时的情况做出具体分析。
(4)成都私家园林
自蜀汉开始,四川地区的经济开始发展并赶上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中原和江南,私家园林随之出现。到隋唐时期,四川的私家园林在长安和江南园林的影响下,获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玄宗避难入蜀后,许多宗室公族和文士官绅随之来到四川,相继营造自己的私邸,促进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私家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如大诗人杜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29],其草堂遗迹至今尚存。 2.2.2郊野别业
与城市内的私家园林相比较,隋唐文士在城市郊外或山野之中所营建的私家园林更能体现出隋唐私家园林的风采。
隋唐郊野别业的建置有三种情况:一是依附于永业田或所购置的田庄;二是设于离城市不远,交通方便且风景优美之地;三是选取风景名胜区内建筑别业。 (1)王维的辋川别业
在唐代文士所营建的郊野别业中,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所营建的辋川别业可能是最负盛名的一座。(图7)
“辋川”原为水名,后用以指代所流经的山谷。从山口进,迎面是孟城坳,坳背为华子冈。背冈面谷之处,便有隐处可居,遂建房舍于此。
8
图7 辋川别业图
越过山冈,到了文杏馆。文杏馆是简易的山野茅庐,在馆后崇岭高起,岭上多大竹,是斤竹岭。这里溪流萦绕,景致幽深。缘溪通往木兰柴,溪流之源的山冈跟斤竹岭对峙,因为盛开山茱萸而题名为茱萸沜,翻过茱萸沜,为一谷地,此为宫槐陌。
登冈岭,可至鹿柴。已经是人迹罕至的山岭深处。鹿柴山冈下为北姹,一面临欹湖,盖有屋宇。北坨的山冈尽处,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从这里到南坨、竹里馆等处,因有水隔,必须舟渡。
辋川别业的中心是欹湖。欹湖湖面宽广,泛舟湖上,微风拂面,十分惬意。为了充分欣赏湖光山色,王维在湖畔建有临湖亭。沿湖堤岸上种植了柳树,因此题名“柳浪”。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鹭鸥争渡的栾家濑。
离水南行复入山,有泉名“金屑泉”。山下谷地就是南坨,缘溪下行到入湖口处,有白石滩,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馆。此外,还有“辛夷坞”、“漆园”和“椒园”等胜处,因多辛夷(即紫玉兰)、漆树和花椒而命名。
综合来看,王维的辋川别业有山、岭、冈、坞、湖、溪、泉、游、濑、滩和房舍屋宇,总体上以天然山水和植物景观取胜,人造景观不多,使山貌水态林姿之美更加集中和突出地表现出来,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2)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在中国园林史上——尤其是在文人私家园林史上,白居易是个倍受人们关注的园林艺术家。这不仅仅缘于他文采蜚然,而且更因为他一生爱园、造园、赏园、
9
乐园、论园,他的园林意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自居易被贬知江州司马,一时意气阑珊。任上第三年,他于庐山购地营造草堂,次年建成。草堂筑于庐山香炉峰之北、遗爱寺之南,这里绿树环绕,清泉流淌,环境十分幽静。(图8)
图8 庐山草堂
草堂处于山谷之中,四周都是自然景观。“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塊,杂木异草,盖覆其上……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堂西依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30]周边的庐山风景也是十分秀美,住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之中,也难怪诗人会“三年为郡吏,一半许山居”了。
与上乘的室外风景相比,庐山草堂的室内建筑则简陋得多。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墉。……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紵帏,率称是焉”[32]。整个室内的陈设十分素雅,非常符合自居易贬官的身份隐上的心态。
通过对自居易庐山草堂的考察可以发现,自居易在修建庐山草堂时所作的一切,不仅是建造一个住宅,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园林的意境。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居易的建筑观和园林观,尤其是他对于园林周边环境的选择,成为后世文人在营造园林时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即“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33]。 (3)李德裕的平泉庄
与辋川别业和庐山草堂相比,平泉庄园主李德裕的身份要显赫得多。他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和宣宗八朝。李德裕早年曾随父宦游十四年,遍览
10
[31]
名山大川,也领略了许多私家园林的风采。
李德裕位高权重,因此他所营造的平泉庄与一般文士的别业在风格、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造园时,自己搜“得江南珍木、奇石,列于庭际” [34],园内虽然“舍宇不甚宏侈” [35],但是“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具” [36],这是平泉庄最大的特色所在。
平泉庄用石颇丰,其石来自各地,怪石中不乏名品,如“竹间行径有平石,以手摩之,皆隐隐隐见云霞、龙凤、草树之形。”[37]。这种石属于隐纹石,在今天赏石者看来亦是精品。
平泉庄内所植的花木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品种之精,都著称于世。在《平泉山庄草木记》中,仅木本树种有名可列的就有金松、琪树、海棠、榧桧、红桂、厚朴、香柽、木兰、青神、凤集、月桂、青飕、杨梅、山桂、温树、株柏、栾荆、杜鹃、山桃、侧柏、南烛、柳栢、红豆、山樱、栗梨和龙柏等26种之多,此外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和药用植物。 2.3隋唐私家园林的特点 (1)借山营水成为主体景观
在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中,有些直接建造于山林之中,有些临水而居,有些距山水不远,都是借山水之胜来烘托私园之美,即便是建造在城市之内,周围无高山大川,也会想尽办法垒土造山、凿池为湖,在园内创造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自然环境。
(2)建筑类型多样化
凭借着精湛的工艺,造园工匠们极大地拓宽了园林建筑的类型,从简单的室、廊、台、堂发展为许多类型。
在唐代的郊野别业中,产生了一种新兴的园林建筑——亭。唐人在修园造林时,把亭加以改造,去掉原来的门窗墙壁,缩小体量成为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并引入园林。使得园林的特有建筑除了先秦的台以外,又增加了亭这种形式。在园林中,亭即可观景又能点景。此后,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便成为必备的建筑类型了。
(3)艺术气息浓厚
隋唐时期的私园园主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这也使他们的私家园林
11
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这一时期的园林已经不仅仅是人们休憩、游玩的欣赏对象,而且成为抒发胸臆、展示文采的表达工具。
3.隋唐时期的寺观园林
隋唐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采取儒、释、道三家并尊共荣的态度,对佛教和道教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了扶持和利用。
由于佛寺和道观都需要吸引信徒来举办大量的宗教仪式,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中心,因此寺观在营建供善男信女们参神拜佛的殿宇之外,往往都配置有一定的园林绿地,这就形成了寺观园林。
为了烘托其宗教气息,宣扬“出世”、“遁世”、“无欲”、“无为”的宗教信条,隋唐时期的寺观园林中特别强调花草树木的种植,尤以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佛法的荷花、象征隐逸的松竹和象征长寿的桃树居多。
4结束语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古典园林在以往的发展基础上,表现出更高超的营造技巧和更成熟的营造理念,无论是皇家宫苑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寺观园林等其他类型的园林也纷纷出现和完善,从而为宋以后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PP:110.
[2] 魏征[唐].历代食货志注释-隋书食货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PP:218. [3]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卷181隋纪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P:1201. [4] 魏征[唐].历代食货志注释-隋书食货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PP:202. [5] 魏征[唐].隋书·帝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PP:23. [6] 魏征[唐].隋书·帝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PP:23.
[7]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P:1196-1197. [8]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90.PP:112. [9]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PP:66-67.
12
[10]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P:99. [1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l990.PP:67. [1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l990.pp:67. [1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l990.pp:67. [1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PP:68. [1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PP:68. [1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P:105.
[17]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卷204唐纪二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P:1375. [18]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表5唐代的度量衡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0.PP:图表7.
[19] 车言心,王育济,孙家洲.中华野史(唐朝卷)·隋唐嘉话[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PP:6.
[20] 李格非[宋].说郛卷二十六·洛阳名园记[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PP:77. [21] 魏征[唐].隋书·帝纪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PP:35.
[22] 欧阳修,宋祁[宋].历代食货志注释·新唐书食货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PP:327.
[23] 刘庭风,《池上篇》与履道里园林[J].古建园林技术,2001,(4).PP:49. [24] 刘眴[后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PP:1087. [25] 韦金笙.扬州园林史观[J].中国园林,1994,10,(2).PP:55. [26] 韦金笙.扬州园林史观[J].中国园林,1994,10,(2).PP:55.
[27] 杜牧[唐].扬州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PP:10. [28] 王播[唐].扬州诗词-题木兰院二首[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PP:137. [29] 刘眴[后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M] 北京:中华书局,1975.PP:l334. [30] 自居易[唐].白居易选集·草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PP:365. [31] 自居易[唐].详注全唐诗·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见寄[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PP:1673.
[32] 白居易[唐].自居易选集·草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PP:36 [33] 计成[明].园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PP:56.
[34]李德裕[唐].金唐文·平泉山居诫子孙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PP:3220 [35] 车吉心,王育济,孙家洲.中华野史(唐朝卷)·剧谈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PP: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