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朝时期十大繁华城市

宋朝时期十大繁华城市

2020-03-18 来源:乌哈旅游
宋朝时期十大繁华城市

唐宋时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盛唐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但是宋代的历史你们都了解吗?现在我们通常认为宋朝是一个比较重文轻武的朝代,在军事上经常被周边侵扰。其实从经济上看,宋朝的经济非常繁荣,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唐代。在人口上也首次突破了一亿。在当时的东京汴梁,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关于这方面,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车水马龙,非常的繁华。接下来就来盘点一下,宋朝时期十大繁华城市排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开封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先后经历了夏朝、战国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作为8个朝代当中,最出名的当属宋朝,开封更是在宋朝时期达到历史的巅峰。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面都详细的将北宋都城的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北宋与开封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观点确实是没问题的。但是从军事的角度,开封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都城。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开封作为首都最大的优势便是漕运(即繁华经济的基础),而最大的劣势则是地处平原,四周无险可守。

开封漕运之所以能够成为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漕运对于北宋政权实在是太重要了。而漕运的重要性主要源自于北宋建立之初的政治、军事制度。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的军事政变而上位的。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避免自己的大宋王朝重蹈五代诸朝的覆辙。当时的五代诸朝,都是因为臣子手握兵权,推翻旧朝再建新朝(宋朝就是篡夺后周政权的)。赵匡胤为确保部将不再重演自己黄袍加身的故伎,便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唐以来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军事制度进行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赵匡胤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将手下大将们的兵权收归到自己手中。随后以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军权,以文臣典兵权并充任地方行政长官,设转运使以掌财权,从而集政权、财权、司法权、军权于皇帝一身。由于担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匡胤便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政策。他下令天下精兵汇集于京师,史载:“收四方劲兵,列营京畿,以备宿卫”。赵匡胤此举的意图,主要还是怕边疆大军过多,京师兵马过少,到时候出现了割据乃至于反叛的局面。而收天下大军于京师旁边,这既有利于随时镇压地方叛乱,又便于拱卫京畿安全。

赵匡胤这样的的政策,虽然能够避免五代十国那种大将叛变的情况发生,但是如此众多的将士汇集于京师周边,粮草补给将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王朝就必须从全国各地调集粮草入京,而调集粮草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则是漕运。正是因为这点,所以国家的首都选址首选的因素便是漕运的便捷。

开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大宋王朝都城的首选。开封地处运河与黄河的交叉点上,漕运便利,贸易发达,人烟稠密,自中唐以来就是一个“舟车辐辏,人庶浩繁”的经济都会。特别是经过五代诸朝的发展,开封已成为四水灌都的水运交通枢纽。所谓的四水指的是:第一条是汴河。汴河可以沟通江淮,可以漕运江淮的粮粟,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荆湖路的租籴。第二条是黄河。陕西等地的菽粟可以经过黄河进入汴河,再运抵开封。第三条上惠民河(即蔡河)。陈、颍、许、蔡、光、寿等六州的漕米,可以通过这条河运送到开封。第四条是广济河。这条河是赵匡胤在建隆二年重新开通的,从开封东北开渠,经开封东南,山东菏泽、巨野、东平等地的粟帛,可以通过这条河运送到京师。水运的便捷,让开封的漕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正因如此,开封成为了北宋都城的首选。

有得必有失,开封能够成为四水灌都的水运交通枢纽,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地势相对平坦便于沟渠的兴修。但是平坦的地势,带来的后果便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纵观历朝历代的首都无一不是有各种天险关隘作为其屏障。秦、西汉、唐的咸阳、长安,有函谷关为其门户;东汉、魏晋的洛阳背依北邙,周围有伊、洛、瀍、涧四水环绕,背山

面水同样也是易守难攻;东吴、南朝诸国的南京更是有长江天险,为其屏障。

但是北宋开封,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周围地势平旷,无高山大川之险,历来为四战之地,军事上无险可凭。北宋为了弥补开封的短板,不得不增加军队来守卫都城,也就是所谓的“以兵为险”,当时的人称之为“不因山河之固,以兵屯为险阻”。可惜这样的举措,不但加剧了北宋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后面的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而且在北宋末年禁军的素质下降,在金国铁骑的攻打下,80万禁军形同虚设。可以说正是因为选择在开封定都,才让北宋王朝如此不堪一击。

开封虽然在军事战略方面来讲不怎么样,但是其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最为繁华的都会。

当时宋朝已经突破了坊市制度,大街小巷全都是各种商铺,还有很多勾栏,里面有各种表演。

总而言之,开封算是宋朝十大城市之首了。 二、洛阳

北宋洛阳是工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城市,虽然在这一时期洛阳地位下降为陪都,在漕运和战争中实力也不断被削弱,但在此过程中,洛阳并未停止发展的脚步。洛阳在这一时期仍旧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封建时代社会都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一个只拥有伟大哲学思想却没有良好的物质经济实力的民族是无法长久的存在下去的。

在《苏辙集》中苏辙曾说:“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持一个国家距离兴盛遥遥无期,而面对灭亡不过是朝夕之间。

而从洛阳的工商业发展我们可以由小至大看到北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全貌,进而看到古代经济发展的进程和状况。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意义

1.地理位置的便利位置成为发展的基础洛阳,从西周时的洛邑到

北宋的西京,洛阳以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隋书》记载洛阳;“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和,固以四塞。”洛阳曾号称“十三朝古都”。

夏商周,东汉,西晋,北魏,隋唐都曾作为首都或是陪都,若是没有出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又怎会有如此地位呢。

洛阳四周环山,中间有河流从城内穿过,水系又以洛水,伊水,涧水为主。正好符合了古人依山傍水的风水观念。而由于洛水又因为水量大,是天然的漕运渡口,因而进出洛阳的水运道路都是依靠洛水而成的。

山南水北为阳,洛阳位于洛水之阳,洛阳由此得名。因而洛水之于洛阳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同样位于洛阳的山就有成皋山,龙门山,邙山等,洛阳有着山的沉稳厚重又有着谁的温柔变换,为洛阳平添了无数秀丽风景。

山环水绕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洛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因而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首都陪都。

2.多朝首都是政治重心也是文化重心洛阳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又被历代王朝视为龙兴之地,所以即便不设洛阳为首都,也是会将其设为重要的中心地区。

三、福州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隔台湾海峡相望,是沿海多山省份,由于其地理条件较为特殊,历史上政区较为稳定,自东汉末设建安郡以来境域基本稳定,唐时始有福建之名,取福州、建州首字而得名。

北宋时于此设福建路,共八州、军,到南宋时形成一府五州二军的格局,因此福建又有“八闽”之称。两宋时期,府、州、军(领县的军)均隶属于路,但地位上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府高于州,州又高于军,其中府设于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巡游过的地方及重要的州,有宋一代,府的数量较少,到南宋末才三十多个,其中福建路北宋时

一个也无,南宋时建州升为建宁路。

军是宋金时期才有的行政区划,来源于唐时的军镇,宋时兼有行政性质,领县的军名义上与府州平级但实际地位较低,而不领县的军则与县平级,与军类似的还有监。南宋时福建路有两个领县军,分别为邵武军、兴化军。

两宋时期,福建路路治为福州,但南宋时升为府的却为建州。建州,原为建安郡,为东汉末所设之郡,当时辖今福建全境,郡治为建安县(今建瓯市),隋时改设为建州,1162年升为建宁府。建宁府以建安、瓯宁(由建安县划出)两县为附郭,辖建安、瓯宁、浦城、嘉禾、松溪、崇安、政和等县,大致为今南平市大部。

邵武军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由邵武县升设,邵武县原属建州,由于“路当要冲”由县升为军。邵武军辖地原均属建州,到南宋时辖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兴化军同样设于太平兴国五年,北宋在平定当时起义后析莆田县游洋镇置兴安县,又于此置太平军,同年又改称兴化县、兴化军。南宋时,兴化军军治已经迁到莆田,辖莆田、兴化、仙游三县,基本等同于今莆田市市域。

福建路五州分别是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及南剑州,其中福州为路治所在。福州以闽县、侯官县为附郭,共辖十二县,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福州、宁德两市。此外,元军攻破临安后景炎帝于福州即位,福州短暂升为福安府。泉州以晋江县为州治,辖七县,地域基本为今泉州、厦门两市。漳州州治为龙溪县,领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四县,今漳州市及龙岩市一部属之,龙岩市前身龙岩县就为其辖县。汀州位于福建路西南部,州治为长汀县,共六县,现分属龙岩、三明两市。南剑州州治剑浦县(今南平市区),领五县,现分属三明、南平两市。

四、成都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陆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境内金沙遗址有3000年历史,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外第二大都会,发明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民间谚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四川地区因地形因素与世外相对隔绝。两宋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没有波及到四川地区,因此在宋朝,成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堪称宋朝十大城市之一。

五、江宁

江宁,是南京的旧称之一,寓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江南安宁”等。南京如今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以前的名称”江宁“,曾经的行政建制包括“江宁县”、“江宁郡”、“江宁府”等,如今的南京设有江宁区(注:江宁区不等于江宁)。“江苏”的得名便取自于“江宁”与“苏州”之首字。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析建邺县西南置临江县,二年改江宁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于江宁县置江宁郡。

五代十国时期,江宁为南唐国都,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溧阳县、句容县、广德县、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六合县、铜陵县、青阳县等县。

宋朝时期,江宁为江南东路的首府,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溧阳县等县。

宋朝时期江宁(南京)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城市。宋代江南地区因较少受到战争影响,所以江宁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堪称宋朝十大城市之一。

六、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绕长安”之美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

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在宋代时期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虽然唐朝以后西安不在被作为都城,但是西安作为关中平原最重要的城市,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经过两宋的发展,西安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在此成为全国重要的都会。

七、广州

广州由秦汉起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到唐朝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其航程从广州起,经南海、印度洋,直驶巴士拉港,到达东非赤道以南海岸,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到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使;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曾是全国惟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秦朝,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在秦末汉初与唐末,广州曾经两次出现过割据的小国,秦末期为南越国,赵佗(秦的南海尉)自立为南越王,广州成为南越王都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11年)。唐代末期刘岩(又名刘龚)据广州称帝,国号南汉(公元917年至971年)以广州作都城(当时称兴王府)。广州地区自秦代(公元前214年)定为南海郡开始,历代以来它的行政管辖地区,最小的范围也据有现广东省的中部与北部,最大的范围包括现广东、广西的大部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广州地区设南海郡。当时南海郡尉任嚣在现中山四路旧仓巷附近修建城廓,称为“任嚣城”,

广州为郡治所在地。秦汉时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北至观坪石,东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后赵佗续任南海郡尉。秦朝为了巩固在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居五十万居民到岭南。秦末汉初时,赵佗自立为南越武帝,并把管辖范围扩展到雷洲半岛与广西、桂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

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郡(后缩为七郡),广州仍称南海郡,归属交趾部后称交州,南海郡行政范围缩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广西梧州,广州城曾一度较前衰落。东汉末年,广州属于吴国,公元216年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从梧州迁回广州,公元226年并将交州改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汉代广州地区行政范围面积约10.5万平方千米。

晋代,广州仍称南海郡,为州治所在。但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比汉代有所缩小,已将东部梅县、潮汕、惠阳等地区分出;晋代南海郡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南、北朝与隋代,广州仍为州治,郡治所在,州郡范围略有变化。

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唐末期刘岩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国,广州为兴王府,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以模仿帝都长安。

公元970年,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名称),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地(简称广东。广东省之称自此开始)。广州行政区域范围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元、明、清各朝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元代),广州府(明、清时),均为省治地(元代广东省称广东道,明代称广东布政司,清称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虽有变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广州府行政区域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

八、临安

临安府,是杭州在南宋时期的府名,为南宋都城。

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被金朝所灭。宋高宗赵构自济州(今山东济宁)至艺祖龙潜之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重新建立

“宋”政权。

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宋室南迁杭州为行在所。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鏐纳土归宋对宋朝的功绩和对杭州的历史贡献,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 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府,增建礼制坛庙。 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谅阴,难行吉礼,命秦桧摄冢宰,受书以进。是月,虚恨蛮犯嘉州忠镇砦。是岁,始定都于杭。

历史沿革:临安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原为临安城,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原为五代时期吴越国(907~978年)的西府。

北宋期间,属于两浙路,杭州为路治所。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

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

北宋时,苏轼等人大兴水利,为杭州博得了“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是当时杭州人物的代表。

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北宋崇宁年间,杭州人口已达20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旧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建炎元年,带本路安抚使,领杭、湖、严、秀四州。建炎三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带兵马钤辖。绍兴五年,兼浙西安抚使。

后来临安经过南宋一百多年的开发,临安城已经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大都会。

九、江陵

两宋时期,江陵作为“商业都市”,“迎来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其商业经济繁荣表现为商业都市的繁荣,镇市的兴起和商税的增长。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达与否的决定性条件”。宋代江陵地区商业经济繁荣并不是“虚假的繁荣”,而是有其坚实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的。

在宋代江陵府是“土地沃衍,最为出产谷米财物”的荆湖北路的首府,位于长江中游沿岸,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相较于山地、丘陵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土地广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加之气候适宜,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

宋初统治者对江陵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比较重视的,采取了减轻负担、恢复生产的经济政策,也的确收到了一定成效。以人口数量为例,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生产部门,一定区域内人口数量的多寡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江陵府在天宝年间有三万三百九十二户,十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口,到崇宁年间,户口数增至八万五千八百一,口数为二十二万三千二百八十四,户均人口不足三人,人口的大量增加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到北宋中期,江陵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北宋时期的经济恢复使得该地的人口数量大增,为南宋以后大规模的土地开垦活动创造了劳动力基础。

十、明州

明州,是宁波市的古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鄮县分为慈溪、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县四个县,设明州以统辖之。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明州升为庆元府。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改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称宁波府。

史籍记载: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鄮县分为慈溪、翁山(今舟山市)、奉化、鄮县四个县,设明州以统辖之,州治初在句章城。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治迁至三江口。五代吴越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明州升为庆元府,府治设在鄞县(三江口)。

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宁波之所以入选宋朝十大城市,原因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宁波地处沿海,从唐代开始,宁波便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都汇集在这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