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符合题目要求的。
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 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3.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多年,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B.原则上 “取士不问家世” C.选才“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D.重视“人门兼美”条件
4. 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5.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 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融合
6. 右图为清乾隆年间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 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 彩达 17 层之多。 该瓷瓶直接反映了
A. 乾隆的审美情趣 B. 高超的制瓷技艺 C. 社会的奢侈风尚 D. 天朝大国的心态
1
7.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1841年1月5日 1842年3月24日 1842年6月1日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8.“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此番讲话的背景是 A.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之时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9. 某学者在叙述欧洲文化历程时说道:“希腊文化的精神是_________,罗马文化的精神是________,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_______观念。”空缺处应补充的内容为 A.入世、秩序、和谐 B.秩序、入世、出世 C.和谐、秩序、出世 D.和谐、秩序、入世
10. 威尔逊总统认为,提供给世界资本的国家,就是管理世界的国家。合乎此见解的史实是 A.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提出“十四点原则” C.召开华盛顿会议 D.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11.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 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 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12. 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
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调出省 贵州 甘肃 山西 兵数 1000 1000 1000 调往方向 广东 浙江 江苏 2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部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在中 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交易”,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只是在这一贸易体系中,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奢侈消费的需求大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而对奢侈性消费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贸的着眼点放到了使用价值上,不注重货币的增值。西汉桑弘羊就主张“天下高我下,天下轻我重”,即低价出口,高价进口,使转口商人获取超额利润,而封建政府则得到使用价值的满足。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稳定经济,在多国协调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 林体系诞生。在这一体系下,三大国际机构产生——世界银行前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GATT。同时实现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等。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为被学术界称为牙买加体系的现行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元化;储备货币多元化;黄金非货币化等。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摘编自许珊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现代贸易体制的演变,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不同之处。(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全球一致性,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消失。历史表明,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呈现出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模式、文化模式、思想模式等,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一国的国情决定的。严格地说,完全相同
3
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全球化中没有标本和唯一模式,只是原有多样性新的优化和重组。
——摘编自曹招根《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二)选做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桑弘羊在汉武帝时直接掌管中央财政近三十年,《史记》称赞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桑弘羊以前,许多经济行政权由中央与地方分掌,形成经济上的割据状态.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政策,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掌各郡国均输事务.将以前由各郡国经办的贡物运输集中到中央处理. 统一全国粮食、盐铁等财政行政.到武帝后期,盐、铁、均输已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再加上铸币权的集中,中央掌握经济命脉.他肯定山林川泽为国家所有,故应该加以控制,不能自由开放,他认为山泽之利必在深山穷谷之中,如果自由开放,事实上归豪强所专有,如此,小则兼并百姓,大则危害国家.他认为农业不是致富的唯一本源,商业也是致富的本源.他认为没有商业,则财富之源流断绝,而财物的消费即会缺乏,他从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工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桑弘羊经济改革的作用(6分).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立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
材料二 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踏进波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9分)
4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既然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印象,那么感觉印象从哪里来的?在这个问题上,大卫·休谟作出了与洛克不同的回答。他认为,对感觉的来源问题只能抱着“存疑”的态度,因为人类的理性完全不能做出解释。我们永远不可能断定,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或是由心疑的创造能力产生的,还是从造物主那儿得来的。休谟指出,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们头脑中具有的上帝的观念,完全是个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在经验中并无真实存在。他对宗教的社会作用进行揭露与批判,他认为宗教存在的基础是“迷信”和“狂热”,扼杀了自由,败坏了道德,阻碍了人类的进步,使人的理智迟钝。不过他也认为,宗教对于维护社会安宁,约束平民百姓的行为是有用的,而有识之士的宗教信仰恰恰应该与他们的怀疑论精神合而为一。
——摘编自陈文斌主编《品读世界思想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大卫·休谟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大卫·休谟的思想主张。(9分)
5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B 3.D 4.A 5.A 6.B 7.C 8.D 9.C 10.B 11.B 12.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部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1)特点:以礼物赠答为主要方式;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以奢侈性消费为主;注重外贸商 品的使用价值而轻视货币的增值。(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影响:有利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 交流;容易造成民间走私频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造成了财富的外流。(6分)
(2)演变: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随着世界贸易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中汇率 和货币日趋多元化。(4分)不同:现代贸易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有贸易体系和法律规则的保障。(6分)
14.(一)本题采用分层评分。观点0~3分,史实阐述0~9分(逻辑性0~1分)。
具体评分如下:
0~4分:观点不明,对全球化带来的人类发展的“共同性”或“一致性”与发展模式多样性的认识不
清或没有
认识:不能或不够准确地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逻辑不清。
5~8分:观点较为明确,对……有较清楚的认识;能够较为准确地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
逻辑较为清晰。
9~12分:观点清晰,对……·认识清楚;能够准确、充分地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逻辑
清晰、严密
(二)材料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共同性(一致性)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这是立论的核心。凡考生探讨的观点及史实阐述,得视其与“关系”的偏移度定档评分,例例如仅探讨“全球化增加了人类发展的共同性”“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各具特色”等应在0~8分档计分。凡考生仅在“中国史”范围内的立论和史实闻述,原则上折半计分。
6
(二)选做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内容:强化中央对财政的统一管理;重视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通过发展商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9分)
(2)作用:民不益赋而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的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政策:绥靖政策。(2分)
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4分) (2)变化:由纵容侵略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3分)
原因: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侵略步伐的加快,欧洲人感到战争的逼近;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深。(每点2分共6分)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主张:对感觉的来源持怀疑态度;反对理性;认为宗教扼杀了自由,阻碍人类的进步,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约束百姓行为。
(2)评价:一方面他把经验论推向了怀疑论,其哲学带有强烈的反形而上学的色彩;他揭露与批判宗教的社会作用,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但另一方面,他肯定了宗教在约束百姓行为方面的作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怀疑论仍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