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拟建高铁沿线桥下空间规划研究

拟建高铁沿线桥下空间规划研究

2023-05-09 来源:乌哈旅游
拟建高铁沿线桥下空间规划研究

摘要:随着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一座座高架高铁拔地而起、穿城而过,高铁让人们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高铁进城”带来的空间割裂和桥下空间往往是建设和管理难题。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拟建高铁的桥下空间规划为例,阐述“高铁进城”从“事后美化”向“事前规划”转变,在高铁建设前及早介入,分类分段打造桥下灰空间,从邻避空间变为迎臂空间,减少城市污点盲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高铁进城;桥下空间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用地由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伴随着交通发展需要,一座座高铁穿城而过,“高铁进城”占用资源紧张的城乡建设用地,并且切割原有城乡空间、带来桥下灰空间。如何将高铁邻避效应变为迎臂效应、高效规划利用高铁桥下空间,探索空间利用和实施措施,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利用率,使桥下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2研究背景

佛山市南海区境内已建高铁包括武广、贵广、南广高铁,其土地及桥下空间面积大,范围广。以往,由于高铁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受严格管控,建设协调难度大、审批环节多、施工要求严格,导致高铁沿线两侧及桥下空间荒废、闲置。高铁进城带来大量的消极空间,要么是杂草丛生、垃圾散布、蚊虫滋长的泥地,要么是杂乱无章的临时停车场。

未来,南海区高铁、城际铁路累计超200km,吸取武广、贵广、南广高铁建设“事后美化”的经验教训,拟建高铁桥下空间向“事前规划”转变。规划统筹桥下空间区域总体布局和方向、事前谋划,向铁路部门争取同步实施。

3编制依据

3.1衔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有关规划要求

向上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综合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轨道线网规划,落实规划相关管控内容,环境影响范围内需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并落实环境降噪和优化措施。

3.2落实桥下空间管理利用办法

佛山市于2021年出台桥下空间管理利用办法,推进桥下空间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明确桥下空间的利用应当遵循“安全第一、公益优先、属地管理、合理利用、兼顾现状、整体协调”的原则,加强桥下空间的安全管理和利用,落实日常管理责任。结合现状和实际利用需求情况,桥下空间利用模式分为城市绿化类、公共交通设施类和城市管理类。

城市绿化类是以城市绿化为主,形成独特的城乡风景带,满足市民对于人居环境提升的需要。

公共交通设施类是指高铁桥下空间重点满足城市公共交通需要,弥补解决城市交通站场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用于设置公交站场,出租车待客点,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共享小汽车站点等。

城市管理类以城市管理附属设施为主,作为环卫绿化管理及道路抢修、抢险、养护配套设施,治安岗,公共厕所等。[1]

4桥下空间规划研究

南海区拟建高铁33km,其中桥下空间长达17.6km,本次研究以南海区拟建的某高铁为例,研究范围为铁路安全管控范围(即刚性征拆范围外单侧10米,见图1)。

规划结合沿线历史人文、地域场所精神、生态资源,以“点、线、面”串连沿线资源,形成独特的城乡风景带。

图1研究范围 4.1点——分段打造桥下空间

根据高铁两侧用地的类型,将高铁桥下空间分为居住景观段、商业景观段、工业景观段、生态景观段。(见图2)

图2 分段规划图 4.1.1居住景观段

居住景观段以公园绿化为主,建议绿地占总用地比例的60%。高铁安全管控范围种植高大乔木作为绿化隔音屏障,桥下栽种阴生植物。设置慢行系统、休憩空间与全龄段活动空间,打造邻里公园。结合周边公共交通和城市管理用房需求,适当配置停车场、市政管理用房、治安岗,公共厕所等。

通过桥下公园缝合被高铁割裂的土地,满足市民对于人居环境提升和交通互联的需要,成为向市民展示本土文化及特色的公共场所。除此以外,考虑周边居

民的需求,高铁桥上应设置隔音措施降噪,辅以绿化屏障进行环境降噪,使邻避空间变为迎臂空间。

4.1.2商业景观段

商业景观段以活动广场为主,建议广场占总用地比例的60%,包含聚集广场和临时商业活动场所,以及流动书屋、运动场等公益性空间。其他用地结合周边商业需求,合理设置汽车充电桩、出租车待客点、公共停车场、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共享小汽车站点等公共设施。

场所以明度高、饱和度高的颜色为主,提亮桥下空间,削弱灰色桥身带来的消极感,带来轻松、明快的空间感受。桥下空间作为商业空间的延伸,加强了周边商业用地的联系,通过预留大面积活动区域,展现商业区个性特质,融入商业氛围。

4.1.3工业景观段

工业景观段以休闲公园为主,建议绿地占总用地比例的60%,种植常绿、耐阴性植物。结合工业园区工作人员的需求,增加休闲空间和慢行道、骑行道,布置公共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选取高铁穿过的某段高端工业区作为工业景观示范段,该处现状是连片工业厂房,高铁线路北侧规划为工业用地、教育用地和商业用地,南侧规划为公园绿地和工业用地。高铁桥下空间结合南侧公园绿地打造高铁桥下公园,桥下公园包括入口广场、休憩空间、科技健身长廊、科普园、慢跑道、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功能空间,聚焦科技与人文,将科技和工业元素运用到桥下空间中。(见图3、图4)

图3工业景观示范段土地利用规图4工业景观示范段规划方案图 划图 4.1.4生态景观段

生态景观段周边为绿地、桑基鱼塘、水道和村居,由于高铁隔断生态斑块,带来支离破碎的生态坏境,因此,生态景观段以修复生境为主,种植乡土树种,并将历史文化和场所精神糅合为特色符号,应用到休闲平台、景观小品及慢行系统中,打造特色生态田园风光。

通过修复生境,增加两侧连接,提升周边旅游资源,利于人居环境提升和村居旅游振兴、生态振兴。

4.2线——以历史文化、碧道建设为纽带,串连沿线桥下空间,打造生态廊道和历史长廊

拟建高铁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比邻康有为故居、方献夫纪念馆、慧庆禅寺等历史建筑,尽管空间上被高铁割裂,但精神情感上,桥下公园承载市民对土地的情感。因此,桥下空间设计须深挖历史文化和场所精神,将本土元素巧妙应用在景观小品上,使空间兼具实用性和地域性,成为一条展示本土特色的历史长廊。

高铁横穿有为水道、桑基鱼塘、湿地公园,切割生态环境。因此,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修复沿河绿带、河流、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满足动物迁移,优化高铁乘客的视觉景观,打造生态廊道。

高铁桥下空间横向以碧道串连居住、商业、工业、生态景观段,保障沿线连续的步行道和骑行道,打造高铁桥下慢行系统;纵向以市政道路缝合被高铁切割的土地,连通南北地块,满足周边居民交通需求。

通过历史长廊、生态廊道、碧道慢行系统和交通道路的线性连接,将高铁沿线打造为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高铁乘客视觉需求、动物迁移需求的景观带。

4.3面——整合周边资源,综合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整合居住、商业、工业、生态景观段,将城市绿化类、公共交通设施类和城市管理类桥下空间融合其中,把高铁桥下空间转化成一个连续的、生机勃勃的多元空间,构筑生态、历史长廊,形成美观兼具实用性的靓丽风景带。(见图5)通过公园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环境提升等措施,使桥下空间承载更多的活动功能,满足周边市民社交需求,激活消极灰空间,将高铁邻避效应变为迎臂效应,提升周边土地效益,激发招商引资活力。

图5 规划结构图 5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5.1成立“铁路+地方”的工作领导小组

高铁桥下空间利用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铁路部门、地方政府、征拆部门、交通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为加强沟通,共同推进高铁建设,建议成立高铁桥下空间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开展规划、设计、建设、管养全流程工作,加强常态化对接和多级联动。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规划专责组、整治专责组和工程建设推进专责组。规划专责组负责编制高铁沿线桥下空间规划,整治专责组着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筑设施整治等工作,工程建设推进专责组负责桥下空间具体建设工作。

5.2事前规划,与高铁同步建设

高铁桥下空间利用建设,统筹考虑现状和规划道路、管线、设施等要素,在高铁建设前完成桥下空间设计、慢行通道、管廊设施、相交道路、河涌整治等设计,争取将上述项目纳入到高铁工程中,实现同步施工。

5.3多模式开发运营

由地方政府与铁路部门共同商定桥下空间开发合作模式,分别是租赁模式、城铁合作模式、地方模式、社区模式。

租赁模式是通过铁路投资和建设,地方租赁,权责清晰,桥下安全有保障。城铁合作模式是铁路建设,地方投资和使用,资金来源有保障,桥下安全亦有保障。地方模式是地方投资、建设与使用,开发灵活,贴合地方使用需求。社区模式是地方投资与建设,社区使用,开发灵活,贴合社区居民需求。

6结语

以南海区拟建高铁桥下空间规划为契机,分段分类打造桥下空间,提出实施措施与建议,将管理方式由“事后美化”向“事前规划”转变,使整治理念由“环境整治”向“空间活化”转变,形成科学、可复制的模式,为新建高铁桥下空间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公路和城市道路桥梁桥下空间管理利用办法的通知

[2]梁雪君,杨华.桥下空间利用规划编制体系与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