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字艺术对架上绘画的继承和差异
作者:曹晶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20期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后,面对数字媒体的强烈冲击,架上绘画在艺术界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今天,生活中已经随处可以找到数字媒体的身影,而传统绘画或许只有在展厅中方能见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进步必然会引领各领域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发展到数字媒体,这种趋势体现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架上绘画和数字媒体二者间既存在着继承,也存在着差异。具体是什么,本文将试图解析。 关键词:架上绘画 数字媒体 继承 差异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很多方面,也包括艺术。“当代的艺术格局是多元复杂的,呈现出媒介多变,文化多元,概念多样的特征。”[1]整个20世纪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它对于架上绘画作为正统艺术形式的固定思维提出质疑,这种画布上的斗争为20世纪艺术家的创作指出了创作的方向,从塔特林到波洛克,从抽象到观念,直至今天的数字媒体艺术,所有的形式都是在对传统绘画的深刻质疑。
杜尚开启了艺术媒体的彻底变革。从杜尚开始,艺术不在是单一地以平面图像或手工雕刻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视觉,而是通过现成品、综合材料装置、身体行为和数字影像等方式去触动观众的感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到今天,艺术创作日益趋向数字化,从而使数字化表现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新特征,可以说,“一部现代艺术史就是一个艺术媒体不断演变的过程。”[2] 1、继承
媒体艺术家白南准说过:“当拼贴技术代替油彩和画笔的时候,显像管就将代替画布。”艺术的视觉方式都是与社会生产力相关,工业革命前,人们以手工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加之材料等的限制,艺术创作主要以在平面空间上手工表现。工业革命后,技术上的进步使现代艺术得到了发展。对绘画这种艺术样式而言,数字技术的介入使绘画成为与高科技相平衡的一种力量,随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化,架上绘画自然而然地向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形式转化。当然,这之间并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一种融合、消解。其实,艺术的表达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转化,只是技术手段的改变,与创作相关的诸如审美感受、对现实观察力等问题却是永恒的。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虽然电脑绘画逐渐代替布上绘画,成为绘画形式的主流。但是,人们对美的感受、绘画技法等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改变的仅仅是绘画的表现。 况且,数与美有着历史悠远、十分紧密的联系,早在公元前就有学者把数和美联系起来,将数看作美的本源。文艺复兴时期,更有大批艺术家痴迷于数的研究,比如达芬奇就是其中以为,他的绘画作品无论从造型到构图无不体现“数”的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差异
数字艺术对架上绘画的继承,之前已经论证,接下来我将分以下六点阐述二者间的差异。 2.1 载体
架上绘画是在画架上绘制的画的总称。顾名思义,架上绘画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传达创作者的思想。它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使用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明暗等艺术手段表现平面空间里丰富的视觉形象。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领域,其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数字媒体艺术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艺术样式,它需要依托计算机数字平台,以“0”和“1”为基本代码,通过或简单或复杂的电脑程序语言在屏幕上呈现视觉效果。这种展现并不是单一的,更多时候还会有声音等元素的辅助,从而呈现出动态立体的效果。 2.2 性质
最初,架上绘画作为一种传播宗教观念的手段,从构思到最终的完成都花费了艺术者大量的精力。尽管是相同的题材,但是,由于画家关注的视角、表现方式以及审美感官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会相似。所以,架上绘画具有唯一性。扫描仪、数字录像机等工具实现了图像的采集手段全面数字化;数字显示屏、投影设备、光盘、网络传输等形式又改变了图像的传播和呈现形式。图像和声音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方便的转换成“信息”,进而被处理和操作。在数字时代里,“复制”不可避免的发生,而且作为艺术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出现。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它在古典时期到现代,作为独一无二的作品受到人们的膜拜,体现着高昂的价值。摄影技术的发明将《蒙娜丽莎》转化成图片信息后,这幅名作就大量的出现在各种环境中。不过,这种“数字复制”抹消了原版的韵味。
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表现在画布上,而思想能否准确传达出,还需要观者具备相应的理解力。当艺术作品呈现在展厅的时候,艺术家往往是缺席的。数字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封闭和单一,互动的网络艺术则现实艺术家一直“在场”,从而保持与观众的沟通。互动性是数字化在现代艺术中一项典型的特征。只有在数字化的艺术沟通模式中艺术家才能让作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观众。 2.3 受众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只有在人们满足了物质要求后,才后有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在架上绘画的阶段,艺术是奢侈品,是富人方可享受的精神食粮。换言之,此时期面向的对象是小众的。与之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是大众的文化。例如,Adobe软件给图形设计界乃至社会都带来了重要影响,通过Adobe各式的绘图软件,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拼贴图形,创造出奇妙有趣的图形。再例如,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百姓可以在网上浏览、发布各种信息,具有更多的发言权。今天“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成为可能,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个体的个性逐渐缺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4 技术和规则
简单来说,架上绘画遵循的艺术规则大于技术规则,凡是能够帮助画家传达思想的绘画方式都可以应用在画作中。而在数字媒体艺术里,技术规则要大于艺术规则。现在每个数字艺术作品都需要基一个完整的技术团队的支持,它体现着群体的智慧而不是个人才华,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作品更多体现高度复杂的技术。艺术家创作一件数字作品,想实现自己的设想必须要得到技术人员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是空谈。所以,我认为技术精英创造规律,数字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0”和“1”的组合表现为一种美学,技术存在着美感。 2.5 构筑现实
架上绘画所产生的影响仅在调动人的视觉,而数字艺术可以同时调动观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模仿真实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一个媒体信息构筑的虚拟世界。
2.6 艺术风格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会有很大的差异。而网络的兴起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世界各地间文化的差异逐渐被数字消解。文字、图片以及影像通过互联网可方便的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况且,虽然西方在传统绘画方面的探索相比东方来说更为悠久,可是,在数字艺术方面,西方和东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信息的快捷传递,使双方快速获知对方发展的步伐,从而东西方的艺术创作风格逐渐趋同,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架上绘画和数字艺术同属艺术领域,二者间必然存在着继承关系,而时代的特色也决定了二者间的巨大差异。数字艺术颠覆着传统艺术形式,架上绘画虽然逐渐退出主流,但是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还需对其继承和发扬。在数字媒体的浪潮下,如何找到传统与当代的价值契合点,还需我们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春新,王传龙.数学艺术对架上传统绘画的消解[J].美术界,2009年05期. [2]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廖祥中.数字艺术论(上)[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