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发展差距的内在机制分析
2020-12-18
来源:乌哈旅游
2010年5月 山东经济 May.,2010 158期第3期 SHAND0NG ECON0MY Gen.158 No.3 【本刊特稿】 区际发展差距的内在机制分析 安虎森吴艳红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 不断强化发达的东部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推动着可流动要素不断从欠发达的中西 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在纯市场力作用下的资源配置,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区际开放程度,东部市场规模越大、东部 和中西部之间开放程度越大,则经济活动更加聚集在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大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要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则政府必须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一些特殊政策适度“保护”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且在东部和中 西部之间设定适度的“政策梯度”,实行差别化的政策,而不应实行“一刀切”的统一的政策。 [关键词] 区际差异的内在机制;区际市场规模差异;区际市场开放程度;政策梯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2010)03—0005—06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从珠三角到 一、经济聚集的内在机理 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部 要解释现实中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拥有先天的区位优势和早期强大的政策优势,这使 我们必须跳出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和 得包括大量外资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向东部集聚并 完全竞争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如果存在规模收益递 逐渐强化这种趋势,推动了东部的产业集聚和经济 增,则每个企业会专注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 增长,导致了东部地区的“隆起”。改革开放初期, 产品的生产,成为该产品生产领域的专业化企业,也 决策层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 就是规模经济必然促使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 后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然而中央决策层的这种 现。如果贸易成本很高,在专业化生产基地集中生 良好愿望至今没能实现,现实就是中西部地区的经 产并运到其他市场区消费时的成本超出分别在其他 济总量、人均收入、结构提升等方面明显滞后于东 市场区生产该产品并在当地消费时的成本,则不可 部。这种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逐年加大的现象 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此时可能出现分割的两个或 引起了我国决策层的高度关注,早在1995年中央制 多个市场,即各消费地分别生产、分别供应各自的市 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场。如果贸易成本很低,在某区位集中生产并运到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时已经把区际协调 其他市场区的成本低于在其他市场区分别生产该产 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之一。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 品并在当地消费时的成本,那么在某区位集中生产 展,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和政 并供给其他市场区是完全可能的,此时可能形成统 策主张,但现有的分析都以新古典的规模收益不变 一的大市场。这意味着,能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常 和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与现实 与贸易成本有关;当贸易成本很高时,无法组织大规 有很大的出入。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分析形成区际 模的专业化生产,各市场区分别组织生产并供给各 差距的核心机制。 自的市场,因而此时的市场结构是相互分割的结构, [作者简介]安虎森(1952一 ),男,吉林安图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空间经济学(新 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5・ 此时生产活动和人口也是分散分布的,此时的区域 结构为对称结构;当贸易成本很低时,在专业化生产 所产生的聚集力,如果不同区域的市场规模不等,则 将发生劳动力和厂商(或资本)的转移,而一旦启动 基地集中生产并供给各市场区消费是完全可能的, 此时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各种生产活动高度集中在 该专业化生产基地中,该专业化生产基地也就成了 该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区,此时的区域结构为核 这种转移过程,则这种趋势将得到自我强化,因为它 包含了循环累积过程。我们设想某种经济系统,该 经济系统由南北两个区域组成,且两个区域初始是 对称的(资源禀赋相同)。假设初始的这种对称状 态受到轻微的扰动,这种扰动是由少量工业劳动力 心一边缘结构。现在的问题是,当贸易成本很低时 为什么会出现各种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区域核心区 从南部转移到北部而引发的,例如哪怕只有一名工 的区域结构,也就是说当贸易成本很低时,为什么发 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当贸易成本降低到某 一临界值时,劳动力和企业必然向某一区域聚集,而 这种聚集过程一旦启动,则它将自行维持并不断自 我强化,直到一个区域拥有所有工业劳动力和企业 进而成为核心区而另一个区域失去所有工业劳动力 和企业沦落为边缘区为止。这种过程意味着,在这 种核心区和边缘区两个具体的块状体之问存在一种 非均衡力,对核心区而言该非均衡力表现为一种聚 集力,而对边缘区而言该非均衡力表现为一种分散 力。这样,揭示经济活动空问聚集的内在机制的关 键在于要解释这种非均衡力也就是聚集力的源泉。 这种非均衡力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分别与市场 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相对应 的三种力量之合力。市场接近效应,也称本地市场 效应,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厂商选择生产区 位时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因为市场规模大意 味着市场需求大,而市场需求大则可以实现规模经 济,同时生产地接近大市场区还能节省销售环节中 的运输和贸易成本,因此市场接近效应必然产生吸 引企业向市场规模较大区域集中的力量,也就是聚 集力。生活成本效应,也称价格指数效应,是指厂商 的大量聚集会降低生活成本。在厂商聚集区,本地 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很多,而从外地输入的产品 种类和数量较少,从外地输人商品要支付贸易成本 而本地生产的商品不用支付贸易成本,因此本地生 产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多意味着厂商聚集区的商品相 对便宜,也就是商品价格指数较低因而生活成本较 低。因此,它也是吸引劳动力和厂商向厂商聚集区 转移的聚集力。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产生 的聚集力,本质上来源于大规模生产和节约贸易成 本的经济性。正因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 ・6・ 人从南部迁移到北部都将导致北部的消费需求增加 从而市场规模变大,南部的消费需求减少从而市场 规模相应变小,因为工人把收入花费在自己的所在 地。这样,原有的对称状态就遭到了破坏,由于南部 的市场规模变小而北部的市场规模变大,因此就有 了南部的企业有向北部转移的倾向,这就产生了聚 集力,它将吸引更多的南部企业向北部转移,形成一 种循环累积过程,这种循环累积过程与市场规模也 就是市场需求变大有关,因而称它为需求关联的循 环累积因果机制。如果南部的企业转移到北部,则 北部的企业数量增多,而北部企业数量增多就意味 着北部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多。在两个区域消费者偏 好相同的情况下,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意味着从 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就少,而从外地输入产品还得 支付贸易成本,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少,所支付 的贸易成本也就越少,因此南部的企业大量转移到 北部就降低了北部的价格指数,这对消费者而言降 低了生活成本指数(CPI),进而提高了实际收入水 平,而对生产者而言降低了生产成本指数(PPI),进 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指数的降低进一步刺 激南部的企业向北部转移,形成了一种循环累积过 程,而这种循环累积过程与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关,因 而称它为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一旦形成 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则这两 种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之间也形成循环累积过程,进 而南部的企业和工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北部,直到 所有企业和工业劳动力聚集在北部为止,此时北部 成了核心区而南部成了边缘区,形成核心边缘的区 域结构。当然,也存在一种分散力。当厂商高度聚 集在某一区位时,厂商之间争夺消费者的市场竞争 将趋于激烈,这种竞争会降低厂商的盈利能力,因为 除了正常的生产成本以外还要支付对付其他竞争性 企业挑衅的额外成本,因此厂商选择生产区位时会 考虑竞争者数量因素,倾向于选择厂商较少的区域, 这种效应成为市场拥挤效应,也称本地竞争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的强度,取决于贸易成本、规模经济和 消费者偏好,城市的拥挤成本或土地价格的不断上 涨等因素也影响“市场拥挤效应”。 根据上面的讨论,当贸易成本下降或规模收益 递增进一步得到加强时,将发生产业的聚集或城市 化过程,而且原有的对称结构向核心边缘结构变化。 这种贸易成本的下降导致产业的聚集或城市化过程 的结论,对那些开始步人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而言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降低贸易成本措施的研 究更具有直接的意义。上述结论也解释了全球范围 内城市化迅速发展以及乡村人口大量减少等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 展差距Et益增大,这种差距的形成,首先是东部地区 的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原有的经济基础为东部地区 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是中央政府的向 东部地区倾斜政策为我国经济向东部聚集提供了强 大的动力。这原有的市场规模很大、再加上促使经 济要素流向东部的推力,使得我国工业企业和劳动 力不断向我国东部地区聚集,使东部经济得到高速 增长,东部地区的强势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尽管我 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 起等战略,以期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 区域差距,但事实证明这种战略的绩效并不明显。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聚集力仍然大于发散力,而中 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国家的政策力度仍不足以抵 消东部对西部资本的强大吸引力。 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的内在机制分析 为什么国家的大力支持在中西部地区的绩效如 此甚微?下面我们根据马丁和罗杰斯(Martin,P.& C.A.Rogers,1995)的自由资本模型④,进一步讨 论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内在原因。 假设某一经济系统由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组 成,该系统有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利用劳动力和资 本两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工业部门以规模收益递 增和垄断竞争为特征,企业利用资本和劳动力生产 差异化的产品,资本可以作为固定成本且每个企业 都以单位资本作为固定成本,劳动力作为可变成本, 产品的区内交易无成本而区际交易遵循冰山交易成 本;ak业部门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完全竞争为特征,农 业部门只利用劳动力生产同质产品,农产品的区内 区际交易都无成本。资本可以流动,但资本收益都 回到资本所有者所在地区,劳动力不能流动。经济 系统中的资本和劳动力禀赋是给定的,分别记作 和 。企业的成本函数可以写成仃+amW ,,其中 7r为资本收益率,W 为工资水平,a 为单位工业品 生产所需的劳动量, 是企业的产出。农业只需劳 动力,生产一单位农产品需要a 单位的劳动力。 当资本不再流动,也就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资 本处于静止状态时,实现了长期均衡,此时可以得出 如下式子 : s : +‘ +: 1 一 —l_[L s 一÷]E一‘ J (1) 其中,s =n/n 和sE=E/E ,S 和sE分别表示 东部企业在经济系统企业总数中所占的份额和东部 消费支出在经济系统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n 和E分别为东部的企业数量和消费支出额,11, 和 分别为经济系统总的企业数量和消费支出。 为度量区域之间开放程度的参数,称它为贸易自由 度或市场开放度。从式(1)中可以看出: 1.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越大,则该区域的产业 份额也就越大。 2.区际市场开放程度越大,则市场规模较大地 区的产业份额就越大。 3.式(1)描述的是纯市场力作用下的市场规模 与产业份额之间的关系,它意味着市场力量进一步 加大市场份额较大地区(也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产 业份额,进而进一步加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 份额之间的差距。产业份额多的地区就是经济活动 聚集的地区,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 市场力进一步加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而不会缩小区际 差距。这反过来证明我国从政府干预角度实行西部 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是正确的。 (一)东西部市场规模不同 我们把前面的讨论进一步延伸一下。假设东部 和西部两个区域的市场规模不相等,即东部的市场 规模大而西部的市场规模小。东部的市场规模用s 来表示,显然s >1/2。当东部的市场份额大于1/2 .'・ 时,对东部和西部产业份额将产生何种影响?图1 ,5n一一一一( 二尘尘:2 — 1一 ,’、 、 表示了这种影响。当东部和西部的市场规模相等 时,也就是各占1/2时,市场规模曲线EE与产业分 布曲线nn相交于A点,东部和西部各自的产业份 (1一西)(1一西 ) 其中,s 为东部的产业份额,(1一s )为西部的 产业份额。如果在式(2),求ds/螂 和d(1一s )/ 额相等。当东部和西部的市场规模不相等时,比如 东部市场规模大于西部市场规模,则EE曲线向右 平移至E E ,与nn曲线相交于B点。相对于市场 螂 ,则可以证明ds /d4, >0和d(1一s )/螂‘< 0。这意味着,如果提高西部对东部的市场开放度, 则会提高东部地区的产业份额,降低西部的产业份 额。从这种意义上说,适度“降低”我国中西部地区 对东部地区的市场开放度,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 规模相等时的均衡点A而言,东部市场规模s 的增 大会导致东部产业份额s 以更大比例增加,即当市 场规模不相等时,原本市场份额大于1/2的地区的 市场规模稍微增大,则会促使该地区产业份额发生 更大比例的增加,这就是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不断集 聚的原因之一。这也可以从式(1)中的s 与s 的 关系中看出,在 >0的前提下,s 关于s 的斜率(1 +40/(1一 )>1,说明s 的变化会带动s 发生更 大变动,即s 一1/2远大于s 一1/2,东部产业规模 持续增大。 图1 东部市场份额与产业份额变动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我国东部地区市场规模较大的情 况下,产业分布不平衡状态会超出市场规模不平衡 的程度,企业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大。 (二)东西部市场开放程度不同 现我们分别用 和 来表示东部对西部的市 场开放度和西部对东部的市场开放度。如果东部和 西部对对方的市场开放度不同,则西≠ 。如果东 部对西部的市场开放度小于西部对东部的市场开放 度,即 < ,则意味着东部产品销售到西部比西 部产品销售到东部更便宜。根据长期均衡条件,当 东部和西部资本收益相等时,可以得出如下式子④: ・8・ 发展。区际市场开放程度是由区域总体政策环境所 决定的,不同区域之间各种政策的一致性程度越大, 则区际市场开放程度也就越高,不同区域之间各种 政策的差异化程度越大,则区际市场开放程度就越 低。因此,要适度降低区际市场开放程度,则必须降 低区域之间各种政策的一致性程度,而一致性程度 的降低就等于区域之间设定一定的“政策梯度”。 这就意味着,东西部应实行差别化政策而不应实行 “一刀切”的统一的政策。适度“降低”我国中西部 地区的市场开放度,实行东西部有别的差别化政策, 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着眼点之一。 (三)东西部要素禀赋不同 本文所说的东西部要素禀赋不同,主要指东部 和西部资本禀赋与劳动力禀赋的比值不相等。如果 用K和 来表示东部的资本禀赋和劳动力禀赋,用 和 来表示西部的资本禀赋和劳动力禀赋,用 s = 来表示东部拥有的资本禀赋份额,用s = 来表示东部劳动力禀赋份额,则东部和西部要 素禀赋不同主要指K/L≠ / 或s ≠s 。目前我 国东部地区资本相对充裕,现在这种情况下考察资 本的具体流向问题。资本流向常取决于s 一s 的符 号,s 表示的是东部拥有的资本禀赋份额,s 表示 的是东部的产业份额,也就是东部实际使用的资本 份额。东部实际使用的资本份额s 可能大于东部 拥有的资本份额或者少于东部拥有的资本份额s ; 如果东部实际使用的资本份额多于东部拥有的资本 禀赋份额,则这意味着外资流入了东部地区,东部地 区成了资本输入区,此时s 一s >0;如果东部实际 使用的资本份额少于东部拥有的资本禀赋份额,则 这意味着资本从东部地区流出了,东部地区成了资 本输出区,此时 一s <0。 如果东部的劳动力禀赋份额和资本禀赋份额相 等且都等于东部的市场份额,而此时的东部的市场 份额又大于1/2,即S =S =S >1/2,则由上面的分 析(式1)可知,此时s >S =s ,即东部为资本输入 区。如果东部的资本禀赋份额很大,超出东部的市 场份额,即S >s >1/2,则东部地区资本的相对充 裕可以抵消其本地市场效应,此时资本有可能流向 西部地区。我们可以从式(1)得出如下式子④: 1上 1 s 一5 = J一 (s 一÷)+(s 一s ) (3) 根据上面的s >s >1/2条件,式(3)右边的第 一项为正,第二项为负。因此,如果第一项大于第二 项,则资本相对充裕区成为资本输人区;如果第二项 大于第一项,则资本相对充裕区成为资本输出区。 当东西部之问的市场开放度 足够大时,第一项可 能大于第二项,此时式(3)可能变为正,因而资本比 较充裕的东部地区成为资本输入区,这将进一步扩 大东西部的贫富差距。相反,如果东部地区的资本 足够充裕(上式右边的第二项变为负,且其绝对值 足够大)或者东西部之间的市场开放度 小(上式 右边的第一项足够小),此时式(3)可能变为负,因 而资本由相对充裕的东部地区流向资本贫乏的西部 地区,东部地区也就成了资本输出区。这样,我们可 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1.当某一区域的资本相对充裕时,如果区际市 场开放程度足够大,则资本相对充裕区域仍然吸引 大量资本; 2.如果某一区域的资本足够充裕,则有可能资 本从资本绝对充裕地区流向资本贫乏地区,资本绝 对充裕地区成为资本输出区; 3.如果区际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或者西部对东 部的开放程度比东部对西部的开放程度较低,则有 可能资本从资本充裕地区流向资本相对贫乏地区, 资本相对充裕地区成为资本输出区。 上述结论也为我国促进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和 抑制资本由中西部返流到东部提供了一种思路。 三、小结 本文认为,揭示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在机制 的关键在于要解释区际间的非均衡力的源泉,也就 是聚集力的源泉。这种非均衡力就是分别与市场接 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相对应的 三种力量之合力。市场接近效应,指在其它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厂商选择生产区位时偏好市场规模较 大的区域,因此市场接近效应必然产生吸引企业向 市场规模较大区域集中的力量,也就是聚集力。生 活成本效应,是指厂商的大量聚集会降低生活成本。 在厂商聚集区,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很多而 从外地输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这意味着厂商 聚集区的商品相对便宜,也就是商品价格指数较低 因而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它也是吸引 劳动力和厂商向厂商聚集区转移的聚集力。正因为 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产生的聚集力,如 果不同区域的市场规模不等,则将发生劳动力和厂 商(或资本)的转移,而一旦启动这种转移过程,则 这种趋势将得到自我加强,因为它包含了循环累积 过程。当厂商高度聚集在某一区位时,厂商之间争 夺消费者的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这种竞争会降低 厂商的盈利能力,因为除了正常的生产成本以外还 要支付对付其他竞争性企业挑衅的额外成本,因此 厂商选择生产区位时会考虑竞争者数量因素,倾向 于选择厂商较少的区域,它产生一种发散力。目前 我国东部地区的聚集力仍然大于发散力,国家的政 策力度仍不足以抵消东部对西部资本的强大吸引。 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干预,则在市场力作用下 的资源配置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区际市场开放程度, 当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较大时,产业份额也就较大; 当区域的市场规模已外生给定时,如果区际市场开 放程度大,则可流动要素聚集在市场规模较大地区, 因而市场规模较大地区的产业份额也就很大。这意 味着,市场力作用下的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区际差 距而不会缩小区际差距。此时政府的有效干预是很 有必要的,但这种干预并不是指政府把产业均匀配 置在不同地区,而是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保护合理 竞争,尽可能消除市场扭曲。 我们还发现,(1)如果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增 大,则将导致该区域产业份额以更大比例增加。当 不同区域市场规模不相等时,市场份额较大地区的 市场规模稍微增大,则该地区产业份额发生更大比 例的增加,这就是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不断集聚的原 因之一。(2)如果某一区域的市场份额较小,此时 ・9・ 如果该区域一旦提高对其他区域的市场开放度,则 该区域可流动要素将被吸引到市场规模较大地区。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适度“降低”欠发达地区的对 外开放程度有利于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 ②本文没有给出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此感兴趣的读 者,可以参考安虎森等编著的《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9)》第152页。 ③本文没有给出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可以参考安虎森等编著的《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9)》第161页。 ④本文没有给出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可以参考安虎森等编著的《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9)》第161页。 的发展差距。适度降低区际市场开放程度,就意味着 适度降低区域之间各种政策的一致性程度,也就是设 定适度的“政策梯度”。适度“降低”我国中西部地区 的市场开放度,实行东西部有别的差别化政策,是缩 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着眼点之一。(3)当某一区域 的资本相对充裕且区际市场开放程度足够大,那么资 本相对充裕区域仍然吸引大量资本。但是,此时如果 适度降低区际开放程度,或者资本贫乏地区对资本相 对充裕地区的开放程度比资本相对充裕地区对资本 贫乏地区的开放程度低,则有可能资本从资本相对充 裕地区流向资本贫乏地区。如果某一区域的资本足 够充裕,则该区域有可能成为资本的输出区,不过至 今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这种资本足够充裕的国家或地 区成为纯粹的资本输出区的案例。 上述这些结论为我国促进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 和抑制资本由中西部返流到东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 路。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 支持力度,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引导企业向中西部地 区转移。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中西部的资本市场, 优先扶持资源型企业改制上市,扩大中西部地区公 司上市规模;壮大资本市场主体,设立西部发展基金 和西部产业投资基金;在中西部设立区域性的金融 中心,从而建立开发中西部的资本投入机制,降低资 本流动的成本。再次,在中西部地区,应设定适度的 “政策梯度”,也就是实行有别于东部地区的政策,这 将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最后,加大东部对中西部地 区的支持力度,互惠互利,良性互动。东部地区经过 三十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输出资本的一些条件。因 此,东部地区应增强大局意识,引导企业到中西部地 区投资,实行产业对接和配套合作,对西部经济发展 给予切实的帮助,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注】 ①l Martin,P.and C.A.Rogers(1995)Industir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39, 335—351. ・10・ 参考文献: [1]Dixit,A.K.,and Stiglitz,J.E.,1977.Monopohsif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297—308. [2]Krugman,Pau1.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 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483—499. [3]Fujita M.,Krugman P.,A.J.Venables,1999, “The Sp ̄ila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IT Press. [4]Martin,P.and C.A.Rogers(1995)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9,335—351. [5]Baldwin R.,Forslid R.,Martin,P.,Ottaviano G. I.P.,Robert—Nicond F.,2003,“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安虎森等.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9. [7]金相郁.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与协调发展[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 [8]严汉平,白永秀.中国区域差异变化轨迹及区域差 异系统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5,(O1). [9]金煜等.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 理与经济政策fJ].经济研究,2006,(04) [1O]王晓鸿,王崇光.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 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05) [11]李颖,陈银生.区际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经济体制改革,2004,(03). [12]彭文斌.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 [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13]姜文仙,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 [14]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 济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郝涛J